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间艺术滋养了“吕胜中”

在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艺术家都在忙着与国际接轨,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转换个人的艺术语言。

吕胜中


我记得1982年的时候,我刚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当时我的心愿是想回县文化馆工作,却机缘巧合因表现优秀留校任教。当时的我年轻气盛,对民间艺术充满了“鄙夷”的目光,没有想到但却因一次画年画的任务,彻底改变了我的艺术走向。

生  命

1985年春节期间,我去陕北安塞做民间文化田野调查,正好赶上当地的民俗活动“转九曲”,而这一次的亲身经历,也给我上了一堂哲学课。我看到一个陕北老巧婆婆剪窗花时全神贯注的状态,似乎忘却了现实中的一切,我忍不住弱弱地问道:“你心里面想些什么?”她过了好久才缓缓从里面出来,回答我:“我什么都没想,心里面空空儿的——”呵呵!这让我觉悟,匠作手艺的过程其实是对现实的清空与理想的采纳并行,投入全部身心精力与情感,开辟心中空空无垠,可容下新的世界或宇宙。何必东张西望零打碎敲闲言碎语呢?心里有“空”,才装得下东西,心里“空”越大,容纳、理解、体会到的东西就越多。而这种容纳、理解和体会,不是客观世界中某些具体的、琐碎的事件或现象,而是通过剪刀在纸上的不断切割,所产生的对生命的全部理解、认可和接受。如果把单一图形的重复看作时间的重复,那么心理空间就必须具有容纳、堆集、重复时间所需要的“空”。

生  命

看到农村的老婆婆们剪的“抓髻娃娃”,我觉得很好玩儿,就跟老婆婆们一起剪。那时剪的小人人模仿民间的造型,结构比较复杂。这是一种据说可以避除邪恶的民俗剪纸,也就是最初的“小红人”。我注意到,这种正面对称的人形造型图式在全世界不同地域、民族的早期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是每个“人”的灵魂。这是人类不约而同的自画像,是一步一步走向文明深渊的人类正身修心、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的一面镜子。

我最初把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我在艺术上的营养补充,来自于这些陕北的“艺术母亲”, 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1985年,我最早以剪纸的技法进行创作实验,做了《天地合·万物生》、《醒·幻·梦》,1987年在毕业创作《生命——瞬间与永恒》,1988年在《魔术与杂技》中,都使用了这种对称的人形作为生命的符号。直到如今,剪小红人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只有剪的时候,我才体验到一个手艺人或艺术家也可以是造物的上帝。这也许正是中国上古代哲人“天人合一”思想所追寻的那种人类的最佳境界。1990年初在我的工作室首次做《招魂堂》,我发现,今天的人们同样对这种质朴的纸人形表现出热情与珍爱,而“小红人”的名字也不是我原先取定,是大家顺口叫出来的。

人  墙

“招魂”的风雅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彭衙行》中的这两句诗,给了我最初的灵感,让我有了在现代文明中做“剪纸招魂”的欲望。我的“招魂”,是通过演示分割小红人符号及与小红人同时产生的“负形”的过程,努力使“精神分裂”的现代人产生“归位”的心理欲求。剪纸的特征之一是可以通过剪刀的切割,产生绝对契合的两个形,即剪出的小红人与“负形”之间的契合是绝对可信的。如果说灵魂和肉体之间可以分离又可以和合,那么剪纸小红人的“正形”和“负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贴切的演示方式。我不断地切割一张张完整的纸,“正形”与“负形”分离之后,对两个形生成和存在的肯定,也就产生了“归位”的可能。可以说,主观上我希望世界是完善的,这种倾向恰好和巫术中的招魂相一致。

人  墙

但是,对于名称为“招魂”的风言风语很多,其中有“文化人”说听起来不文雅,而我之所以学习民间,就是因为民间有着有别于“文雅”的“俗气”——俗,也正是更多艺术圈子以外的普通民众能够参与和接受的必要因素。之所以我的活动不只是展览,就是希望通过在不同场合随时随地的演示,让这些原本就出自于民众之“俗”的小红人,给今天世界上的人们以一份精神上的激励。曾有一位台湾的朋友看了“招魂堂”之后与我谈到半夜,他说:吕胜中,你让我好激动好激动噢,但你告诉我,我激动以后应该怎么办,或者说你让去干什么?我说:你在激动你在考虑该怎么办,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人们都不消沉,不麻木,都有热情,都在思索着激动以后该怎么办,那么,世界就没希望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综合体,而任何一个失魂落魄者都希望找到自己的灵魂。灵魂归于肉体合理的谐调,你最终就完善了自己,也找到了你在世界上的所在。

肖  像

人生选择其实大都充满偶然性,未必是自己原本喜欢的专业。我个人也是在很被动的情况下进入“美术”这条道,很快发现其中照样有着自在其中的迷恋。


“实验艺术专业”的诞生

1982年,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读研进修,既而又在结业后留央美任教。而真正想要办学是去观摩卡塞尔文献展之后,德国之行,我不仅了解了世界的艺术样貌,也了解了当时德国著名艺术高校的教学模式。我意识到应该把一些新的东西告诉学生,而不应该仅是把写生当作万能的基本功。

地方天园

2005年,中央美院成立实验艺术专业,“实验艺术”——这个原本西方化的概念,经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艺术实践的打造与磨砺,在中国文化传统土壤的滋养与栽培中,已被演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概念。而作为一种艺术创新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验艺术当然也有必要纳入学院,以弥补当代新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原有专业美术教育结构中的缺位。我有时也会产生迟疑,对我和大家来说,这都是一次机遇或挑战。在参与筹备的很少几位教师中,到正式成立时已有人宣布退出,只剩下年过五十的韩宁、胡明哲、我,还有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邬建安——曾被戏称:三个“更年期”加一个“青春期”。

空书 辞海 

在确定专业名称时,我尽最大努力阐明“实验”的概念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与“当代”、“前卫”分别所显示出来的时间与空间概念有所不同。迄今为止,并没有哪路专家敢大言不惭地给艺术下定义,因为艺术这玩意是个说不清的东西,它的内涵与外延都是不断变化的。实验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类的各个专业院系不太一样的就是它以艺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作为确立这个专业的定义。在教学当中做实验艺术,不可能去要求学生们要前卫、要当代,他们要获得一种艺术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以获取有价值的命题、或者有价值的思想表达作为前提,然后去寻找恰如其分的材质、技术或媒介语言形式,最终完成表达。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选择进入实验艺术专业的这个班级,组成了央美实验艺术的“先锋班”,我们一起将一个超现实的梦想变成现实。“先锋班”的热情和冒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这些学生,一开始就不是站在某种媒介、或者材质语言的基础上去做艺术创作,而是从有效表达的立场上去寻求可能性。

结婚证

“家庭审美调查”引起轰动

 刚刚选完专业本当报个到就放暑假,我们却马上开始了“家庭审美调查”课程“暑假作业”部分的布置。实验艺术并没有延续美院写生的传统,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家庭审美调查”的课程,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去洞见更多的真实。每个学生要求完成包括状态描述、图像采集、访谈等多项内容的十个家庭的调查作业。“在实验艺术系学习,交的学费很值。”类似的话通过我们的学生传给了家长、传给了他们的同学与朋友,又传到我的耳中。这不但让我觉得释怀,也越发对先锋班的学生们刮目相看。开学后,作为这个课程的课堂部分只有两周,要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档,再进行信息与图像资料综合归类、提取关键词、制作图表及数据统计等等工作,仅仅靠四十个学时显然难以支撑这么大的工作量。为此,同学和老师一起分工协作、不分昼夜,在短时间内基本完成考察报告的完整文案。学生们还要继续投入新的课程,剩下一个并不算小的尾巴——图文排版、校对就由我来完成了。当我们一起装订成册的八卷《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线装册子摆放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同学们似乎都理解了“压力”是什么,也感觉到了在自己的身体内部,竟然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爆发。

大平安

接下来的几年,同学们在实战演习般的枪林弹雨中战胜困难,也战胜了自己,收获了各自的“战利品”——一本充分体现个人主张以及提交课堂公开论证的《方案初集》,也拥有了一件全班集体制作完成的大型装置作品《家庭日常用品博古》。这两个成果连同之前的“家庭审美调查”在上海双年展中闪亮登场,让国内外的艺术同行知道了学院中的“实验艺术”,见识了一群新艺术青年初露锋芒的飒爽英姿。而同学们并不十分在乎组委会最终评奖的那块奖牌,他们在仅仅两个月的暑假中经历了艺术创作从构想到实现的全程,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新的高度。

展场文本

2000年之后,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教学上,而挤在创作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世上不缺好的艺术家和作品,实验艺术的教学比弄几件作品、做几个个展更富意义。实验艺术的每一个同学都知道,面对即将拥有的这个世界而不可回避,我们必须首先要回答自己——我是谁,并要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我们在世界,我们在中国,我们在北京,我们在美院,我们要担当中国实验艺术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专业,与传统的国、油、版、雕相比,实验艺术系注重材料与语言的探索,试图在现代艺术领域开拓新的天地。

满版-文本

实际上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我也不断地感觉到,对于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压力也是动力,人固有的惰性需要有一定的督催。早些年很多人不停的倡导外国教育的轻松自由,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没有家长替代一切的娇生惯养,另一方面是在小学生的时候就注重培养独立应对与解决问题的习惯,所以,面对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难题,就不会将它当成过不去的坎儿,就会主动产生跨越的心情。我的学生已经习惯于接受重任与承受压力,但我更希望他们能够在艰难行进的历练锻造中蓄存精锐,强大自己的身心力量。当重任在肩并不觉得重,当压力不再成为压迫,从他们身心迸发出来的艺术的火花,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整编 / 李克非

图 / 吕胜中工作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拍预览】吕胜中:本土文化的归位与新生
我的老师是匠人
写生路上丨#采访手记#春暖小岗
这是用手能干出来的事??小编跪拜了!!
剪纸教学
《美图欣赏》(剪纸艺术)现代风景剪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