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著推荐| 彭文青《互文性:<三国演义>多个英译本研究》


通讯君与外教社强强合作推广语言学、文学、翻译研究的优秀学术著作。欢迎大家支持。









内容简介

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两个重要阶段,又在当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出技术转向趋势,从关注文本或语言转换规律,到研究影响活动的外部因素,它体现出翻译研究的方式方法不断变革与扩展,不仅要求译者深入分析译本正文,也要求译者关注序言、注解等副文本,将文本放置于历时与共时层面合理探究,勾勒全貌,从文本之间不断发现新的天地,展现相互交织的世界。

本书以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多个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文本中以及文本之间体现的互文关系。研究涉及的译本共有三十个,其中包括《三国演义》两个全译本,一个由译者邓罗(C. H. Brewitt-Taylor)完成,于1925年出版,另一个由译者罗慕士(Moss Roberts)完成,于1991年出版。研究还包括二十八个早期英文节译本,时间跨度是从1820年到1999年。所谓早期节译本是指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期间,译者节选《三国演义》部分章节或人物,英译后或以单行本出版,或收录于文集中,或连载于刊物上。早期节译本涉及丰富多样的体裁与风格,比如某些节译本是以戏剧、长诗或神话故事的形式展现原作,某些节译文则夹杂于译者的论文或著述中,不同体裁的译本为探讨互文性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本书对所有译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并与相应的历史社会语境相结合,力求更全面地描述和探究译本及译者。

基于对互文性理论的深刻理解,对于这两个问题,本书从影响、引用、平行、变形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三国演义》多个英译本为案例,对互文性理论作了延展。论文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二章分析了一种较为模糊的互文关系即影响(Impact),包括前译本对重译本有怎样的影响,包括文本体裁、译者以及相关机构在译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第三章探讨了另一种互文关系即引用(Quotation),从最为直接的抄袭,到间接的借用与参考,再到特殊的自我引用与自我指涉,深入分析了几个较为特殊的英译本及其关系。第四章讨论的平行概念(Parallel),属于比较文学范畴的常见术语,但在这一章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本章从《三国演义》评注的翻译、极端直译的文本、原作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等三个方面,丰富了平行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维度与意义。第五章以文本的变形(Transformation)为焦点,以译者的选择为切入点,从文本变形和人物重塑两个角度,分析了原文与译文、译文之间的互文关系。

通过层层论证,本书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和基础,将《三国演义》所有英译本、相关的评注译文与其他西方作品等纳入一个完整全面的网络体系中,从不同的层面与维度进行归类和分析,以此描述出译本之间、译本与原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同时,通过对《三国演义》多个英译本的个案研究,也对互文性理论本身作出了延展性思考,尤其对某些界限模糊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在研究材料方面,本书较为完整地描述和分析了《三国演义》早期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对早期译本研究的匮乏。除了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本书也部分地借用了电脑辅助的文本分析软件如PowerGREP等,更为可视化、宏观地把握译本与译者风格。此外,本书通过构建这样一种互文关系网,力求对今后的多译本研究有所助益,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译本所处的历史语境,理解译本之间存在的多层次关系。本书在撰写与修订过程中,一直渴望构建这种多层次的网络体系,拓展传统的互文性理论,也结合《三国演义》英译情况,对中国古典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作出一定的思考。尽管不知能在何种程度上揭示论题,但愿能以此为切入点,求教于同行专家、学者。


作者简介

彭文青,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国家留基委奖学金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研究。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省教育厅项目一项,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教育厅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8)、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2018)。曾两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3、2016)、国家奖学金(2013、2016)等荣誉,苏州大学优秀青年学者(2018)。指导学生比赛获得江苏省翻译大赛一等奖等。

长按图片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如需购书发票,请务必在地址栏下方留言处自行备注抬头,税号和个人email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Conten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an Guo Yan Yi
1.2 Intertextuality
1.3 This Book
Chapter Two Impact
2.1 Texts
2.2 Genres
2.3 Translators
2.4 Institutions
2.5 Conclusion
Chapter Three Quotation
3.1 Borrowing
3.2 Echoing/Consulting
3.3 Self-referentiality
3.4 Conclusion
Chapter Four Parallel
4.1 Refracting the Text
4.2 Mirroring the Source Text
4.3 Symmetry to Western Literary Texts
4.4 Conclusion
Chapter Five Transformation
5.1 Generic Shift
5.2 Characterization
5.3 Conclus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Contribution of This Book
6.2 Limitations to This Book
6.3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ibliography

编者按


本文编辑:吉林大学  王峰

本文审核: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欢迎更多出版社、作者与我们取得联系推广优秀的学术著作。联系邮箱dianzishu@126.com

郑重声明:本公众号只有翻译学通讯一个衍生品牌其他相似公众号与语言学通讯无关。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不能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推送的学术会议、博士招生不负责对接解释。有任何疑问请按照推送内容的官方联系方式对接!如果学术会议、博士招生有任何官方调整,责任不在我方。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翻译“忠于原著”成为“走出去”绊脚石
王际真英译本与中美红学的接受考论(一)
译后记
中国古典名著译名
理解与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西游记》远扬海外(二):《西游记》在海外的译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