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袖的第一性原理(上)——安泰张肇麟教授领的智慧力学习笔记

第一性原理这个词是我在张首晟教授课程上学来的。刚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2月2号,那时候还不知道张首晟离我们而去的消息,现在来第二次改这文章心中更加充满敬意。

这篇文章的很多思想还是直接来自于交大安泰张肇麟教授《领袖的魅力》课程上的内容,经过教授同意后我发到公众号和大家进行分享。

文章的目的:

1.识别成为领袖的第一性原理。
2.个人的课程后的实践分享。

文章会分为三部分来进行介绍:

(1)自我修养(2)文化和政治(3)个人实践分享 

个人实践部分我放到下半部分来分享。

(一)自我修养

1.1 概念解释

既然文章标题是领袖的第一性原理,那就有必要来解释一下领袖和第一性原理。

先从百度词查条了领袖的解释。

领袖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lǐng xiù,指能为人表率的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是某种意义的杰出人才。

根据这个定义,领袖和领导不同,领导是组织架构中的称谓,但领袖更像精神符号。因为领袖未必一定是带团队,也可以是为某些有影响力的领域进行代言的人。

那我们再看另一个词:第一性原因。

第一性原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个体系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存在基本的命题和假设。就是我们对一件事实一直追问为什么,追问到那个不证自明或者是之前研究大家目前公认的最优结果。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个底。

这样说大家可能还是很模糊,我们来继续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1.2 第一性原理举例

1.2.1 欧式几何

先从一个几何学的开始,欧几里得用五条公设,五条公理推出了整个平面几何,而这五个公设和公理就是第一性原因,就是一些不证自明,无需证明的假设。

我们随便看其中的几条:

公设1:由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
公设2: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
...
公理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公理2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

1.2.2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再看一个生物学上的例子,达尔文也总结出了一条简单的规律。至少用这条规律解释了我们整个地球个复杂生物的演化。

当然达尔文时期还没有发现基因,当基因出现后,生物学家道金斯提出了更加精炼的解释:《自私的基因》。

1.2.3 自不见的手

在经济学领域同样有第一性原因,看看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一条简单的规律解释了复杂的经济学规律。老子《道德经》中虽然没有提出无形的手,但他通篇也在表达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操纵,只要侯王能管住自己的手。

1.2.4 从头算

我们再一个企业家的案例。前特斯拉CEO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当年马斯克想造电动汽车的时候,市场上当时都是用铅酸电池技术,并不是大家不知道锂电池。马斯克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的价格非常贵,一千瓦时要600美元,只能用在笔记本电脑等使用量不大的设备之上。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是:重头算

电池是由铁汞镍和一些结合物组成的,而只算铁汞镍原材料的价格是非常便宜,而不过是把这些材料最后变成电池的过程代价昂贵。而过程改进并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所以最终他靠这个第一性原理的支持,最终把一千瓦时动力电池的成本降至80美元/kWh,几乎是降低一个数量级。

1.2.5 大道至简

我们还可以举出政治领域的第一性原理,比如国民党当年吸引了列宁主义的组织模式来改造自身,改造二年多就横扫各种北洋军阀,统一大半个中国。而共党产则不光接受列宁主义的组织架构还接受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有信仰的军队,靠其表现出的坚毅力最终统一中国大陆。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们要相信第一性原理的第一性原理:大道至简。如果我们接受大道至简,那么我们就要相信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领袖,一样应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第一性原因。

那这个原理是什么呢?就其实就是领袖的智慧这堂课要教会我们的内容,下面我根据我的理解尝试阐述。


1.3. 哲科思维

领袖的智慧值是一个抽象虚拟的量,我们作以下假设:

领袖的智慧越大,对社会的总成就越大。

所以我们就领袖的智慧转换为个人总成就,而我们都知道成就是因变量。我们暂时将其定义为应变量:y。然后建立方程,只要建立下面方程的模型:

我们只要找到自变量x1...Xn,然后找出函数的f(x)关系不就搞定了吗?那我们要怎么建立这个数据模型呢?

1.3.1 主客模型

提到数据模型,那首先要分出系统的作用域。我们系统的范围应该是哪些?我想先从'主体'与'客体'来区分。哲学家们对主客体有严格的定义,但为了方便理解,这里我们想象主体就是可以被我意识直接操控,而'客体'是不能被直接操控。

那这个资源是我不能支配,显然在系统里面应该当作常量来计算。当然我们可以对'客体'加于影响,但影响客体是主体行为,所以让客户发挥更大作用的变量还是'主体'的属性。

所以,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客体'作为常量,这样我们的方程的变量就只要考虑主体,至少我们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

领袖的智慧只和主体有关系。

这其实和我们中国的先哲们的思路一脉相承,无论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和王明明等,都是让我们'向内寻求',无非先哲们没有我们这样用数据模型来分析,但他们在信息量低也得出了一样的结论。

1.3.2 定性分析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要提升领袖的智慧,只需要关注自己的特性,并且如果这些特性相互独立,这样我就可以把模型简单会下面的公式。

这样还是很复杂,而且特性相互独立的假设,所以我们放弃定量的分析,只进行定性的分析。这样只要特性单调,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一次方程,虽然会影响其数值,但不会影响方向,这样至少我们可以明确我们修炼的方向。

单调解释:同样的环境下并且所有其它特性相同,更勤奋的人能成就更大。

这样数据模型就可以用下面的进行近似和模拟。

这样一来,我们只要找到:

1.影响我们成为优秀的领袖的关键特性。
2.分析这个特性影响是否单调。
3.搞清楚系统 k 的方向。

我们就能知道我们修炼的方向,这个方向特别重要,我们可能都能记住孔子讲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半句:就是孔子所说:择其善者(k>0)而从之,不善者(k<0)而改之。

 虽然是变化的量,但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量。把这公司当成一个静态的公式来看,我们可以进一步简化为C。

1.3.3 常量思维

经过上面的一系列分析,得出一个和我们平时不一样的结论:我们只需要改变自己。客体对我而言都可以看作常量,这种常量思维非常关键。

通过一步步逻辑推出的结论,我们得出和我们现实如此反常的结论。看似我们工作中无数反例可以证明其不成立,我们知道严密的科学体系只有有一个反例能证伪,立即宣布论证无效。

(1)如果成就只和个人属性有关,如何解释运气?

我先要反问:运气是否是我们能控制的吗?如果是我们主观能控制的,那么就不是运气,如果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就是'客体',就是常量'C'。

(2)如果只和个人有关,这样难道好公司和坏公司一样了吗?

我经常听到的抱怨是,公司各种管理不好,同事各种不靠谱,影响了我的个人成就。确实没错,一个差的公司和环境的确会影响个人最终的成就,但这也不是我们修炼要考虑的,只能说明我们处在一个比较差的环境中,就好比我们玩游戏选择了高难度模式。

那这确实是会影响个人的成就,但不会影响个人的智慧部分,只是环境C变量低影响,对现代来说我们只需要换一份工作就立即可以提升成就, 而识别优秀的公司本身就是个人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当我们处在一个坏的公司,如果真要反思不是去抱怨这家公司如何坏,而是我们能改变什么以及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我选择了这家公司。

(3)时代常量

最后当我们如果还在抱怨公司的时候,至少要感谢这个时代,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处在回报大于努力的时代,这要得益于这个时代,具体我们可以看下面世界银行的中国人均GPD数据。 

时代这个'常量',则不是我们能轻易去改变,所以'主体'要学会的是如何去顺应时代。就算最不想成为'领导'的庄子,假设他活在今天,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虽然我读庄子时间不长,但我依然能感觉到,在庄子时代就算不犯错,也随时可能有灭顶之灾。但在我们这个时代,犯错成本如此之低,凭什么庄子不会成就自己而增加全人类的常量呢?

有了对上面的时代的理解,结合我们知道ω(c)不能被我们所改变,并且对我们影响可能还很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顺应时代'的道理所在。


1.4. 主体能力

如果你认可上面的分析,那下一步最关键就是找到'主体'的哪些属性对领袖的智慧是有关键影响的,这就是用到张教授在图中用的一个前人总结过精准模型。

这就是企业管理中无数最优秀的领导力理论家总结出的共通理论,领袖力虽然很难定义,但具体强领导力的领导者可以让企业在这三个界面上有所发展。

对于下属赋能而言,在上面的文档中,前三项是特别注意是“员工觉得”,最后一项是带有客观属性的。而要做到这些东西就涉及到二个重要的能力:

  1. 影响力。

团队觉得是团队成员的主观认知,而主观认知是可以被我们所影响,所以如果我们的影响他人能力越强,对个人界面发展越有利

  1. 判断力。

毫无疑问,识别工作任务难度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专业判断能力。

对于组织活力而言,主要涉及到清晰的战略能力、良好的协作、组织能力持续发展和开放在文化。

  1. 亲和力

有亲和力的领袖,显然是善于沟通的领袖,同样会影响团队成员也具有亲和力。想要让组织有良好的协作,最重要的不是项目管理那些硬的技艺,而是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领袖的亲和对大家相互信任的塑造至关重要。

  1. 远见力

要想要有清晰的持续的发展,一个领袖就需要有洞穿时空的远见思维,在一个员工能力不强的时候就能识别出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行业发展趋势。

具有了上面4种能力之后,而对于企业业绩方面,有了判断力和远见力,找到一个优秀的赛道不容易,但如果想要做到敏捷与快速转型的话,还需要另外一项新的能力。

  5. 执行力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把公式写成这样呢?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这些抽象出来的各种力不是主体属性,是一种受主客关系影响的变量。这些能力会随因'客体'变化而变化,有这个模型我们就很容易分辨那些教我们各种在主客关系的书籍和理论,不过还是在表象上作文章。所以我们还得出'主体'上对寻找到背后不变的东西,这最终还是会落到'人性'之上。

从生物进化科学来讲,人的本性要发生大的变化至少需要几十上百万年的时间,而我们领袖修炼的方法适用于我们个体不会超过一百年,所以我们可以当成不变的量来使用。


1.5. 主体模型

在进行人性变量的探讨前,我们先要介绍教授针对'主体'的二种抽象模型,先从教授的4CPU模型开始。

1.5.1 4CPU模型

4-CPU模型是教授要课上提到的另一个核心的模型,分别是:

  1. 科学CPU

  2. 哲学CPU

  3. 感情CPU

  4. 宗教CPU

'客体'有'物'和'其它主体',而'客体'与'物'的关系,我们更多的要用科学思维。这些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特别是我这一代人,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下长大。我们从小到大,主要的学习就集中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

再到哲学思维,则是一种思辩的哲学思维方式,而哲学和科学思维有时也被统称为哲科思维,我们可以将这种思维称为'理性'思维。

人在理性之外,还有感性思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艺术、审美和其它不能被理性控制的本能。

教授再将感性和理性统称为'意识',接下来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是否相信在意识之外有意识不到的东西存在?

这一步的回答非常关键,如果我们相信,那么这东西又不能被理性思考或感性感受,我们就要在我们的意识里面为'不能被意识到并且存在之物'进行一个命名,正如老子所说:强容之为道;当然称为'天','上帝'和'Allāh'都无所谓,不影响其内涵。

教授讲这个模型就是为了引出'道',其实是在为下面的'主体OS模型'给出一个完美标杆。我们可以假设'天'/'道'/'上帝'是完美的,可以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一切。

1.5.2 主体OS模型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需要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特别在当代一个合作分工不断细化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但社会网络非常复杂,我们只有找到人性的共通部分,才能建立我们的数学模型。

所以就回到人的本性上分析,这里就要介绍张教授课用到的自我模型。将自我假设为一台具有高级智能的机器时,这个机器有非常多的功能,但所有人都有一些共通的功能。

张教授课程的自我模型整体图

我们如果能搞清楚这些共通功能,我们首先要了解人性,才能做到顺人性而为,那我们所有人都有的通用功能之一就是: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费斯廷格先提出来的,然后E·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有详细阐述。当人出现'客体行为'和'主体认知'冲突的时候,主体会有不舒服感。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感,'主体'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去适应客体。在改变的过程中,由于'主体'还有'过度自信'和'不喜欢被改变'的特性,所以往往会通过扭曲对现实来达到'认知协调。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主体'的关键问题不是认知协调,而是为了达到认知协调时扭曲事实,并且还不知道事实被扭曲。而被扭曲的程度被'主体'隐藏的认知操作系统决定。

在4CPU模型中,教授给出了完美标杆'道',那么道是完美的不偏不倚的看待所有一切。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局限性的,而达到圣人的级别就是在人的认知能力范围内能最接近'道'的一个级别(比如:孔子、佛坨、老子、庄子和王阳明等)。而智力发育不正常的智力障碍者,则是不管遇到什么外界情况的变化,永远不改变自己认知,这样就永远也无法进行升级,这被教授定义为最低的一个级别。

而我们大部分人基本都在圣人和智力障碍者中间,我们要修炼的内容就是提升主体的认知OS级别,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认知升级'。

分析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公式简化为:

到这里就完成了这个数学模型的使命了,就是说只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也就是教授一直说的升级认知的操作系统。

这个公式其实很美,想想像爱因斯坦这种大牛,就是让整个Ct得到提升,让全人类受益。这也就是很多人以改变世界为自己人生目标的数学模型体现。

一代一代的圣人不断增加常量Ct,这就相当推动我们文明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在感叹圣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OS级别?

这就是再从教授的另外二个观点开始说了。


1.6 人生而不自由

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张教授在第2天的课程当中,主要的思想和卢梭的这句话的思想极为相似,教授直接告诉我们二条:

  1. '我'不是我的主宰。

  2. 人其实不自由。

1.6.1 文明代价

'人生而自由',卢梭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是有一个假设,就是自然状态下的人生活和谐,所以他提出了'高贵的野蛮人'的假说。这个说法和老子的思想极为相信,老子也认为自然状态的原始部落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教授的针对当前文明化的人类进行三个共通特性进行总结。

  1. 社会性动物。

  2. 自然到人文的改变,让人的自然遗传的天性和文明有所冲突。

  3. 自我的产生。

我把这些总结为文明化的代价,在自然状态下,我们可能会有肉体上的痛苦。但在文明状态下,我们还要承受认知不协调带来的'痛苦',那如何处理这种痛苦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授讲出了最关键的提升认知OS方法,就是改变对事物判断的方法:

不论是非,只辨真伪。

因为是非更多的是站在自我的解度进行判断,而真伪则是站在'道'在角度来观察,这需要一个破除自我的人,为什么要这样教授就要从教授说的另一个观点开始。

1.6.2 '我'不是我的主宰

如同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中所介绍,将理性或意识比喻为骑象人,而将感性或潜意识比喻为大象。骑象人认为是自己在操纵这头大象,但殊不知理性不过是在会大象的行为寻求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教授用的模型是从头脑思维方式展开,当在我们意识中有不能接受(认知不协调)的事物发生时,我们容易将其打压到潜意识当中。

但这些被打压和思维都是活跃的,我们的意识会扑捉到认知不协调之事件,这时潜意识就会形成反抗,而意识则会成为潜意识的奴隶,意识不过是会潜意识的形成寻找一种合理化解释。心理学家们更是总结出了十来种防御心理,来细化不同的潜意识反抗类型。

这是不是就是卢梭所讲:'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我'不是我的主宰,当我们认知到并接受了这个观点之后,那修炼是不是就是要不是只从'主体'的偏见来进行判断呢?

当我们以为这样就足够时,教授为了进一步破除'主体',再提出人其实不自由。

1.6.3 人其实不自由

教授从态度、归因和自我意相三点来阐述。

任何观点都是态度,而态度都有三种成份:认知、情感和行为动机。而这些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过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当下作出的判断,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判断,是过去认知的积累。

这里会引出一个问题,既然不自由那我们不就不存在选择,那么不就变成了宿命论了吗?这里有一个问题当下不自由,但人可以事后反思,然后进行认知升级,最后形成新的判断回路,这不就是不断的自我完善吗?

而这个反思则需要破除自我,不要去竭尽全力去维护那个并不是自己主宰也不自由的自我,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来审视这个世界。


1.7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人生需要一些标杆,我人生的重要标杆人物是:庄子。而我们现在去了解庄子只能通过《庄子》其书,而《庄子》整本书中,我觉得最精髓的应该算《庄子·内篇·齐物论》。《齐物论》的精髓是'物化',但和我们这次课程结合起来就是以'道'观物。

教授所说的人生永远的三个老师:困惑、奇迹和意外。当这三种情况出现,呈现给我们的其实就是认知不协调。这时不要站在'主体'的立场,也不要站在'客体'的立场,而是站在'道'的立场去观察和分辨真伪。如果是以这种方式不断积累的'态度',虽然不能让我们变成自由,但至少这时做出的判断就更接近于'道'。

如果还觉得很抽象,我们可以马上开始进行练习,如《齐物论》中所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任何事物都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就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特别讨厌的人或行为,我们来想一想有没有一些角度能发觉这个行为是有值得肯定之处。

说了这么多,讲句大白话,修炼就是:改变看事物的方式。但如何改变还是我们要进行明确的。

1.7.1 原则

如同我们的声音,如果想要有产生美妙的音乐,我们得要有不同的音符,然后以适当的组合,就能弹出很多很美妙的音乐,这种音乐之美我们可能解释不了为什么我们喜欢,为什么动听,但我们就是知道它是动听的。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音乐。音乐肯定不能是只有一个声音,如果是一个声音的重复不仅无美可谈。这就是说,'主体'不能偏激,只能存在一种声音,这种'人生'别说领袖,就连自己的一生都过得不幸。

但我们也不能随便什么声音都可以,如果什么频率的声音都是毫无原则的加入,那就有可能是我们乘坐地铁和飞机时那种噪声,没人喜欢这种声音。

想想音乐,虽然我们人类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不同的音乐形式,但我们用的底层音符的居然精人的相似,说明人的感性层面还是有很多相似本能。

那对应我们'主体'观察而言,我们要有一些原则,原则是我们人生的一些坐标系,虽然我们有时候在特定条件下我们做不到,我们不批判,但要知道这偏离了原则。而不是因为自己打破原则,为了认知协调就删除了这个原则。

比如,如果我们定了:

1.家庭第一 2.诚实守信 3.闻过则喜

我们不是圣人,有时候我们因为自控力或其它原因没有做到,这时候要知道的是我们偏离了原则,反省偏离原因,不断提升,而不是去删除原则。

原则就是指引我们判断的标杆,人与人之间可以定不一样的原则。我们认可自己的原则,同时也接受其它人有权制定他自己的原则。

如同教授所说:每个人都有成为他自己的自由。具体方式我用流程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如下。

1.7.2 不论是非,只辨真伪

原则是我们判断的准则,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我们要一直努力成为的方向,是判断的标准和行动的标杆。

生活中有时候标杆的作用非常巨大,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是这样鼓励我的工程师,你说如果换成阿里或者Google的工程师,他们能不能实现。大多数时候他们沉思后,都会说:'我也想试一试'。

其实这篇文章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自我修炼就是:不断消除分别心、不论是非只辩真伪的过程。

1.7.3 思维二方

如果对上面的还难于理解,教授还教了我们一个思维方式:思维二方。就是我们要接受不同人,特别是不同地位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种关系的不同看法,因为角度不同。

比如:学生把老师当成长辈尊重,而老师则可以把学生当成同辈,大家一起学习,这就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关系是矛盾的。

1.8 结论

最后总结一下几点结论:

  1. 领袖的智慧只需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进行提升,无需抱怨环境。

  2. 自我提升重在认知升级(底层OS的升级),而认知提升的关键在于:不论是非、只辨真伪。

(二)政治与文化

教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介绍自我修炼上面,最后一天花时间在讲企业政治与文化,这个算就从道的层面落地到术的层面了。

2.1 文化模型

首先、教授提出了一个文化三层模型,我们的制度、态度和行为是文化的最外层的表现,中间层是企业的价值观,最核心层是企业共同相信的信念。也就是说由信念(也可叫初心)才生价值观、而价值观塑造了行为。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是错误的,只是在墙上贴标语,这显然不能改变文化。确实,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工作过的单位,贴在墙上的标语其实没几条大家能记住。

然后,教授提出核心观点:文化被历程造就。就是大家在一起工作,然后慢慢在工作中养成的各种习惯就是文化,我们平时是不能感觉到文化存在,但我们一直在被文化所影响。

最后,提出了文化变革的理论。先给出了一个坚实的结论,我们不可能从A文化直接变成B文化。但进行文化变革时,需要先在当前文化下找到一个比当前工作更有效的制度或工作方式,然后慢慢大家向'B`'文化过度。

当大家都习惯更为有效的工作方式,这时候再慢慢过渡到B文化,这样就完成B文化替换A文化过程。

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指导:就是文化不能直接被改革,但可以被替换,而且替换过程要找到一个中间过程来进行过渡。

2.2 政治模型

首先,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政治的背后是权利,并且对权利给出了一个定义:

A对B的依赖,就形成了B的权力。

举个例子说明一个,老板不会写代码,但要完成项目依赖程序员来进行写代码,那么这个依赖就变成了程序员的权利。有了这个权利,程序员就可以用这个权利来谈自己的利益。而权利和权利之间会组成网,在这个管理之网上就会有各用权利的Gaps.

其次,利益本身包含了动机,而且动机往往是混合的,比如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而当权益和权利幸福无关看时,就产生了力量。那么如果有相同动机或者相同利益关系的群体他们将自己的权利相结合,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并且这个群体力量越大,公司就越难于处理,这个小团体可能会牺牲组织利益来满足小团体利益。

最后以领袖的重要工作就是管理权利之网上的Gaps,防止利益团队组现,让大家围绕着使命一起发展。而从使命如何导出战略,教授也给出了模型。

2.3 不忘初心

教授给出了一个初心循环,公司使命就是创立公司的初心,是找到一个什么社会需求,给整个社会和行业带来什么改变。然后在这个使命下,制定出公司不超过五条核心价值观,用于将来在公司决策时提供判断标准。

有了使命和价值观,那么就要去复杂的环境中寻找一条路径,这路径就是公司的战略。而当大家延着这条路径走的时候发现走不通,这时候不能去修改使命,使命是初心不能随便改动,因为使命修改后,价值观也要随之调整,而价值观又在塑造企业文化。如果还是坚持初心不动,那么我们可能就要去重新分析战略是否制定有问题,重新调整路径,继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而当找到正确路径将公司使命完成后,站在完成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就是公司愿景。愿景是可以提前想象的,就是假设我们的使命完成,我们应该看到怎么一番景象,这个景象就是我们的愿景。

战略只是一条道路,还是需要我们在这个道路上不断前行,所以战略是由虚向实的一条通道。战略就是公司发展的方向,将战略结合人本和管控,就能让企业调整发展。

管控对应的就是公司发展的效率,这就对应组织界面。人本对应的则是我们工作的意义,这对应的就是个人界面。而当战略、管制和人本相化合,企业自然就会实现高的业绩,也就是三者的结合就是业绩界面。

我不知道老师是刻意安排,还是无意而为,从三个界面开始了三天的课程,最后以三个界面结束。

说到底就是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成为我们自己。

(三)个人实践

理论部分在上面讲完了,但光有理论不实践,其实完全没有用,我将利用下半部分来总结一下我个人在此理论基础上的一些实践,可以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得到下半部分推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框架思维
?看10000篇文章,听1000种方法,不如掌握11个思维模型
《第一性原理》:掌握了这三种思维方式的人,通常都很厉害
第一性原理与年均20.3%收益的投资运用——得益于张首晟教授
第一性原理
牛人必备的30个顶级思维模型,看完可能让你受益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