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声律启蒙》全文翻译及详细解读10

四支——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茶对酒,茶和酒出现的时间都非常早,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这个“荼“据说就是茶。至于酒的发现者有两种说法,一是杜康,《史记》里说他是夏朝的国君,酿酒的始祖。所以曹操《短歌行》里就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在汉代就已经是酒的代名词了。

而汉代另一本史书《战国策》中记载:“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说的则是大禹的女儿仪狄学会了酿酒,大禹喝了感觉非常甜美,说到后世一定会有人因为过度饮酒而亡国。所以,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的。但是正如他预料的一样,夏桀,商纣,皆酒池肉林之徒。到了西周时期,为了吸取前代亡国教训,在《尚书》里有专门的禁酒诰文,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国家都有酒神,比如古罗马的巴克斯,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印度的苏摩,还有日本的三大酒神。而我们中国只有酒圣,我们没有酒神崇拜,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酒的危害。

但是在诗歌里,往往和茶酒结下不解之缘,特别是酒,有人说酒是液体的诗歌,喝了酒的人似乎就会像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绣口一吐便是精美诗篇。写酒的诗太多了,不一一列举。

茶还是到了宋朝才普遍被写入诗中,宋人爱茶,斗茶,把茶玩到极致,茶成了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陆游写茶的诗有300多首,最有名的便是那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苏轼写过一首最长的茶诗《寄周安儒茶》,120句,共600字。可见也是爱茶之人。
赋对诗,赋最早是《诗经》里的一种表现手法,用来铺陈叙事,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最有名的汉大赋便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声律启蒙》里好多句子也是出自这两篇赋。

诗和赋的关系也很密切,我们知道我国最早的诗集是《诗经》,《诗经》里的诗以四言为主,就是一句诗四个字。到了后来的《楚辞》就出现了七言。七言的最后一个字往往是“兮”,也就是感叹词“啊”,去掉这个字便是六言。到了汉赋,则出现了四言和六言的结合。慢慢形成四六体,后来又演变成六朝骈文。这是作为文体,赋与诗的关系。

而作为动词,赋诗就是作诗,古代作诗也有命题作文,比如我们熟悉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就是文人聚会或者科举考试时的命题作诗,所以后来也有专门的“赋得体”。

要说赋诗,最霸气的非曹操莫属了,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上,横槊赋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尽显枭雄本色,霸气十足。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感慨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即使是曹操这样的枭雄也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何况凡夫俗子。

燕子对莺儿。这里的“儿”按照押韵应该读作ní。燕子莺儿,在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里有写到,“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意思是说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用燕子黄莺的渺小,衬托大雁的崇高。

燕子和黄莺都是常见的禽鸟,而且都非常吵闹。所以在诗词中有时以扰人春梦的形象出现,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梁燕语多惊晓睡”,还有唐代 金昌绪《春怨》里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栽花对种竹,栽花种竹在宋人诗词里出现的最多,大多是借以表达归隐山林之乐。如辛弃疾的《题鹤鸣亭》“种竹栽花猝未休,乐天知命且无忧。

落絮对游丝。落絮指漫天飞舞的柳絮,游丝指在空中飘荡的蛛丝,
柳絮的“絮”与愁绪的“绪”,同音,看到柳絮就会产生忧愁。而蛛丝的“丝”与思念的“思”同音,看到蛛丝就会产生思念之情。

杜甫《白丝行》里有一句“落絮游丝亦有情”。在诗人眼中柳絮和蛛丝也是多情的。漫天飞舞的柳絮和飘在空中的蛛丝,好像与这个世界依依惜别,苦苦依恋不愿离去一般。落絮游丝也可以代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居无定所,思念家乡。有时落絮也比喻雪花,最有名的就是东晋那位“咏絮才”谢道韫。

四目颉,
指的是造字的仓颉,传说他有四只眼睛。也有的说他每只眼睛都有两个眼珠子,叫重瞳,所以看起来像是四目。在古代有重瞳的人往往都是不平凡的人,比如舜帝,晋文公重耳,楚霸王项羽,还有南唐后主李煜。其实在医学上这种情况不过是因为瞳孔发生了畸变而已,却被古人附会成圣人之相。

一足夔,
夔,一指上古时期只有一条腿的龙形怪兽,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多夔龙状的纹饰。二指尧舜时期一个叫夔的人,是舜帝的乐正,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员。一足夔的典故经常被用在宋词里,如辛弃疾《满江红》里“如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用来称赞独当一面的人材。

这个典故说的是鲁国国君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特长,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于是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评价有特长的人材会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而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

鸲鹆对鹭鸶。
鸲鹆qúyù就是八哥,在古诗词里用的最多的是鸲鹆舞这个典故,就是模仿八哥跳舞,在《世说新语》里有一段记载特别有趣。说东晋有个叫谢尚的人,多才多艺,特别擅长跳《鸲鹆舞》,名气很大,连大司徒王导都非常欣赏。一次他到王导家参加宴会,王导说:听说你会跳《鸲鹆舞》,看一次就能让人念念不忘,来吧,展示。谢尚即兴起舞,神意甚暇,非常从容,旁若无人,在座无不拍手称赞。模仿鸟类舞蹈自古有之,世界各地都有,如天鹅舞,孔雀舞等等,就是不知道学八哥跳舞什么样子,而且是男的跳的,想必很精彩。

鹭鸶,是一种水鸟,因为它的头顶、胸、肩、背部都生有长毛如丝,所以称为鹭鸶。也叫白鹭。诗人往往喜欢引白鹭入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白鹭的意象优雅娴静,代表着平和安逸的生活。

鸲鹆是黑色的,鹭鸶纯白,八哥聒噪学舌,白鹭娴静少言。八哥喜居闹市,白鹭尤爱山野。

半池红菡萏hàn dàn
菡萏指含苞未开的荷花,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在诗歌里菡萏往往借指秋天,如杜牧的“菡萏落秋波”,欧阳修的“十里秋风红菡萏”。

一架白荼蘼tú mí,荼靡是春天最后开的花,它的开放意味着春天的结束。苏轼说“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荼蘼花的花语是“末路之美”,代表女子的青春已逝,也表示感情的终结。寓意生命中最灿烂、最繁华的爱即将失去。所以荼蘼是一种伤感的花。

《红楼梦》里曹雪芹以花喻人,用荼靡借指麝月,也暗指大观园里群芳凋敝,繁华不再。曹雪芹在第六十三回写到麝月抽到了一支花签。签上写着:“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就是暗指大观园里的女孩们的命运如同群花凋零。
所以此处的菡萏指秋天刚刚到来,而荼靡指春天已经结束。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是说阵阵凉风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一场及时雨在春天降下,农民高兴地准备犁田耕耘。

应候和知时,指的都是顺应时令气候。中国农历划分的特别完美。一年有春、夏、秋、冬4个时令,一个时令有6个节气,一个节气有3个候,一个候有5天。因此一年就有72候。这个候又叫候应,就是每个时段都有对应的事物的变化来反映。比如植物的候应有植物的萌芽、开花、结果等;动物的候应有动物的萌动、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风、水、雷、电的变化等。所以,立秋时的第一个候,“初候,凉风至”,标志着秋天正式开始。

春雨知时就好像说雨知道春天来了而随着降落,也像有了情感一般,就像杜甫《春夜喜雨》中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犁春雨更是表达农人对春雨的喜爱和之后的忙碌。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

智伯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灭掉赵氏孤儿的后代赵襄子,结果被赵襄子反杀,还用他的头骨做酒杯。赵襄子的做法激怒了智伯曾经的门客豫让,豫让决定刺杀赵襄子,只因为智伯生前以“国士”待遇对待豫让,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不成功后,便毁容并且吞炭让嗓子变哑,以便别人无法认出,以再次刺杀赵襄子。最终没有成功,豫让就用自杀的方式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可谓“士为知己者死”,让人为之动容。

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羊祜用道德安抚百姓,死后百姓看到他的墓碑情不自禁地为之落泪。

羊祜是西晋的大将军,当时西晋尚未统一,与吴国隔江对峙,羊祜被派到前线要地荆州做官,羊祜为了巩固荆州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开办学校,安抚百姓,甚至用道德感化了边界的吴国将士。他死后仁德流芳后世,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特地为他建庙立碑,原名为“晋征南大将军羊公祜之碑”,简称“羊公碑”。后来因为周围百姓去祭拜他时,常常感伤流泪,羊祜的继任者杜预把它称作“堕泪碑”。“堕泪碑”现如今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卷上·四支1
《声律启蒙》——谈古论今话四支
【声律启蒙】上平“四支韵”(二)
声律启蒙第十讲:士为知己者死,女因咏絮才名
声律启蒙四支
《声律启蒙》精讲(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