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5年、近7年均排第一!长期主义,这家基金给出了答案
userphoto

2023.02.23 广东

关注
说到长期主义,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投资层面的,长期持股、换手率低。
但Bo姐觉得,一家基金公司的长期主义,其意义要深刻得多,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维度,主要是投资,但又不止于投资。
它至少应当包含:长期的业绩、长期的投资价值观、投研体系及投资框架长期的稳定性、长期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基金经理长期的成长路径、长期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等等。
当然,Bo姐会习惯于先从长期业绩入手,去翻看各家基金公司的表现。以三年、五年、七年甚至更长的维度,对于公司整体表现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
Bo姐粗筛了一下,过去5年里,权益业绩50强的公司当中,排名第一的是信达澳亚基金,最近五年收益率132.5%。(数据来源:海通证券,2018.1.2~2022.12.30)
而过去7年当中,排名第一的还是信达澳亚基金,收益为177.04%。(数据来源:海通证券,2016.1.2~2022.12.30)
这带给Bo姐两个初步的印象:一是对于这家公司而言,时间的价值是有所体现的;二是公司整体的权益投资能力是比较均衡的。
除此之外,Bo姐也留意了一下固收,发现这家公司在固收投资上的表现虽不及权益突出,但也并不逊色,最近五年、七年的平均收益均位列行业前十。
长期的业绩含金量自然是比一个阶段的要高,尤其是放在过去这5年,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做投资最有难度的一段时间,市场经历过多种风格,白马蓝筹、新兴成长、周期轮动,最后算下来,5年收益率在100%以上的也只有4家
当然,我们不能唯收益论,所以Bo姐更加想搞清楚,这个收益是如何形成的,它在未来是否可持续,这篇文章,我们就想结合具体的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来为大家搭建出一幅信达澳亚的投资图谱。
08年开始管基金的老将

说起信达澳亚,可能大家第一会想到的是冯明远,但bo姐捋下来,目前资历最老的基金经理应该是曾国富。他有20多年的证券从业经验,可以说是见证了行业的沧海桑田。
曾国富和信达澳亚基金结缘是在2006年,从2008年开始管基金——信澳精华配置混合A(610002)。
当时正是金融危机的末段,市场还在持续下跌。开局不利,不过曾国富的任职回报还是很出色,2008.7.30~2011.12.16,累计任职回报44.39%,年化11.48%,同类排名3/33。(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目前曾国富连续管理时间最久的产品是信澳产业升级混合(610006),2015.2.14至今,任职回报114.08%,年化回报9.95%。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截至2023.2.20
根据定期报告的持仓,可以看得出来,曾国富的能力圈比较广,覆盖科技、先进制造、消费、医药等等,很看重产业和公司的成长性,是一位能力比较均衡的基金经理,这也是行业内老将的一个普遍特点。更宽的能力圈意味着收益的来源更加多元,基础更加宽阔。
在信达澳亚多元化的投资风格背后,有一套基本的价值分析体系QGV,其中Q(Quality)代表质量,公司质地是第一位;G(Growth)表示成长,公司业务有长期成长性;V(valuation)是价格,安全边际是不容忽视的一环,能用合理的价格买到优质的公司是他们所追求的。
从曾国富的投资来看,他对其中的G是格外重视的,同时也会非常关注估值。
Bo姐看下来,这似乎是信达澳亚投研团队的一个特点,不管是医药女将杨珂、周期捕手李淑彦、科技新秀朱然,都在不同场合提到过估值的重要性。
中生代,自主培养+外部引进

如果说曾国富代表着信达澳亚的初代目,那二代目就当属冯明远了。冯明远、以及信达澳亚一批优秀的中生代基金经理李淑彦、杨珂、邹运、李博等,他们的投资生涯都是在信达澳亚起步。
与老将均衡、宽广的能力圈有所不同,信达澳亚的中生代则更加专注于某一个赛道或某几个行业的深耕,且不同基金经理的风格差异也非常显著。这是信达澳亚这些年在投研体系建设上留给外界的一个印象。
比如冯明远、朱然、李博、齐兴方都是科技成长领域的好手,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对冯明远的业绩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能涨抗跌,bo姐自己也是一直持有他的信澳新能源产业股票(001410)。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基金经理是邹运,他专注于大金融、大消费、部分行业格局清晰的科技行业及传统行业。在QGV的投资体系中,他相对更加关注质量(Quality)和估值(Value)的维度。
目前管理时间最长的产品是信澳红利回报混合(610005),2019.5.20任职至今,累计回报72.54%,年化超15%(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截至2023.2.20)。
从外部引进的基金经理中,是星涛和朱然两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是星涛拥有6年以上基金经理任职经验,他是典型的逆向型投资选手,追求在个股价格低于企业内在价值时买入,而不是去追求市场热点。可以看到,他的产品的重仓股PE是比较低的。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从过往表现看,是星涛的产品在2017、2019、2020这种蓝筹白马行情中有出色表现,在抱团股瓦解,或者2018这种市场整体大跌的行情中,也能较好地控住回撤。
最近消费和金融都涨了一波,想上车又怕追高的,买他的产品是不错的。
朱然目前拥有近五年基金经理的任职经验,科技成长风格,擅长电子、计算机、新能源、军工高端制造等。
他很擅长于根据景气度去做投资,相应地进行细分行业的调整,同时在估值过高时也会减仓、清仓。
Bo姐看下来,无论是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还是从外部引进的,在投资上基本都是非常贴合信达澳亚的QGV框架的。
过去几年我们说得比较多的价值投资,可能主要是在价值和成长之间权衡,但现在多了个Q(Quality)的维度,它决定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基金经理投资收益的质量。选股票,并不是买便宜就行了,也不是涨得多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基本面来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如何。
信达澳亚总经理朱永强曾说,投资目标是要找出性价比较高的高质量成长公司,Bo姐觉得这个概括很准确,也说出了信达澳亚投资的核心特点。
基金经理过往经历不同,擅长领域不同,对Q(质量)、G(增长)、V(估值)也各有侧重,但以价格合理,质量高,成长性好为大的准则,投资的结果就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这一点在信达澳亚这几年快速成长起来的新锐基金经理上也有很好的体现。
投资新锐脱颖而出

这几年在信达澳亚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中,一位不得不提的新锐是李淑彦,他也在这些年被公司提拔为副总经理。
信达澳亚自主培养的,有3-8年基金管理经验的中生代并不算多,但这两年已有几位崭露头角,受到了投资者格外的青睐。
了解下来,这与信达澳亚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有关。
Bo姐看了这家公司的一部分访谈,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是在这家公司,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这条路,需要走8年以上,甚至更久。
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长期主义,3年去看一个行业,之后再去看另一个行业,有了不同行业的比较,才能加深对定价的认知,这是信达澳亚对于研究员早期能力的一个基本设定。在成为基金经理以前,需要做两年的基金经理助理,达到基金经理的门槛。
所以很多信达澳亚的基金经理,看起来只有一年、两年基金经理任职经验,但其实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和投资经验。而在他们真正上手之后,往往能够更快做出业绩。
开头提及的那位李淑彦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位,他擅长周期领域,投资风格当得起一个“锐”字,由他独立管理的信澳周期动力混合A(010963)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任职回报达到53.64%,大幅超越基准。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2020.12.30~2023.2.20
目前基金经理任职经验只有2年多,但他实际上在2015年5月就加入信达澳亚,做了很多年的研究,覆盖领域也不断拓展。宝剑锋从磨砺出,李淑彦算得上是信达澳亚用十年时间磨出来的一把利剑。
类似的还有杨珂,是一位女将,她在2015年加入信达澳亚基金,任医药研究员,而在研究医药以前,她也有过一段消费领域的研究经验,2020.5.13开始和曾国富一起管理信澳健康中国混合A(003291),2022年开始独自管理。
杨珂的经历代表着多数信达澳亚中生代基金经理所走过的路,出道即沉稳,是信达澳亚在培养这一批基金经理中所收获的一个果实。
任职回报让bo姐有点惊叹,75.98%,医药这两年多难啊,同期申万一级医药生物指数涨幅只有2.59%。这个业绩属于厉害了,bo姐一度怀疑是风格漂移了,但翻看持仓其实并没有。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2020.12.30~2023.2.20
之前说不要指望行业不好时,相关主题基金表现炸裂,看来还是有点太绝对。
但还是要提醒下,无论去买杨珂小姐姐的这只产品,还是其他主题基金,依然要基于行业,一年下来超额能有个10%左右就很好啦,指望一直这么猛还是不太现实,期望需要合理。
另外,最近杨珂正在新发一只信澳优享生活混合(A类:017977;C类:017978),投资医药加消费的,可以多关注下。
专注主动的精品店

读到这里,我们对信达澳亚应该有更全面的认知了。
随着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曾国富、冯明远等优秀基金经理的传帮带,信达澳亚的人才梯队也逐渐完善起来。
有压阵的老将和中生代明星,也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崛起。
QGV的投资体系下,建立了科技到消费、医药、新能源、周期等赛道的全覆盖。
信达澳亚目前的基金经理有27位,投研团队大概在50人左右,公募管理规模近900亿。
专注主动管理、打造全赛道布局的精品店,信达澳亚在基金经理的精细化考核方面也是做得比较独特的,对于每一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都会设定一套量身定做的考核体系。
比如对于做科技的选手,会找出同样在科技领域的来对标,如果科技指数整体跑赢沪深300,那对于科技基金经理跑赢沪深300也就不是难事。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来自行业的β收益,转而将关注点落在基金经理的α能力上。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维度是看长期业绩。我们知道每一家公募基金的肩上,都扛着两座大山:一是规模,二是业绩。规模的压力是股东和董事会给予管理层,排名的压力则是市场给予基金经理的。
于是,长期和短期,就形成了天然的鸿沟,要规模、要短期业绩,还是放弃规模、专注长期业绩,一直是行业里的矛盾焦点。
在这个问题上,信达澳亚是幸运的。
据了解,过去几年,信达澳亚的股东一直在背后支持管理层用比较长期的视角去考核,既包括股东对管理层的考核,也包括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在投资上,信达澳亚给出基金经理的评价时间至少是三年,甚至拉得更长。
专注长期业绩,叠加根据能力圈分组考核,这一套考核体系落实下来的结果就是,公司和基金经理成熟的投资理念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不会因为市场某个阶段的波动而发生风格漂移,业绩的归因也更加清晰。
五年时间,市场经历了大跌,经历了茅指数和宁组合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也经历了周期股的一枝独秀,信达澳亚能在众多基金公司中脱颖而出,除了QGV的体系,对主动型产品的专注,对行业的精细化覆盖,背后也离不开这种细致的考核体系的鞭策吧。
总之,bo姐觉得,这家公司有点东西,也值得继续跟踪下去。
【风险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权益产品飘绿,信达澳银冯明远满额“一拖十”引关注
10年王牌基金经理名单
​市场风格切换明显,这位26年5星老将新基需要重点关注!
中小公司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基金经理?
什么样的“固收+” 才是大家最想要的
基金经理测评之(一):信达澳银冯明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