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是少见的东西,越珍贵,你是否感觉自己总是随波逐流?无法高效产出

深度工作是少见,但是越是少见的东西,越弥足珍贵,深入解读《深度工作》第二章。





三种商业潮流让我们无法深度工作


第一种商业潮流是拥抱开放空间理念,让员工在共享长桌的公共空间里工作。第二种商业潮流是即时通讯的兴起。第三种商业潮流是各种应用商在社交媒体上出现。  

这些潮流中有很多会大幅降低个人深度工作的能力,比如开放办公室其他人的一个电话,即时通讯的一个信息,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热点。

尽管当前确实存在欣然接受干扰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建立在一个不牢固的基础之上,一旦你决定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就很容易打破禁锢。    

其实总体来说,以上说的三种潮流也暗中吻合了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越来越多公司想要高开放式的办公环境;通讯越来越方便,导致007的出现;各种社交应用抢夺我们的注意力。以上的情况就导致了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短,工作产出越来越不明显。   

但是如果你真的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你会发现这些潮流其实对于你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你会愈发喜欢上深度工作的感觉,并且享受它给你带来的成就感!    













度量的黑洞,个人价值无法得到正确的衡量



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比体力劳动者高,所以也更难衡量个体努力所带来的价值。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在研究高管工资的过度增长中对此点做了深入探究。他的核心假设认为:“从客观上难以衡量个体对公司产出的贡献。”

在这种度量缺失的情况下,高管薪酬远高于其边际生产力等非理性的结果就会出现。尽管皮克提理论的某些细节仍存在争议,但是引用一位批评者的话讲,其基础假设——衡量个人贡献越来越难——“毫无疑问是真实的”。   

我们不应期望破坏深度工作的行为对底线的影响很容易被察觉。恰如汤姆考克兰的发现,此类度量属于不透明区,难以轻松衡量。我将这个区域称作度量黑洞。当然,难以衡量深度工作相关的度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商业中就应忽略其作用。   

度量黑洞,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的进步,就越来越难衡量个人深度工作的价值。举个例子:超高的高管薪酬,与顶尖的技术人员薪酬对比,是否度量黑洞,是否顶尖的技术人员的深度工作被度量黑洞所无法度量。反而高管的薪酬奇高,却无法考量他们本身工作的产出。   

你可能会说这不公平,但是愈发不公平,才显得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你只有真正有所产出,才有能力去竞争。    













最小阻力原则,人们本能喜欢解决简单的事情



最小阻力原则:在工作环境下,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这样一来,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们在深度工作愈发受到青睐的经济形势下流于浮浅工作。然而,这并非唯一一种利用度量黑洞降低深度的趋势。   

举个例子,其实就是最令大家深恶痛绝的开会文化。其实会议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报表上体现,然后领导落实好工作不就行了吗?偏偏搞什么头脑风暴,越没产出越开会,结果越开越不会。

但为什么领导还是那么喜欢开会?除去某些领导的个人喜好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会对于领导来说,阻力最小,他只要听每个人的汇报,然后不轻不重地点评,反正自己很舒服,却苦了手下的员工。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平时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喜欢把容易做的事情先做完,然后越难做的事情越拖到最后做,结果形成拖延症,到最后还是没有什么产出。这就是最小阻力原则,我们总是以为解决了简单的事情,难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但是现实是不会的,难的事情永远在这里。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加班给领导感觉我很厉害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证明这种刻意忙碌的过时做法会对底线带来负面影响,当然就可以摒弃之。但是度量的黑洞却在此时出现,使我们无法得到如此明晰的结果。

工作含糊,加之评价不同策略有效性的度量缺失,二者相互作用使一些从客观角度看来滑稽可笑的行为,得以在日常工作之难以捉摸的精神领地长盛不衰。

 这让我不禁想起之前“奋斗BI”的话题,在公司中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你看着他实际上没有什么产出,但结果比谁都要努力,加班比别人晚,领导总是表扬这种人。这样的情况倒逼着有能力的人要有跟着他们加班,那种一般能力的更不用说了。   

我并不反对奋斗,但是我反对为了努力而努力,不是为了结果而努力,这种只是在表演,表演自己的努力,最后坑的人只有自己。我建议大家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好好去努力,去坚持!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对商业来说是好事,对个人来讲却是坏事



在技术垄断的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

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深度工作已经让位于分散精力的高科技行为,比如专业人员会使用社交媒体,但个中原因并非前者在实践中劣于后者。

其实,如果我们有切实的衡量标准判断两类行为对底线的影响,当前的技术垄断现象可能就会崩溃。但是度量黑洞阻碍了这种清晰的判定,使我们将所有与网络相关的事物都提升到莫洛佐夫所担忧的“优步意识形态”。

在这种文化中,我们就不应讶异于深度工作不受重视,而炫酷花哨的推文、点赞、贴图、上墙、发贴和其他很多类似行为大行其道了。

深度工作的出现,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与我们的标题刚好相反。   

深度工作在当今的商业气候下应该成为优先考虑的事情,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在上文中总结了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各种原因。

深度工作很难,浮浅工作更简单;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还有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

由于深度工作价值以及忽略深度工作所造成的损失很难直接衡量,这些潮流才会大行其道。





相信深度工作,会让你收获丰富的成果


当今社会越来越富浮躁,高科技并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产出,有时候反而一支笔一张纸,你却能改变一个问题。   

如果你相信深度工作的价值,那么对商业整体而言将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种信念会让他们失去价值产出的巨大增长潜力。

但对你个人而言,这却是好消息。同伴和雇主的短视,使你获得了巨大的个人优势。假定上文列出的潮流继续下去,深度工作将变得愈发罕有,其价值也因此会愈来愈高。

我们刚在上文中论证了深度工作并无本质缺陷,妨碍深度工作的令人分神的行为也并非必须,由此你便可满怀信心地继续本书的终极目标:系统地培养个人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并由此获得丰富的成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班摸鱼?只会浮浅工作?学会这三个深度工作法,助你不再加班
《深度工作》02
你必须知道的,可能是职场和商场上最重要的超级能力
什么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高效的、有成果产出的、能够促进成长的
深度工作术:21世纪最强技能养成4步骤
我们忙忙碌碌,却丢了最重要的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