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眼中的《易经》

▲ 作者:橙先生

▲ 能量值:★★★★★

追求智慧并不容易,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的探索。

——橙先生

读书的时候,我是老师眼中老实巴交的孩子,全寝室除我都翻墙出去上网,后来事发,老师直接把我排除,一针见血地把其他人叫去谈话。

老实学习的我,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在很多方面,我确实不如其他同学聪明,只能凭借一个认真,老老实实把知识尽可能掌握。

可这种认真,在带给我被信任和良好成绩的同时,也让当时年少的我少了一分质疑,以及对何为智慧的思考。

可是何为智慧呢?

当我毕业后,遇到种种坎坷,面对人情世故和焦躁的社会时,我总会问自己:我在哪里?

中学时代出于对历史的喜欢,我对中国的文化脉络有一定了解。面对焦躁的世界和不开心的我,我开始反思儒家文化,开始质疑《论语》中“君子”因何而定义?为什么要如此?

直到后来,我在曾仕强对《易经》的网络视频公开课中,才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易经》关于人情世故的通俗化解读。

所以,读懂《论语》,首先得读懂《易经》。

关于《易经》,对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上仅仅用少部分文字提过几句,这显然让大家忽视了它的巨大能量。

中外很多学者一致认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书籍有三本:一是中国的《易经》,二是印度的《吠陀》,三是欧洲的《圣经》。这三本书中,《吠陀》和《圣经》都兼有史书和宗教典籍的性质,而《易经》则与历史和宗教没有直接关系,它探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神秘性远超《吠陀》和《圣经》。

《易经》是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医家、法家、杂家等无不将《易经》思想收纳于其理论、思想之中。所以说,《易经》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所有文化之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枢纽。

在商周之际,《易经》经周文王整理和注述而由卜筮之书转入“天人合一”的思想学术领域。自此开始,《易经》一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头,被历代学者推为“群经之首”。

“易经”中的“易”其实大有学问,主要包括三种观点。

“易”这个字是把“日”、“月”两个字重叠而来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易是飞鸟的形象;易是蜥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这就是易——变化。今天的学者们大多认为“易”一词包含三种内容:

简易:“易”虽然包罗万象,但有一个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用这个模式来说明。

变易:“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万物都在变化,变化非常复杂但又有规律可循,《易经》就提供了一个寻找变化中的规律的理论。

不易:“易”虽讲变化,但大道是永恒的,变化之道是不变的,人们学习《易经》后可以运用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限于篇幅,今天主要是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易经》的主要思想。

1.《易经》的观念:天人合一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分别代表天和地,万物“统”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但它毕竟是“顺承天”的。天为父,是生命之源;地为母,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人在天地间,与它们不可割离。

尽管人受天地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员,但人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超越万物的感情和理智,这种灵性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用《易经》的话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天地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在从中汲取能量的同时就要“裁成”、“辅佐”天地顺利地运行,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旨。

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运行的规律,不是哪种规律顺应另一种规律,而是两者相互对应、并行不悖。它们的关系的本质是“映射”,而不是“决定”。

所以“人之命,天注定”的说法不正确,“人定胜天”的观念也狭隘,将天与人平等、辩证地结合才符合“自然大道”。也正是因为天道与人道的“映射”关系,我们才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来预测人类社会中的事情。

2.《易经》的内核:矛盾的对立统一

《易经》认为,整个世界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消亡-再造……

《易经》的卦象就建立在阴阳变化的基础上:阴阳符号按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为八卦。八卦的构成与排列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而组合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有错综复杂的变化,可以演化至无穷。

但不管卦象如何演变,阴阳爻都是组成卦象的最基本元素。所以说阴阳是《易经》的核心。

3.《易经》的唯物性:排斥神创论

《易经》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易经》认为,世界不是由一个万能的“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万物遵循一定的变化法则使得自身不断地更新,这就是“生生”。

事物都处在连续不断、时刻不停的变化过程中。由A变化为B,可以称之为A生B;再由B变化为C,可以称之为B生C,无始无终、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生生”规律的体现。

《易经》还认为,天地以“生”为“德”,这就把“生”的客观运动附加上了主观意义,把没有智慧和灵性的事物演化融入了人类有情有智的社会中,这包含着《易经》作者认为的人类生命的目的,以及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与众不同的本质。

4.《易经》的四大法门:象数义理

古人将易象、易数、易义、易理称为“易之四德”。简单地说,“象”是卦及其所象征的事物的形象,“数”反映卦象中的数理关系,“义”表达了伦理道义的思想,“理”是对万物的规律所做的探讨。

后来产生了两大学派,“象数派”和“义理派”,两派始终斗争,直到三国时期的少年天才王弼进行了易学的改革,促进了“义理”与“象数”之间的互动,给易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再去细读《易经》,会有耳目一新的觉悟。有了这种觉悟,再去读《论语》,就会有“天生我材,理应如此”的知识敬畏和心理敬仰。

本文部分整合自高永平《图解易经》,供追求智慧的人交流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易经,懂规律
走进《易经》之门4
《易经》为什么能有预测作用?
《易 传上》译文
易经的卦象是怎样产生的?
智慧之源《易经》,学道做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