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活着》到《兄弟》:每部获奖作品的背后,都是他坚守的真诚

9月17日,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荣获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这是当今俄罗斯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

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颁奖仪式

而在这之前,《兄弟》就屡屡获得国外好评,并斩获了“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荣誉。而余华过去写作的《活着》也获得了意大利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许三观卖血记》则获得了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可以说,余华的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频频拿奖。

而在国内,余华的作品也备受大众喜爱,许多人提起国内的文学作品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余华的作品。

余华的作品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

01

看腻了口腔里的风景,想过上“躺平”的人生

余华与写作结缘,归根究底,还是嫌弃之前的工作太累。

1978年,余华高考落榜,进了卫生所当牙科医生。

当时的牙科医生可不像现在的牙科医生一样,是个多金的职业。余华后来在文中回忆时写道:

“在我们中国的过去,牙医是属于跑江湖一类,通常和理发的或者修鞋的为伍,在繁华的街区撑开一把油布雨伞,将钳子、锤子等器械在桌上一字排开,同时也将以往拨下的牙齿一字排开,以此招徕顾客……”

作家余华

余华非常不喜欢牙医这个工作,又累,赚钱又不多,也没有社会地位,而且“观看了数以万计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之极,我倒是知道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在嘴巴里。”

在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确定自己不喜欢这份职业之后,他开始找出路。当看到文化馆的员工都能够大白天在街上闲逛的时候,他开始觉得这就是他的理想职业。

为了进文化馆,他开始写作。

后来他参加一个文学论坛,被问及为什么要写作时,他还提笔写下这样的理由:

不愿意做牙医,想睡懒觉,想不上班,写小说稿费还归自己。

字字属实,真是率真得可以啦!

时至今日,很多人虽然对自己的职业有所不满,却没有改变的勇气和决心;反观余华,却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喜欢之后就想办法去找个喜欢的职业,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求,并且不怕对别人讲。他率性自然的做法里,透露着一股可爱的诚意。

能够真诚地对待自己内心需求的人,便少了很多的纠结和拧巴,多了一分坦然和率真。一旦还肯努力,生活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

02

一段忠于内心的写作,从一首民歌开始

在《活着》的序里,余华这样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这是余华写作的守则。

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创作过程中一定要肯正视自我、肯客观地了解自我,如此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

那么余华看到的世界真相是什么?

人生没有意义,活着便是意义本身。

人生苦难重重,而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人都要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便是《活着》。

根据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的剧照

《活着》的灵感来源于美国一首民歌《老黑奴》。听着这首歌,余华被老黑奴的故事深深触动,他想到了一个场景:一个老人在正午的太阳下耕地劳作,脸上满是皱纹,皱纹里嵌着泥土。

于是,在《活着》里,余华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个少年纨绔不懂事、中老年成熟而饱经生活磨难,最后肯与人笑谈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的这样一个农民形象。这就好像老黑奴,他的家人都先后离他而去,而忍受众多苦难的他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继续活着。

福贵和老黑奴的形象在作者笔下重合了。虽然他们属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人民,但他们的精神和内在却是共通的,不光中国、美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看过了,想必都能够理解《活着》的内涵。

年老的福贵

而余华只是遵循了自己的灵感和内心需求去创作。他在写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写出一篇令世界读者感动的小说,但他遵从内心的选择,却值得让更多的作家反思自身:我写的作品是不是足够真诚?

简书大学堂写作课人气导师、西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王小麦曾在书中说:“直面内心世界,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不隐晦,不隐瞒,袒露自我。正是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巴金的《随想录》和卢梭的《忏悔录》才会成为光彩照人的作品。

路遥也说过:“我们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在我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有真诚的态度!

反观当下一些创作者,一窝蜂地去跟风、抄袭,别人写什么赚钱他们就写什么,创作过程粗制滥造、大量注水,只是为了追逐金钱报酬,什么都肯写肯编。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长期价值呢?甚至有毒!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缺乏诚意的作品更不可能从漫不经心中结出累累的果实。作为创作者,我们还是应该保持真诚的写作态度,努力打磨自己的作品。

能够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作品的人,更容易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更难被名利裹挟、忘记初心。

03

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书写不为人所关注的真实

在余华写《许三观卖血记》之前,中国的村民卖血这件事在很多乡下卫生所和供血站都能看见。

《许三观卖血记》剧照

然而,直到《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两年后,中国媒体才首次披露与卖血有关的“河南艾滋村”的新闻。

《兄弟》如出一辙。在余华写出了《兄弟》的下半部之后,《兄弟》下半部中所出现的情节——李光头靠回收垃圾日本西装发了财,被一些人批评说是瞎编。然而很快,就有了对当时的中国女首富张英的新闻报道,而张英是靠回收废纸发家的。

与余华的作品相比,中国媒体的报道居然显现出滞后性。

然而,作品中描述的情况,在中国社会都已经至少存在了几十年。

作家余华

余华在采访中说:“……因为它是我们的一种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在我们中国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只不过很多人没有太关注。中国人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家好像都不太关心别人。”

今天,网友们重读余华的作品,不由得发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余华是用夸张的手法讲述故事的,却在慢慢长大过程中发现这些竟然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着,在这个时代。

就如最近的电影《隐入尘烟》一般,余华的作品反映的都是真实的贫苦人生活。

《隐入尘烟》海报

不管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还是《兄弟》,书中人物所经受的苦难都写自生活中的平民百姓原型。在人们都无知无觉、对身边的怪现状熟视无睹时,余华却用他的笔,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幅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用他的作品彰显对时代、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和思考。

能够真诚地对待社会现实的人,不光有细腻敏锐的觉察力,更有对人民群众、对“人”的关注和思辩。

04

坚持写作的赤诚初心,坦然面对质疑与批评

《兄弟》刚出版时,曾经引发社会上激烈的讨论,一连串的质疑和批评接踵而至,甚至有人曾说:“他有些力不从心,对当下生活已表达无能。”还有些人觉得他在下半部的一些情节描写粗俗不堪、低级趣味。余华却多次表示这是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同样遭到了批评。

余华小说《兄弟》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开放、社会价值观的日趋多元,读者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在变化。从许多人批判和不理解,到现在渐渐有了更多对该作品欣赏和支持的声音。

时隔多年,余华再被问起怎么看《兄弟》当初在国内收到的负面评价时,他回答,“我当时真实的想法现在可以说了,我想,这帮人真笨!我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已经很开放了,但我们的审美观念非常保守。”他也还记得《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他也面对了许多批评:一位“先锋派作家”怎么会写这样的小说。当时他回答,没有一个作家会为一个流派写作,只会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写作。

作家余华

是的,从《活着》到《兄弟》,不论在外界获得何种批评或是赞誉,“忠于自己的内心”而写作这件事,他从不曾改变。

能够真诚地对待自己和读者的人,运气始终不会太差!

结语:

从《活着》到《兄弟》,余华的每部作品都带足了诚意,不但对自己真诚、对作品真诚,也对读者真诚,我们能够看到一位坚守初心的作家,这样的作家作品能够成功获奖,也丝毫不会令人奇怪吧!

我们作为创作者,也应当恪守本心,用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现实和生活,真诚地书写自己的作品,如此,时光定不辜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华《文城》:我们终将放弃对一个作家永远保持先锋的期待 | 新批评
《活着》书评——活着只为活着【珞南】
睽违8年,那个《活着》的余华回来了?
中国当代作家 余华
所有苦难都是惨痛的悲剧—余华的《活着》再思索
活着为了活着,活着为了死去|余华《活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