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尹烨有些科普在准确性上确实有问题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前两天科学家饶毅发了篇文章说华大基因CEO尹烨的一些科普内容有很多错误的地方。饶的文章应该是说一个普遍问题,所以没有涉及具体哪一个科普里有哪些错误。

我之前没有关注尹,就去看了他在微博上的几个短视频,确实在内容准确性上很有问题。不过声明一点,我就看了三个视频,也只能对我看到的做评价,至于其它是对是错,我没有调查,自然也没有发言权。

一个是饶在文章里截图的“达观”视频,这个视频给我的观感是极为鸡汤。里面提到情绪影响基因表达,甚至还会进而把这种影响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这里大概是想说表观遗传学,但有谬误。

环境因素是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性状。一个很大的相关研究领域就是表观遗传学。尹说的情绪影响基因表达,应该就是指一些表观遗传学上的改变,比如DNA甲基化等。这些在生物化学角度看是DNA的一些化学修饰,会影响一个基因是否表达,进而影响表型(phenotype)。注意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不是基因序列本身的改变。好比一本书,书上的字并没有变,但读书的人选择性地把部分内容读出来,甚至只是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去读同一段话,传递出来的意义与效果就会不同。

但绝大多数表观遗传学上的改变是不能一代代遗传下去的。因为在生殖细胞——精子与卵子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会有一个重置过程,比如之前DNA甲基化的位置会发生去甲基化。这种重置从生物生存角度看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发生了重置,让受精卵的基因组回归原点,才能保障这个受精卵根据基因组的编码信息,开启正常的细胞分裂分化,完成胚胎发育的过程。

当然有一些表观遗传学的特征是可以遗传的,比如说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像人类15号染色体的局部缺失根据缺失染色体来自父亲还是母亲,会导致不同的疾病。这是因为父母亲的基因组在这个染色体位置上存在不同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父系染色体的一个基因不能表达,而母系是另一个基因脑部发育时一些区域里不表达,缺失的染色体来源不同,导致的表型就不一样了。可尹说的情绪影响基因表达,影响甚至扩展到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属于异想天开了。

另外一个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视频,里面也有不少事实错误。比如说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症不影响60岁以下的人。这两个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确实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不是说60岁以下的人就不会发生。比如阿尔兹海默症有差不多10%的患者是在65岁以下,甚至还有30多岁的早发患者。

别看这些只占了总病例数的一小部分,其背后的疾病机理研究却对我们了解这些复杂疾病非常有帮助。比如一部分早发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占所有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1-2%)的疾病有明显的遗传性,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究其根本是与β淀粉样蛋白形成相关的三个基因之一出现了突变。

这些早发患者的遗传学特征也是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重要基础。前两天《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一种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研究存在造假的可能性。中文很多科普文章有跟进,但很遗憾的是除了《知识分子》上的一篇文章,绝大多数并没有讲清楚涉及造假的到底是什么,更像是蹭一下β淀粉样蛋白的热度,想顺便和之前β淀粉样蛋白抗体药aducanumab的争议联系一下。这种为蹭热点故意制造“大事”的科普,很容易起误导作用。

回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年龄,帕金森也有5-10%的患者是20-50岁之间的。说60岁以下不会受这些疾病困扰,不仅不符合事实,也忽视了很多患者的真实处境。

尹还提到有一些证据在中早期干预来延缓或预防阿尔兹海默以及帕金森,提及肠道菌群。现在是有药物用于轻度(早期)中度(中期)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但这些只是对症状的治疗。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延缓疾病进展。aducanumab倒是用于早期治疗,希望可以延缓恶化,但临床试验的证据非常弱。肠道菌群有没有可能和阿尔兹海默症有关?当然可能。可现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哪种干预肠道菌群的方法可以延缓阿尔兹海默或帕金森的进展。

这里其实是很关键的科学思维问题。比如说β淀粉样蛋白或肠道菌群和阿尔兹海默有关,这是在描述疾病在机理上受哪些因素影响。但这不代表你去干预这些因素就能对疾病起治疗作用。有可能这个疾病受太多因素影响,你去干预其中一个,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没什么用。有可能你也不会有很好的办法去干预这个因素。比如肠道菌群,你用什么方法干预后,能形成一个可以延缓阿尔海默进展的肠道菌群?

干预肠道菌群起到治疗作用,目前唯一有实际科学证据的应该只有艰难梭菌导致的严重腹泻。其它对老百姓说通过肠道菌群治疗XX病,更像是保健品传销。

而且阿尔兹海默症这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速度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现在很难说某种干预措施就能有效延缓其进展。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视频的前面一小部分,尹还提到了抑郁症等疾病。他说到三个疾病:抑郁症、自闭症以及躁郁症(双向障碍,bipolar),说可能一开始是自闭,成年后后刺激变抑郁,有的还有躁狂,成了一会躁狂一会抑郁。这种说法是对三种不同疾病完全混淆的看法。自闭症患者确实有不少同时患有抑郁症,而双向障碍中也有表现为抑郁的阶段,但这三种疾病有各自独特的特征,是需要区分的。像自闭症是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抑郁症与双向障碍是心理疾病,这样混为一谈,反而是给人错误的信息。

另一个关于基因检测用于产检的视频。这是华大基因本身从事的行业之一,里面的利益冲突值得注意。不过即使是这个视频,内容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通过基因检测来排除一些遗传疾病当然是产检中可行的。可里面一些说法的科学性很有问题。

比如说所谓的孕前检测,双方只要不在同一个基因位点上携带同一个缺陷位点就没问题。如果是显性遗传疾病这显然不行。然后缺陷位点之类的说法,单个基因变异能导致严重疾病的只是极少数,反而是现在对基因检测有各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说一些基因型导致自身免疫疾病风险更高,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缺陷基因。但这种风险更高,可能只不过是普通人群中百万分之一患病,有了这个基因型提高了两倍风险,还是只有百万分之二。

视频里还举例说了自闭症。自闭症这样的复杂疾病真的不是目前基因检测的可行目标。没有哪个基因可以说是导致自闭的。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一个疾病受遗传因素影响与一个疾病是遗传的,这两个概念上的区别。很多对基因检测,特别是复杂疾病基因检测的误解就来自于这两个概念的混淆。

比如说自闭症,这个疾病可能受非常大的遗传因素影响——一些研究甚至显示绝大部分自闭症风险可以由遗传因素解释。但这不代表自闭症以遗传的方式出现。遗传因素是什么?在自闭症里,可能有上千个基因与其风险有关,这些都是遗传因素,但具体到某一个基因,起的作用未必很大——甚至极有可能很小。到具体实践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说因为这个小孩是什么基因型,就有多少自闭风险。

由于这种复杂的多基因影响机制,如果一个人有自闭症,他(她)的兄弟姐妹也有自闭症的风险会高不少。但同时,绝大部分自闭症患者的家人都是没有自闭症的。

对于这样一个疾病,似乎不是产检的好目标。当然像尹提到的一个精子捐献者关联到多个小孩出现自闭症,有点类似前文提到的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从科学角度去研究这些极个别案例,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基因突变,能导致这样一个一般情况下是多基因,甚至是多种因素(包括环境等)才导致的疾病。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

能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检测大概脆性X综合症算一个。这是一种X染色体阴性遗传疾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不过主要表现是智力障碍。患者里大概15-60%有自闭症。国际上也发生过脆性X综合症患者隐匿自己病情捐精的。可自闭症患者里只有2%同时是脆性X综合症,因此这种罕见情况也不能当作普遍筛查自闭症的例子来用。

另外中国的自闭症患者群体本身就遇到很多误解,得到的社会支持也很少。列举基因检测,特别是产检相关内容时提及这类疾病,是非常欠妥当的。基因检测在产检中的运用,不应该重复优生学的历史错误,这是要警惕的。

我说的这三个视频都挺短的,只不过在那么短的视频里却有如此多科学事实错误,而其传播又广,实在令人遗憾。

更让人遗憾的是不少视频内容还在强化一些固有偏见。比如“达观”视频里对所谓积极情绪的赞扬。一个人的情绪(mood)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情绪上的起伏,或者有负面情绪,不代表这个人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只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

以科学为名,做这些实际毫无依据的优劣评判,还以遗传恐吓,虽然符合很多人对鸡汤的渴求,但实则扼杀人们自由多样的可能性。按这套达观遗传逻辑,“进亦忧退亦优”的范仲淹岂非把自己的DNA全搞毁了,反倒是乐不思蜀的阿斗基因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岁月这把“杀猪刀”刀下留人?
Molecular Psychiatry:对抗阿尔兹海默症可能不必太复杂!
一种新型测试,有效预测“老年痴呆”风险
Mol Psych:科学家将阿尔兹海默病分为六种疾病亚型
不做“苏大强”,阿尔兹海默症会远离么?
可怕的基因“幽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