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筑和艺术融合在一起,如此打动人心

“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这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频繁活跃在各种广告和文章里。它的广泛传播,侧面反映了人们的认可——这句诗传神表达了所有生活在这个大地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对美和诗意的追求。

在建筑群立的现当代居住环境里,这种对诗意的追求也体现为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追求,大家都希望建筑与艺术有所结合,希望建筑大楼本身不仅仅是功能实用性的产品,还要是体现了生活精致美感的作品。

The Star,Jun Hao Ong

马来西亚 2015

位于马来西亚北海地区的艺术灯光装置“The Star”,由本土艺术家Jun Hao Ong打造,2015年在Urban Xhange亮相后,受到高度好评。它跟建筑体的结合是极具冲击力的,最终呈现出了一个降落平凡世间的巨型星星。让这个街区的人们在工业化的城区里,感受到了直击心灵的艺术的力量。

今天善怡艺术将会为大家介绍海内外不同艺术与建筑结合的例子。艺术介入到建筑的方式很多,艺术装置进入到城市钢铁森林的建筑物中,让居民生活里也融入艺术,在不经意的转角,就能遇到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和诗意的城市空间环境。

1

顺势而生的美

艺术+建筑=1x1

艺术的介入配合着建筑的结构和走势,它们相得益彰、互相成就。艺术的表达在新的物理维度上丰富建筑本身的层次,从强调了建筑物本身静谧不动的存在感,到把建筑本身变成了灵活会动的装置。这些艺术装置远远不止在美化,也增加了建筑本身叙事内容的厚度。二者统一,让人们对这个集合体越品越有味。

哈珀音乐厅建筑立面

哈珀音乐厅建筑立面

冰岛雷克雅未克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Henning Larson Architects

冰岛海岸边上的“哈珀音乐厅”设计灵感来自冰岛著名的自然风景和极光。外立面由艺术家埃利亚松参与联合设计,以闪闪发亮的玻璃外观,映射着极圈美轮美奂的星空、波澜壮阔的海洋,还有繁华的城市生活景观。建筑本身还是静态的,像是一个吸纳了冰岛奇幻自然于一身的充满灵气的作物,立在这个位置上。

外立面细节图

夜晚外立面效果变化

朝南的立面由埃利亚松特别设计,这一面的设计也奠定了整体建筑外景的基调和风格。擅长于拿捏光影色彩的艺术家,这次把光、色彩、还有周围的自然环境现象关联一起,透明的建筑外墙让建筑大楼本身与周边环境相互浸染,融为一体,人们在不一样的条件下对周边环境和建筑体的感受也不相同。

夜晚外立面效果变化

建筑内部透光效果

光对于冰岛人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一幢透光的大建筑满足了大家追光的需求,把岛上最为吸引人的变幻的光收纳入建筑体内。

建筑外立面全景效果

同样是立在大陆与海洋的交接,位于海南三亚的海棠湾红树林度假酒店在UFO媒体实验室的操刀设计下,选择与灯光相结合,在高耸的大楼外立面上打造了一个波浪般流动的平面。

《流变体》

流变体

三亚,海棠湾红树林度假酒店

UFO媒体实验室

该作品是UFO探索建筑在“非建筑”层面和概念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与思考。LED灯光贴合在建筑本身波浪般起伏的立面上,在不停的变化中,形成了一个“动态表皮”。不动和硬朗的建筑本身变得柔软、有机和流动。《流变体》作为一个作品,像风像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在和建筑的交互对话和碰撞中,把建筑打磨成与周边环境浑然天成的“璞玉”。

作品细节效果

作品全景图

坐落在海岸线上的这个建筑,位置本身就是背靠着万年不变的大陆,同时与时刻流动的海水和海风为伴。《流变体》作品为例,媒体建筑这一概念是艺术与建筑结合的一个典型方式。这种建筑表皮和与数字媒体影像相结合的新的建筑形式,强调了一种建筑在视觉表达上的虚拟空间的建造。

作品细节图

作品侧面效果图

作品全景图

在追求更多的互动和动感上,美国艺术家Ned Kahn最为著名的是,以特殊的铝材料设计,结合自然元素,让建筑立面真正的“动”了起来。

《动力线》

《动力线(Turbulent Line)》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布里斯班机场停车场

Ned Kahn

以流动的姿态象征“风” 这个自然元素,这个风力驱动的幕墙,运用了超过250000块铝板。这个装置还为停车楼的建筑内部空间提供了动态的遮阳系统。随着时时改变的风向,这个装置会形成了不断变化的纹路,就像被扰动的水面上的层层涟漪,也在内部留下不同的影子。

效果局部图

“会动”的幕墙

这个作品像是一个全新打开的端口,让停车场大楼与周边环境对话起来。而这样的沟通,也加强了人们与这个建筑在情感和文化层面的情感联结。它让停车大楼变得不那么冷冰冰,而是更有意义和故事。在机场这样一个城市重要的进出口中,这样大型艺术装置的介入为布里斯班留下了一个地标性的作品。充满功能和机械性的机场,被赋予了人文理念和关怀,这个最终又化为了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铝板设计局部图

日间作品全景图

2

势均力敌的美

艺术+建筑=1+1

除了相亲相爱相辅相成,艺术这种本身就隐藏着强大变革力量的作品介入,还可以与建筑本身相爱相杀,以对抗的美感,冲击这人们对建筑本身结构的观感,打造一种势均力敌、充满戏剧张力的美。它很明显与建筑大楼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这种冲突,让建筑空间本身变得另类且有趣。

《In Orbit》

《In Orbit》

德国K21Standehaus博物馆

Tomas Saraceno

人们可以利用、走动的空间结构,反应了一个建筑的构造。当艺术家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建筑披上了一个蜘蛛网,人们瞬时可以浮游空中,脱离楼层走道的限制,这个建筑的功能和肌理变得迥然不同。

在楼层结构以上的“蜘蛛网”层

观众在作品上行走

观众在网上向下看楼体

作品用不锈钢威亚织成,网上还放有6个大圆球。悬空感还有球面反射的建筑图像,让在上方走动坐立的观众,仿佛打开了上帝的天眼。一般来说,观众只能站立在地面往上垒起的楼间“路面”,在这个基础上感受这个建筑。建筑因此也成了一层一层的平面结构。因为这个装置,观众似乎拥有了一个升维的视觉,楼体成为一个叠起的立体。

观众在作品上坐立

跟上一个作品相比,这个作品《佛罗伦萨试验》则是以一个充满童趣的庞大的艺术装置,从内而外地打破了建筑本体。

《佛罗伦萨实验》

佛罗伦萨试验(The Florence Experiment)

意大利佛罗伦萨,斯特罗奇宫

Carsten Holler, Stefano Mancuso

这个装置由德国艺术家Carsten Höller和植物神经生物学家Stefano Mancuso共同设计,装置就像是在楼体中肆意生长的一个生命体,这对交织的滑梯装置贯穿天井,可以把人从20米高的二楼阳台带到庭院地面。

作品局部图

作品仰视图

在向下滑的过程中,参与者手里需要拿着一株植物,等到了地面的时候手里的植物其实已经经历了一次试验,这是一次现场试验,旨在分析植物在和游客们一起滑下来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始建于1489年的这座宫殿,以壮丽而著称,它是个让人远观且景仰的建筑。而在这个艺术装置的介入下,为建筑增添了不少新奇和趣味,吸引观众去参与其中,去尝试不一样的体验。

作品局部图

观众可以从二楼乘坐滑梯

传统建筑与未来艺术的碰撞,UFO媒体实验室的作品《任意门》当属佼佼者。在这个作品介入下,鼓楼拥有了全新的表达和身份,不再是简单的,观众心目中的鼓楼结构。

《任意门》

《任意门》

宁波鼓楼

UFO媒体实验室

鼓楼作为一个经典的传统建筑样式,在人们心中有固定的观感和认知。而《任意门》,一个3D随境投影作品,把鼓楼变成了一个时空穿梭的奇点,充满未来感和科幻感。鼓楼成了一个连接未知的任意门,在过去历史的遗留物上,打开了未来的通道。

在大众认知里,这两个元素并不算是同类,很少人会把鼓楼这个建筑体与未来任意门放在一起,它更像是代表过去的一个结晶体。但也正是这种“出人意料”,两种元素在相互对话,让鼓楼这个建筑萌发出全新的惊喜。

作品变化效果图

作品变化效果图

观众在这建筑、自然以及光影融合的维度里,联结虚实之间的感官接口,感受时间的扭曲和空间的裂变,在时空之门穿梭的同时,意识不断的被冲击和重建,最终融进无尽而又真切的虚幻。

作品变化效果图

3

锦上添花的美

艺术+建筑=1^1

艺术与建筑,正可融为一体,负可极致冲突,除此以外,它也可以是在建筑这个基数上,成就一个锦上添花。它不强求合二为一,也不追求矛盾对立,但是艺术和建筑在这里,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语境和叙事。

《支撑(Support)》

支撑(Support)

意大利威尼斯,Ca’Sagredo酒店

Lorenzo Quinn

艺术家这个巨手雕塑亮相于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从威尼斯的水道中伸出,好像一个巨人扶住酒店的墙壁。这个雕塑与建筑体一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事议题。

作品近景图

作品反映出人类的两面特性,一是创新,二为毁灭。它强调了人类本身在更加全球、宏观议题上催生实际改变的能动性。手自水下而来,撑住建筑:这既让人感受到对于保护水上建筑的希冀,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

作品安装过程图

作品正面效果图

艺术家说:“我希望把人类身上被看做最难也是在技巧层面最具挑战性的部分雕刻出来。手掌控着巨大的力量,即是去爱去恨的力量,也是去创造和去毁灭的力量。”

《Fallen Star》

《Fallen Star》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徐道获(Do Ho Suh)

“家”是这位艺术家关注的主题,在大楼上建造一个家,从远处看,它有过半结构凌空,岌岌可危,下一秒仿佛就要掉落下来。但是从楼顶进去,就会发现,屋内对于“家”所设想的硬件一应俱全。内在的温馨与外在的不安全感,让观众对这个“家”捏有一把汗。

顶楼正面图

屋子内部陈列

通过这个惊险地落在大楼边缘上的“家”的装置,艺术家描绘了他从韩国到美国的经历和心情,“就好像从天上被扔了下来”,一阵风把他和他的家刮到了美国。

作品现场图

作品现场图

艺术家由自身经历出发,讨论什么是“家”,什么是人回忆的地方、人对空间环境所产生的记忆,以及文化的错位、文化的倒置、与文化的冲突等。

《翻越》

翻越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袁侃

在美术馆的大楼正面外墙上,一只笨重的熊猫使出蝙蝠侠般轻盈的单手抓墙姿势,似乎在向上攀爬要进入馆中,又像是从里越狱而出,瞬间即将下坠到地面。作品把一个姿态定格在建筑上,展现了一个戏剧定格场面,美术馆建筑成为了故事中的一环,让观众浮想联翩。

作品全景图

作品近景图

这个作品里,熊猫本身笨拙蠢萌的固有形象依旧存在,让人觉得可爱而亲近,但也让人联想到纷扰社会里的个体人。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讲述了一个无头无尾的寓言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最擅长光影的艺术家, 设计的大楼会是怎样的?
现代人的emo,让治愈系艺术成顶流
意大利人用铁丝造大楼,竟比电脑做出来的还牛
装置 | 在森林里点盏灯
2015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作品
因为我可以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