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单 | 空间、地图学与疆域扩张

本文完成于2016年底,是2016年下半年笔者用时最长精读书目——《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以及2016年12月笔者聆听的年度最精彩的一次讲座——《测绘于浩淼之上: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的讲座实录的套写作品,该次讲座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先生阔别北京大学18年后的首次回归巨献。过往笔者有关百本阅读总结都是将书与书的总结进行套写,这是本人首次尝试讲座与图书的内容套写的书评总结。

书名: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作者:杰里·布罗顿

译者:林盛

出版社:后浪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6年8月

地图是一种图像表达,帮助人民以空间方式理解人类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状况、过程或实践。这是1987年由英国学者约翰·布莱恩·哈雷和大卫·伍德沃德创作《地图学史》时给予“地图”一词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引言P4)由此可见地图与空间息息相关。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于2010年拍摄了一部有关地图学的三集纪录片——《地图:权力、掠夺和占有》。该片策划人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杰里·布里顿教授却告诉我们地图的设计常常与时间密不可分,并撰写《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一书诠释地图学史中的十二幅划时代意义的地图,讲述世界地图在创新与扩张中的决定性影响。(引言P5)

片名:地图——权力、掠夺与占有 (Maps: Power, Plunder & Possession)

导演:Rosie Schellenberg

主演:杰里·布罗顿 Jerry Brotton

片长:3集

出品方:BBC 2010/4/18 

地图学史的研究,归属于历史地理学的范畴,时至今日也是冷门学科研究者寥寥,虽然古地图在不断地使用之后不易保存,但材料可观。中国地图学史通论类的著作,有美国华裔学者余定国和陈正祥先生的两部《中国地图学史》,至于现今中国可见最早的实体古地图为1983年挖掘于河北省平山县的战国中山王陵一号墓的《兆域图》。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兆域图铜板”)

《兆域图》是墓葬建筑示意图,之后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木板地图和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地图。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张修桂教授的《中国历史地貌学与古地图研究》一书为该领域研究之典范。后至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世界地图带入中国后,古代中国的典籍方志中开始出现大量地图材料,甚至还有世界地图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献给明代万历皇帝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地图第一次把中国绘制于世界地图的中心位置。

书名:中国地图学史

作者:陈正祥

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1979/3

书名:中国地图学史

作者:余定国

译者:姜道章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6/8

书名: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

作者:张修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6/2

另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李孝聪教授曾远赴重洋,于2000年前后分别出版了《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收集散落海外的中国古地图之遗珠,为我们复原古代中国人愿景中的世界。

书名:欧洲收藏部分中国古地图叙录

作者:李孝聪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1996

书名: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

作者:李孝聪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4/10

亦或是由于中西交流中传教士带来的地图学文化,有关中国地图史学的研究,较为成熟的著作也来源于西方汉学家。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在任教于牛津大学时偶然收获了一份19世纪贩卖到英国商人塞尔登手里的中国古地图,据他考察应是17世纪末生活在爪哇岛的福建商人所作,该地图以南海为中心,爪哇为近景,北上为日本,正北的蒙古大漠中有一中国古代的方为罗盘和一小段曲线比尺来确定方向。后起撰写《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一书在中华史学界有着广泛影响。卜正民先生于1975年曾在北京大学研习中国史,之后一直与北大有着不解之缘。2016年12月15日,据其自己表述时隔二十年后在北京大学举办了《测绘于浩淼之上: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的讲座探讨明末清初世界地图学史层面的重大变革,而担任此次演讲评议人的就是李孝聪教授。

 书名: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

作者:【加拿大】卜正民

译者:刘丽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5/8

卜正民在《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一书中指出,“解决地球表面为球形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一个球上绘制世界地图。”而李孝聪认为这一切世界地图的技术更新均是来源于制图投影术的拓展,这种拓展来源于两部分,一种是技术层面的不断发展,另一种是疆域层面的不断开拓。而《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一书作为一部世界地图学史著作,其著者杰里·布罗顿教授则从从科学、交流、信仰、帝国、发现、宽容、金钱、国家、平等、信息、地缘政治和全球主义等十二个领域选取了世界地图学发展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十二幅地图,即每一幅地图不仅是当时世人对世界物理空间的视察,而且是该历史时期理念、信仰、科技、文化的共同产物,更是一代代伟大的制图师不断复制世界、创造世界的历程。在这其中有四幅地图具有划时代意义,分别是约公元15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创制的《地理学指南》;约公元1300年创制于意大利的赫里福德《世界地图》;公元1569年荷兰学者杰拉杜斯·麦卡托(又译墨卡托)的《世界地图》和公园1793年法国卡西尼家族创制的《法国地图》。 

在卜正民的演讲中,他指出不可否认每一代地图的创制,都是当时制图者对于那个历史时期世界观的构造,并不仅仅是将立体的空间投射到平面的图表当中而已,也是受到当时历史时期政治、文化、信仰、思想,乃至科技多层面的共同产物。历史早期人类以陆路交通为主,交通工具的运力与速度有限,并不能够精确的判断两地之间的距离,此时的地图以判断方向为主,只要方向对了肯定能到。地图的意义更多是为了彰显一代君王的可控的方圆辽阔,上古时期中国的古地图展现的多是城市、道路、河流、卫所、长城等政治军事层面的信息,至于具体路程远近并不重要。李孝聪先生评议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四至八道”的观念使然。高级一点的地图会将日月交替的天文现象与地理位置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卜正民先生与其演讲PPT大纲)

公元147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其著作《天文学大成》中解释出收集天文学数据来确切测量地球纬线的方法,以人的研究为基础,记录每个城市在相应经线上距离赤道的度数,以及在赤道上穿越城市的惊线与穿越亚历山大港之间偏差或东或西的角度,来测定城市与天地位置相对应的时间。(第22页)为了完成这一计划,托勒密创作了被定义为一份说明文的《地理学指南》,其以图表形式对天文学进行补充,并提供关键城市的坐标。

拉丁语中的“地图(mappa)”指正式的文件,由此可见一斑。托勒密认为地理学是对每一时期人类可认知世界的全面图像再现,世界地图绘制的目标是展示当时课认知世界的全貌。其在地图学领域的贡献包括将地球的周长分为360度,并估算每一度的长度为500斯塔德。以及创立了两种圆锥形投影法,经线呈线状汇聚在北极点上方一个虚拟的点上,而纬度描绘成以该点位圆心的不同长度的弯曲弧线,把重点放在穿过赤道和图勒的纬线上,这是有史以来地图投影术最为持久影响力的一次尝试,确定了当时欧洲世界所认知的八千多个地点的坐标。这也是世界历史中第一步展现出以数字化展现地理学世界的指南。

书名:水经注图(外二种)

作者:【清】杨守敬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09/10

但遗憾的是整部《地理学指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用来阐释文本的地图,现存有关《地理学指南》的地图也是在成书后1000的13世纪的拜占庭晚期才有体现。这种地理学图书与地图分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也很常见,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篇》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而中国最早的地图作品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创作于公元3世纪中叶,前后相隔800年。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水经注》,但直到1300年后清代道光年间的举人汪士铎作《水经注图》。李孝聪先生在讲座中也曾指出时至今日,由于现代图书分类法的分离,地理学的书一般分类在K9类之后,而GIS地理信息的相关图谱分类在P类之中,许多地图学研究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图文结合的基础工作之后,才能有些许成就。

在托勒密之后,公元1100年左右伊斯兰世界伟大的制图师伊德里安在其著作《娱乐》中第一次画出了圆形地图,但是当时地图的方向是以南为上,地图中虽然存在大海,但仍然以陆地为主。这在卜正民看来是一种以陆地看来的地图,地图突出陆地特征,海洋只是地图中的点缀而已,不构成主体形态。这在后来14世纪初期朝鲜分别于14世纪初期和16世纪进贡给明朝的《疆理图》与《朝鲜奉贡图》中均可显见朝鲜半岛与中国、欧洲均隔海相望,但是其国土面积与实际大小并不成比例。

(卜正民以中国无名华夷图与英国赫里福德地图,对比中西方地图观) 

在欧洲基督教神学家的眼中,他们对陆地世界的认识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仅仅是物理世界的方向指向不能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于是14世纪诞生在英国的赫里福德地图以东为上,地图由欧洲、非洲和亚洲三部分组成,因为基督教徒的三大圣城——耶路撒冷、罗马和圣雅各伯圣殿的所在位置均在英格兰,乃至欧洲的东方。地图的上沿有创世耶稣,下端有地狱之所,其地图基础是与特定地点相关的宗教历史,基督教各个历史特定事件的地点之间的距离相同。这是世界地图学层面有关信仰的一次尝试,赫里福德的基督教心中可以通过预定时间顺序垂直阅读《世界地图》,解释创世、救赎与上帝审判的信仰本质。以地点投射世界史的发展,人生时间的开始与终结,神学通过地图传播宗教信仰,成就了世界观传播的新模式。

   (1507年德国人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创制的《世界地图》)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被重新挖掘。卜正民在其讲座中也指出地图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新大陆的发现。印刷术引进欧洲,都对欧洲上流思想界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人们开始学会从大海反观大陆来创制地图。1507年德国人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创制的《世界地图》首次将北方确定为地图的上方,并且在地图中第一次使用了“America”的来表示美洲大陆。之后1529年西班牙地图学家第奥古·里贝罗创制的《世界地图》开始更加完整的绘制出北美洲海岸线的新轮廓(书第161页),在地图上利用星盘、四分仪和偏角表为制图师所用,使得制图师与其创作的地图完成角色互换,地图不再仅仅是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掌握,更是政治军事家对权利与疆域拓展的工具。

(墨卡托地图与圆柱投影法)

在地图学史发展的历程中,如果只举出一个伟大的制图师,那么非意大利人杰卡杜斯·墨卡托莫属。他在1569年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墨卡托投影术”,这一发明与宗教改革息息相关。卜正民指出此时地图学发展史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的重要攻坚课题——“绘制曲面”。“墨卡托投影术”是一种圆柱投影术,脱胎于截图心形投影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谓是异端邪说。在16世纪上半叶,制作一幅心形地图等于明确表达宗教异议,因为心形世界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层面的常见隐喻,寓意为通过内心情感世界塑造外在物质世界。(第186页)

与地图学先知托勒密的经历相似,墨卡托也是在完成宇宙学著作《年表》之后,创作了自己的《世界地图》,这本著作可以被称为第一部现代地图集,他的创作诉求有三,一是展现古人所知的是宇宙的哪个部分;二是尽可能保证陆块的位置大小,以及各地之间的距离;三是尽可能保留每一部分的形状,让各地位置无论在真实方向还是距离上,均为一个摊开的球体表面平面上正确的经度与维度之间彼此保持对应。这种基于方位投影的最早的圆柱等距长方形投影术,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成果——“保角性”的出现,使得尽管地图上陆地形状扭曲,但是地图上各点间的精确角度关系。卜正民在演讲中用两幅非常形象的图片告诉我们,航海家只要运用地图表面的恒定线,让“斜度”恰到好处,就能达到预定目的地。墨卡托的《世界地图》提供了一种更精确在地球上航行的模式。

(《余象斗》与《塞尔登地图》)

与墨卡托投影术几乎同时,东方制图师笔下的“塞尔登地图”后被推定为创作于公元1607-1620年 左右。塞尔登地图的正北方向有一中式罗盘,罗盘下游标尺,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航向中每一个港口之间有描绘航线连接,可以平移罗盘方向标识来测量方向。

(卜正民关于《塞尔登地图》的绘图分析与罗盘)

卜正民认为这一特色与创作于公元1599年的明代类书《万用正宗》中的《余象斗》图类似,也与1621年出版的《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的用法类似,《郑和航海图》中以罗盘方向名称配合时辰长度来标示郑和的航海路径。就卜氏的研究而言,中国古地图的创作意图仍旧是以方向为主,距离为辅。

(《武备志》中的中国海图方向指明法)

1662年荷兰制图师约翰·布劳根据墨卡托投影术创作了《大地图集》,这是第一幅引入日心体系的世界地图。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世界范围贸易的繁荣,《大地图集》成为当时销路最好的投影图,其购买者包括全欧洲的富商和政客,布劳发现了蕴藏在地图中的商机,开始为不同类型的购买者私人定制特色地图标识,这标志着从托勒密时代以来推动制图师获取已知世界地理学知识的传统被终结。

(布劳的《大地图集》)

书名《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图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

作者:【加拿大】卜正民

译者:刘彬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0/8

制图学的商业价值被凸显出来,东西方贸易大量交流兴盛,中国的地图学传统或许因为明王朝的覆灭而失传,西方地图学对清代制图师的创作影响深远,李孝聪教授在评议时展示了康代福建沿海水师提督与闽浙总督所绘南海形势的地图中均可窥一二。而卜正民先生另一部著作《维梅尔的帽子》,也是从荷兰作家维梅尔五幅画作中的微观地图中探寻17世纪世界贸易往来。

       (多米尼克·卡西尼的《卡西尼地图》)

1793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制图师家族——法国卡西尼家族的第四代传人让·多米尼克·卡西尼完成的长达182页的《卡西尼地图》,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尝试使用三角测量和测地法系统性地测量一国之土地。按原定计划,《卡西尼地图》完成时应有182页,使用统一比例尺1:86400,组合成12米高、11米宽的法国全图,这是世界意义上第一幅现代国家地图,也影响了西方日后的地图制作技法。这套地图的用意致力于精确测量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使得地图成为体现现代民族国家行政管理能力的工具意义得已确立。为了使地图上一切特征事无巨细的呈现在地图中,卡西尼家族的雕版师与绘图师制图的核心要领在于抓住自然世界的整体特征,并将精神文化注入地图所表现的图像中,让地图的一切都是标准化的,通过改进已有行政单位的地图符号和象征系统,来表达其统一化的政治意志。在卡西尼家族所追求的“量化精神”的号召下,随着印刷资本主义的繁荣,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指明的法兰西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均受此影响而产生。亦如杰里·布罗顿指出“后世的民族主义者很容易加以利用:一幅地图、一种语言和一个民族共享同样的一套习俗、信仰和传统。”

书名:《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吴叡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6年8月

继而,布罗顿指出19世纪20-30年代是地图学和制图术的历史转折点。卡西尼测量计划让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地理学的学术价值与实务价值所咋,工业革命与圈地运动促进了商界对制图的需求,专业特色富有细节的主题地图成为制图界的主流。(第277-279页)

(麦金德地图)

也是在此影响下,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应运而生,英国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于1904年完成了名为《历史的地理枢纽》的著名演讲,在这此演讲中,他强调地理学的自然要素,解释风景、气候和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塑造(第282页)。他首次将政治因素与地理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了“地缘政治”的概念,以中亚为世界的地理枢纽,欧亚大陆腹地为世界政治版图的中心,地理学成为唯一可以衡量和预测国际政治动态平衡的学科。这一经典的地缘政治学说的影响力直到今天,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均是属于这一领域。

书名:《历史的地理枢纽》

作者:【英】哈·麦金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块皮子包裹的球”
序言二:中西地图学的发展历史——读李兆良著《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2)
世界地图[描绘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图]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 历史之眼
从裴秀和托勒密,话地图学的发展
1.3 地图学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