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筑:时尚还是永恒

按语

时尚造就建筑明星,但也因此摧毁了建筑师的创造力,沦为商业的奴隶。时尚化的趋势改变了建筑学原有的价值观。时尚能促进建筑在形式层面的探索,但无法提出思想层面的问题,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从来就不仅仅是形式的探索。

本文选自《设计风眼》一书(方晓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出版)。

作者自言,本书比较诚实地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位设计学科的教师也是设计师研究者研究思考的历程。本书有两条主要线索:一个是设计始终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抽象和具象中显示着设计的丰富性。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语境里面,设计好坏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基于一个文化的判断;另一条是对设计创新的理解,创新的路径机制是包括具体的设计技巧、设计智慧、设计思考、设计理解。通过这些思考可以启发大家,提供一份可资参考的材料,也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建筑:时尚还是永恒

方晓风

建筑时尚化的趋势

2010年,雷姆·库哈斯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了一场演讲,主要内容是介绍其事务所的作品和设计思路,但这位记者出身的风云建筑师在演讲中不时流露出记者的敏感,以独特视角的照片增添趣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相距50年前后的两个时代建筑师的形象描述,一幅画面是50年前的建筑师头戴安全帽,胳膊下夹着一卷图纸,站在建筑工地上若有所思;下一幅画面是衣着光鲜的建筑师,在炫目而时尚的空间中悠然面对众多媒体的记者。无疑,前者是工程师的形象,后者是媒体明星、时尚英雄。

确乎如此,建筑师的社会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建筑师的形象不仅仅出现在专业媒体上,而且频繁亮相于各类大众媒体,其中自然不乏时尚媒体。所谓建筑时尚化是指,一方面建筑师走出了传统的专业界限,涉足时尚设计的领域;另一方面建筑作品本身也日益呈现出时尚化的特征。

近20年可能是建筑理论界最为平静的一个时期,没有更多的“主义”冒出来,也没有为了“主义”的争论,类似参数化设计这样的概念都不是价值观层面的讨论。在时尚媒体上,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被描述为“时尚女魔头”:“为Chanel设计流动博物馆,为LACOSTE设计女鞋,一向狂妄的扎哈·哈迪德近来似乎成为时尚界的宠儿,而她的最新设计,巴赫音乐厅的内部空间却极具艺术性。扎哈从来不乏攻击性极强、具有理论高度的作品,甚至是反时尚的,也正因为此,她可以玩时尚于掌股。”最后一句话的逻辑很成问题,但这就是谈论时尚话题的逻辑。

图1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位于迪拜的Dancing Tower

传统上,建筑与时尚并没有太紧密的联系,建筑追求的是传世,所谓百年大计的说法道出了此中真谛。因为,在所有的艺术中,建筑可能是最困难的艺术。困难不仅在于难于实现,也在于建筑一旦建成,也很难更新或改变。建筑的任何变化都意味着经济上的巨大支出。古往今来,有多少建筑的奇思妙想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建筑是一门受到众多条件牵制的艺术。而无数流传至今的古老建筑,更加深了人们对建筑永恒的认识。建筑师在面对甲方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50年不落后”诸如此类的说法或要求。但建筑师并非预言家,这种追求传世的价值取向,使得建筑师总是在思考什么才是建筑的永恒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与时尚追求的并不是相同的价值目标。

时尚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服装、饰品,或者消费类电子产品。建筑经常以一种另类的方式介入时尚,被当作背景,与前景纷繁变化的主角形成趣味上的对比或冲突。所谓时尚一定是变动不拘的,不然无法体现时间性这个特点,而建筑像一头大象,它的舞步如何能同小鸟一样轻快?但技术的进步使一切成为可能。自工业革命以来,建筑日渐走出了传统的束缚,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形式的变化。一方面,建筑形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审美趣味的求新欲望也对建筑的形式更新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直至两者在一定的周期上找到共同点。

图2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智能厨房系统

图3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为国内某商业地产项目做的建筑设计方案

图4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为国内某商业地产项目做的建筑设计方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技术、经济、社会和传播的种种限制,使得新风格或新样式的流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二战以后,建筑工业化的步伐加快了,工业化的程度也更深入了,从生产上具备可快速复制的可能。正是工业化的进程同时推进了建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加上传播媒介的演变,建筑的舞步变得轻巧了。

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1988年在他策划的“解构建筑七人展”的开幕式上说,建筑总是搭上风格流变的末班车,但在这一次,建筑搭上了头班车,意即建筑走到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前面。这是一个值得标记的历史事件,其后的事实验证了约翰逊的话。这次展览的参展建筑师都成了社会风云人物,影响力超越了建筑界,他们是当时还年轻的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和声望更高的弗兰克·盖里、丹尼尔·李布斯金、蓝天组、伯纳德·屈米以及彼得·埃森曼。而在这场建筑运动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脑的模拟使建筑师对自己的想象更有把握,也更易于实现。

时尚是个产业

时尚并非新词,一般理解为“一时之风尚”。“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状况,无论中外和古今都是存在的。这样的“时尚”在概念上同“流行”就很接近,不易区分,与今日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尚”还不太一样。首先,今日之时尚有扩大化的嫌疑,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服装和配饰,几乎任何产品都可同时尚沾边,连一些国家的军装设计都开始请时尚设计师担纲了。其次,今日之时尚并不一定是当下的流行,而是一种姿态或者标签,甚至经常同“先锋”、“实验”这样的词汇混用,最终是否成为流行,并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第三,时尚不再是社会的边缘话题,而成为主流事件,时尚的话语力量今非昔比。最后,时尚评论的话语权不再掌握在知识界手中,而从属于不易界定的时尚界自身。时尚不再是社会偶发事件的组合,而是一个项目明确,各路人马分工合作的产业。

图5 扎哈·哈迪德为施华洛世奇设计的首饰

图6、7 扎哈·哈迪德为某品牌设计的鞋子和靴子

图8、9 雷姆·库哈斯为某品牌设计的女鞋

《中欧商业评论》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发布的《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2008》中写道:“时尚产业是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总称,这些活动包括对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进行设计、采购、制造、推广、销售、使用、消费、收藏等。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产业概念和形态。

……当前,时尚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四大特征:第一是时尚和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经济景气与否直接左右着时尚领域;第二是消费的符号性,也就是“炫耀性消费”;第三个特征是时尚产业的全球化,时尚产业的全球同步性趋势不断加强,周期大大缩短;第四个特征是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无独有偶,中新网报道了广东省时尚产业协会于2011年2月26日在广州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内陆首家时尚产业协会。协会将助推广东时尚产业发展,拟将广州和深圳打造成为“中国时尚之都”,东莞虎门镇建成中国首个“时尚名镇”。

这些都说明,时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日渐引起社会的重视,但时尚作为一个产业的某些特征还未得到充分的论述。首先,时尚在概念上同“流行”相区别,正在塑造自身的价值标准,时尚不再是对既有状态或事实的描述,而是对未来趋势的指引。时尚正在试图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其次,时尚作为产业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相较于我国官员热衷宣扬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时尚产业是经济开道,文化唱戏,最后收获票房。时尚产业对文化的影响作用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时尚并非单纯的经济事件。第三,时尚作为一个产业并没有清晰的产业边界,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其渗透力可谓匪夷所思。当今的时尚绝不是衣服和配饰这么简单,大至交通工具,

小至日用品,从书报杂志、电视广播到网络媒体,从建筑到吃饭、喝水,时尚均可染指,以其统辖的范围而论,超过了任何一个政府的部委。最后,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时尚的传播具有跨越文化的特点。时尚产业的全球化并不仅仅指其在经济协作层面的全球化,而是包括了文化层面的全球传播。对这个产业的认识,我们远未达到了解的程度。

建筑与时尚共谋

时尚成为产业显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得以成为现实的,它发轫于时装产业,当大批量的成衣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时,产业的基础条件就具备了。时装比别的行业都更早意识到媒体的传播作用,模特、走秀、发布会直至创办专业的平面媒体,时装与媒体的这种亲密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消费文化的兴起更为时尚走向产业化增加了极大的推动力。消费文化的核心是消费异化,即消费行为脱离了对物的原始功能的追求,转而消费社会意识附加在物上的其他价值,如商品的象征性价值、符号价值,人们通过消费行为重新构建社会秩序。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定义了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消费行为取代了生产行为成为社会的中心。消费文化由此兴起,在通过消费行为重新构建社会秩序的过程中,话语权的掌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商业资本具有敏锐的嗅觉。

在美国建筑历史学者富兰克林·托克的《流水别墅传》中,作者循着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去探询一代名作诞生背后的故事。建筑师弗兰克·赖特在接受委托时已年过七旬,并且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为什么要找这么一位“过气”的名人来担纲设计呢?而建筑甫一落成即名声大噪,何以如此?当然,不可否认建筑师在这个作品中显露出的惊人才华,但业主在背后对媒体的操弄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是:在当时,很多富翁都会请名家设计私宅,但并不愿意媒体发表这些私宅的照片。显然埃德加·考夫曼并不想埋没自己的新房子,而后续的发展更给了其充分的理由——他的百货公司生意都变好了。一座富有想象力的建筑扭转了许多事情的局面。

通常而言,建筑本身就可被视为一种媒体,因为建筑一旦落成就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流水别墅虽然坐落在荒郊野外,但并不妨碍有心人的探访,而那些在中心地段的公共建筑就更不用说了。没有什么形式的艺术能比建筑更好地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想象。考夫曼作为商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眼球经济”的威力,流水别墅不仅是一座建筑名作,也是一次很有心计的事件运作。赖特的雄心是要给那些欧洲人看看,他对于他们拿手的国际式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他成功了,但他的努力更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式这种建筑风格在美国的风行。

这样的故事只是一个序曲,时尚要掌握社会的主流话语权必须走出原有时装的局限,而进行跨界合作。艺术家首先进入时尚的视野,法国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其于1965年推出的蒙德里安裙,灵感来自画家的《红黄蓝构图》,此后他还继续推出过毕加索、梵高、达利等艺术家系列,开创了跨界设计的先河。然后演艺明星、体育明星陆续加入时尚阵营,只要是名人,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人和事都会被时尚收入囊中,时尚成为一项漫无边际的产业。

对于大多数实践建筑师而言,建筑首先也是一门生意,这并不像他们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么高尚,建筑与时尚的共谋可谓时势使然。建筑本身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在走过大工业化的扩张时期之后,建筑作为产业的发展战略也在调整,也要纳入消费社会的轨道,房地产业对此早已了然于胸,时尚的标签同样适用于房地产项目的销售。而建筑师要想在市场立足,则必须确立一定的专业形象(尽管这种形象有时可能并不那么专业),累积社会知名度。在这样的需求目标指引下,建筑与时尚的联姻可谓水到渠成。建筑成为时尚的新媒体,建筑师则借助时尚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力,形成双赢的局面。

日本东京的表参道名店街可谓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国际知名品牌的专卖店鳞次栉比,每家店都邀请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操刀,包括日本本土的知名建筑师,名师与名店交相辉映,的确是吸引眼球的去处。在这个不大的闹市中心的范围里密集地汇聚了库哈斯、赫尔佐格、努维尔、安藤忠雄、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和桢文彦等名家的作品,虽然形象各异,但的确显露出当今这个时代在形式层面的追求,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唱和的关系,和谐共生。而这一特色也成为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每年都有不少国际和日本国内的游客或消费者流连光顾,成为反映日本时尚文化的核心地区。

图10 日本东京表参道上的名品店

图11 Prada 位于日本东京表参道的旗舰店,由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设计

图12 Prada 旗舰店室内

更大的商业手笔来自阿拉伯人,2006年初阿布达比才刚完成全世界最贵的酋长皇宫饭店(Emirates Palace ) ,现在酋长皇宫饭店外海,一个个新小岛正在填海造陆中,当中有一个文化园区就在这个快乐岛上( Saadiyat lsland,Island ofHappiness)。哈迪德、安藤忠雄、努维尔、盖里四位明星建筑师被阿拉伯人邀请到阿布达比大展身手。引用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同时也是阿布达比古根汉姆博物馆的建筑师盖里的形容,“在阿布达比做的事情,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想都想不到的”。是建筑师有想象力,还是商人更有想象力?

建筑时尚化批判

在谈论建筑时尚化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起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2005年当他以98岁的高龄离开人世的时候,人们发现很难评价他,尽管他在生前并不缺乏荣誉。笔者以为他完全可以作为讨论这一话题的标本式人物。人们对约翰逊比较公认的一个定位是美国建筑界的“教父”,但与别的知名建筑师不同,约翰逊并没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有人戏称他为建筑界的变色龙。不可否认的是,约翰逊具有非凡的眼光和影响力,他是历次建筑风潮转向的重要推手,他不创造风格,但能指引方向,不知他的这一能力是否得益于早年的哲学学习。从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他与建筑史学者希区柯克一起游历欧洲,结识了众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归国后于1932年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同年与希区柯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并举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成为现代主义在美国生根的重要推手。他34岁重回哈佛学习建筑,并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49年设计了自己的住宅,以向密斯致敬的玻璃屋确立了作为建筑师的声望。他与密斯合作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成为玻璃摩天楼的滥觞。其后的实践生涯中,不乏现代主义风格的精品出现,然而他出人意料地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这一后现代风格的作品,为后现代的流行助推。更让人吃惊的是在1988年,他与马克·维格(Mark Wigley )合作策划了解构建筑七人展,同样还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如同50年前为现代主义所做的,他继续为解构主义建筑进入主流社会的视野做了铺垫。

图13 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水晶教堂室内与外观,是现代主义盛期的作品

图14 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水晶教堂室内与外观,是现代主义盛期的作品

一生深刻影响了美国建筑界的三次转向,这样的人物可谓绝无仅有,但约翰逊的名言却让许多建筑师无法应对,他说“我就是个妓女,业主让我摆什么姿势( pose )我就摆什么姿势。”能如此直白地把建筑设计的商业本质说出来,约翰逊也可谓是个特立独行的建筑师。约翰逊认为现代建筑有七根支柱:历史、绘图、实用、舒适、廉价、委托人、结构。这是迥异于教科书的说法,看似投机,但现实中很难抽掉其中任何一根支柱。可能由于约翰逊学建筑有点半路出家的意思,他看待建筑的眼光更有社会的视野,他也更懂得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来为建筑发声。他的另一项重要成就常被忽视,是他说服了凯悦集团的大股东普利兹克家族设立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他自己也成为首届大奖得主。

而凯悦集团的主营业务是大型酒店,商业地产的重要类型。通过奖项的设立,建筑的动向更易受到媒体的关注,从而对社会产生更大、更直接的影响。普利兹克奖至今已颁发了三十多届,不仅褒奖了已有成就的建筑师,也助推了很多获奖当时尚未达到事业顶峰的建筑师。比如美国建筑师盖里于1989年获此殊荣,当时他还没有大型项目建成,除了几个小型的住宅项目,但奖项通过获奖者的选择表明了态度,具有极强的指引作用。而盖里陆续建成的项目也证明他不负所望,成为建筑时尚界的风云人物。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当代建筑标志性的事件,博物馆落成后每年为毕尔巴鄂市带来超过三百万的游客,振兴了当地的经济,一座建筑拯救了一座城市,被视为文化工程中的一个传奇。

图15 菲利普· 约翰逊肖像,左边手持的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的模型,这个作品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重大转向;右边头顶的是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的模型,该作品被视为新哥特的代表作

对建筑时尚化这一倾向的评价,正如对约翰逊的一生进行评价一样,会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正如约翰逊对建筑界的影响,时尚化的趋势把建筑师变成了社会明星,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正如约翰逊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时尚化使得建筑师丧失了自我价值的认定,他自称建筑做得太差,并非完全是谦辞,他的妓女论多少道出了其中的实情,这是相当吊诡的事实,时尚造就建筑明星,但也因此摧毁了建筑师的创造力,沦为商业的奴隶。最核心的问题是,时尚化的趋势改变了建筑学原有的价值观。

时尚化改变了建筑的信条,早期现代主义奉行的信条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sfollow function) ,现在则变成“形式追随幻想”(Forms follow fantasy )。时尚化表面上看带来了一片繁荣,建筑师频频亮相于五光十色的时尚活动,甚至开创自己的时尚品牌,其创造财富的能力远非前辈们可比,但就近二三十年的情形看,建筑界在思想层面日趋沉闷,建筑日益沦为一场形式游戏。时尚化能够收获经济利益,却无法解决创新的根源问题。

时尚的逻辑只是追求差异,没有更深层的价值追求,并且任何事物都有时效性。对时尚而言,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是不是“新鲜”的区别。这一逻辑显然无法深究,也不值一驳,但这个逻辑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商业资本的利益,这个逻辑同“有计划的废止”如出一辙,有利于培植消费市场。

时尚的逻辑在当下的大工业化生产能力的配合下,走向了愈加疯狂的境地。在时尚逻辑的支配下,文化日益趋向表面化和碎片化。时尚能促进建筑在形式层面的探索,但无法提出思想层面的问题,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从来就不仅仅是形式的探索。而时尚对差异、新奇的极端追求,在榨干设计师的想象力之后,使设计师只能以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方式去实现所谓的“新”与“奇”,凡是传统上有禁忌的事物都成为时尚赖以生存的富矿,以“先锋”、“实验”之名贩卖各类形式游戏,最终也将动摇社会的道德根基。

现代主义及其之前的建筑师信奉的原则是设计要解决问题,尽管在某些层面不尽完善,诸如以统计学意义的需求来代替个体真实的需求,但整个设计的逻辑仍然是从问题出发的。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的“建筑艺术的危机”描述了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开发的过程和结果,以现代城市中的大型现代旅馆为例,建筑是如何“按不露面的开发者的利益,为不露面的所有者,不露面的使用者建造的”,只能假设“这些使用人的口味与陈词滥调等同”。这一批评辛辣而入木三分,的确刺到了现代主义时期大工业化建筑生产的痛处。然而,当后现代主义思潮涌起时,事情并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变。商业资本意识到了这种统计学意义上的需求与陈词滥调等同,更意识到了,商业利益不能仅仅是满足需求,更有力的营销方式显然是创造需求,时尚化正是这一商业逻辑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猛烈攻击现代主义者的精英姿态,试图消解所有传统的价值,但其转了一圈后又以精英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并且以消解之名贩卖自己的价值私货,怎么看也有点农民起义的感觉,而非一场真正的革命。现代主义所秉持的社会关怀对建筑发展的意义不容抹煞,方法论层面的问题可以探讨,但不能以方法论层面的缺陷全盘否定现代主义。在面对建筑时尚化的潮流时,唯一能抵抗的武器便是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建筑从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建筑可以是商品,但建筑具有一般商品不具有的社会属性,建筑最直观地反映了我们对社会资源的态度,天然地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哪怕是私有物业。

还是回到库哈斯的那场演讲,在之后的提问环节中,有一位听众问库哈斯是否考虑为穷人做一些设计,口才便捷的库哈斯也只能支吾以对。这位听众的问题看似天真,但直接拷问了建筑师的社会良知。相信时间允许的话,库哈斯还是能自圆其说的,他显然没有习惯回答这类问题,在时尚英雄的世界里,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表明,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看待建筑现象时,有这样的角度和态度。时尚化并非当代建筑的全部,仍有许多建筑师从事着不那么炫目,但更从建筑本质出发的设计。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曾经说过:“如果我死后还能在无数出版书籍当中有所选择,你想我将选什么呢?……在这未来的群籍之中我不想选小说,亦不选历史,历史若有兴味亦无非小说。我的朋友我仅要选一本时装杂志,看我死后一世纪中妇女如何装束。妇女装束之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于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对于笔者而言,或许一本建筑杂志也有同样的作用。时尚并非一无是处,但时尚压倒一切则是可怕的。

本文原载《装饰》2011年03期,总第215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包豪斯的多彩与裂变
(11)1998/呼唤实验建筑师(迁移自原next
Snøhetta Gensler改造建筑经典,外立面方案被废!网友:图都不用画了
什么是简约主义
WA | 孟建民| 本原设计观(转载)| 本原设计:孟建民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北京香山饭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