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不只制造出美丽,我制造粗陋,或许我不懂得美丽的含义

我总想我的绘画更像电影或其他的艺术形式,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激发起所有层面的讨论。

——马琳·杜马斯

“美”与“丑”


马琳·杜马斯《夏尔·波德莱尔》


2021年10月12日至2022年1月30日,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为了纪念诗人夏尔·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为南非艺术家马琳·杜马斯举办了作品展。隔着遥远的岁月长河,二人之间又有什么隐秘或明显的共通之处?

展览其他作品

也许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喜欢波德莱尔诗歌的读者走入了展馆,关注杜马斯画作的观众也走入了展馆,而那些恰好对二人皆有所了解和欣赏的人,可能在展览中享受着解锁隐藏支线的快乐。

最直观的共通点显然以作品为核心,此次展览,恰是围绕杜马斯以波德莱尔本人以及他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为灵感所创作的14幅画作展开,杜马斯以波德莱尔的照片为参照画出了她心中的波德莱尔,并将《巴黎的忧郁》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事件作为创作题材,一并呈现给了观众。这两位分别在文学和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物,跨越时空完成了的一场对话。


“去掉一节椎骨吧,这支迂回曲折的幻想曲的两端会不费力地接上,把它剁成剁成的小块吧,您将看到每一块都可以独立存在。”

头上是空阔而灰蒙的天空,脚下是尘土飞扬的大漠,没有道路,没有草坪,没有一株蒺藜菜,也没有一棵荨麻草。我碰到好多人,驼着背向前行走。 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其重量犹如一袋面粉,一袋煤或是罗马步兵的行装。 

——夏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节选)

在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中,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当时巴黎社会的种种病态风气,将人们虚伪而贪婪的假面一一揭露,这与杜马斯的艺术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契合,杜马斯爱读诗,也爱读波德莱尔,或许是在作品中找到了一些共鸣,才有了这组作品的诞生。

二人的共通之处从作品之中发散到作品之外,波德莱尔曾因猛烈地抨击社会时弊被判罚,但他仍未停止创作此类作品,而杜马斯从开始创作以来,她本人及作品就被不断贴上“病态”“朋克”“女性主义”“随身听大行其道”等各种标签,但她坚持以女性、儿童、有色人种等人物为主题进行创作,和波德莱尔一样,他们都不是现行社会的歌颂者,而是一次次直指当代社会的痛点


人们常说波德莱尔是现代主义的先驱,因为他重新定义了艺术美学上的美与丑,在他看来,“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

百年后,生长于南非土地上的杜马斯用作品表达这一观点,她曾坦言,“艺术不只制造出美丽,我制造粗陋,或许我不懂得美丽的含义。”


杜马斯多年艺术创作生涯中,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将人物画得太过暗黑、丑陋、引起不适等评价,她从直观的视觉层面上建立起人们对她作品的第一印象,但外界的声音并不会影响到她坚持自己的表达。


她将自己的创作归类为人像艺术,看似扭曲、令人不安的画中人物并非是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对于社会认同、热议话题的个人回应。在不同场合与社会议题中,那些隐藏在华美外壳之下,无意识间暴露出的神态或其他信息,往往正是人们最真实的部分。

用美丑来界定杜马斯的创作并不全面,即使她本人说自己在制造粗陋,所指向的粗陋也应该不止是浮在表层的画面信息而已。在审美不断被提及甚至强调的当下,她的作品在不断挑战观众的视觉神经和所谓的审美底线,也许不单纯关注美丑,才能在某种维度上获得更为宽广的解读自由和探讨。

呼吸与抗争


在用画面定义人物、阐释故事等的人像艺术中,杜马斯作品的出现为此类题材带来了更多层面的探讨,她本身自带的话题度、对当下受关注的社会议题所生发的自我表达,像是提醒着人们,别做沉默的观众,要努力发声。


幼年在南非种族隔离环境下长大的杜马斯,接触艺术的唯一途径只有艺术史类的书籍,直至上世纪70年代,她在开普敦大学麦克里斯艺术学院开始学习绘画。后来随着事业发展,她移居到阿姆斯特丹继续生活和创作,并且渐渐跻身于全球最受关注的女性艺术家之列。

杜马斯主张艺术家应该站在个体以外去创作,从早期将图像和文字素材拼贴,用裁剪、调色等实验,到用油画、水彩、水墨等形式描绘人像,色彩、造型直接表现,形成了她的创作面貌。


很多素材来源于她生活中看到的摄影照片,但对她而言,“二手形象”也可以产生“第一手的感情”。她将这些素材重新形成画面甚至组合,赋予新的形象或背景信息,如施暴者、被霸凌的对象、被歧视的有色人种等,抛到现实之中,引起关注和社会层面的探讨。


实验的结果当然需要观众的参与,对于人们拒绝什么、接受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此,杜马斯都颇有兴趣,从对她作品的反馈中,她得到实验的部分结果,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或许转换议题,或许产生延伸的讨论。



在她的代表作《黑色素描111》中,她用水墨将111位非裔黑人的头像放在一张画中,许多观众猜测她在以南非历史中的民族斗士为原型,来描绘历史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但她本人表示并不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她更感兴趣的实际上是这些人物如何地面对相机,光线如何地照在他们的脸上,脸的比例是多么的小……还有不同的人会怎样地解读他们。

不同观者会各有其解读,观者和创作者的解读甚至也并不总是能相一致,比如素描中的黑色看似沉重晦涩,杜马斯却认为热情奔放的,因为黑色背后充满关乎社会问题的暗示与隐喻,形成了富有张力且强烈的讨论场域。但作品真正想讲什么,仍然需要观众自己去解码,去和作品产生交流,正如杜马斯曾说,“我总想我的绘画更像电影或其他的艺术形式,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激发起所有层面的讨论。”

马琳·杜马斯《丈量你自己的坟墓》

2008年,杜马斯创作了一幅名为《丈量你自己的坟墓》的作品,画中一个悬空的男人将双手伸到画布边缘,双脚却无法触碰到地面。杜马斯曾以这幅画来向公众解释自己的创作:“画布就像是画中人物的棺材。我画中所有的人物似乎都在和他们被画这个事实做斗争。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很好地呼吸过。”

在杜马斯的绘画中,画布成为掩体,成为画中人试图冲破却无法冲破的樊笼,而在画面所观照的现实世界、社会语境中,又是谁在为什么而抗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死亡与乐趣的交织丨马琳·杜马斯最新作品
【人物自撰】马琳·杜马斯:社会的肖像
不瞒你说:赏世界著名的女人体油画:“女人与野兽”
西拉德·尤哈斯,来自罗马利亚的宝藏艺术家
迸发中的色彩-国外涂鸦作品欣赏
Marlene Dumas-穿透灵魂的绘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