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号310001 】 明晚期 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明晚期 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收藏  台湾寒舍 旧藏

 

          2004921日 纽约佳士得  Lot 8

 

          2018 1120  嘉德 秋季拍卖会 《清隽明朗——明清古典家具精品》  LOT 4135  

          参考价: RMB 12,000,000-20,000,000  成交价: RMB 31,050,000  

 

【年代】  明晚期  

 

 

【展览】  《绝色风华·明代黄花梨家具展》,20031月,寒舍艺术中心

 

【尺寸】  (78 3/8×38 3/4×20 7/8 in)   199×98.5×53 cm

 

【嘉德注2018

 

此榻造型独特,用材壮硕,风格高古,尤其是宽大边抹、高束腰、厚托腮的交错承托,以及腿足的弯折转还,构造出宏大的空间构架,颇有建筑之风。

榻以纹美质坚的优质黄花梨木制作,座面活屉,下有六根原装硬木穿带支承。边抹高度超常,立面厚实,锼挖、雕刻出丰富的层次:中上部凹进,挖出形似一道窄细束腰的凹槽;下部的立面陷地雕刻扁长的海棠形开光,两侧巧饰的相向如意云头纹则为铲地浮雕。高束腰亦为一块整木,用来分界成格的矮老实为在整木上挖出,而非嵌装;矮老及海棠形开光,同样是在整木上铲地浮雕而成,“去”面而“留”线,足见用料奢侈。宽边抹、高束腰的凹凸曲折,以及锼挖、铲地浮雕、陷地雕刻多种技法的运用,增加了此榻的层次性和律动感。整个高束腰的界分,犹如寺庙大供桌利用高束腰的绦环板做抽屉脸的做法。托腮上敛下舒,自然过渡至三弯腿足。牙板锼成壸门式,线条遒劲有力,两侧与腿足衔接处锼云纹角牙。三弯腿先向外鼓出后,又向内回收,至足底向外卷转。腿肩披覆云纹,形如花叶,与足端雕刻的卷云纹相呼应。足底承圆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此榻融会贯通了须弥座和壸门榻的形式语言,可在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一画中窥见痕迹,其中并绘须弥座和壸门榻,而此件黄花梨榻兼有二者之风。宽边抹、高束腰借鉴须弥座,而壸门牙板则更多的吸取了宋代壸门榻的艺术语言,可谓有取舍地借鉴融合了唐宋时期的家具形式(见前文)。

来源:台湾寒舍旧藏;

纽约佳士得,2004921日,Lot 8.

展览:绝色风华·明代黄花梨家具展,20031月,寒舍艺术中心。

——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杜甫诗云“徐榻不知倦,颍川何以酬”。白居易诗曰“绮罗二八围宾榻,组练三千夹将坛”。榻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不必言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十八学士图(棋)》轴(图一),园苑绿蕉丹榴,以奇古石笋点缀,前有棕榈、菖蒲、含羞草栽以佳器,置诸於庭中。士人围坐於剔犀漆榻及瓷墩上,二人对奕,二人旁观,表情凝神专注。

位于图轴中心的剔犀漆榻,周身施云纹(图二)。壸门牙条与腿足间,卷云透空相抵。腿足三弯而歧曲,至底翻卷,落于托泥。明代文人,选择此榻于庭院中雅集,足见其造型深得士子之心。

洛阳白马寺十八罗汉夹纻造像(图三),来自宫廷佛堂,其制作年代当在明洪熙至万历年间。这些作品如此优秀并弥足珍贵,其复杂精深的制作工艺,以及逼真写实的艺术风格,无疑令其足登大雅之堂。长方体形的坐床正面、两侧以沥粉堆线,勾勒出座面边抹、束腰、腿足形状,显然是家具形态的表现。

毫无疑问,以造像写实逼真的创作形式,作者同样意图表现罗汉坐床的真实原貌。但为了突出罗汉本身,同时降低制作的成本,制作者弱化了坐床的形态,仅在长方形结体上勾勒出家具形态。

其腿足三弯之态势(图四),与十八学士之榻几无二致。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弘治戊午金台岳氏本《西厢记》(图五、六、七)中,厅堂、卧房、书斋,榻的身影无处不在。其中就有不少三弯腿榻。

上至宫苑世家,下至民间百姓,这样的榻频繁出现,足见有明一朝,三弯腿榻甚为流行。

除了绘画,现实中此类三弯腿家具,也有实物存世。

山西朔州崇福寺,始建于唐,现存金代建筑三座,明代建筑五座。寺内建有藏经楼,后毁于战火。明代洪武年间重建后,楼内置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阁(图八)。千佛已然不存,但名称沿用至今。阁内正面一尊弥勒佛像为明代铜铸,高约1米。佛像后的木制三檐佛楼(图九),高约 4.5米,结构精巧,据传是重建时仿唐藏经楼式样而作。

佛楼斗拱间饰有贴金龙纹及凤纹,为典型的明早期形态。

佛楼底座约1.5米见方,用料厚实,边抹厚达十余公分,腿足以整木挖就。

腿足(图十)造型苍古,蔸转崎岖而坚实。上部膨出有力,内侧歧出壮硕的花牙,与肩部隐起的花叶呼应。叶尖延腿足渐渐内收,至底外翻,顺势镂雕饱满肥硕的卷叶,一气呵成。

足下锼扁方形足承,落于底部托泥(图十一)。

腿足装饰简洁,风格统一。尤其披肩花叶装饰(图十二),是明早期实物的例证。业界前辈学者曾经表述:“……肩部隐起花纹,部位与图样都想金属饰件,这是采用薄浮雕来模仿铜、铁裹叶的造法。”金属饰件在家具上的出现,最早是柜体、交椅等功能件,而应用于腿足肩部上,则相对较晚。此实证的出现,证明此纹饰是早期桌几类披肩花叶的的延续,在明早期即已出现。由此说明前辈学者的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无论是画中家具,还是存世实物,都说明这一造型的家具,是明代主流之一。

本场拍品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无疑是这样的主流造型代表作品。无论从形态或神韵上,都不难看出两者一脉相承(图十三)。

黄花梨榻边抹宽厚坚实(图十四),有意锼挖的上部浅槽,与面下束腰形成双束腰的假象,层次递进,犹如建筑上的叠涩。束腰为整条木板装嵌于腿足上截露明的短柱间,而非常见的分段装嵌。其间加设的立柱,主要起装饰作用,类似矮老。

壸门牙板与腿足齐头碰(图十五),互相雕出卷叶相抵成如意形,镂雕并不透空,使之不易损伤。牙板上沿铲出一线,与腿足的叶脉相连,使得榻面下部内外线脚完整封闭,匠心凸显。这一装饰手法,前所未见,是为孤例。

边抹一角平坦处,有部分清晰文字款识“延津x”(图十六)。具体内容未能查实,有待继续考证,估计是榻的某代主人,与乾隆皇帝有着相同的雅好。

榻身各部构件用料茁实,不仅边抹、腿足以大料造就,束腰、托腮、牙板亦是宽厚异常。牙板穿销固定、踩珠与腿足一木整挖、角花不透空等等工艺细节,也是该榻能够长久保存完整的要素。细查此榻,虽见少数修理,却未发现任何改制痕迹。

传世黄花梨榻不足百例,以直足马蹄为数最多,三弯腿榻包括故宫在内仅见有14例。而具备厚边抹、高束腰、卷珠翻叶踩球等鲜明特征者,仅此一见。

唐代诗人李洞诗曰:

他日愿君容一榻

煎茶扫地学忘机

/谭向东

 

榻,又名“床”或“小床”,指只有床身,上面没有任何装置的卧具。其宽度一般较窄,或被称之为“独睡”,大概可追朔至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独眠床”。榻既可以陈列于书斋,亦可以用于园林雅集,颇具灵活性。

明晚期 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用材壮硕,造型独特。座面活屉,下有六根原装硬木穿带支承。边抹高度超常,立面厚实,锼挖、雕刻出丰富的层次:中上部凹进,挖出形似一道窄细束腰的凹槽;下部的立面陷地雕刻扁长的海棠形开光,两侧巧饰的相向如意云头纹则为铲地浮雕。高束腰亦为一块整木,用来分界成格的矮老实为在整木上挖出,而非嵌装;矮老及海棠形开光,同样是在整木上铲地浮雕而成,“去”面而“留”线,足见用料奢侈。宽边抹、高束腰的凹凸曲折,以及锼挖、铲地浮雕、陷地雕刻多种技法的运用,增加了此榻的层次性和律动感。托腮下的壸门牙板,线条转折遒劲有力,与腿足“齐头碰”,衔接处锼出云纹角牙。三弯腿先向外鼓出后,又向内回收,至足底向外卷转,其上刻卷草纹。足底承圆珠。此榻刚健豪放,沉穆静谧,颇具高古精神。此榻由于边抹、束腰、托腮的交错承托,以及腿足的弯折转还,构造出更加宏大的空间构架,颇有建筑之风。

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的画中,绘制了一件须弥座以及一架壸门榻,此榻兼有二者之风。

须弥座在我国的古典建筑中时有出现,早期的须弥座样式相对较简单,中间有一个收缩部分,由此向外宽出各层,线脚也相对简单。可参见云冈石窟的北魏浮雕塔基等。至宋代,须弥座发展成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固定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就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来看,须弥座有简有繁,但上部由宽向窄收缩数层谓之“叠涩”;中间列格或画或刻有壸门处, 称之为“束腰”,下部由窄向宽放大数层也名之谓“叠涩”,这些造法是一致的,如正定开元寺大殿须弥座、五代王建墓的棺床等。

明清家具中常用的“束腰”这一名辞,与宋代须弥座上的名辞完全相同,形态也相似,明清有束腰的家具是受到了须弥座的启发。事实上,古斯塔夫·艾克、王世襄、扬之水等学者都曾提出过这一观点,现在已经普遍得到了学界的认同。对比于明清时期简化后了的高束腰家具,此榻所保留的须弥座意味更大。宽边抹丰富的层次、高束腰的运用、托腮的打洼处理,构建出了须弥座中丰富巧叠的效果。

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中,文殊菩萨垂足坐于该须弥座上。座面四边绘有二方连续状的莲瓣纹和卷草纹,面心嵌格栅。须弥座的上、下枋饰有莲瓣纹和卷草纹,上下枭和束腰的连接处饰有圆圈纹,又或为镶嵌的珠宝。极高的束腰里面饰一周“回”纹,内饰水波纹。相较于须弥座的精美华丽,此件黄花梨榻对须弥座的程式化装饰做了大量的简化和改革,可谓有取舍的借鉴,这种看似简单的处理,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由线条变化产生的层次感,使这张榻充满生机。其次,束腰以立柱分隔,内饰海棠形开光,意在模拟鱼门洞。第三,整器的风格稳重,有庙堂重器之风范,这不仅是须弥座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腿足的处理也加强了这种气息。

同样是在《维摩演教图》中,李公麟在画面右侧描绘了一件壸门榻。榻面攒边装藤面软屉,大边绘有二方连续的莲瓣纹,间以卷草纹。无束腰,下接壸门箱式结构,前后各四个壸门,左右各两个,壸门出尖,下承回纹托泥。前方陈置一件形制与纹饰和谐统一的脚踏。这件壸门榻与须弥座榻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皆是谈经论道的佳器。而本次拍品明晚期 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在形制上更加融会贯通,束腰、边抹借鉴须弥座,而壸门牙板则更多的吸取了无束腰榻的艺术语言。更具体点说,它不仅对须弥座进行了简化,也参考借鉴了宋代的壸门榻,是对唐宋时期家具的融合与简化。可见此黄花梨榻在设计之初,便进行了谨慎的取舍,同时又加入庙堂供桌的语言,是一件博采众长的家具精品。

壸门,壸读音为kǔn,在宋代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中写作“壶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作为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的壸门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学专家张驭寰认为,“壶门实际上是佛教常用的佛龛,将龛窟形象取下,进行线刻,就出现了壶门”。通常是在上端中间有突起,形状犹如葫芦壶嘴。壸门常常雕刻在佛塔须弥座的束腰部位和门窗部位,也会使用在香炉等器具上、床榻、桌椅等传统家具上。

综上所述,从此件黄花梨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佛教美术对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也能感受到明式家具上承唐宋深厚的学术基础。

/中国嘉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嘉德秋拍】画中家具
明末 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唐宋须弥座造型 十四年涨价三千万
天下第一榻!昨晚,这件黄花梨老家具3105万成交!
嘉德秋拍明清家具专场 | 四件精品成交价过千万
明清古典家具——黄花梨
明式家具中的佛意,幽深玄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