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片永远的冀鲁豫
userphoto

2023.01.24 山东

关注
永远的冀鲁豫 李庆华     谨以此片献给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奉献毕生精力的冀鲁豫革命前辈们!    在风光秀丽的赵王河畔,有这样一座建筑,与日益增多的高楼大厦相比,它已算不上宏伟,但它却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座以抗日根据地名字命名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在这座建筑中,典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丰功伟业,辉煌篇章。  冀鲁豫边区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冀、鲁、豫、苏、皖五省交界处,面积10万多公里。   冀鲁豫边区创建于1938年,从创建之日起一天天壮大。五年后,即1943年,冀鲁豫边区已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中央从晋冀鲁豫紧急抽调25个团的干部架子和部分主力挺进东北。冀鲁豫子弟由此成为第四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6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冀鲁豫边区子弟又成为刘邓大军的主力战将。1947年,数十万人的刘邓大军从冀鲁豫出发,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冀鲁豫边区出动民工三十多万人,支援战争的人次达到三千四百多万个,大小车十万多辆。(出字幕)冀鲁豫边区成为支援淮海战役的最大后方。   1949年3月,5900多名冀鲁豫边区干部战士组成南下支队进军大西南,接管江西、贵州。冀鲁豫边区的人民和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60多年过去了,战马不再嘶鸣,硝烟早已散尽。俯瞰冀鲁豫大地,我们深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冀鲁豫边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没有高山,没有水险,没有密林沟壑自然屏障,边区共产党人依靠什么,发展壮大战胜敌人,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呢? 片 头    1938年,115师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一道率115师师部及686团自山西挺进山东。进入齐鲁大地不久,他们便指挥杨勇打下了郓城樊坝,接着,一鼓作气,直插泰山以西。年底,115师首长和鲁西军政委员会在泰西小安山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部分同志认为,平原无险可依,根据地不易创立。一直没有说话的罗荣桓拿出了一本小册子,就是毛泽东刚刚写成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他说毛泽东同志在这本书中指出:井冈山游击战争得以发明,并不因为有树林,而是因为有人民。由此我理解,游击战是与人民共存共生的一种战争。哪里有人民,哪里就可以开展游击战争。平原虽无山地作屏障,但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这是抵御日本侵略者的人山人海,可以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只要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认真改造地形,创建和坚持平原根据地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小安山会议最终作出了创建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小安山会议以后,一一五师及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立即分赴冀南、豫北、鲁西南地投入了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的斗争。  看到人民的力量,把普遍认为最落后的农民看作是拯救中国最伟大的力量,这是共产党人的英明。但是要把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下最散漫的农民发动起来,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怎么去实现呢?冀鲁豫边区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突破口。侯存明(贵州省党史办原副主任)同期:这个突破口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别小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八路军和共产党就是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始的,不拿群众一针一戏,买卖公平,不打人不写人,这看起来是小事,但在当时来说,跟旧军队有截然不同,从这方面,认识到共产党八路军是为人民服务的,从这一点上看,群众就接受了。   看似平常的几条纪律,却是中国共产党及军队区别于天下所有党派的根本所在,它的基本点是尊重群众,爱护群众,永远从人民群的利益出发。这几条纪律也让共产党的军队一出现人民面前,就与众不同。刘效民(曹县红三村村民)同期:我十三岁,我也跟着大人去看兵去,去安陵集。我走到安陵集南门外,第一眼看见八路军是一个挎盒子枪的人,这一个八路军挎着盒子枪,在南门外跟群众拉大锯呢。进入安陵集南门,街上都是这些八路军同志在忙碌,扫院子的、扫大街的、挑水、给群众打水的。这是我对八路军第一印象就很好。冀鲁豫军区有个骑兵团,它的战马分别由黑马和白马组成,群众亲切的叫它们 “白马团,黑马团”。1947年冀鲁豫边区骑兵团随刘邓大军进军淮西,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部队到达时,许多老百姓都躲藏了。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刘邓首长重申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宣布了三个不准:不准私拿群众财物,违者杀头,不准向受蒙敝群众开枪,违者杀头,不准污辱妇女,违者杀头。严格的纪律迅速赢得了群众拥戴。就在这时由于水土不服,许多战士得了病。团卫生队军医助理袁天祥十分着急,到处找药。最后找到了一家私营药店,老板早就逃跑了,情急之下,袁军医拿走了一些药。几天以后,部队出发,许多老百姓都来送行。这时逃跑的药店老板回来了,当着几百名群众的面,跪在团领导面前,说:我知道了你们有三个不准,现在,你们有人偷了我养家糊口的药,请给我作主:杜连达(炮兵某师原政委、时任冀鲁豫骑兵团二营教导员)同期:在河涧那个地方这个事情就影响很不好,全团战士就议论纷纷,我们一千多人,一个骑兵团,刘邓首长讲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的这三不准,特别是讲了多少次,这个事情影响很坏,大家就很愤怒,就是我们得了病没药,我们宁肯得病死了,也不能去拿人家东西,也有的说,这个医助救了我们多少干部战士,虽然他违犯了纪律,但不是为了个人发财,他是为了救战士的生命,两种意见很尖锐,这样子我们这个团党委会就开会,七个委员,我们团长和我们这六个人,都同意执行铁的纪律,不管怎么样要杀头。特殊的情况下必须执行特殊的纪律。死刑的命令下达了,可全团的干部战士谁也不愿意去枪毙一个曾经为革命立过功的同志。为难之际,袁军医说,侵犯了群众利益,应该执行纪律,不为难大家了,我只有一个要求,不要开除我的党籍。他让卫生队的同志找来安眠药,悄悄吞下了一把。杜连达(炮兵某师原政委、时任冀鲁豫骑兵团二营教导员)同期:这边开着这个公审大会,等着枪毙,那边一直躺在棺材里,人死不了,因为卫生队的人不愿意叫他死,这个公审大会最后闹得也开不下去了,怎么办呢,最后政委和团长商童,既然已决定执行死刑了,赶快叫他痛痛快快地死了算了,拿手枪在棺材里砰砰打两枪,把他打死了,打死了以后,我们李政委和我们全团的干部战士都哭了,都哭了。但是这个事情对部队震动很大,不管你工作做得有多么好,你战斗多么勇敢,工作多么积极,你违反了群众纪律,是不能够谅解的。陇海战役是刘邓大军解放战争中的第一个战役。只用四天就解放了砀山,毙敌4000多。部队正准备吃庆功宴的时候,邓小平挽着裤腿踏着泥水来了。他十分严厉地对杨勇说:你们是胜利了,可老百姓的门板还了没有?修工事挖断的道路复原没有?你们打仗不是为了解放砀山吗?不是为人民而战吗?为啥又这样损害人民的利益呢?大家从胜利的激动中平静下来,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说:违反群众纪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群众不是注定要跟我们走的,如果我们纪律不好,老百姓为什么不能跟别人走呢?杨勇承认了错误,马上组织部队修路补桥,赔偿群众损失。从此部队形成了一个规矩:打了胜仗也要秋毫无犯。正因为纪律严明,几年中冀鲁豫的子弟兵东下太行山,驰骋冀鲁豫,鏖战陇海线,挺进大别山,解放大西南,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灾荒之年,农民群众在食不裹腹的情况下,省下粮食支援部队,慰问战士,饲养战马。部队的战马牺牲了,群众象掩埋烈士一样为战马修坟造墓,忍饥挨饿也绝不吃一口马肉。金文德(河南省长垣县后金寨村村民)同期:中午12点钟赶到这儿,黑马团在北面,白马团在东面,在俺这里打几个回合,黑马团、白马团在俺这个前街打死四个马,都埋那儿了,那是为国家出力报效的马,那马好不好,就在俺那后头,那个马,咱这个兵打伤了,咱解放军打伤了,打伤以后,这个马就卧到他跟前,最后又骑上,它又站起来了,它又驮走,你看那马,那马好着呢。60多年过去了,在骑兵团战斗过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战马坟。每逢清明节,群众自发到这里添坟除草,悼念功勋马,追忆骑兵团。   殡葬改革中,许多坟子都平掉了,独独留下了这些不同寻常的战马坟。   这是冀鲁豫边区党和人民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这只粗磁碗,曾经在冀鲁豫边区建设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1943年,运西地委副书记万里带着民运部长纪登奎来到了鄄城这个叫旧城集的村子,进行民主建政试点。民主建政首先从直选村长开始。村长候选人整齐的坐成一排,每个人背后放着一个大瓷碗。第一次行使民主权力的农民不会写票。于是用黄豆作选票,瓷碗作票箱。仪瑞庭(鄄城县旧城村原村支部书记、时任旧城村儿童团团长)同期:有一个舞台,舞台上被选举的人在舞台前边坐着,背后搁个碗,下面的人在广场坐着。选举的人谁愿意选谁,谁搁到谁背后碗里一个黄豆。那当时是纪登奎和万里在这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的民选村政权就在这瓷碗中诞生了。旧城村的邢淮濯当选第一任民选村长,常海波为副村长。选举结果公布,群众像过节一样沸腾起来,他们抬着自己选的当家人,吹着唢呐走遍全村。最后村长、副村长向全村人宣誓,誓死为全村老百姓办事,为人民做牛做马。仪瑞庭(鄄城县旧城村原村支部书记、时任旧城村儿童团团长)同期:老百姓当家做主选的当家的,亲自选的,十八岁以上的都投票,哪兴过啊,头一次兴那个法,稀罕。人民群众自己决定自己的当家人,这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共产党的解放区,农民群众第一次真正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人。人民把信任的黄豆投给了他们,他们无悔无怨的把生命献给了人民。人民选举的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在当时,共产党还没有真正执政的情况下,冀鲁豫边区的共产党人就在努力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冀鲁豫边区纪念馆内同时陈列着曹县抗日民主政府三任县长刘齐滨、王石均、李荣村的事迹。一九四0年八月,曹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曹西北张寨村成立,早年回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北京大学学生刘齐滨担任了第一任县长。上任时他对着上千名群众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们的长工,一生为你们作牛作马。就任县长后,他把自己的家办成了抗日武装的“革命旅馆”,用自己的家产无私地援助革命事业。杨得志、戴晓东等许多老同志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刘效民(曹县红三村村民)同期:吃与住都在他家,他家本来不孬,也是个小康之家,但也不是多富有。他把粮食吃完,他就卖树,吃完,就卖地。一年后,刘齐滨又成为冀鲁豫边区第三专署的第一任专员,他更加拼命工作,日夜操劳。过度的劳累,恶劣的环境,刘齐滨得了严重的肺病,组织决定让他离职养病,还特批了一点粮食。刘齐滨把大部分都送给了周围特贫的群众,只留下很少的一点维持病体。就这一点粮食他绝不允许家里跟他沾光。刘效参(曹县原副县长、时任军烈子弟小学教师)同期:刘齐滨的老伴,带着(儿子)刘振堂去看刘齐滨了。这个时候齐滨同志卧床不起。正好有他没有吃完的烧饼,其他的同志看见刘振堂,那时他五六岁吧,就拿了一个烧饼递给刘振堂。刘齐滨说这个烧饼是公家给我买的,叫我养病,他不能吃。他就把这个烧饼要回来了。1942年4月15日,34岁的刘齐滨在张子高村病逝。临终时他提出了两条要求:我死后不要搞什么仪式,孩子不要管,让他们自寻活路。同志们含泪答应了他的请求,悄悄开了一个只有区领导参加的小型追悼会。   五个月后,群众听说了这件事,找到专署的领导,坚决要求重开追悼会。刘效参(曹县原副县长、时任军烈子弟小学教师)同期:这个会我也参加了,领导在上面讲话,下面哭的人很多,悼念他。第一任县长去世了,却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1941年5月,王石均接替当了专员的刘齐滨,成为曹县民主抗日政府第二任县长。这一年曹县发生了大面积灾荒,饿孚遍地。王石均一方面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一方面发动干部、战士节省粮食,在缺粮最严重的几个村子里垒起了大锅,他亲自煮粥,赈济灾民。他的家就在附近的村子,全家一直靠野菜度日,后来实在揭不开锅了,饥肠辘辘的孩子对母亲说:“娘,俺爹是县长,又给大家发粮食,咱也去给他要碗粥喝吧?”妻子深知丈夫的脾气,一声没吭,泪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的脸上,后来在大伙的劝说下,她才领着孩子找到王石均说,“我能忍,孩子实在饿得忍不住了。王石均看着骨瘦如柴的母子,半天没有说话,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说:这些村受灾重,救济粮食只有这一点,这粥咱能吃吗?妻子再没有说话,背着孩子回家了。王寒生(曹县原县长王石均之子)同期:俺母亲没法就上俺外祖母家去了。我跟俺姐在那个杨行里趴着等俺母亲,俺母亲来了也没捎什么,就捎了三四个馍,我跟俺姐吃吃。   不久,王石均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捕,经受了严刑拷打没吐过一个字,趁敌人把他往城里送时,他跳车逃跑,身负重伤,被大伙救回来己经奄奄一息,苏醒过来时,他问,杨槐花开了没有?大伙告诉他,槐花已经开了。他断断续续地说,这就好了,群众有吃的了。话没说完,就牺牲了。1947年3月刘邓野战军发起豫北战役,历时2个多月,歼敌45000余人。曹县县长李荣村率领担架队随军转战千里,他始终抬担架走在最前列,两个多月李荣村亲手运下33名伤员,被群众称为“担架县长”。冀鲁豫军区发出号召在全区开展“李荣村”运动。广大县区干部身先士卒上前线,与群众同甘共苦,成为支前民工的榜样。县长为人民,人民爱县长。1947年,国民党邱清泉兵团对冀鲁豫边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3000多名干部群众被杀害。成武县群众听说民主政府县长康文会牺牲了,抬着棺材,冒着枪林弹雨,以寻找亲人为名,漫天遍野,寻找康县长的尸体,整整找寻了七天。党群之间的血肉亲情惊天地,泣鬼神。田浩存(菏泽市委党史委原主任)同期:后来知道康文惠这个县长并没有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结下的鱼水深情,可以看出在那时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是多么的拥护。2013年春天,曹县刘岗村三位平均年龄86岁的老人写信给菏泽市委,要求为70年前牺牲在刘岗村的一位叫秦兴体的河南修武县人重新立碑。信中说这是他们几位垂暮老人人生最后牵挂的一件大事。什么原因让这几位老人70年后仍然着惦记着这样一位非亲非故的外乡人呢?刘效民(曹县红三村村民)同期:秦兴体同志本来是保管股的股长,他因为要保管后方供给部被服加工厂的东西,棉花、布匹、机器都归他保管。他领导着刘岗的群众、党员干部,来隐藏这些棉花、机器。晚上埋,一直埋到九月九那天的黎明,日本鬼子在半夜已经把刘岗村围住了。日本人为了找到八路军的后勤物资,把全体村民赶进了村边的一个大水坑。刘效民(曹县红三村村民)同期:日本鬼子在水牢里拉出来一个群众,叫他指认八路、指认党员,刘岗的群众誓死也不会指认,眼看着群众为了掩护他,他再也坐不住了,他猛然间站起来大吼一声:别打了,我是八路军,我是共产党员,这都是好老百姓。他挺身走出水坑。日本鬼子对秦兴体同志严刑拷打。刘士杰(曹县红三村村民)同期:割他自己的肉让他吃,不吃就用铁火棍炼,那油滋啦滋啦的流,也不枪毙,也不打死,就问口供,口供到死不说。到第二天就把他剥了。刘效民(曹县红三村村民)同期:这个人能为了保护群众甘愿自己献身,刘岗的群众凡是80岁以上经历过这个事的,没有不赞扬秦兴体这样的共产党员的,没有不赞扬的,那真正是不愧共产党员的称号。正是秦兴体为了人民利益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真正感动了这方人民,70年后才有了耄耋老人一生不渝的牵挂。这就是生死相依,这就是相濡以沫。      冀鲁豫边区史资料中一名叫丁西武的老八路写过这样一段回忆录:1942年丁西武负伤被安置在鄄城小丁庄丁二嫂家养伤。一天拂晓,敌人突然进村抢掠,几个日伪军闯进丁二嫂家的院子。这时丁西武正躺在东间床上,已来不及转移了。危急时刻,住在西间的丁二嫂猛地从自己的床上爬起来,一下子钻到丁西武的被窝。敌人进屋后,指着丁西武问:“他是什么人”,丁二嫂镇静地回答,“他是我男人,得了重病。”丁二嫂的丈夫刚好头一天夜里给八路军带路去了,敌人盘问了半天,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走了。在20世纪40年代,一个农村青年媳妇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该有怎样的勇气和情份,2001年我们曾到鄄城小丁庄寻访过丁二嫂。记者:问个事,大爷,58年前,咱村上有没有一个姓丁的?群众:这个庄上都姓丁。记者:她的名叫丁二嫂.大家都称她丁二嫂,掩护过一个八路军。群众:掩护八路军的事多了。来到这里我们才知道村里的人几乎都姓丁,许多结了婚的妇女都被人称为二嫂,可问起这件事,人们都说不知道。快60年了,谁能记起这样一件发生在丁二嫂家里的事情呢,再说这件事当时也不好张扬啊!村民随机同期:可能是三大娘,啥事她都行好,听说有八路军伤员,她就去救。最后大家推测,丁二嫂可能是两年前去世的丁二奶奶,她家过去住的八路军伤员最多。这就是她的家,她的丈夫在一次支前中失踪了。她为婆婆养老送终以后,又一个人在这儿生活了40多年,要活到今天也有98岁了。寻访中,我们遇到的几位80多以上的老人,她们都否认自己是丁二嫂,但她们却几乎都有着和丁二嫂一样的经历。村民随机同期:是咱八路军,倒在墙里边,打伤爬到屋里去了,你爹给他个新褂子包上(伤口),用你爹的新褂子包上了,包扎好就架走了。我们没有找到丁二嫂,可我们又真真切切的感到,在冀鲁豫边区的老村,到处都有丁二嫂。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在郓城梁山300里长的8个地段上夜渡黄河,一举成功,拉开了全国大反攻的序幕。历史记下了刘邓大军的英勇,而刘邓本人记住了什么呢?十五年后的1961年12月,邓小平在全国妇女代表会议上讲了这样一段话:三年解放战争打胜了,这是在长期的群众工作的基础上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实现的。如渡黄河,群众把门板都贡献出来了。光冀鲁豫的不够,连济南的门板也下来了。国民党军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共产党长期联系群众办好事,依靠人民才能做到这一点。   邓小平一定还记得渡过黄河后,蒋介石下令执行“达摩克利斯之剑”计划,派出高级特工潜入鲁西南暗杀刘邓。一天,特务摸进刘邓大军的中枢---巨野丁官屯。一根根电线从村中的一座三合院中向四周散去,嗅觉灵敏的特务断定这就是刘邓指挥部。于是特务们悄悄在指挥部旁边的一座土坯屋顶上布设了红色丁字版----敌对空联络信号。敌机快到时村中的一位老大爷发现了丁字版,马上报告了警卫人员。警卫人员三步并两步冲进指挥所拽起刘邓首长就往屋外跑,刚出屋门一颗炸弹在指挥所北墙炸响,房倒屋塌,刘邓身上盖满了厚厚的泥土。“达摩克利斯之剑”计划失败了。蒋介石心急如焚,决心像当年水淹日军那样,炸开黄河大堤水淹刘邓大军。正巧那几日黄河上游暴雨连连,河水猛涨,山一样的浪头在远远高出附近屋脊的河床上打着滚,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敌机每天对黄河大堤轮番轰炸,情况十分危急。刘邓首长一方面抽调战士严防死守,一方面发动群众保卫黄河。上万战士和十几万群众组成了百里人墙,敌机炸哪里,哪里就有战士和群众冲上去,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老百姓。1947年8月7日,刘邓提前南下,挺进中原。终于粉碎了蒋介石水淹刘邓大军的阴谋。四十多年后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载:父亲曾对我们说过: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刻最紧张,听到黄河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砰砰地跳! 这桌椅的捐献者是郓城县吕官屯乡的唐方壁老人,他还用半个世纪的艰辛完整地保存下了鲁西南战役临时指挥所。这是两间历经风雨的土屋,支撑土墙的根部已被风雨剥蚀得很旧很旧。悠悠半个世纪,唐方壁老人最为钟情的就是那间土屋。他宁可和儿孙挤在旁边的两间窄狭的房子里,也不许谁拆除这早己无法居住的屋子。这是村民朱兆忠捐献的一辆支前用太平车。48年冬天,他推着这辆太平车支前回来时,身上只剩了单衣裳,妻子问他:你的棉袍呢,他说卖了买粮食吃了,妻子感叹:拉着一车车的粮食,还要卖衣裳吃饭,共产党不坐江山天理不容。   埋在这儿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打陇海战役时牺牲的部分烈士,部队离开时给每位烈士插好了木牌,托付谌庄的农民谌业俊老人看好这些烈士。刘邓大军走了,国民党还乡团来了,烧掉了牌子,平掉了坟子,从此这儿成了无名墓地。为了刘邓大军的嘱托,谌业俊老人在墓地里挖地窑子,二十几年住在这里,默默看守着这些无名烈士。老人无儿无女,1970年临去世前特意让哥哥把侄子谌鸿奇过继给了自己,他叮咛谌鸿奇只有一句话:千万看好墓地。如今这里的守墓人是谌业俊老人的侄孙子。   从红三村老人最后的期冀中,从这支前的太平车里,从一件件文物中,我们读懂了冀鲁豫边区的历史。从人民中成长起来的边区共产党人把人民的利益顶在天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和边区人民的血脉相连,凝聚成了高山峻岭,凝聚成了铜墙铁壁。这就是冀鲁豫边区的力量之基,胜利之源。1949年,刚刚度过了28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被人民推上了执政党的位置。冀鲁豫边区也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那些亲手托起新中国五星红旗的老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又是怎样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休戚与共,开创历史新篇的呢?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2)(2006-07-15 16:43:48)转载
开国上将杨得志回忆东进冀鲁豫建立根据地
【长征纪念】菏院人,你身边的红色印记(一)
杨得志亲自“偷听”电话,意外获得情报,果断打掉顽军
看不得群众受苦,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战斗在冀鲁豫边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