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社交障碍”更可怕的是, 爸妈觉得你有“社交障碍”
01

比“社交障碍”更可怕的是,

爸妈觉得你有“社交障碍”

其实只要我们在小区的院子里多呆一会,就很容易看见这样的场景。

比如最近我带六六在院子里玩,碰到的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三岁,本来专心的在地上玩土,虽然看不出他在堆叠什么东西,但至少是很投入很认真的,而在他旁边是一群小朋友热闹的在追打嬉闹。这时候小男孩的妈妈走了过去,着急地打断小男孩正在玩土的动作,说:快去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吧,别一个人在这玩沙子了,你看他们玩的多好。

这时候小男孩被他妈妈拉着站起来,一脸无所适从的看着妈妈又看看身边的一群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但他妈妈一直催促“ 别怕,快去吧,去跟大家一起玩。”

也许在这个妈妈看来她带着孩子来到了一个“社交”的场合,但孩子却不参与,所以她想推一把,让孩子去“和大家一起玩”,这样才可以锻炼到她的社交能力。但这么做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妈妈潜意识里认为孩子社交能力不足。

这几年很多国外育儿理念以及心理学的知识开始进入到中国妈妈们的视野,于是一时间关于孩子的“社交障碍”,“社交能力培养”等等就占据了各位家长的关注的TOP榜,但这样过度关注的后果可能是,大家对于“不会社交”的恐惧,已经大于孩子本身的“社交恐惧”了。

这很多时候是家长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心理学上来说,真正被定义为疾病的是包含孤独症(autism)、阿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等几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并且目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疾病和家长的抚养方式关系不大,也并未找到明确的因素会导致这类疾病的发生。而普遍正常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遇到的所谓“社交障碍”,不过是孩子在自身性格的基础上,学习如何面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不同反应。而这个基础就是,我们首先要承认每个孩子天生性格就不同,他们对“社交”作出的反应也就不同,所以这并不是什么“社交障碍”或是“问题”,他们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而不需要“被改变”。


02

大部分孩子并没有社交障碍,

他们只是性格不同

其实社交的需求是作为社会人最本能的需求,所有人都有会想要和别人交流并得到认可的欲望,所以孩子也一样。但我们要理解的是,对于一个刚开始面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来说,他的顺序一定是先满足自己,再寻求他人认可,否则在家长催促孩子追求社交能力的同时,很容易让孩子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讨好型人格”。所以,我们更建议孩子先成为自己,再学习社交。

这就要求家长要了解孩子自身的性格,尊重他内心的选择。在还没有成长为社会人之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呈现,也是父母去观察和了解孩子最直接的渠道,比如文章中第一个场景下的那个小男孩,他自己蹲在一旁玩土,而不是加入孩子群玩耍,这其实就已经是他的选择了,说明此刻玩土更吸引他。

满足他此刻内心的需求,是比“锻炼社交能力”更重要的事,家长可以创造社交场景,但是不要过度干预,多感受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当孩子还没有能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时,又怎么去理解“社交”这么复杂的行为呢?

03

在孩子小时候,

更重要的是培养她的“社交意愿”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也会有一个疑问,如果孩子一直只会自己玩,家长是否还需要干预呢?其实家长是否干预,主要看这一个指标来判断,就是孩子自己是否表现出希望参与到集体活动,或是和别人一起玩的意愿来。而孩子的这个表现有些强烈,有些小心翼翼,家长需要仔细观察,一旦孩子表现出来这种意愿,但又还不知道如何处理时,家长可以适当给他一点帮助。

这是我碰到做的很好的一个妈妈:

上周末在小区球场玩,一个跟六六差不多大小的小姑娘跟她妈妈在球场旁边看几个小朋友踢球,踢球的小朋友们看起来大的有10岁,小的也有六七岁了,所以整体高出小女孩不少,这个小女孩看得出来非常想跟着一起玩,但是她不敢说也不敢动,只是一直静静的看着。 不一会她的妈妈向前走了过去,低下身子跟在打球的一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好,你们能带妹妹一起玩一会球吗?她也特别喜欢踢球,而且踢得还不错。”果然,小朋友们邀请了小女孩,她特别开心的跟着大家一起踢球去了。

这跟文章开头的那个妈妈做法看起来很类似,都是创造了社交的环境,并希望帮助自己的孩子去融入集体,但是这两者中间却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孩子自己本身的意愿。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孩子不想参与,那么不建议家长去干预孩子的选择,因为即使在一个集体环境中,有人喜欢独处也并不是什么不对的事,只要他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并且乐在其中,那么这个时候推着孩子去融入,只会变成一个让孩子恐惧和不舒服的行为。

而第二种情况中,孩子想参与但是不知道如何做,家长其实是可以帮助孩子去“破冰”的,这样的做法即没有推着孩子独自去面对,又给了她很好的一个参考,比如先告诉大家“我想玩”,而且“玩的不错”,表达自己的意愿的同时也解决对方的后顾之忧,这样的做法潜移默化中也会传递给孩子,之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她就有可能会自己去处理。

其实一个完整的社交培养应该包括:社交场景、社交意愿和社交能力这三个方面,其中“社交场景”和“社交能力”是家长可以提供并且加以协助的,但“社交意愿”却是要尊重孩子本身。很多时候家长过于关心前两者,而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意愿,而孩子的意愿一方面需要时间去逐渐累积,也就是慢热;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到适合的场景,比如你的孩子是喜欢运动,还是喜欢过家家,又或者喜欢安静的看书。谁说那些绘本馆的孩子,坐在一起三言两语的分享故事不是一种社交呢?

 

END

罗罗有话说:

其实关于社交在六六上小学后我会有更深的体会,确实是有一些社交的能力和技巧是可以培养的,也是需要刻意去创造一些社交环境给到她,比如之前六岁的生日聚会,比如有时候周末的郊游等等。但今天我为什么没有先写这些社交能力的培养,而是聊了一下让家长不要过度“焦虑”孩子的社交问题。其实是因为我真的认为大部分孩子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太多家长反而是没有耐心等待孩子逐渐成长,在一个孩子自身还没有准备好的时间,推着孩子往前走。

所以在分享一些社交能力培养之前,我还是希望先解决大家的“焦虑”,不传播焦虑,但是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一直希望分享给大家的育儿观念。关于“儿童社交”是一个大话题,有机会之后我再把现在看书以及六六的经验一起分享,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我梳理自己的过程,没有捷径,不过是让自己更加了解孩子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障碍·公益问答」重塑学习能力从原始反射开始 | 煦禾悦学
孩子害羞怎么办
性格内向不会交际,几乎没有社交的妈妈如何培养孩子开朗自信善于表达?
宝宝说话晚、突然口吃,是不是家长做错了?
4岁孩子幼儿园状况百出,检查发现竟然是自闭症作怪
孩子不说话不能光靠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