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大西迁宜山办学整整80年了!这些人都来重走西迁路,明晚还有一台晚会!

宜州品牌推介

歌圣长寿泉——富硒山泉,天赐甘甜


11月17日至18日,浙江大学嘉宾团、浙江大学西迁记忆考察团及各地校友会一行到我区开展参观考察活动,重走西迁之路,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山办学80周年。


宜州原名宜山,是坐落于广西北的一座小城,作为浙大师生西迁路上的暂时落脚之处,宜州不仅是浙大校歌与校训的诞生地, 也是浙江大学的精神家园。


浙江大学西迁线路图


期间,考察团一行先后来到刘三姐故里景区、浙大绿道驿站、拉浪生态休闲景区、区幼儿园、浙大西迁广场、区第一中学、四牌楼、标营、区二小、宜山公园音乐喷泉广场等地进行参观考察。感受宜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共同纪念浙江大学在宜州走过的光辉历程。


刘三姐故里景区



考察团在刘三姐故里景区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考察团在刘三姐故里景区合影留念。(覃芳思 摄)


浙大绿道驿站


1938年9月,浙江大学西迁至宜山(今宜州)办学期间,宜山空袭警报不断,1939年2月5日宜山浙大校本部(标营)被炸后,学校于2月7日即讨论另觅新址疏散上课和寻址新建校舍问题,2月16日召开校务委员会,决定迁校至小龙乡(今刘三姐镇)并新修校舍。坝头屯距宜州约8公里,当年若从标营步行至此需1.5小时。校务会决议在流河洞口建造农学院校舍,莫村为文理学院,坝头至下涧、中涧为工学院或为一年级之校舍。


浙大驿站。(覃芳思 摄)


为纪念浙大西迁时期曾在莫村、坝头、洞口一带兴建校舍的历史,特修建自行车绿道从宜州城区直通坝头屯,并在坝头屯附近河边建成连体双亭,取名为“浙大驿站”,寓意宜州与浙江大学的情谊恒久长远。


考察团在浙大驿站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考察团在浙大驿站合影留念。(覃芳思 摄)


拉浪生态休闲景区


考察团在拉浪生态休闲景区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区幼儿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免遭战火,浙江大学辗转西迁,流亡办学,于1938年9月至1940年1月在广西宜山停留办学一年余。当时宜山县府划本址(原宜山县工读学校)设“国立浙江大学总办事处”。浙江大学在此处筹划办学方针,召开上百次各类重大会议,如1938年11月19日下午3时召开国立浙江大学第十九次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二字为浙江大学校训,以及1938年12月8日召开浙江大学校务会议,讨论校歌问题。由于本址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多年来宜山民众及浙大师生均将此处仰作文化圣地。


区幼儿园


区幼儿园创于民国23年(1934年),时称“庆远赵公祠幼稚园”1956年迁至本址,历经改称,现称为“河池市宜州区幼儿园”,办园历史悠久。


考察团在区幼儿园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浙大西迁广场


宜州浙大西迁纪念广场位于宜山县文庙旧址,1938年9月浙大西迁宜山时,文庙内被服库迁出,全庙拨给浙大用作图书馆(后在标营另建)、实验室、医务室、部分办公室和女生宿舍,大成殿有时用作礼堂。浙大学生会负责人虞承藻、孙翁孺等曾在文庙多个教室办过夜校,计有学生180人,开识字、常识、算术等课程,其中有80余人修满结业。


浙大西迁广场


考察团在浙大西迁长廊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考察团在浙大西迁广场合影留念。


区第一中学


浙江大学西迁至宜山(今宜州)办学期间,宜山空袭警报不断,1939年2月5日宜山浙大校本部(标营)被炸后,学校为避空袭,于2月7日即讨论另觅新址疏散上课和寻址新建校舍问题,2月16日召开校务委员会,决定迁校至小龙乡(今刘三姐镇)坝头、莫村、洞口一带租借土地新建校舍,在洞口建造农学院校舍,莫村为文理学院,坝头至下涧、中涧为一年级或工学院校舍,建校工作得到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战事影响,浙大迁黔,新建的十二栋校舍全部赠给广西省政府,后该校舍用于开办宜山国民中学(今宜州一中)。


考察团在区第一中学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考察团在区第一中学合影留念。(覃芳思 摄)


标营(浙大校本部)


标,是清代绿营军队编制的名称,建制规模相当于后来的团。宜山县城东门外,清代曾驻扎一个标的军队,标营遂成此处地名,几经演迁,1936年建有一座四合院式的营房。


标营大门


1938年9月,浙江大学西迁宜山(今宜州)时,标营驻扎桂系188师某团,广西省政府命令该团迅速搬出,把营区所有房屋让给浙江大学作校舍。加上周边建些临时教学、住宿草棚,以作学校总部,宜州百姓和师生仍称浙大临时办学总部为标营。


浙大校本部标营远景


考察团在浙大校本部标营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考察团在浙大校本部标营合影留念。(王子壹 摄)



区第二小学


1938年9月,浙江大学为避日寇西迁宜山(今宜州区)。1939年夏,新成立之师范学院奉教育部令筹建实验学校,在城北蓝靛村勘察校址、兴建校舍、购量设备,聘请浙大教育系胡家健教授兼任实验学校主任。实验学校经两月之筹备,193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首招学生159名,10月16日开学。当时学校围墙为竹篱笆,竹制的校门朝南,自大门而入为操场,操场之后为两排茅草教室,前排为高年级教室及会客室,后排为初、低年级教室,办公室、教工宿舍的厨房则分散在两排教室的东面。浙大实验学校小学部的创建,引领了宜山基础教育朝现代化方向发展。


区二小校园


1940年1月,浙大搬迁贵州之后,小学部校址继续用于办学,最初为私塾学校,后改为蓝靛小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蓝靛小学改为公办学校继续办学直至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解决城北区域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宜山县人民政府在龙江一桥北桥头(今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创建了宜山县第二小学,1981年宜山县第二小学更名为龙江小学,1984年龙江小学搬迁到浙大实验学校小学部旧址办学,几经易名,现名宜州区第二小学。


考察团在区第二小学参观考察。(覃芳思 摄)


考察团成员与区第二小学的师生们一同放歌。(覃芳思 摄)


音乐喷泉广场


考察团在音乐喷泉广场观考察。(覃芳思 摄)


考察团在音乐喷泉广场合影留念。(覃芳思 摄)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西迁至宜州办学,在宜州坚持办学一年零四个月,并在宜州诞生了百年浙大的立身之本—“求是”精神。宜州人民热情的接待了浙大师生,双方缔结了浓厚的情谊。


浙大师生在广西宜山逃避敌机的轰炸。(聂作平供图/图)


宜山浙大校区被炸后的情形。(竺可桢/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西人文:尘封的历史记忆,浙江大学曾经在河池宜州办过学?
何述强 |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
跟着校长重走西迁之路
浙江大学 今昔
科学家眼中的阳明精神——竺可桢的演讲《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马一浮与浙江大学校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