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书 |《立干以扶枝: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十讲》

自  序

本书是我这些年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形成的一部分讲稿的结集。在高校任职,百人以上的专业大课和为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公共课对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当然同时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2007年甫毕业留校,系里就安排我上中国通史里的“中国近代史”专业基础课。第一次进教室,见到下面黑压压百来号人,遂深刻地体会到“两股战战”是什么滋味。幸好讲台够高,能挡住腿部,脸上则勉强维持,尽量不动声色,但从同学眼中看去,这老师的神情一定是蛮奇怪的——假装淡定。

转眼十多年过去,“两股战战”已成为过去,但心里的忐忑却是有增无减。在高校讲课当然紧密联系于教师的学术研究(若不是一个好的研究者,基本难以成为好的高校教师),但又不等同于教师直接做学术报告。对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我们迎头碰上的难题就是如何评估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尤其是本科生的历史知识基础,这是教师需要训练的一种能力,用规范的语言说叫课前要“掌握学情”。

幸运的是我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在师范大学的传统里深入、频繁地与中学往来还是很重要的任务。曾几何时,我的老师辈,像王令愉、郑寅达等教授还直接在中学兼过课,深受学生欢迎。由此,本科阶段听王老师讲法国大革命史、郑老师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感受是“既亲切又陌生”。这种既有熟悉感,又带来新知的听课体验无疑来自他们对初入史学园地之人学情的充分了解。

到我这一辈,传统尚不算完全丢失,华东师大二附中周靖、复旦附中李峻等中学优秀教师常给我机会到中学调研、交流,遂对新进本科生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讲课也就尚能兼顾普及与提高。从提高的那部分说它当然来自自己的研究,但又不是直接照搬,这就涉及下一个难题——研究的“写出来”与“讲出来”。

这个难题的感知源自与杨国强先生的聊天。前辈先生常爱以“聊天”来传递学问,形式不拘,效果却极好。可惜现在的大学,即使是硕博士课程,也要学生评教,要按时上课,按时下课,强调以形式的“规范化”带来效果的“最大化”,殊不知“规范化”也常带来“无趣化”。先生在一次聊天中曾言:我的文章每一篇都能够开一个讲座的,检验好文章的一个标准就在它能不能“讲出来”。这样的话乍听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要自己到一定年纪方有比较深的感悟。

先生其实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做研究心中要有“读者”。一项研究能讲出来证明其中的史料你已充分消化,这样就不会有太多膏药式的“大段引用”;框架和逻辑是清楚又圆融的,这样就不会在一篇一两万字的文章中出现三级乃至四级标题;其中的叙事也足够生动,人物也足够立体,否则就会干巴巴的,压根没法讲。

另一层意思是做研究要有“普适性”,一个研究总须连接上一个悠长的研究传统,在前后左右学术脉络的定位中方能凸显自己的价值。正如陈垣先生所言,一篇文章的选题既不能“人人都知”,也不能“人人不知”。这就要求学者不能只关注自己研究的那个问题,而要有许纪霖师常言的研究的“背景知识”。而按照我的理解,许师强调的“背景知识”接近于打开学问的宽广视野和把握学术的“基本议题”乃至关于人的诸种“基本议题”,也就是本书所言的“主干”。对此,王汎森先生也有很精辟的论断。有人曾问先生关于跨学科研究和如何博览群书的问题。先生的回答是学问要有一个“主干”,这样才能如圣诞树一般继续挂东西。跨学科也好,博览各种书籍也好,都要思考与“主干”有何联系。若能建立起充分的联系,则跨学科是有益的,多读书是有效果的,否则就可能想得很美好,实际不那么让人愉快。这样的思考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尤有帮助,因为这一领域史料泛滥,议题众多;也因为在这一领域跨学科、博览群书常常是需要的、有帮助的,因此何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基本议题”,如何凸显出“主干”, 进而使之枝繁叶茂,让琳琅满目的装饰能够“挂”得上去,就得由从事这一行当的学者做长时间思考和实践。

正是基于以上感悟,本书定题目为“立干以扶枝”。本系一位大前辈曾表扬我会起书名,这次的题目却不免让我担心有“大言不惭”的歧义,必须要特别说明一下。第一,所谓“立干”代表着前面所提及的几位大前辈对后学的期望和教诲,绝不意味着我已经做到,此说与其说是“自诩”,毋宁看作一种自我期许和自我鞭策。第二,所谓“扶枝”,特指我教过和以后会教的那些学生,且学生们是否能够“扶起”或愿不愿意“被扶”都在他们的选择,而非我的一厢情愿。

本书的部分内容除了在华东师范大学讲授过,也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等处报告,得到过不少前辈和同辈老师、同学的批评指正,在此特别致谢。

对各位读者,我盼望收获纠谬与讨论。成书匆匆,其中不免有许多疏失,且因是讲稿更可能有不准确、不严谨之处,盼你们“扶我”“助我”,让我不断进步。

立干以扶枝: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十讲
瞿骏 著
2023年10月出版/69.00元

ISBN:978-7-5228-1490-2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

推荐语
历史的河床到底在哪里:社会、经济、政治抑或思想文化?《立干以扶枝》说,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很多时候,历史的河床由各种因素交互激荡而成。历史是这样,历史学研究也是这样。该书深入浅出,讲了很多历史和历史学的道理,有缘者或可得之。

——黄道炫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立干以扶枝》一书读来有惊艳之感。对于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是治史指要;对于历史非虚构写作而言,是写史指南。本书第一讲“历史学'求真’问题刍议”尤见功力,提出了历史学的三重求真:求真相、求真实、求真理。把握了这三重求真,历史研究和非虚构写作也就有了终极锚点。
——张明扬  历史写作者,著有《入关》《弃长安》等

作者简介

瞿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问题”与“答案”

方法论关键词

第一讲 历史学“求真”问题刍议

第二讲 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内外圆融”

第三讲 “大历史”里的中国近代史

第四讲 “知常”与“察变”——考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式

节点问题新探

第五讲 谈1911 年“延长线”上的辛亥革命

第六讲 谈五四运动研究的推进

第七讲 由“外”观“中”  —— 谈1920 年代初的时代语境

第八讲 智识与情感  —— 谈1920 年代革命思想文化研究的脉络

研究个案举隅

第九讲 谈陈独秀与“万恶孝为首”谣言

第十讲 谈钱穆与胡适的初见

附 本讲相关的胡适的两次演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访谈 | 李长莉:沉潜治史,另辟蹊径
桑 兵:报刊史研究的两难与两便——新闻学、历史学如何熔为一炉
“思想者不老”——怀念史学家刘志琴先生
远航寻踪,缅怀桂子山大先生!
西方史学史(5):理性主义史学
黄兴涛 | 从一般新名词研究到“概念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