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辞•天问》中的自然科学

楚辞原本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江南的文体,由于西汉淮南王刘向对楚辞的大部分作品进行了编辑,于是《楚辞》也成了楚辞编辑整理之后的书名。

在中华古文明史上,《楚辞》是先秦时期继《诗经》之后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更加优美的文学体裁。《楚辞》以其自由、潇洒、雄浑的风格,开创了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的新篇章。此后,历代诗人都曾经深受《楚辞》的影响。由于《楚辞》最重要的作者是屈原,因此,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曾经满怀景仰之情地在他那首《江上吟》中写下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赞颂之语

《楚辞》从内容上打破了《诗经》原来的题材。尽管《楚辞》同《诗经》一样有对祖先的褒扬、有对祖国前途的担忧,有对大好河山的赞颂、有对黎民百姓的关爱。更重要的是,《楚辞》作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第一次提出了对世界本原的猜测和对宇宙的思考。

很多中外学者因为不了解先秦时期自然科学的丰硕成果,或者不理解这些成果的重要意义,曾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甚至李约瑟认为中华古文明“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据历史文献表明,中华古文明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明一样,在科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贡献。华夏大地上的学者们同样也关注过、探索过许多有趣的自然科学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对世界本原的猜测探讨、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对河流山川的详细察考和探索完全可以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学者相媲美。《楚辞》中的《天问》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由于战国时期正处于中华古文明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170多个问题,多都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从宇宙天地的形成到日月星辰的运转,从大江大河的奔腾咆哮到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从无涯的大海到雄峻的高山……这些对自然界的探索与思考,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科学的光辉。

屈原在《天问》中首先提出了于世界本原的问题,这个问题即使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因为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始终是一个难解的科学之谜,以致20世纪出现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只是一个假说。

《天问》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译文:

远古开天辟地的情形,是谁人传下来的?天地还没有形成时候,用什么方法考察?宇宙一片混沌的时候,谁能看得透彻?那被元气充塞着宇宙,人怎么才能识别?宇宙明明暗暗的变化,是为了什么原因?阴阳和自然相互融合,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接下来,诗人的兴趣转向了天文学和地学。无论在古希腊、古埃及或是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的萌芽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天文学和地学,屈原也不例外。在屈原提出的这些问题之中,只有很少的内容涉及到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对当时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和当时流行的天文学理论提出的疑问。

《天问》原文:

“圜则九重,孰度营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译文:

天有九重,是谁把它筹划得这样?这是什么样的工程呀, 最初是由谁承担完成?维系天旋的轴放在哪?顶上的天极如何加放?支撑天空的八根大柱子在哪里?为什么在东南方向会向下塌陷?九重天空,如何安放?它们之间如何关联?那许的弯曲和角落,谁知道它们的数目?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译文:

天在哪里与地相接?十二时辰如何划分?太阳月亮如何安置?众多的星辰如何列陈?早上,太阳从汤谷升起,晚间,太阳止息于蒙汜;从天亮到天黑,太阳要走多少路程?月亮有什么高尚的德行,能逐渐死去又逐渐复生?月亮贪图什么好处,把小兔子养在腹中?

在《天问》的后半部分,屈原还以其天才的思考,更广泛地提出了多个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天文、生物、山川、河流以及大禹治水、九州划分等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

屈原的《天问》提出了天文学中太阳运行的问题。

《天问》原文: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译文:

天上什么东西关上就陷入黑暗?天上什么东西打开就显现光明?东方没有放亮之前,太阳藏在什么地方?

屈原《天问》提出了地理学中河流、海洋的问题。

《天问》原文: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谁知其故?”

译文:

 九州的是如何划分的?河流的水道是怎么形成的?河水东流入海不满不溢,谁知道是什么缘故?

 屈原《天问》提出了传说中昆仑山高度的疑问。

《天问》原文:

“昆仑县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译文:

昆仑山上的悬圃,地址究竟在哪里?山上的九重增城,高度究竟有几里?

屈原《天问》还针对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提出了疑问。

   《天问》原文:

“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

    译文:

禹从鲧腹中出生,究竟有什么变化?继承鲧的事业,能够得到成功。为什么子承父业,而方法完全不同?洪水的源泉那么深,禹用什么方法填充?禹将土地分为九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应龙怎样帮助禹筹画治水?河流江海有过什么变化?”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这些问题,都与自然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些问题不仅表明了屈原对自然现象和自然知识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先秦时期学者和诗人对自然科学的广泛关注。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中的自然科学萌芽确实可以与同时期古希腊学者的科学思想相篦美。然而,陶醉在古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探索之中,总是摇头晃脑的说着阿Q的呓语:“我的祖宗比你的祖宗阔多了!”确实没有任何意义!何况并非真的“阔多了!”

重要的问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学是在什么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秦汉时期,诸子百家之学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衰落的?到了魏晋南北朝之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诸子百家之学的复兴?今天我们应该为新的科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2
国学宝典《楚辞·七谏》原文及译文
《理解圣贤屈原》之一后记
经典古文:先秦《九歌·山鬼》屈原·原文朗读·译文·赏析·楚辞
《楚辞》原文及译文
屈原《天问》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