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修小课堂 | 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

充电黄金期的暑假已过大半,质性研究方法工作坊(高阶班)于8月15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从事质性研究都会接触到扎根理论,此次研修班特别邀请质性研究权威专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为老师们系统讲解了扎根理论的定义、特征和过程。下面请跟小编一起走“近”扎根理论,看看到底如何从资料中“扎”出理论来。

定义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质性研究的众多路径之一,顾名思义,产生的理论扎根在资料中,它是一套逻辑一致的发现理论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最早在1967年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他们认为,要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相关联,换言之,理论必须得到经验事实的支持。二人合著的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扎根理论的问世。要注意,扎根理论本身并不是一个理论,而是生成理论的一种研究路径。

特征

 ✔ 基于资料、文献以及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形成理论;

 ✔ 可以将文献作为资料,也可以与现有理论对话,但不可直接照搬已有理论;

 ✔ 产生的理论必须有资料支撑(扎根在资料中);

 ✔ 通过连续比较法生成结论;

 ✔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生成理论同时进行。

过程

1. 选题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适合采用扎根理论呢?

 ✔ 允许研究者自由、灵活地对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 当与该现象有关的概念还不明晰、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理解;

 ✔ 前人尚未问过此类问题;

 ✔ 要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广泛性。

2. 抽样

 ✔ 不按照人口学变量抽样;

 ✔ 根据形成理论的需要决定抽样标准;

 ✔ 抽样的对象是事件,而不是具体的人;关注的是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 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一个事件群。

3. 分析资料:编码

编码,指的是将资料掰开,概念化,然后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扎根理论一般使用三级编码:第一级开放编码、第二级主轴编码、第三级选择编码(三种编码可能同时进行)。陈教授将其修改为形成类属、选择类属、关联类属。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对扎根理论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也知道扎根理论其实是“有(方)法可依”的。小编希望外语教师们“扎根”于自己的实践土壤,尝试从丰富的教研资料中生成理论,再反过来促进教研发展!

文末福利:为大家奉上陈向明教授的推荐文献

来源:陈向明教授授课PP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师个人知识生成路径探究
扎根理论
重磅!陈向明《再识扎根:从资料到理论的路径》创新大课上线啦!
调查整理与分析方法(一)
扎根理论评述及其实际应用
扎根理论之所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