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读书日忠告:不抄书,不旁批,更不要借书给人

【禁止影射】31×31 纸本水墨 2020|河夫作品(已在微店出售,阅读原文可进)

山东寿光有一句俗语,“论理不斩魏塾”,据说,是一个读书人拿命换来的。

乾隆四十五年(1780),寿光一带正闹旱灾,山东巡抚国泰却以皇帝要游泰山为名,擅自增加田赋,导致百姓怨声载道。

百姓只能怨或腹诽,读书人魏塾忍无可忍,带头倡议抗税,百姓纷纷响应。

治下有人带头抗税,寿光县令劳敦樟慌了,将魏塾传唤到县衙训诫。魏塾义正辞严,直言官府乱加税,百姓就有权不交。劳敦樟威逼利诱,说你别再闹了,我给你家族免税。魏塾冷笑一声说:“免我亲族,害及百姓,大不可!”

劳敦樟只好上报巡抚,国泰怒不可遏,两人合谋,竟使无间道:先买通魏塾的一个朋友庞某,让他以治学为名去向魏塾借《明史》看,然后在书里涉及吴三桂的内容上加眉批,骂吴是“夷种”,过几天再把书归还,又第一时间去告密。

吴三桂先降清后反清,不是不能骂,哪怕你骂他是叛徒汉奸卖国贼都没问题,就是不能说他是“夷种”——这样就把满清也骂了。所以,庞某借书、栽赃、还书、告密一条龙服务,魏塾就被抓了,人证物证,百口莫辩,最后被砍头,并抄家灭族。

魏塾有一亲戚叫李封,在湖北当巡抚,得知此事,就将国泰和劳敦樟狼狈为奸的事告诉了他的同年好友刘墉和纪晓岚。刘纪二人即向乾隆奏报,乾隆派刘墉跟和珅联合办案,和珅本想保国泰,但在证据如山面前也无话可说,最后查实了国泰擅自加税的犯罪事实,乾隆下旨赐他狱中自尽。

至于县令劳敦樟,李封也没放过他,通过刘墉的关系,将劳敦樟调到他治下——湖北红安当知府。当地穷,匪患闹得凶,李封责令劳敦樟打黑除恶,借机整治他。

有一次,劳敦樟向李封汇报公务,李封连续三天都不见他。三天之后,李封又严加斥责,说劳敦樟打黑除恶不力,还怠慢上司,当堂痛打二十大板。劳敦樟被打惨,心中不服,忍不住说:“大人你不论理!”

李封冷笑一声说:“论理?论理不斩魏塾!”

劳敦樟啥都明白了,此后日日担惊受怕,不知李封啥时候又要整他,没多久竟活活吓死。

于是,“论理不斩魏塾”便在寿光流传开来,成为被人骂不讲理时反唇相讥的利器。

这样还不够解恨,寿光百姓又编了一个神话,说国泰和劳敦樟其实是跟魏塾家族有仇的两只王八变的……

是不是很爽?

可惜,以上内容又只是弱者的意淫而已。

《清史稿》载,魏塾死后两年,山东巡抚国泰确因贪污被乾隆赐狱中自尽,此案也是和珅跟刘墉办的。但,首先弹劾国泰的,并不是刘墉和纪晓岚,而是御史钱沣。乾隆本就想借反腐震慑群臣,钱沣的弹劾给他递刀,国泰案才办得这么顺利。

一个打脸的事实是:国泰涉案金额才二百万两,跟和珅比,那是小污见大污,乾隆如果真心反腐,怎么可能让和珅去办此案。你以为他真不知道和珅是什么样的人?

还有,如果魏塾真是因为带头抗税而得罪官员,他们直接说他藐视王法寻衅滋事就可以杀他了,何必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万一哪个环节出纰漏,不是带来更大的麻烦?

国泰被乾隆赐死,跟魏塾案毛线关系都没有。当时是有个当湖北巡抚的寿光人李封,但他跟魏家是否有亲戚关系,是否真的为被害的魏塾出头,正史中实在找不到证据链。

那么魏塾是怎么死的?

魏塾确是因文字狱被处死的。案情经过,也是寿光知县报山东巡抚国泰,国泰再上报,最后才由乾隆审定的。

《清代文字狱档》中,魏塾案只有奏折一本、谕旨一道,以及附录的魏塾“罪证”。但是,乾隆在接到山东巡抚国泰的奏折之后,立刻批示,由兵部尚书福隆安(乾隆女婿,“尔康”原型)领头,几位一品大员组成专案组进行核审,特别强调要尽快,可见乾隆对此案的重视。

魏塾到底写了什么,惹出这么大的祸?

从相关奏折来看,魏塾案的起因,是他扮演了“讼师”的角色,替人写状纸时添油加醋,教唆当事人捏造事实作假证。

在清朝,维权讼师也是很不受官府待见的,统治者认为,正是这些讼师的煽风点火,助长了民间动不动就打官司的歪风邪气,所以,官方总是不断打压讼师,大清律例规定:“凡教唆词讼,及为人作词状,增减情罪诬告人者,与犯人同罪。”

辩护权?那是西夷吃饱了撑的捣鼓出来的玩意儿,咱天朝不需要这些劳什子。

当然,也不排除像民间传说一样,魏塾因为带头抗税而得罪官府。至于官府有没有通过魏的好友栽赃,不得而知。在文字狱高峰期,想整治一个文人太容易了,除非他家中一本书都没有,否则,只要使出深文周纳的罗织大法,分分钟能找出罪证来。

事实也是这样。寿光知县以魏塾涉嫌“教唆词讼”的名义,到魏家搜查状纸等罪证,立马就搜出有严重政治问题的书刊了。

首先是一本叫《澹园续集》的书,明朝学者焦竑写的,早就被满清列为禁书,私藏就是重罪。

第二,魏塾手抄了古文《徙戎论》,而且还妄加旁批。

《徙戎论》是西晋大臣江统写的一篇政论。鉴于当时华夷杂居的现象,江统忧心忡忡,列举了历史上汉王朝对夷狄政策的利弊得失,劝晋惠帝将五个内迁关中的少数民族迁回关外。这样,就算他们想搞事情,也会因山河阻隔而影响有限。如果不这么干,这些戎狄迟早会生变乱,威胁中央政权。

晋惠帝想看到的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和谐局面,对江统的建议置之不理。果然,不到十年,五胡乱华,晋皇室被迫南迁,中原汉族也不断南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又一次大型文化浩劫。

魏塾抄《徙戎论》,抄就抄呗,他还跟现在某些野生历史学者一样,在旁批里搞春秋笔法:

思意深长,处分周密,文章经济兼而有之。独奈晋惠既不能用,一时在朝诸臣俱是驽才猪眼,亦无有看到百年之后起而赞成之者,遂酿成五胡之灾。悲夫!虽然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盖亦有天命存焉。且惟豪杰之士所见方同,在朝之臣无赞成之者,江统之外无豪杰也。然岂独晋朝五部而已哉,今之回教又其后绪矣。

魏塾大赞江统,说他想得周全,可惜晋惠帝不听,群臣也都被猪油蒙心,目光短浅,这才酿成五胡之乱,可悲。但是,这种事晋朝绝不是孤例,现在的回教,不正是历史的重现吗?

这就是赤裸裸的影射了。福隆安等人的结案奏折中认为,魏塾家藏禁书,本就是大罪,抄《徙戎论》还加旁批,“胆敢将今之回教拟晋之五部,实属悖逆”。因为“现今各处回民奉公守法,并无不安本分之事”,魏塾这么写,是“妄为比拟,其狂诞悖谬实为不法已极”。

一句话,这是破坏民族团结的重罪,赤裸裸的的挑战国家统一的底线。

那么,乾隆朝的回民真的像奏折上说的“奉公守法”吗?呵呵,肚子怕拉史怕扒,回民问题一直是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的心病,他在《大清律例》之外,多次针对回民制定特别法律。比如魏塾被砍头后一年,甘肃回民发生叛乱,乾隆派和珅与将军阿桂一起前往镇压;同一年,又特别针对回民下了禁止私藏、私造鸟枪的谕旨。此外,还严禁回民私贩玉石、大黄、硝磺,更严禁回民放高利贷。

可见,福隆安奏折中所说的,“现今各处回民奉公守法,并无不安本分之事”,君臣都心知肚明,不过是官宣用语。

严刑之下,对于私藏禁书一事,他辩称“家里有几部书是先世留下的,这《澹园续集》有干违禁实在不知道”;而对于旁批《徙戎论》的动机,他是这么说的:“因见晋惠帝容留五部,不听江统之言,后致五胡之乱,就想到如今各处回教都是外国来的,恐怕后来也有混闹等事”。

正是看到回民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忧国忧民的读书人魏塾才在抄《徙戎论》时有感而发加旁批。

都是爱国惹的祸。

问题是,魏塾既没有出书或公开发表,只是在自己的书里旁批,这样也不行?

当然,套用苏联的著名段子说: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别以为我们不知道。

魏塾的天真就在于,只看到一千多年前的“五胡乱华”,只看到当下回民造成的社会问题,却不想想,现在的当国者,正是当年入关的“胡”。

所以,福隆安给出量刑建议,凌迟,即千刀万剐。后面又加了一句“但该犯现在尚有应行质讯控告寿光县差役科派一案,请俟审明之后再行办理”。

啥意思?就是魏塾被抓之后,他母亲让魏塾的堂兄弟魏万年到按察衙门控告寿光知县,说他“挟嫌嫁祸,藉差科派”,就是说寿光知县乱征差役乱加税,魏塾得罪了知县,知县才嫁祸于他(民间传说中的为民抗命剧情,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按大清律例,嫌犯检举揭发其他案情,哪怕确是死刑,也要等他检举之事查清楚了再执行。所以,乾隆接到此奏折,确也曾派钦差到当地查办。最后钦差奏报,魏万年控告的事,发生在魏塾被抓之后,不能算魏塾检举立功。

乾隆等不及了,九天之后,四月十三日即下旨:

魏塾着从宽改为斩决,所有该犯嫡属应拟斩决各犯俱着从宽改为斩监候,钦此。

魏塾如果是凌迟,他那些成年的直系亲属就得斩立决;现在魏塾改为斩决,他们就斩监候,可以多活几个月了。

皇恩浩荡之下,文人的热血也浩荡成河,染红了顶戴,染红了江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736年(乾隆元年)湖南巡抚高其倬奏折
一代名相刘墉的家训传承:轿子无帷 修院无钱
寿光东浊北村刘氏家族轶事
清代文字狱档 第七辑
《孔府档案》(7)
因文获罪: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竟引得文坛腥风血雨、人头落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