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痹證_英文_拼音_痹證的病因、診斷、中醫辨證治療_醫學百科

1 拼音

bì zhèng

2 英文參考

arthralgia-synadrom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rthromyody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返回]3 概述

痹證為病癥名。痹,指閉阻不通。泛指邪氣閉阻軀體或內臟經絡而引起的病癥。但通常多指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肢體經絡而導致肢節疼痛麻木、腫脹、屈伸不利的病癥。[1]

“痹”有閉阻不通之義,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不能暢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酸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根據病邪偏勝和癥狀特點,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

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纖維織炎和神經痛等病,均屬中醫“痹證”范疇。

針灸治療有較好效果,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復,非一時能獲效。

須與骨結核骨腫瘤鑒別,以免延誤病情。

平時注意保暖,避免風寒侵襲。

[返回]4 痹證的病因病機

痹證多由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所致。

風寒濕痹:素體虛弱,腠理疏松,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或居處潮濕,涉水冒寒;或勞累之后,汗出當風,以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注于經絡,留于關節,氣血痹阻而發。

熱痹:素體陽盛陰虛有熱,復感風寒濕邪,郁久化熱;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或發熱

[返回]5 痹證辨證分型

根據病邪偏勝及病癥特點,分行痹、痛痹、著痹和熱痹四種類型。行痹者,風氣偏勝,肢體關節走竄疼痛,此起彼伏,游走不定;痛痹者,寒氣偏勝,肢體關節疼痛較劇,遇寒加重,得熱痛減;著痹者,濕氣偏勝,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酸痛沉重,痛有定處;熱痹者,素有蓄熱或寒從熱化,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或伴發熱咽痛口渴尿赤等癥。現代醫學中的風濕熱、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肌纖維組織炎、骨關節炎、某些神經痛等病癥,多屬本病范疇,可參考本條施治。[1]

痹證發生主要由于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所致,其中尤以風寒濕三者雜至而致病者為多。病機主要為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日久不愈,病邪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可出現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痹較為常見。臨床辨證應辨清風寒濕,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熱痛為特點;風寒濕痹雖有關節酸痛,但無局部紅腫灼熱。其中偏于風勝者,以關節酸痛游走不定為行痹;偏于濕勝者,以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為著痹;偏于寒者關節痛劇,疼痛不移為痛痹;病程日久者,可出現痰瘀痹阻氣血及肝腎虧虛。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活血舒經通絡為基本原則,后期還應配以補益正氣之法。

風寒濕痹 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是共同癥狀。

行痹:風邪偏盛,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痛無定處,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

痛痹:寒邪偏盛,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則減,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著痹:濕邪偏盛,肢體關節疼痛重著不移,酸痛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寒冷可促使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熱痹 熱邪壅滯經絡關節,發為熱痹,癥見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一個或多個關節,伴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

[返回]6 診斷要點

1、臨床以肢體、關節疼痛、酸楚、麻木、重著、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表現。

2、一般發病比較緩慢,部分開始可有發熱、汗出、口渴、咽痛、全身不適等癥狀,繼之而出現關節癥狀。

3、往往呈漸進性或不規則的發作性。

4、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沉、抗“O”增高,類風濕因子試驗陽性等。

[返回]7 辨證論治

7.1 風寒濕痹型

7.1.1 主方

蠲痹湯(程鐘齡《醫學心悟》)處方羌活獨活秦艽各12克,海風藤30克,桂枝當歸各10克,川芎6克,威靈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風勝者,加防風白芷各10克。濕勝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勝者,加川烏頭、熟附子各10克,細辛3克。

7.1.2 中成藥

追風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肌肉關節疼痛酸麻,或有腫脹,遇陰雨寒冷則疼痛加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得熱痛減,口淡不欲飲或喜熱飲。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緊。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風濕藥丸,每次1丸,每日2次。除痹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7.1.3 單方驗方處方

桂枝、羌活、獨活各9克,川芎10克,虎杖尋骨風木瓜白花蛇、防風各12克。水煎服。

桂枝活絡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參各30克,乳香沒藥、炒穿山甲各10克,當歸12克,蜈蚣2條,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7.1.4 針灸治療

治則 溫經散寒,祛風通絡,除濕止痛

處方 根據風寒濕邪偏盛不同及發病部位,分部循經取穴

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腎俞關元,著痹取陰陵泉

分部:肩部—肩髃肩髎;肘部—曲池天井;腕部—外關陽池;背腰部—身柱腰陽關;髀部—環跳髀關;股部—承扶風市;膝部—犢鼻鶴頂;踝部—丘墟申脈

方義 旨在祛風散寒除濕。詳述

操作 毫針刺,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可配合艾灸,10次為一療程。

現代醫學中的風濕熱、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肌纖維組織炎、骨關節炎、某些神經痛等病癥,多屬本病范疇,可以下施治。[1]

針灸治療:以分部循經取穴及隨證選穴為主。肩部取肩髎、肩髃、肩內陵臑俞等穴為主。肘部取曲池、肘尖合谷、天井,外關、尺澤等穴為主。腕部取陽池、外關、陽溪腕骨等穴為主。背脊部取天柱肩中俞肩外俞、身柱、腰陽關等穴為主。髀部以取環跳、居髎懸鐘等穴為主。股部取秩邊、髀關、伏免、陽陵泉等穴為主。膝部取犢鼻、梁丘、陽陵泉、委中等穴為主。踝部取申脈、解溪昆侖、丘墟等穴為主。以上各部之痹,凡行痹者,加膈俞、肝俞;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脾俞足三里、陰陵泉;熱痹者,加大椎、曲池。此外,都可加用阿是穴。在方法上,除針刺外,可酌情配合艾灸、放血及特定電磁波治療等[1]

水針:選用當歸、防風、威靈仙等注射液,注射于肩、肘、髖、膝等部阿是穴及有關穴位。每次選用3~5穴,每穴注入0.5~1.0毫升,注意勿注入關節腔。一般每隔1~3日注射1次,10次為1個療程。[1]

耳針:取相應區壓痛點神門下腳端等穴,強刺激。用于肢體關節疼痛較劇者[1]

皮膚針:主要用于腫脹較著之關節部位。在腫大關節周圍及脊柱兩側相應的節段部位輕叩,每隔3日叩1次,5次為1個療程。[1]

7.2 風濕熱痹型

7.2.1 主方

宣痹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連翹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梔子12克,金銀花藤30克,赤小豆20克,蠶砂10克,龍膽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皮膚有紅斑者,加牡丹皮地膚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傷陰者,加生地黃20克,玄參麥冬各15克。

7.2.2 單方驗方

⑴四物四藤合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當歸、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黃、雞血藤、海風藤、寬筋藤桑寄生絡石藤各15克,獨活、地龍各6克。水煎服。

葛根銀花藤合劑(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處方:葛根60克,金銀花藤45克,絲瓜絡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7.2.3 針灸治療

治則

利濕清熱,通經止痛

處方

根據發病部位局部取穴,—大椎、曲池。

方義

局部取穴疏調氣血,大椎清熱散風,曲池清熱行氣消腫。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3 痰瘀痹阻型

證見 痹證日久,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型,屈伸不利。舌質紫暗苔白膩,脈細澀。

治法 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方藥

1、 主方:桃紅飲(林珮琴《類證治裁》)加味處方:當歸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紅花各10克,威靈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龍、地鱉蟲各9克,白芥子膽南星各10克,烏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藥

小活絡丸,每次1丸,每日2次。活絡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清熱通絡,祛風除濕。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苔黃膩,脈滑

3、單方驗方:治痹活血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當歸、赤芍、木瓜、澤瀉各10克,生地黃15克,茯苓12克,桃仁、紅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參9克。水煎服。

7.4 久痹正虛型

證見 脈沉細無力。

治法 養血益氣,培補肝腎。骨節疼痛,時輕時重,腰膝軟痛,形瘦無力。舌質淡,

方藥

1、 主方:獨活寄生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減處方:獨活、秦艽、當歸、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黃、白芍、茯苓、續斷黨參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各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若久痹內舍于心,可選用于炙甘草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2、 中成藥

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壯腰關節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溫腎止痛丹(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3、 單方驗方處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黃芪、熟地黃、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

龍蛇散(周長勤《廣西中醫藥》1985.3)處方:地龍、白花蛇各150克,地鱉蟲、蜈蚣、僵蠶全蝎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干為細末,分成20包,每日1包,分2次沖服

7.5 外治法

威靈仙60克研末,蔥白30克搗爛,用醋適量共調成糊狀,外敷絲瓜絡30克,地龍20克,萊菔子12克,共搗爛,外敷痛處。乳香、沒藥各10克,地骨皮15克,車前草20克,共搗爛,用白鮮威靈仙500克,松樹針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熱敷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熱,用布包熨痛處。川烏頭、草烏松節、生膽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細末,貼于痛外。酒調拌,外敷貼于痛處。痛處,每日1次,每次1小時。浸酒外擦患處(不可內服)。

7.6 刺灸法

按不同部位,關節選擇相應穴位,也可選阿是穴。肩部:肩髃、肩髎、肩貞肩前肩后。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天澤。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髀部:環跳,居髎,懸鐘。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踝部:中脈,照海,昆侖,丘墟。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熱痹者,加大椎、曲池。操作:行痹、熱痹者,用毫針瀉法淺刺,并可用皮膚針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針,可兼用隔姜灸。著痹者,針灸并施或兼用溫針、皮膚針和拔罐法

7.7 耳針法

選穴

耳區相應部位 腎上腺 神門

方法

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4日更換1次。

7.8 穴位注射法

選穴 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當歸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注意勿注入關節腔,每隔1~3日注射1次,10次為一療程。每次選穴不宜過多,交替應用。

7.9 電針法

選穴 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進針得氣后,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min,后改疏密波,通電時間為10~20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歇3~5日。

7.10 飲食療法

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250克,共煲湯服食。適用老桑枝煲雞:老桑枝100克,母雞1只(去毛及內臟),加適量千斤拔杜仲煲豬尾:千反拔、狗脊各30克,豬尾1條,加清水于風寒濕痹。清水共煲湯,鹽調味飲湯食雞。適用于風濕熱痹。適量共煲湯,飲湯吃肉。適用于久痹肝腎虧虛。

[返回]8 預防調護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風寒濕之邪侵入人體。汗出勿當風,勞患者應加強個體調攝,如房事有節、飲食有常、勞逸結合、起動或運動后不可乘身熱汗出入水洗浴等。居作息規律化等。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

患者對寒涼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條、竹筍、通菜等。

[返回]9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9.

[返回]相關文獻

  • 何鑌痹證辨治經驗摘要:痹證喜用地龍,寒痹證喜用烏梢蛇,疼痛劇烈者則用土鱉蟲、蜈蚣。疏肝解郁調節心理,辨證施護綜合調理痹證
  • 李濟仁教授辨治痹證經驗集摘要:為纏綿難愈。2痹證的診斷與分型www.tcmer.com對于痹證的診斷,李教授認為痹證的寒、熱、風、
  • 中醫外治法在痹證治療中的應用概況摘要:法在痹證治療中的應用現狀作一綜述,以供參考。  1中、西醫對痹證的認識和治療  中醫學認為,痹證是由
  • 淺談痹證的辨證施治摘要:以下幾點看法。1觀察病情1.1觀察痹證的屬性臨床上以游走不定的痹證稱為風痹或行痹,以疼痛為主的稱痛痹
  • 趙和平辨治痹證經驗摘要:高療效。濕邪是形成痹證最基本的因素。如果沒有濕邪的參與,就不會有痹證的形成。痹證之所以久治不愈或易
  • 論正虛致痹摘要:。因而痹證的產生是以正虛為本,邪侵為標,故在治療上,關鍵在于振奮和固護機體的陽氣。  2痹證的辨證
  • 二烏散敷貼治療痹證120例臨床療效觀察摘要:。結論二烏散敷貼治療痹證優于傷濕祛痛膏。【關鍵詞】痹證;中藥外敷;臨床觀察痹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 >> 查看更多文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中医经络肢体病证有哪些以及如何辩证施护
痹症
颜德馨治痹证五法
醫砭 » 線上醫書 » 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 » 四肢疼痛
痹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