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是统治者的告诫书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儒道两家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不仅它们在理论上互补,而且在实践上儒家从做人之道、道家从处世之道,为天下由大乱走向大治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为什么儒家学说历代统治者倍加推崇,因为它是对平民讲的,是要做的;为什么统治者对道家学说往往束之高阁,因为它是对统治者讲的,是可做可不做的儒道实质是两种治国理政的模式,儒家是从个人修身养性出发,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从统治者节制欲望出发,实现无为而治、民富国强。从两种模式的比较看,儒家显然更现实些,因此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主体是无可非议的,尽管道家的模式有点理想化,但对统治者的告诫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道德经》的功用,也许能反映老子当年的良苦用心。

  一、从老子当年工作背景看

  老子在周王朝守藏室中做史官。老子虽然满腹经纶、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但在动荡的周朝社会里,也未能改变其命运的坎坷。随着各诸候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室的衰落。表面上周王室虽贵为天子,但国家实际上已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操持。周王室权贵相互勾结,朝内结党营私争夺王朝的权利,朝外则私通诸侯拉帮结派,致使周王室摇摇欲坠。老子在痛恨这些明争暗斗的同时,显然认识到统治者争名夺利、穷奢极欲的根源,是个人的欲所致。

  如何节制?于是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一方面反映老子对万物本源的推测,另一方面又用道中有大智慧,有生生不息的功力,一旦得道“驭外之能渐强而至我命由我不由天”就能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引导统治者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这不能不说是聪明之举。

  二、从司马迁的《史记》看

  司马迁把老子放在了“列传”的第三篇,(排在前面的是《伯夷列传》和《管晏列传》司马迁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情借孔子之口来称赞老子,且夸的登峰造极。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老子是很高看一眼的。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司马迁自小的授业老师,一是孔子十世孙孔安国,一是当时的大儒董仲舒。按理说,他应该对儒学顶礼膜拜才对。尤其是当时经他恩师董仲舒奏请,汉武帝已颁昭“独尊儒术”。因此他这样表述是需要些勇气的,况且他在汉武帝那里已经有过“前科”。更别说,还有对老子和孔子这二人“明褒暗贬”的意思。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老子的观点是赞同的。

  三、从《道德经》成书的过程看

  《道德经》是老子过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热情留下后写成的。在成书前他们的秉烛夜话,为我们理解《道德经》提供了一把钥匙。

  关令尹喜书屋内老子一番寒喧之后,关令尹喜道:“天下人都知道您是一位得大道的圣人,但却很难把握您的精髓,先生能否指点学生一二?”


   
老子微微一笑道:“我的话浅显易懂,易实行。但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它,实行它。话有所指,物有所比,内含玄机。无人去领会其中的奥妙。这就象你只见圣人粗麻布衣,却不知其内含稀世美玉!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过宽泛,很难具体把握。其实也不外乎三条吧!第一是柔慈。保持柔慈,就能竭尽全力,量力而行;第二是俭约。保持俭约,就能无欲于天地间而行走自如;第三是不与天下争先得利。不与天下争先得利,就能获得人们的拥戴。”


   
关令尹喜毕恭毕敬,仔细聆听。“那我怎么样才能通过学习来得到道呢?”老子莞尔一笑道:“追求学识与追求道是有本质区别的。追求学识的人,学识会日有所增,追求道的人,心存杂念会日有所减少,最终达到无为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这就象治理天下一样,应顺应其规律,而不可孳事、扰民、强行政令。”


   
关令尹喜默然首肯,似有所悟道:“在通往道的道路上,应该做到些什么呢?”老子慢理长须道:“去欲。”“何为去欲?”老子道:“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奇货。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会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机。对事物行为应该要有所取舍。”


  
 关令尹喜面有喜色道:“怎么样才能算做是符合道义的行为呢?”老子轻捻长须道:“合道之人,行无踪迹,言无多余,无所凭借便可达到目的。因此,圣人常救于人,常修于物,含而不露。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不懂得尊重老师,不懂得善待凭资,即使非常聪明的人,也会感到迷惑。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关令尹喜听之入甚,喜形于色,溢于言表道:“不知先生所言之'道’可是我们通常所说之'道’?”老子慢条斯理道:“通常可以说出来的'道’,并非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也并非是永恒的名。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初始;有名有形,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无拘无束方可洞悉那无以名状的微妙;名形兼具才可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无以名状与成名化物同源于'道’,是道’的两种境界的表现。幽深玄妙呀。这是了解一切微妙变化的门径。'道’看似虚无,但它却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而又无处不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关令尹喜似懂非懂问道:“先生是说'道’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吗?”老子望着关令尹喜淡淡一笑道:“将军真是有心之人啊!道生于原初混沌元气,元气产生阴阳,阴阳混合成万物。它们既对立、排拆而又相融和谐。它们既无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则运作,延绵不断无穷无尽。”关令尹无不感慨道:“先生果真是知识渊博而又博大精深啊!”


  
 两人越聊越是投机,一个是精神焕发,尾尾道来;一个是乐此不疲,谦逊恭敬。不觉昼夜更替已是三天三夜。关令尹道:“先生这次出关西游可有什么向往吗?”“国小民少。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自然纯朴,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生死不相往来。”  


   
关令尹喜道:“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老子双腿盘坐,手置胸前,双目拢合。沉默良久,关令尹喜道:“敢问先生,小国寡民在何处?”老子双目紧闭,呼吸均匀,似乎已进入睡态状。关令尹喜望着老子,轻轻地退出了房间。

  四、从《道德经》的至理名言看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很多至理名言,都影射着统治者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1、《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就是告诫统治者在追求上不要 攻城略地、争名夺利、凌弱欺强,要用相对的理念看待自己的作为,就能够功成业就

  2、《道德经》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就是告诫统治者在思想上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误导老百姓,要让老百姓顺其自然,自足自乐,颐养天年。

  3、《道德经》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就是告诫统治者在行为上要谦退无争,将自己置于度外,无私才能成就自己。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4、《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告诫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上要学习水的品德。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5、《道德经》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就是告诫统治者在追求上要懂得适度,适可而止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6、《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就是告诫统治者在生活上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7、《道德经》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就是告诉统治者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8、 《道德经》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告诉统治者治理社会乱象,仅有法则是不够的,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才是根本。只有抛弃口是心非的圣智礼法,才能免于忧患。 

  9、 《道德经》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就是告诫统治者执政要行稳致远,不能浮躁、没有章法。 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0、《道德经》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是告诫统治者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发生何种事情,都要慎终如始始终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逊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一如既往坚持下去。

  以上十个方面仅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儒道两家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不仅它们在理论上互补,而且在实践上儒家从做人之道、道家从处世之道,为天下由大乱走向大治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为什么儒家学说历代统治者倍加推崇,因为它是对平民讲的,是要做的;为什么统治者对道家学说往往束之高阁,因为它是对统治者讲的,是可做可不做的儒道实质是两种治国理政的模式,儒家是从个人修身养性出发,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是从统治者节制欲望出发,实现无为而治、民富国强。从两种模式的比较看,儒家显然更现实些,因此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主体是无可非议的,尽管道家的模式有点理想化,但对统治者的告诫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审视《道德经》的功用,也许能反映老子当年的良苦用心。

  一、从老子当年工作背景看

  老子在周王朝守藏室中做史官。老子虽然满腹经纶、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但在动荡的周朝社会里,也未能改变其命运的坎坷。随着各诸候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室的衰落。表面上周王室虽贵为天子,但国家实际上已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操持。周王室权贵相互勾结,朝内结党营私争夺王朝的权利,朝外则私通诸侯拉帮结派,致使周王室摇摇欲坠。老子在痛恨这些明争暗斗的同时,显然认识到统治者争名夺利、穷奢极欲的根源,是个人的欲所致。

  如何节制?于是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一方面反映老子对万物本源的推测,另一方面又用道中有大智慧,有生生不息的功力,一旦得道“驭外之能渐强而至我命由我不由天”就能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引导统治者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这不能不说是聪明之举。

  二、从司马迁的《史记》看

  司马迁把老子放在了“列传”的第三篇,(排在前面的是《伯夷列传》和《管晏列传》司马迁用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情借孔子之口来称赞老子,且夸的登峰造极。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司马迁对老子是很高看一眼的。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司马迁自小的授业老师,一是孔子十世孙孔安国,一是当时的大儒董仲舒。按理说,他应该对儒学顶礼膜拜才对。尤其是当时经他恩师董仲舒奏请,汉武帝已颁昭“独尊儒术”。因此他这样表述是需要些勇气的,况且他在汉武帝那里已经有过“前科”。更别说,还有对老子和孔子这二人“明褒暗贬”的意思。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老子的观点是赞同的。

  三、从《道德经》成书的过程看

  《道德经》是老子过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热情留下后写成的。在成书前他们的秉烛夜话,为我们理解《道德经》提供了一把钥匙。

  关令尹喜书屋内老子一番寒喧之后,关令尹喜道:“天下人都知道您是一位得大道的圣人,但却很难把握您的精髓,先生能否指点学生一二?”


   
老子微微一笑道:“我的话浅显易懂,易实行。但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它,实行它。话有所指,物有所比,内含玄机。无人去领会其中的奥妙。这就象你只见圣人粗麻布衣,却不知其内含稀世美玉!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过宽泛,很难具体把握。其实也不外乎三条吧!第一是柔慈。保持柔慈,就能竭尽全力,量力而行;第二是俭约。保持俭约,就能无欲于天地间而行走自如;第三是不与天下争先得利。不与天下争先得利,就能获得人们的拥戴。”


   
关令尹喜毕恭毕敬,仔细聆听。“那我怎么样才能通过学习来得到道呢?”老子莞尔一笑道:“追求学识与追求道是有本质区别的。追求学识的人,学识会日有所增,追求道的人,心存杂念会日有所减少,最终达到无为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这就象治理天下一样,应顺应其规律,而不可孳事、扰民、强行政令。”


   
关令尹喜默然首肯,似有所悟道:“在通往道的道路上,应该做到些什么呢?”老子慢理长须道:“去欲。”“何为去欲?”老子道:“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奇货。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会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机。对事物行为应该要有所取舍。”


  
 关令尹喜面有喜色道:“怎么样才能算做是符合道义的行为呢?”老子轻捻长须道:“合道之人,行无踪迹,言无多余,无所凭借便可达到目的。因此,圣人常救于人,常修于物,含而不露。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凭资。不懂得尊重老师,不懂得善待凭资,即使非常聪明的人,也会感到迷惑。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


   
关令尹喜听之入甚,喜形于色,溢于言表道:“不知先生所言之'道’可是我们通常所说之'道’?”老子慢条斯理道:“通常可以说出来的'道’,并非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也并非是永恒的名。无名无形,是万物的初始;有名有形,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无拘无束方可洞悉那无以名状的微妙;名形兼具才可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无以名状与成名化物同源于'道’,是道’的两种境界的表现。幽深玄妙呀。这是了解一切微妙变化的门径。'道’看似虚无,但它却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而又无处不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关令尹喜似懂非懂问道:“先生是说'道’是一切万物的本源吗?”老子望着关令尹喜淡淡一笑道:“将军真是有心之人啊!道生于原初混沌元气,元气产生阴阳,阴阳混合成万物。它们既对立、排拆而又相融和谐。它们既无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则运作,延绵不断无穷无尽。”关令尹无不感慨道:“先生果真是知识渊博而又博大精深啊!”


  
 两人越聊越是投机,一个是精神焕发,尾尾道来;一个是乐此不疲,谦逊恭敬。不觉昼夜更替已是三天三夜。关令尹道:“先生这次出关西游可有什么向往吗?”“国小民少。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自然纯朴,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生死不相往来。”  


   
关令尹喜道:“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老子双腿盘坐,手置胸前,双目拢合。沉默良久,关令尹喜道:“敢问先生,小国寡民在何处?”老子双目紧闭,呼吸均匀,似乎已进入睡态状。关令尹喜望着老子,轻轻地退出了房间。

  四、从《道德经》的至理名言看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很多至理名言,都影射着统治者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1、《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就是告诫统治者在追求上不要 攻城略地、争名夺利、凌弱欺强,要用相对的理念看待自己的作为,就能够功成业就

  2、《道德经》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就是告诫统治者在思想上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误导老百姓,要让老百姓顺其自然,自足自乐,颐养天年。

  3、《道德经》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就是告诫统治者在行为上要谦退无争,将自己置于度外,无私才能成就自己。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4、《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告诫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上要学习水的品德。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5、《道德经》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就是告诫统治者在追求上要懂得适度,适可而止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6、《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就是告诫统治者在生活上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7、《道德经》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就是告诉统治者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8、 《道德经》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告诉统治者治理社会乱象,仅有法则是不够的,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才是根本。只有抛弃口是心非的圣智礼法,才能免于忧患。 

  9、 《道德经》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就是告诫统治者执政要行稳致远,不能浮躁、没有章法。 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0、《道德经》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是告诫统治者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发生何种事情,都要慎终如始始终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逊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一如既往坚持下去。

  以上十个方面仅仅是为了说明观点。如果我们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读《道德经》时,能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老子对统治者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中的一片苦心,对统治者之间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一丝期待,对“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而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中国是自然经济、农耕文明、人治社会,秦汉以来,国家兴旺与衰败,背后一直有一个阴影伴随,就是皇帝是圣明还是昏庸。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历代皇帝从不批注《论语》,却有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顺治四个皇帝批注《道德经》。可见《道德经》是他们的必修课。由于贪欲是人的本性,当理智战胜贪欲,就是好皇帝,反之就会平庸昏聩。因此这些统治者无论怎样学习领会《道德经》,都不会大白于天下的。这也许就是《道德经》不能与《论语》相提并论的原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讲的什么
《道德经》导读(三十二)——道经 · 第32章
《道德经》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野鹤读《道德经》
老子为何说“圣人不仁”
苦读老子《道德经》 记住这几句是关键(含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