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读沈佺期,学习如何判断律诗格式

沈佺期收入《唐诗三百首》中的是他的《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要看它是不是律诗,就得按照格律诗中对应的律诗标准一条条来检验,如果都合格,我们就能称它为“律诗”。

这里主要是做格式区分,诗意内容就作平仄分析时简单解释(黑字标注)——唐诗也不难懂。

律诗的第一个标准:平仄关系

首句第二个字是“道”,所以这是仄起。尾字为“戌”,读音是“shù”,为去声,因此是仄收。“闻道黄龙戍”,平仄为“平仄平平仄”,首字不论,实际上这就是“仄仄平平仄”的五言律句格式。

根据律诗平仄关系“相对”的规则,上句平仄已定,下句就是平仄相反的,所以对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我们看第二句“频年不解兵”,平仄是符合的。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听说黄龙城鏖战经年,双方久不撤兵。

再根据相粘的规则,第三句要和第二句关键位置平仄相同(仄声收尾会发生律句格式变化),所以第三句的平仄必然是“平平平仄仄”——二四位置平仄相同,同时仄声收尾。“可怜闺里月”,“平平平仄仄”,严格合律。

第四句是第三句的对句,又遵守“相对”原则,自然就是“仄仄仄平平”。“常在汉家营”,“平仄仄平平”,首字不论,是合律的。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可怜思妇们闺中寂寞独看月,其实军营中的良人也在睹月思乡啊。

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整首诗的平仄都是符合这些规则的。稍有不同的是第七句“谁能将旗鼓”,这里的“将”读“jiàng”,发第四声,为仄声字,但是跟着“旗”字为平声,做了一个句内拗救,“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这种格式非常多,多到大家都认为这连拗救都不算,算是一种正常的变化,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锦鲤翻波”,这个我们多次讲过了。

这是不影响对句平仄关系的,自然也不影响整体关系,所以不认为是出律。

对仗

律诗对仗的要求是中二联对仗。

但是这个要求因为相对严格,到后来只要颈联对仗,就算是合格律诗。

沈佺期作为为格律诗制定标准的宫廷诗人,实际上是处于格律诗前期的,前期很多标准都是在探路,比如说有大量的折腰体——就是不“相粘”,只“相对”的律句成诗——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并且正是格律在诗歌演变中逐渐成型的见证。

对仗这个要求就出现了前期不要求精准,后期又放松了要求的一种奇特现象。

我们现在就把这一规则当作人穿衣服来看。中二联都对仗,那是漂亮衣服。首联、颈联对仗(偷春对),那是奇装异服。仅有颈联对仗(蜂腰对),那是蔽体之服。

也就是说,你只要颈联对仗,就算穿了衣服,能够称为合格的律诗。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尽量高标准要求自己,穿得漂亮、得体,但实在因为某些原因不能两联都对仗,那就至少要保证穿了衣服(颈联对仗),也能过关。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今天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沈佺期的这首诗颔联是“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虽然“闺里月”和“汉家营”堪堪称对,但是重要的前二字是完全不对的,这一联不能算合格的对仗。

不过他的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对仗极其工整,既是互文,又逻辑顺延。互文的时候“今春”、“昨夜”可以理解为“夜夜”、“时时”,顺延的时候,又可以理解为今天相思的是昨夜离别之情。

这种集“流水对”和“并肩对”两种对仗为一身的写法极为少见,实在是文辞高手笔法,不愧“一时沈宋”的格律制定者名声。

所以于对仗上,虽然这首诗只穿了一件(颈联对仗),但这是一条华美的裙子,远胜一般漂亮的衣服——而且这一件也就足以认定符合律诗规则。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何时才能有英雄将领,带领士兵们一鼓作气,进取龙城。让边境回复安宁,让良人思妇得以团聚。

押韵

格律诗以押平声韵为主,不允许转韵,除了特殊格式(孤雁出入群),不允许押邻韵。

因为是仄起仄收起句,所以韵脚字就是偶数句四个尾字“兵”、“营”、“情”、“城”,同属于平水韵“八庚”部。

用韵也是符合律诗标准的。

综上所述,沈佺期这首《杂诗三首·其三》是一首相当标准的五言律诗。

另外两首

其实沈佺期三首杂诗都是严格合律的律诗,只不过只有《其三》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其三》更加积极,不仅限于对思妇的愁情描写,既表达了反战情绪,又对国家抵御外侮的正义战争充满了体谅以及希望早日和平的期望。

《杂诗·其一》:

落叶惊秋妇,高砧促暝机。

蜘蛛寻月度,萤火傍人飞。

清镜红埃入,孤灯绿焰微。

怨啼能至晓,独自懒缝衣。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五微”部的五律,中二联对仗严谨,甚至首联也是对仗的,显示了诗人的文采。

《杂诗·其二》:

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

燕来红壁语,莺向绿窗啼。

为许长相忆,阑干玉箸齐。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八齐”部的五律,这一首颔联不对仗,但是首联、颈联对仗,属于“偷春对”。

这两首的内容就不具体详解了,可以看到《其一》、《其二》在诗末都是回归思妇情感、行为描写,仅有《其三》忽然大气,表达了对朝廷用兵、世无良将的遗憾和对未来的希望。

当然,也可能本来三首诗就是一组诗,“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这一句的升华是在前面不断情景营造下的总括。这样理解也可以,但是《其一》,《其二》加上《其三》前六句都在写相思离愁,就有些分量太足了。

蘅塘退士仅选《其三》录入《唐诗三百首》也是有其想法的。无论从诗作水平、文字技巧和内容意境来说,《其三》的高度足以。

但是从格律来判断,三首都是合格的五言律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近体诗基础知识
十分钟学律诗
经典分享——30分钟让你了解诗词格律入门内容,需要仔细阅读
《格律诗创作快速入门》第15节—五律的第一种句式
关于律诗与拗救
格律诗词写作的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