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阅读·杨春华:问史摭忆——一位历史教师的世界和视界

回首从前、问史研学,宛在眼前。如今,已经不期而至不惑之年。以平常之心,行平凡之事,是我四十年生命的体悟。回顾过去的一年,教书育人是日常的工作,也是平实的耕耘;数次参加历史教育研讨,聆听大家的教诲,开阔了教育的认知;自主研修、课题研究、成果积淀,一次次叩问攸关历史课改和学科素养的真谛;毕业学生的几次邀约与聚会,欢声畅语之间懵懂自己的青春不再……学校工作依然琐碎,教育心情依然如故,专业成长依然迷人,人生步履依旧从容……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对未来的期待,我想总是书写在过往的努力与现在的尝试之中吧,问史摭忆,2018年,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为师:腹有诗书气自华

记忆是有偏好的,总是偏好、偏向、偏袒自己记忆中的美好。2017年研修小结,我曾经浅谈了我对一个师者的担当的理解,再说这个话题,我依然有所期许。所不同者,我觉得教育不仅需要担当,而且要有担当的自觉和勇气,包括被误解的勇气,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所说,“真正好的教学绝对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应该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1]如此,我们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所言,还应该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因为教育是知识与文化传承之伟业,只有博学才能让自己变得深刻、睿智和纯静,才能建构对教育文化的认同和内在自我的完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视此为为人师者教书育人理想的状态,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一个缺乏阅读的人,立足在平地之上,固然也可以沐浴着阳光,赏花看蝶舞;而有一定阅读的人,却可以登高望远,看到远处的高楼大厦;而拥有巨量阅读的人,则看得更远,直上云霄,迎来日出,看见的不仅是诗意的远方,而且,寓意着可视的未来!——寓言之景栩栩如生,而对从教者而言,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意味着“积蓄学识,涵养才情”,从而建构自我文化生命的成长,既包括师者自我的涵育,也包涵对孩子的教育,“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开掘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我们的生命的高度,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纯净和厚重。”[2]教育之树常青,教育生活常新,一介书生,阅读成了我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的常态,手不释卷、沉醉其中,在涵养、品味、沉思之际汲取新知、扩大视野、积淀学识,愿自己始终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 

二、从教:万事皆备拂春风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对自己的定义是沟通历史价值与学生认知的文化媒介者,因此“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的精神世界就愈广阔,我们的精神驰骋就愈可能风生水起、光耀万丈”,因此也越有助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我对自己从教之业的认识和视野,也攸关中学历史学术性课堂的实践与构建;如何超越教科书的文本,“超级备课”——Super prepare是我坚持不懈的教学追求。

2018年度,除了按学校要求的公开课以外,颇有心得的是开设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现场考核课,规定的课题为《秦始皇》,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课题,难的是如何别出心裁,上出新意,上一堂含有学术韵味、含具学术视野而不失学科素养的好课。我通过选择大诗人李白《古风》第三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诗证史,复原秦王完成统一大业的恢弘历史图像,引领学生回到二千多年前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历史情境之中,身临其境;同时,透过李白的视界,展示秦始皇的“历史肖像”,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导入本课的教学主题;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流程,我透过各种、不同而多元的史料,教学转化为这样一个教学的思路和立意:秦始皇肖像——秦始皇在不同时代和人们心中的形象究竟如何? 基于史料研习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秦始皇在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变迁,不仅展示出“多面”的秦始皇形象,而且援引史学研究前沿成果扩大历史视野,试图穿越两千多年以来的历史纵深,在聚讼纷纭之中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重构秦始皇的历史形象。“角度越多,偏见越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任鹏杰主编语),也越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秦始皇的历史形象和功绩。你心目中的“秦始皇肖像”是怎样的,你能给他画张“像”吗?研究性的学习和思考,我想可以留给学生回味历史和继续探究的空间,也给听课老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课返回后,我重新录制,作为“一师一优课”上传交流并参加评比。无论如何,这是一次涵有历史教育意涵的学术型课堂践履的有益尝试,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我忍不住拨冗提笔,借鉴年鉴学派布罗代尔“历史长时段”的观念,写下了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与学术省思:《擎光返照:重访历史行程和史料缝隙中的人物》,写毕自省,春风得意,一笑!然而,确实凝聚着我多年来在这个课题上阅读教学的思索与探研。

三、教研:不拘一格做课程

核心素养是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教育追求,我的尝试之一即如上述,是以历史学科素养的涵育作为高中历史学术型课堂研究的抓手,从中探索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学术型教师养成的校本研修方法,助益学生的学习成长。那么,有没有一种“做课程”的方式,犹如佛寺高僧的日课,或者现代历史学家宣称的“做历史”?回到中学历史教育的情境,我觉得应该将史学研读、超级备课、课例研究和德育主题有机关联互动起来,透过特定而专门的专题统整探究,这样的话不仅有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也含有教育的内涵和德育的功能。

我以人教版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文学”为例。在讲《诗经》的时候,我尝试从“诗经学”的视野尽量还原历史的真相。首先,我阅读了相关的典籍,最为人熟悉的应该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3]太史公认为古诗原有3000多首,“诗三百”为孔子周游列国以后晚年整理前代古籍而删定所保存也。“子不语怪力乱神”,故认为不雅驯者尽删无误。至汉武帝时代采董仲舒之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诗》《书》《礼》《易》《春秋》规定为国家教科书,成为“五经”之一,而后历代解诗者,代不乏人。近代以降,一些著名的大师学者如章太炎、傅斯年、钱穆等等对《诗经》均有相当的研究,尽管意见不一,然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诗经》及其解说可资德性之养成,这在古代已然,如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评之为“思无邪”。“无越思”,当然符合古代儒家对经典的定义和伦理的规范。温柔敦厚可谓“诗教”也,确也成为了古往今来《诗经》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至迟从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诗经》成为了解上古时代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重要史料,既有百姓日常的生活情状,也关涉宫廷与宗庙的“国之大事”,既是不朽的文学杰作,亦是历史的内容,虽然古今之间已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古代的经学已经向现代的学科体制转化,然在古典的学习过程中,教化而润育的功能则一矣,不妨名之为古典精神的现代价值,至今仍然有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之处,“学而时习之”,从中吸取历史的营养和文化的养分。如此,阅读、教学、研究和德育,通过一个历史教育的主题统合起来,在一种融合的视域之中交互辩证、交相辉映;当然,在课程的视野中静虑、探索、沉思与教研,课程的设计要有适切性,适合学生的水平、心理和实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四、崇德:大学之道在明德

我对历史教育课程的理解向来是教人求真,育人向善,成人之美,历史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德性生成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其实也是现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德善与善良,应该是我们中学教育的宗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我信奉苏格拉底所说“美德即知识”,人们之所以作恶是因为处于无知,或者理性有限,而知识的确增长我们的见识。

在一次历史教育的盛会中聆听台湾清华大学荣休教授张元先生《古典精神的价值与传承》的讲座给我很大的启发。他通过《尚书》《诗经》《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古典中国的历史世界,他以《隆中对》谈史说事,讲授如何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基于理性的认知,透过感性的体悟,阐扬其中的精义,不仅展现出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世界,而且揭示古代德性生成的可能路径,予人启发。王国维先生写过《殷周制度论》的名篇,阐述过一个攸关“道德团体”的学说,“周之所以纪纲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而“天命靡常,唯德是亲”,这也确是周代之所以从一个蕞小的部落能鸠合弱小战胜商代取而代之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人类的前途取决于人们的觉悟程度。”[4]亘古至今,人类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已经无数次的重塑,尤其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让人类的世界彻底改观,然回望人类历史的行程,人心叵测,人类心性和文明伦理的进步远远比不上人类科技的发展,这多少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何人类历史出现了无数发达的文明,为何至今只有极少数存活下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巨著《历史研究》把文明的产生大致归结为人类对环境的挑战,耐人寻味者,在已经灭绝或消失的文明之中有毁于天灾或战争,也有为人类自身的文明退化而没落以至衰亡,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强调自由忽视公德的批判即是一例,“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无疑是对当时雅典城邦衰颓的一种针砭。放宽历史的视界,“德善”攸关人类命运之自觉、德性之涵养、人格之养成、文明之传承,兹事体大。回归古典,我们亦终于可以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这也是古典精神能够接榫并滋育现代的价值吧,如此,无论古今巨变,中间有多少断裂与跳跃,“古今一体”,历史教育关乎人类自我的教育,在务实求真、崇善明德、审美品鉴之间,历史教育与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合二为一,为现代公民教育奠基。

五、研学:融合视域宽视界

2018年3月30日,吴江教研室和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在江苏省震泽中学举办了“学生:教学的原点”主题论坛。活动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副主编冯丽珍和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李惠军诸位大咖参加问史论坛。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学生,教学的原点”,各抒己见,仿佛叩开了一扇扇学思之窗,发人省思。

自2017年2月8日,唐秦工作室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普通高中学术型教师培养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J-a/2016/03)以来,课题组成员在实践研究、经验总结、成果发表等方面取得了相当进展,课题研究省级和市级中期汇报也分别于2018年5月25日和9月20日圆满完成。为了及时做好最后阶段的结题研究工作,7月4日暑假甫放即召开课题期末工作会议,未雨绸缪,商讨课题研究结题事宜,可谓马不停蹄。我相信历史学术型教师是历史专业的研究者、历史教育的思想者、历史课程的创新者[6],涵育学科素养,竞逐学术型教师风采,正为我等所欲,也是本项课题尝试彰显的主旨,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8年7月15日至7月18日,我重新上路,远赴宜昌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承办的“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大家云集,高朋满座,堪称中学历史教育的一场思想盛宴。应任鹏杰主编之邀,我在分会场作了《文化觉知,素养涵育:践履一项务实、理想而前瞻的事业》[7]发言,交流了我对“学科核心素养与中考高考研究”的看法,与有荣焉。满满两天的议程,我和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获益良多。凝思历史、叩问教育,成为了我们探询历史学科素养的新视窗。

2018年9月20日,我又去扬州中学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暨名师工作室年会,会议主题为“提升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视角”,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一些海外的名师学者济济一堂。印象尤深者,9月21日上午我在“阅读工作坊:构建历史教师的精神家园”中,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郭富斌主讲《在阅读中找寻精神自由之路》的精彩报告。郭老师从“历史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营养”、“让阅读成就教师的精神自由之路”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历史教育“如何认识自己”和“如何认识世界”的维度上畅谈古今中外,视域开阔、内容详实、举证丰富,展示出了一位历史教育大家的风貌。阅读不仅是教书育人之内需,也是历史教研之基础,甚者,阅读是通往精神自由之路,可以放大我们心灵的半径,扩大我们生命的格局与视界。

六、聚会:致敬逝去的青春

2018年是高级中学建校二十周年。当我暑假接到工作第一年所教学生的聚会邀请时,颇感意外。我犹豫了一下,想要推辞。“孩子们”说:老师,我们对您印象很深,大家都希望你来。盛情难却,8月11日在吴江高级中学,同学们如约而至。其实我们是一起到校的,也是我第一年参加工作,“孩子们”正好上高一,萍水相逢,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岁月辗转,我已届不惑,同学们也早已是而立之年,英姿飒爽,风姿绰约,这是人生美好的年华,也是师生情谊和同学友谊的嘉年华。

无独有偶,9月15日,另外一个班的第一届学生也来邀我参加同学聚会,他们好像准备已久,用心良苦,我深心感谢同学们的好意和善意!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一个个成熟的身影,一声声熟悉的笑语,仿佛昨天就在眼前!谈笑风生之间,我这个“老”师默默地祝福“孩子”们的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回望第一天来到高级中学,整整17年,难挽岁月的流失。常言说距离产生美,时间的距离是否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美?发人省思的是,人与人之间什么样的距离是最美?我觉得是“守望”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在岁月的变迁和磨洗中彼此守望的距离,也是能够坦诚以对、真诚相待的距离,这在世道喧嚣的今天已经弥足珍惜了。

当乡音渐改鬓毛见白,我开始持续一个长久以来的思考:“时间”是什么?“时间”究竟是什么?岁月不饶人,确实如此,对“孩子们”的学习岁月而言,这是他们的青春岁月,其实也是我的青春岁月;当我再回首青春不再,仿佛只看见了时间之流无情流淌,却再无力挽回时间的流逝!

四十不惑,此生无惑,这是我从人生的不同阶段走来、走向未来人生一个瞻前顾后的分界点。时间是生命的续流,又仿佛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时间的节点,之间充溢岁月流转的张力,好像一幅幅画面,构成了一个个“富于包孕的片刻”[8],又一次次撑破了时间节点的思索,撑持着时间旅程的前行,撑思出时间流逝的真意。真诚面对自我,我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依随自己的兴味和热忱,去做好自己的历史教育与研究,不负韶华,不耽梦想,向自己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敬。 

七、家教:不惑之父的魅惑

哲学家周国平说:只有一次人生。行思在人生的旅程,在我逐渐走向不惑之年的时刻,有什么真正值得我追求的?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需要怎样的担待,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需要履行哪些必要的义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除此而外我还应该做些什么?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我要对自己的家庭承担哪些责任,如何担当?……太多的角色需要你去承担,我想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生!所不同者,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需要你承担不同的责任,担当不同的角色!而在我的不惑之年,责任与担当却是一种必需的魅惑。

家庭和睦,家人健康始终是我最大的希冀,而无论何时,家是最美的信仰,也时时延展出生命接力、继长增高的奇妙历程。引用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话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快乐。”[9]以我的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的经验而论,我深以为然。记得有一年的暑假,我如往常一样,和女儿上完兴趣班以后在家“修习”,看着我看书入神的样子,还在念小学的女儿竟然跟我说:爸爸真是一个安静的美男子!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安静的美女子!听完以后我虽不动声色,然内心欣慰无比。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女儿可能已经不记得天真的童言了,但我确信她长大以后能够一生沉静,去过一种安稳自在、圆满自足的生活,当然我也希望她凭借自己的才华能够去追求和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从小到大,女儿的学习成长比较顺利,一如我们全家所愿;安康快乐,学有所成,这是孩子人生中至重之事,祈盼女儿一路顺风,勇敢前行。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的情感-心理-文化结构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浓缩着人类的历史文明[10],几千年来,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和古老遗风确已浸润中国人的心灵,我希望女儿也能够在教育与学习中深味文化的风韵与力量;而陪伴成长,一路前行是我家庭教育的点滴感悟与育儿心得。

八、内省:省思人生的真谛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自古以来叩问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据说,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喜欢用这句话教育他的学生;对他而言,人要认识自己,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是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人生在世,我认为应该认真、努力、踏实地做一个“自我雕琢”的人——“Self-made Man”,竭尽所能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自己塑型,定义自我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不过是一种内心的体验。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这便是幸福的意蕴”,[11]幸福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富足”的状态。其实,你的幸福不仅取决于你的物质生活,还包括你的精神生活;你的幸福不仅取决于你的拥有,还包括你的欲望,我们很难直接定义“幸福”是什么,但至少一个人的幸福跟你是否富有的状态相关,所谓“幸福”是你的“拥有”和你的“欲望”的除余!因此,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工作,幸福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这并不难实现;——幸福人生不应该如此吗?

或许这正是我长久以来渴望的生命状态,揆诸实际,“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12]祈愿未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问史研学的兴味中,在覃思卓识的憧憬中,还能真正地去拥有一种内省的生活,时时努力,刻刻用心,处处省思,探询人生的真谛。

心地自厚,天地自宽。行思在历史、教育和人生的旅程,躬身自问,我愿做一个中学历史教育的探索者[13]:永远保持一种警醒的心智状态,保持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保持一种精进的专业追求,保持一种悲悯的教育情怀,沉潜往复、从容不迫、勠力耕耘,我相信:花落春仍在,春到花枝满![14]

资料参考

[1] [美]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肖川.教育的方向与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64.

[3] [汉]司马迁.史记(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98—1100.

[4]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4.

[6] 杨春华.高中历史学术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基于学科素养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04).

[7] 杨春华.文化觉知,素养涵育:践履一项务实、理想而前瞻的事业[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0).

[8] 钱锺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2:48—57.

[9] 肖川.教育的方向与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60.

[10] 李泽厚.给孩子的美的历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87.

[11] 肖川.教育的方向与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63.

[12] 肖川.教育的方向与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272—273.

[13] 杨春华.往事可谏:努力做一个中学历史教育的探索者[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6).

[14] 分别集自俞樾和马一浮诗句.

本文转自公众号:唐秦问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
一个适合中学历史教师成长的书目
历史教育必须走出上位不清下位糊涂窘境
对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探究
上好每一节“家常课”(节选)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