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戊戌大暑 保卫脾土


2018年7月23日(农历戊戌六月十一)凌晨5时,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大暑。


大暑标志着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折返南下一个月;之后再过一个半月,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那便是我们北半球的秋分,开启了南半球的春分。


北半球大暑,是南半球的大寒。此时的南半球正值冬季,冰天雪地,尤其今年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真是雪上加霜。


北半球的春分,太阳直射点北上到达赤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轨迹称为太阳黄经,黄经0度从北半球春分开始,约15天一个节气,回到360度时,又是北半球的春分。 


地球从戊戌年春分0度开始,经清明15度、谷雨30度、立夏45度、小满60度、芒种75度、夏至90度、小暑105度,到大暑120度。


大暑标志着从大寒开始的上半年结束;同时又是下半年的继续。


以戊戌年大暑为界,因水星影响而掌管上半年的司天之气“太阳寒水”退位;土星带来了主管下半年的在泉之气:“太阴湿土”掌权。



“暑”字,土居二日之间。土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为“湿”;一撇标志天道右旋。暑期是天道循环的湿热阶段。


一年分为生、长、化、成、收、藏六气。大暑至秋分两个月是一年的四之气,主旋律曰:“成” 。这个时节标志着人的肌肉等由“化”的稚嫩走向成熟。


中医聖典《黄帝内經》在讲到今年四之气时说:“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黄帝内經》这段话的气候背景有四大因素:


一、戊戌年火运太过,炎热主宰全年。


二、在泉之气“太阴湿土”导致下半年湿气过重。


三、主气“太阴湿土”在下半年湿气重的基础上,加重大暑至秋分这两个月的湿气。


四、客气“厥阴风木”。木星带来的当令春气主大暑至秋分两个月。前半个月“夏行春令”,是暑热的助力;后一个半月“秋行春令”,阻碍秋收之气,使人春夏积累的阳气收藏不利,如同果实归仓受阻。



综上所述,学习《經》论四之气,感悟如下:


一、土木相搏


“风湿交争,风化为雨。” 四之气“厥阴风木”是当令之气。这种气候相当于每年大寒至春分的气候状况。春应木,在天为风。木星带来的这种春气,与在泉之气和主气的“太阴湿土”交织,使得气候反复无常。


大暑至立秋半个月,夏天木旺,故风借势而胜湿;立秋为金,金能克木,木气受制,风力减弱。


立秋至处暑半个月,虽已金秋,仍在暑中。木气借暑气与土气相搏,故风雨变幻,走势不定。


处暑之后半个月是白露,木气失势,湿气强盛。



二、三气合一


《經》云:四之气“乃长,乃化,乃成。” 一年六气为:生、长、化、成、收、藏。可是戊戌年四之气却出现三气合一现象。这是诸种气候因素交织的结果。也是特殊气候下的三种状态并存,例如:木气当令带来生长之气;大暑至立秋是化之气;立秋到秋分成之气也。


四之气两个月,是诸气交织的时空,导致易发各种疾病。人们常讲多事之秋,即是立秋到秋分一个半月。太阳直射点南下越过赤道之前,冷暖两大势力较量,此起彼伏。这种时空影响社会诸多领域,甚至国际事务。待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即进入相对安宁的状态。



三、大热少气


《經》云:“民病大热少气。” 主管下半年的在泉之气和四之气主气皆为太阴湿土;四季变化前的18天土气当政。故大暑至立秋前的湿气尤为严重,可能导致许多人脾胃虚、弱、寒。


脾胃为土,土生金,肺属金。脾土生化肺金不利,肺主卫气功能减弱。人一旦免疫能力下降,风寒感冒的概率增大。一般情况下,感冒的特征是心凉胃寒,体温高烧状态,出现“大热”,即内寒外热,真寒假热。


也有血热之人体温高烧,而心不怕冷,比例甚小。


胃为火炉。火衰乃身心大祸。胃寒凉形成中气塌陷,表现出“ 少气” 症状,即气短、声音低沉等。甚者诸病泛起。


四、肉萎足萎


《經》云:“肌肉萎,足萎。”戊戌年四之气使脾湿虚弱。“脾主肉。”人体除骨头、牙齿、毛发等,大部分组织属于肉的范畴。脾气虚弱不主肉,肌肉萎软,筋腱松驰,浑身酸软。



五、注下赤白


《經》云:“注下赤白。” 戊戌年四之气,湿凉气候大伤脾气。脾统摄血液能力不足,肠胃系统易现血衄(nǜ),即血不循经走出脉管之外,导致便血。

脾主运化。脾运化不利,肠胃中食物腐败不得控制,便稀腹泄。


脾虚生肺不利,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收纳水分失常,稀便下注;肺气失衡,便为白色,医称“白痢”。


汉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治宜温中化湿。


学习《黄帝内經》,了解大暑至秋分两个月气候对人的影响,时令养生者再结合本人属地情况,与近处时令养生师交流,制定养生方案十分必要。


从时令上讲,应该大致关注以下事项:



一、健脾和胃


四之气,一些脾胃虚弱的人躺着也会中枪,即未吃生冷食物,就莫名其妙地腹胀,不思饮食,肌肉酸懒,便稀腹泄。这是在大气之下,脾胃虚者无可逃脱的伤脾之证。遇到这种情况,随时吃健脾食材加姜茶,及时化解。否则,肠胃内食物极易变质,形成水便下注,或尿液减少,尿不尽等。


这两个月气候令人脾胃气弱,故尽量吃素食,并且饭量要小。人的消化系统处理魚、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需要耗费比纯粮食蔬菜高几倍的能量。如果人之脾胃极其虚弱,食物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消化吸收,便化为负能量有害身心,故《黄帝内經》讲:吃得少补气,吃得多伤气;味淡补气,味厚伤气。


二、饮食补中


暑天早饭喝粥,应该加姜茶,补中暖胃,使脾胃和合,以最佳的状态开始一天。


“菜络粥”养生者,可以用姜茶调节,用量以饭后胃暖不燥为宜。



三、以辣燥湿


大暑之后,做菜适当增加姜、辣椒、花椒之类燥湿调料;立秋后加大比例。尤其沿海和四川盆地等地区湿气大,以辣燥湿更加重要。


四、适量补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未能有效获得阳气者,立秋收阳不利,可能出现气虚心衰等证。此种状况应循序渐进地补元气,防止意外。


五、禁食生冷


脾胃虚寒者不可吃生冷食物。饭菜要做熟;生水果榨汁烧开温热饮,否则大伤脾胃;主食也要热吃,尤其是米饭。


六、出透暑汗


“暑天不出汗,秋冬抱药罐。”这个阶段人身体又热又粘,浑身没劲。郁热不能外泄,化为阴毒腐蚀血肉,故肉酸心躁。


夏天,尤其暑季,人体内70%的水分受太阳影响,处于蒸腾状态,悬于中上部。水走汗道,故此时尿少。如果人吹空调冷风,锁死毛孔,不出透汗,致使尿在血中,人泡在尿中,脏腑受害。一旦立秋,万物收敛,毒在血中不得外泄,形成“闭门留寇”;继而渗入肌肉,渐进骨髓,为秋冬埋下病根。轻则冬病,重者春亡。


时令养生之法,每日睡前关闭门窗,有机茶灸;脾胃虚寒者,杯中放适量姜茶。出透大汗,身轻气爽。再洗个热水澡,滚水冲怀山药粉,放温之后加蜂蜜,得以深睡眠。人非但不失,反而暑得。


现代人已无法抗拒公共场合的冷气,只有晚睡前出透汗,排出寒邪,才是自救,别无他法。


立秋之后不宜再出大汗;处暑之后只能出微汗。但是,遭到冷风侵袭者,无论何时一定睡觉前茶灸出汗,排出寒邪。否则,可演变为感冒发烧。


  七、暑不避暑


暑天是上天赐予,若接受阳气补充,相应敛阳归肾即有所得。中医讲“十一藏府之精华归于肾”是大智慧,尤其暑天。但是,四之气用养阴食材不可过量,即热小收,小收大得也。


冬病夏治,是中華民族古聖的智慧。夏季万物向外发散,人之身心寒邪基础动摇,运用温补驱寒之法,易去寒病。大暑半个月之后立秋,万物内敛。欲驱寒病,必等来年三之气两个月。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节气变,气候则变;即使一个节气中也有三候之分,五天为一候。时令养生人要注意节气提示,随时调节,顺应自然。


暑期是喧嚣的,像一场精彩绚丽的大戏,甚至令人审美疲劳。可是,一旦曲终人散,即会冷清,甚至悲凉。


欢喜和亲近暑期吧!一年中难得的天地氤氲(yīnyūn),地气上升为云,云落下为雨;阴阳交流便有新生。


新生不正是人之渴望吗?年年新生,百岁长青。

     


大道養生堂劉承恩中醫師於

2018年7月18日写于北京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丑芒种 驱邪扶正
戊戌立秋 秋行春令
辛丑小暑 防寒温补
壬寅秋分,温补暖身
平旦華語:秋分金气 预防脾虚(104)
庚子霜降 肠胃寒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