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临海(二)——探寻民俗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临海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艺术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多样,今天“小临通”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临海的主要民俗文化。

元宵节与中秋节

  众所周知,元宵节和中秋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而在临海,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时间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分别提前和推迟了一天,元宵节过正月十四,中秋节过八月十六。

  那么,为什么临海人民会有如此奇特的节庆习俗呢?

  自唐代以来,在郑广文的教导启蒙下,台州教育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愈加深厚,涌现出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对台州民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影响较大。在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有“孝子说”、“战事说”、“筑城说”等。

△在临海,正月十四吃糟羹

小知识

孝子说”一:临海秦鸣雷,嘉靖二十三年(1554)高中状元。他对父母极为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母亲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吃素,中秋正值十五,秦状元不忍让母亲空度佳节,特将中秋推迟一天,元宵提前一天;

“孝子说”二:元末方国珍起事,在台州称帝。方母周氏笃信佛教,初一、十五须茹素,方国珍为了让母亲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改了中秋和元宵;

“战事说”: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相沿成俗;

“筑城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元朝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没想到由于路途遥远,信使走到台州,来不及当夜行动,只好等到八月十六。当朱元璋将八月十五起义日定为中秋节,台州的中秋节索性也按起义日定为八月十六。

临海词调

  临海词调也称台州词调、才子调、仙鹤调,是流行于台州府城的民间坐唱曲艺。它发端于南宋海盐腔,后来又吸收、融合了南戏、昆曲和当地民间小曲等声腔,结合当地方言,发展成为今日的临海词调。词调音乐,清丽婉转,飘逸清幽,常用曲牌30余种。唱念讲究“字清、腔圆、音准、板稳”八个字。乐器采用江南丝竹,自拉自唱,怡然自得。演唱的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七八人。艺人们应邀登门演唱,或相聚于人家庭院以自娱。此番风俗,成为当时士人解闷取乐又不失为儒雅的生活方式。上个世纪30年代,临海词调从坐唱形式演变为戏曲登上舞台,成功首演了《白兔记》,后又陆续推出《白蛇传》、《貂蝉拜月》、《出猎回猎》等移植和创作剧目。2005年5月,临海词调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临海词调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沙狮子

  2006年5月20日,黄沙狮子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沙狮子的特点是把民间武术运动与传统的民间舞狮活动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者通常要在五至九张八仙桌堆叠起来的高度上凌空表演,惊险绝伦,令人心悬。1952年参加省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获得一等奖锦旗,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下了许多精彩宝贵的镜头。

  传统的黄沙狮子用布作皮、苎麻为毛,红黄绿蓝各色相间,竹木做狮首颇具南方狮子特色。大概是因为视觉欠佳,现改为北方常见的传统狮子造型和色彩。表演时由锣鼓、武术、舞狮三部分穿插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节奏的快慢高低随表演内容而变化。活动时间农历大年初一至二月初二。近年来央视四套《华夏文明》栏目和央视一套《共同关注》栏目多次向国内外观众播放黄沙狮子专题节目,使黄沙狮子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为世人所熟知。

小芝鼓亭

  小芝鼓亭以精巧玲珑的结构和惟妙惟肖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造型,成为台州鼓亭中的佼佼者。亭架用竹木制作,高2米多,分四层,每层飞檐翻爪:二层翻龙角,三层翻风角,四层翻鲤鱼角;每层四角翻爪都挂彩球或是活动的人物;亭四边燃36支蜡烛(现改为小电珠)。全亭色彩缤纷华丽,装饰采用硬纸板剪、镂、刻、雕的手法,并接或粘贴,使亭子显得剔透空灵。第二层有一组造型:有一人抛掷狮球,逗狮追逐,狮子抢球奔逐其间。逗狮者手脚灵便,活动自如;狮子口能开能合,扑球时,可见狮子肚内有一小人在其中。退狮者、小人、狮子皆为木雕。第三层正面是“父女掸棉花”两侧为“农妇春米”与“和尚撬箱”。所有人物都活灵活现,其效果皆系由木质齿轮和连杆传动所生发,充分展现了当地民众的聪明智慧。鼓亭的响器有大锣、娇锣、挽锣、大钹、号角,颇具地方特色,活动从正月初二到十五,这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细吹亭

  细吹亭是府城闹元宵时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据考证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它造型优美,制作精巧。结构分上中下三部分。底盘为四只虎脚落地,四面呈龙狮浮雕图。中间一层四面是花窗,窗两边是琉璃片,上书8副对联,以示吉样如意。四面窗楣有4条精雕金龙,神态通真;窗内有香炉一尊,出游时点燃檀香,芳香缭绕。上部为顶架,真丝绣出风凰壮丹图,四角挂16盏明珞灯,并用绣有芝兰芳草或山水人物的锦缎作霞帔。全亭华丽而不显虚浮,文雅而不失大方。

  细吹亭出游时配以丝竹乐器。计有二胡4把、京胡2把、笙2支、横笛2支、洞簫2支、碰钟2副、三弦2把、琵琶1架、扬琴1架,因与词调有渊源关系,故常用词调曲牌,如《步步高》、《将军令》、《霓裳曲》、《梅花三弄》、《木兰词》等20余曲目。

大石车灯戏

  大石车灯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流传于临海大石及天台、三门等地。由于地理环境和民间习惯等因素,使其较完整地保留着一套朴质、粗犷、高亢的基调。一般车灯班只需六人演唱,轻便灵活。表演时生旦分唱,车灯娘男扮女装,有时乐队也接腔帮唱。大石车灯的音乐非常丰富,拥有昆腔、乱弹、徽调、词调四种不同源流的声腔,主要曲牌有西皮、都子、二唤、女工、流水等。音乐结构是板腔变化体,调腔刚柔相济,粗犷与细腻并蓄,善于表达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伴奏乐器以京胡、板胡为主,还有二胡、笛子、三弦、大小锣、钹、碰钟等。其传统保留节目是《关公送皇嫂》。大石山区享有“车灯之多”的美誉。2007年大石车灯戏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盘花鼓

  上盘花鼓表演者有花鼓公、花鼓婆二人。花鼓公头戴红缨帽,身着小褂,左右手各持小锣和锣钎,动作大方,下蹲跳步,蹦扑跃翻,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花鼓婆额上包头纱,身穿大红大襟衣,大脚口绿裤,脚穿平底圆口鞋,一个花腰鼓斜背腰间,手上持一圆鼓并鼓箸,以流水式的小碎步为主,表现了女子温柔贤惠的形态。人边唱边舞边击锣鼓,动作风趣活泼,诙谐幽默。常用曲调有《寄生草》、《和尚采花》、《相思深》、《小妹送情郎》等10余种,以表现爱情、吉祥如意为多。

  上盘花鼓受凤阳花鼓影响,结合江南民间小调发展而来。1990年编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一书,2007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田板龙

  板龙活动在临海大田、东塍等地较为活跃,尤以大田下高村、大田刘村为最。板龙的龙头是用竹篾、铁丝先扎成骨架,然后用多色彩纸裱糊。有的龙口衔红珠,有的在龙口装有喷火器,游至高潮时,口吐火焰,十分壮观。龙须分白、黑、红三色,白须龙为老龙,是群龙之首,黑须龙为小龙,红须龙为蛟龙。龙身以竹篾为骨、白纸为皮,以一块6寸宽、8尺长、1寸厚的木板为托肚(称为龙桥或龙段),十几节的龙桥用榫头和孔连接起来就成为龙身。龙身上贴有花鸟、人物等民间剪纸,当龙肚内点燃蜡烛时,这些民间剪纸远看便是鳞,近观则是画。板龙出游时,龙头由6人抬舞,龙身一人一段,龙尾3人摆舞,跟随锣鼓、鞭炮声,穿村绕庄,送去喜气和祝福。当然,也要讨回纸包钿。板龙的活动时间从春节一直到元宵。2007年6月,大田板龙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海民歌

  临海民歌分为山歌、田歌、劳动号子、小调等。临海山歌以《杜鹃鸟》最著名。它流传于临海东部农村,是看牛细佬看牛时即兴哼唱,节奏自由舒缓,代代口耳相传。1954年,临海县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来自大田区大田刘村的14岁牧童刘道寄演唱了《杜鹃鸟》。由于唱腔优美,婉转流畅,轰动全县。通过词曲家的整理、改编和填词,形成歌曲《救命恩人共产党》(又名日出东山》)。随后,刘道寄参加了省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奖。1955年,刘道寄上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唱。1955年,上海唱片厂灌制了唱片。

  另外山歌《沙来》,江南街道宿仙村与东塍西路村的各有特点。前者以男女牧童对歌形式见长,后者以纯真的爱情为题材,朴素直白、风趣逗乐。

  临海田歌以《七郎小哥》、《高郎织绸》、《倒采茶》最著名,《杜鸭鸟》、《小妹妹送情郎》、《倒采茶》等8首民歌入编199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浙江卷》。

汇溪抬阁

  清光绪年间,阁传入汇溪西溪村。拍阁下部是一个粗大沉重的四方木架中间直立一根三丈高的木柱(用两根铁杆支撑),柱上有若干高低参差的铁条挂出,上面站着3至4个五六岁儿童,腰部用布带绑,上身可以自由转动。儿童装扮成八仙、白蛇青蛇等古代戏剧人物,在铁条上舞动刀枪马鞭和表演各种动作,有时还唱上几句,逗引观众。下面由几十个青壮年抬杠保护,巡村游街。一般是一杠抬阁一出戏。抬阁队伍以旌旗为先导,大号、小号各两支开路,拍阁随后。旧俗每逢春节、元宵,汇溪拍阁还举行“迎老皇”活动,以析年景升平。1989年开始从原来的4杠发展到8杠,相增添了“济公活佛”、“唐僧取经”等人物。如今抬阁活动已成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多次进城参加民间艺术踩街活动。

临海剪纸

  解放前临海沿海各乡镇、城东的大田、东塍、邵家渡以及城西的张家渡一带,常有农村妇女在农闲时坐在自家门口围坐一起剪纸(也叫剪花),主要用来做绣花鞋、肚兜、枕头、包袱布、蓝腰布、围裙等装饰或作样。所剪的花样多是花卉、鱼虫、鸟鲁或象征古样如意、美满婚烟长命富贵等图案,如并蒂莲、双寿桃、鱼戏莲、红石榴、刘海钓金蟾、松鹤同春和双喜字等,这些图案大多不经描画,徒手剪出,作品质朴自然。解放后民间剪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临海剪纸传承人张秀娟在继承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书法、版画、国画、蓝印花布等艺术特点,在选材用材、表现题材、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使古老的民间剪纸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其作品结构严谨,手法丰富,题材广泛,格调高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十余年来,张秀娟通过培训传习普及剪纸艺术,让剪纸重回寻常百姓生活。临海剪纸于2007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秀娟被评为台州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临海泥塑

  泥塑艺人以当地青丝泥为原料,塑好后只涂一种灰黑色颜料的作品,称为素彩;另一种是在塑像上绘出多种彩色颜料,称为彩塑。泥塑的造型手法有维压、捏、贴、雕、刻、绘等。解放前,临海泥塑主要是寺庙造像服务;解放后民间泥塑艺人渐渐稀少。杜桥朱吕费是坚守下来的民间泥塑艺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泥塑作品线条简洁、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富有神韵。其作品题材广泛,除了传统的戏剧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神仙佛道外,还难能可贵地开拓了现代生活中的各类人物,甚至连“喜羊羊”和卡通、动漫的形象都已成为创作题材。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地级)相关活动(展示、比赛)并受到嘉奖,其中《十五贯》获省第三届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天工奖”(工艺类最高奖)。临海另一位泥望艺人是河头镇的朱建,其作品以传统寺院佛像为主。2009年作品《牧童》赴韩国参加“韩牛节”展出,获优秀奖;2012年作品《观音菩萨》参加全省造型工艺比赛,获铜奖。2007年,临海泥塑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根草编

  岭根草编被入选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根草编,是指流传于临海岭根村一带,以江南特有的、当地农民普遍种植的席草为原料,以手工编织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用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岭根草编品种繁多,结法复杂。按其成品可分成草帽系列、蒲扇系列、草篮系列、草鞋系列及菜垫系列。草帽系列按其花形可分鸭舌帽、桂花粒、瓦檐头行、方块箍筒、四粒花、木头花等;按其结法则可分为长头、圆头、压八、小玉叶、花凉帽、麻三、顺风、平板等。以结草帽为例,结法可分为选草、起头、结帽顶、捏麦鼓、直筒、结花、压檐、结檐头(放蔑)、倒钩、散边、收草等步骤。

木雕和根雕

  临海木雕艺人在解放前主要是为建筑、家具作装饰而雕刻的,如建筑上的柱梁、雀替、门窗等,家具上的木箱、眠床、梳妆台、八仙桌、公事桌等。雕刻的形式多样,有浮雕、透雕、阴刻、阳刻、立体雕等;雕刻的手法有雕、刻、镂、切、凿、贴、接、创、磨、削等;雕刻的题材有动植物、人物、吉样物等。这些木雕艺人统称为“雕花老师”。他们还涉足寺庙,即为寺庙雕刻佛像。近年,临海河头、杜桥、小芝等地涌现出不少个体木雕厂家,大多用樟木雕刻佛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从事根雕和根艺的人在临海俗称为“柴株人”。不管是根雕还是根艺,材料多为树根(或竹根)。艺人们因材施艺,让本没有生命的树根经过雕刻,成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简约质朴,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神采飞扬。近年来,临海根雕根艺作品20余次在全国、全省大赛中获得特等奖、金奖、银奖等。王曼卿、余方来、杨文武、金建宏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

临海谜语

  临海謎语采用的是临海方言,出自山野村夫之口或文人墨客之手,千百年来,承袭相传,广泛流传。临海谜语内容丰富,自然现象、人生百态、日常用品、动物植物,无所不包。临海谜语表现类型多种多样,熔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哲理性于一炉,是临海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日,元宵的猜灯谜活动依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小临通”友情提醒: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遗地图|阜阳:这些堪称“国宝级”的东西,说不定你家就有!
在新年里绽放的非遗
北京民间剪纸
剪纸艺术花鸟鱼虫
【美在民间】庄丛灿和他的现代剪纸
台州民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