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叔本华:读书与思考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以下句子摘自叔本华《论思考》、《读书与书籍》,记录了叔本华对于读书、书籍和思考的一些看法,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有失偏颇,却足够深刻。

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不读坏书,没有人会责难你,好书读得多,也不会引起非议。坏书犹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无暇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所以连作者也仅停滞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围中,我们的时代就这样在自己所设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勒格尔(1767-1845,德国文学家、语言学家)的美妙警句,以后也常奉为圭臬:

“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

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这是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其余的一概不理会;又因为“物以类聚”的道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是以古代名作难以入目。

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一拿起一本这样的古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的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似的舒适。这原因,大概一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再则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虽历数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就不同,此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不管任何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顿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胸罗如何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说是大异其趣,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本来人类的头脑就有着个别的差异,有的人喜爱读书,有的人迷于沉思,再加上前述的距离,使得这原有的差异,越发扩大起来。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此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秉性和当时的心情。

有他本身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而已。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我们只可以把书本当做“引绳”,阅读时依赖他人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某方面。但话说回来,有很多书籍非但无益,而且还会引导我们走向邪路,如果轻易被它们诱惑的话,我们势必陷入深渊歧途不可。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手不释卷地孜孜勤读,把自己的思想放逐到僻静的角落,这对思想的圣灵实是罪过。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才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

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思想和人一样,不是任何人都可让你随叫随到的,要看人家高兴不高兴,乐意不乐意。某种事情的思索,如一切的外在机缘和内在气氛都很调和,它自然地就涌出来。我们万不可勉强自己去思考,应等待让思考的气氛自然涌上来。

思考过程大都呈“分割”的状态,因此,以前所经验过的事事物物逐渐出现在眼前,并且事物也逐渐明朗化,了解也更深刻,如此便能耐着心去思想,当初的嫌忌也因而消失了。

读书是思考的代用物,此中还有许许多多别人替我们想出来的,和我们不同的方法,可以供给我们精神材料。读书的性质是如此,所以我们不必要读太多的书,如若不然,精神习惯于代用物,将会忘却事物的本身;总是踏着人家既经开拓的道路,而忘却行走自己的思考道路。再说,因为经常耽于书卷中,眼睛就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思考的机缘和气氛,由书本所启发的次数远不如现实世界多,因为现实世界和眼前的事物,具有其原始性和力,是思考精神的最佳对象;最容易促使此精神活动。

经验和读书一样,不能替代思考。纯粹的经验和思考间的关系,如同食物之对于消化。如果“经验”自夸地说,由于它的发现,才能促进人智的发展,这就像嘴巴自夸身体的存续完全由于它的工作一样的可笑。

|叔本华想讲什么?|

读书不应滥读,对流行的、时髦的、大家都正阅读的书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书有好坏之分,坏书可能伤害心神,使人误入歧途;

读书要读原著, 那些介绍、论述思想家及其原著的话意义不大;

重要的书可以重复去读,在不同的情调和心境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思考是第一位的,读书是第二位的,读书只是为思考提供素材,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把书中别人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同样能为思考提供素材的还有经验,就是观察现实的世界和眼前的事物,直观经验比书本知识更能启发人的思考;

思考需要机缘和气氛,它是自然发生的,不能勉强;

思考即在碎片化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在此前所经历过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整体性的脉络,事物于是变得更加明朗,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一段主体经验|

据说,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字出版物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是《圣经》,从马丁·路德开始提倡“因信称义”开始,每个人都有了阅读《圣经》、获得神启的权利。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手一本《圣经》成为可能。想到这里,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了另外一本书的名字,《毛主席语录》。在那个激荡的年代,这本“红宝书”成为许多人否定他人或者保护自己的武器,它甚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以叛逆者姿态出现的青年学生和工人用它来武装头脑,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红色风暴。

一个人第一次阅读,或许是从他/她得到一本连环画开始,更早有《西游》、《水浒》、《七侠五义》,晚一点有《葫芦娃》、《奥特曼》、《黑猫警长》,还有各式各样的童话/神话故事。启蒙式的绘本,将稚嫩懵懂的小朋友带入到理想的真善美世界。

就我而言,在童年为数不多的启蒙式绘本之后,似乎没太读过除教科书/习题册之外的文字性的东西。直到五年级,偶然接触到一本冗长且烂尾的玄幻小说,不久后接收了我爸淘汰下来的旧手机,从此看起电子书来,一发不可收拾。那段时间少有学业压力,课后假期有大把空闲时间,除了几本薄薄的习题册,并没有课外活动、假期补习之类把空闲时间填充起来。怎么办呢?看电子书吧!字数相当可观的网络小说,是消磨时间的好东西。那时我所在城市的街边,售卖电子产品的商铺(就是手机店)把下载作为一项副业,通过一个读卡器,店家可以把电视剧、电影、歌曲、小说等文件存储到手机中的SD卡上,当然他们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下载小说很便宜,一块钱十本。记得有天晚上,放学吃饭后百无聊赖,我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上闲逛。有个中年叔叔,坐在广场旁边的长椅上,那是灯光照不到的黑暗地方,他正举着手机看一本关于修真的玄幻小说。我挺突兀地坐到他身边,肆无忌惮地盯起他的手机屏幕,也沉浸到屏幕后面的异世界里,我们都不说话。很久之后我突然问:“这是什么小说?”他跟我讲它的名字与内容。后来不知出于他的邀请还是我的主动,我在他“我在这儿等你,你快点回来”的叮嘱下跑回家,把手机拿到广场上,叔叔用蓝牙把这本小说传给了我。那天晚上我俩相谈甚久,居然有了一种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感觉。网文所描绘的,是奇特荒诞的异世界,情节或许离奇,但总以现实世界为原型,其中人物思想/行动的方式,其实也符合现实的逻辑。可能它的内容不够深刻,却足够懵懂的心灵去想象。

高中,有做不完的试卷与习题,除了教科书和习题册之外,我少有机会阅读其他东西。但是最好读的东西却藏在那些试卷和习题里,是语文题的阅读部分,小说散文短小精悍,偷空读起来就很舒服。我现在还记得在某张试卷上读到一篇叫作《老街小面》的小文,大概讲述一碗小面如何承载善良和美好的故事,对小面本身的描述却先让我大饱了口福。

老街小面,老街人最喜爱的小吃。

貌不惊人的一道面,里头大有讲究。巴掌大的面团,要加一遍蛋、两遍水、三遍碱、九九八十一遍揉,直至面团柔润光滑,再将其抻好。有了年月的师傅手如杆秤,要几两全凭手抓,眯着眼都不差毫厘!面细,入锅不合盖,多用笊篱来煮,八分熟捞出,冷水凉过,长筷挑起,那面条根根细如银丝,条条绵如垂柳。

小面的卤,更是独特!卤汤里头配有鸡鱼虾肉。鱼,多用辫子鱼、黑鱼,正月的沙光鱼最好!所谓“正月沙光赛羊汤”,再浇半勺新鲜的海蛎子,滴点热辣油,温一壶老坛烧酒,边吃边喝,那味道,啧啧,说句不好听的,吃完面上枷子送你上路都值了!

老街上,平时跑腿抡膀子的苦力,给人缝补洗涮的婆娘,口袋里有了几个不用救急的铜板,就会带着老人孩子过来,给老人孩子弄碗面,自个儿带块干饼,向面馆孙掌柜要点卤子,一家老小这就算解了馋。

老街首富海爷,也特好这口。时常,饭点一到,海爷对着府上一桌子山珍海味皱眉瞪眼,筷子拿在手里,戳戳猪肘,点点螃蟹……而后咂咂嘴,筷子一扔,走啦!管家瞧见,不用问,立刻抄起海爷用的正德碗、牙骨筷,揣上紫砂壶、汝窑杯,捏点龙井、拎个酒壶,跟着走吧,海爷一准儿想吃小面了!

海爷吃面,总是先喝三口鲜汤开胃,再吃口面、续口酒,面吃完,碗里必留一口鲜汤。最后碗一抬,头一仰,缓缓低眉,胡须一捋,呼出一口热辣辣的白气。此时,再看海爷的脸,笑起来花白胡子都是一抖一抖的。

——王春迪《老街小面》

竟然写不下去了!

叔本华的东西神神叨叨,这两篇随笔已经算比较靠谱的东西。

读着他的文章我有点心慌,叔本华讲“阅读第二,思考第一”,我似乎把阅读当成了逃避思考、甚至是逃避现实的方式,就只是通过沉浸来消磨时间,任由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放肆,到了自己应该思考的时刻,却毫无想象力和行动力。

读书可能有两种向度。一种面向自我,它在于解决自身的困惑和问题,譬如成长的烦恼、心灵的焦虑;一种面向社会,它关注的是更宏观的、超个体的东西,希望通过阅读加深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最理想的阅读状态,当然是自我与社会的勾连交织,但是如果做不到,也不能太偏向一隅。

读书的时候太过关注自我,就会越来越闭塞,渐渐丧失向外发散的能力,这无助于缓解反而会加剧个体对自身的忧虑;反过来,我们将会对结构性议题缺乏切身体会,一旦不能同理共情,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也只能浮于表面,无法深入下去。

最后就顺着叔本华的警言许点希望:如果写不下去了,希望还能读下去;即使暂时不能读读写写,希望脑袋不会停滞,还可以思考下去!

竟然要开学了!

旧的生活已经结束,新的生活即将开始。在结束与开始的交汇时段,过去的留有遗憾,将来的扑朔迷离,另外有一种愈发强烈的“不事生产”的歉疚拷问着你:“象牙塔里还能待多久呢?何时到社会中去?后面要干点什么?能不能养活自己?”想了又想,答案或许可能是:“什么也不想干,也不知道待在哪里!”噢,答案真糟糕,真让人忧虑!

还是再整理一下情绪,再端正态度,再启程去流浪,去找寻一种确定性轨迹。

张三的歌 音乐: 齐秦 - 谁是大歌神 欢唱嘉年华

在这里,能看到

社会学被作为一种对象去认识,作为一种方法去运用,作为一种目的去实现;

每个人身处一个独特的经验场域,他/她看到的人、经历的事、牵涉的关联以及由此生发的思考,都汇成一股绵长而流变的经验,流经此处;

我们称之为现代社会的东西,如何重塑我们的生存生命状态、互动交往形态,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遭遇和心灵体验;

可能还有粗浅的哲学、历史,或者一点艺术,以及一些不伦不类的故事和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叔本华《论思考》 - susan1201的博客
叔本华:尽信书不如少读书,天才必定是独立思考者
11、读书要学会思索
叔本华:真正的智慧,来自灵魂自为的沉思
叔本华: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什么是阅读的正确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