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类方汇参》(李可批注版)第八章 白虎汤类 第一节 白虎汤

《伤寒论类方汇参》

左季云 编著 李可 批注

第八章  白虎汤类

第一节  白虎汤


        一、用量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火候。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味淡难出。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二、定义

此热聚于胃,阳明病略兼太少。为治滋养肺胃、以复津液之清凉剂也。

白虎为治热病暑病之药,其性大寒,犹之暑暍之气,得金风而爽,故清凉之剂以白虎名之。


三、病状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阴从此脱。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第219条自汗则热盛于经,非石膏不治。故以上皆阳明热证之在经者,以三阳统于阳明故也。

此邪热弥漫三阳,而致腹满身重,难以转侧。不仁者,不知味也。由胃中浊壅熏蒸,故又面垢也。热甚神昏,则谵语遗尿。仲景特出“谵语”二字,举阳明之重证言也。病至此,阳盛而阴必虚矣。白虎之治,所以防阴之将虚,惟用清法,可使液自不减。盖欲阴之不虚,必撤其阳实,不用白虎,则实之不去,虚之难保。

额上生汗者,是绝汗也。手足逆冷,阳气将亡,则所谓再逆促命期,非白虎所可治也。

陈修园:三阳合病,腹满者,阳明经病合于前也。身重者,太阳经病合于后也。难以转侧者,少阳经病合于侧也。


四、本汤通治

凡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干,目痛不得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症,皆能治之。

平旦属少阳,日中属太阳,日晡属阳明。


五、本汤脉症互见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此“寒热”二字,此倒误,乃表有寒,里有热也。观下条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凿凿可证。《活人书》作表里有热,亦未稳。白虎汤主之。(第176条)

王三阳曰:经文“寒”字,当作“邪”字解,亦热也。

详本文脉浮滑,不但无紧,且复多滑,乃阳气而郁蒸,此里有热也。里热甚,必寒格于外,多厥逆身凉,而为亢害之证。厥阴篇中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则知此表里二字为错误。

程郊倩云:暍病,脉不浮。不思《伤寒论》云:暍即《难经》之热病也。《难经》云: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此是紧要处,岂可模糊读过。本条脉滑与《难经》热病脉合,则白虎的是热病主方,而“寒”字的是“暍”字之误。

2、伤寒脉滑而厥者,热厥,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第350条)

脉微而厥,为寒厥;脉滑而厥,为热厥。热厥云者,里热郁炽,格阴于外,所以外反恶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白虎清里而除热,此阳极似阴之证,全凭以脉辨之。

滑,阳脉也,当与涩对。看其脉形走如珠,往来流利,与涩脉往来艰滞,参伍不调者迥别。


六、药解

成无己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夏热秋凉,暑喝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辛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热胜其气,必以甘寒为佐,是以石膏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蕴,消烁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立秋后不可服,以秋则阴气半矣。白虎为大寒剂,秋王之时,若不能食,服之而为哕逆不能食,成虚羸者多矣。

方中行考本草载石膏除邪鬼,盖以此药能清阳明经热,经热清,邪鬼自除,是除之云者,指在胃家而言也。神昏属胃病,故石膏亦能治之。

吴鞠通云:天下无肺无溺,肺寒者溺短,热者溺亦短,可用石膏凉肺胃。

石膏不可煅,煅则如灰不可用矣,非生者重,煅者轻也。

方有执:知母、石膏,辛甘而寒,辛者金之味,寒者金之性,辛甘且寒,得白虎之体焉。甘草、粳米,甘平而温,甘取其缓,温取其和,缓而且和,得伏虎之用焉。饮四物之成汤,来白虎之嗥啸。阳气者,以天地之疾风名也。汤行而虎啸者,同气相求也,虎啸而风生者,同声相应也。风生而热解者,物理必至也。抑尝以此合大小青龙、真武而论之,四物者,四方之通神也,而以命方,盖谓化栽四时,神妙万世,名义两符,实自然而然者也。《伤寒论条辨》

王子接: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石膏泄阳,知母滋阴,粳米缓阳明之阳,甘草缓阳明之阴。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其疾趋于下,另设煎法,以米熟汤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粳米甘草载之于上,逗留阳明,成清化之功。名曰白虎者,虎为金兽,以明石膏知母之辛寒,肃清肺金,则阳明之热自解,实则泻子之理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许宏:《活人书》云,白虎汤唯夏至后可用,何耶?答曰:非也,古人一方对一证,若严冬之时,果有白虎证,安得不用石膏?盛夏之时,果有真武汤证,安得不用附子?若老人可下,岂得不用硝黄?壮人可温,岂得不用姜附?此乃合用者必需之,若是不合用者,强而用之,不问四时,皆能为害也。《金镜内台方议》

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止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任人放胆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垂危之际,真无尚之良方也。何犹多畏之如虎而不敢轻用哉?《医学衷中参西录》


七、本汤加法

白虎汤神于解热,妙用无穷,故关于暑热深入伏热烦渴,古人必以白虎为主方,惟加减之法,经王孟英披揭之,更觉有所准绳。

)加人参,补气生津

)加桂枝,和营化疟

)加苍术,清热,治湿痿

)加竹叶,变为病后补剂(即竹叶石膏汤)

)治暑热霍乱加法

1.兼表邪者,加香薷、苏叶。

2.转筋热极似寒者,此病非反佐莫能深入,少加细辛、威灵仙。“少加”二字须注意。

3.痰湿阻滞者,加厚朴、半夏

4.血虚内热者,加生地、地丁。

5.中虚气弱者,加白术、薏苡仁。

6.病衰气短精乏者,加大枣、枸杞。


       八、本汤加味治白痢

下痢白沫者,气痢于下也。此汤专治肺金,加杏仁、厚朴、桔梗,以利肺气,使不收涩,加白芍、黄芩、甘草以平肝,使肝木不侮肺,脾土不受克则愈。如小便不利,再加桑皮、滑石;外有寒热者,可加葛根。(唐容川)


九、石膏之专长及佐治

《潜斋医学丛书》载:石膏无毒,甘淡而寒,善解暑火燥热无形之气。凡大热大渴大汗之证,不能舍此以图功。故白虎专治阳明内蒸之热,非治阳明外见之热,故表热虽甚而未成里热者,便不是石膏证。若兼胸闷腹胀者,须加辛通开泄之品以佐之。


十、本汤之禁用

白虎本为达表热而设,但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故吴鞠通有五不可与之戒,而张锡纯又明辨有应忌与不应忌者。

(一)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二)脉沉者,不可与也

上列两条为白虎汤所禁用,当遵吴氏之说为近是。

(三)不渴者,不可与也

张氏云:用白虎汤定例,渴者加人参,不渴者即服白虎汤。原方无事加参也不知。吴氏以为不渴者不可与,是题与经旨相背矣。且遵吴氏之言,其人若渴即可与白虎汤,亦无事加参矣。不又显与渴者加人参之经旨相背乎?

(四)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张氏云:白虎汤三见于《伤寒论》。观《阳明篇》所主之三阳合病有汗,《太阳篇》所主之病及《厥阴篇》所主之病皆未见有汗也。是仲景当曰未有汗即用白虎汤,而吴氏则于未见有汗者禁用白虎汤,此又不显与经旨相背乎?且石膏原有发表之性,其汗不出者,不正可借其以发其汗乎?

总之,据吴氏定例而论,必其人有汗而兼渴者始可用白虎汤。然阳明实热之证,渴而兼汗出者为数甚少,是白虎汤将置于无用之地矣。

(五)脉浮,表不解者,不可与也

易老曰:太阳发热,无汗而渴,忌白虎。

仲景每用一方必言一方之禁者,欲得一方之利必绝一方之弊,六经皆然,不独白虎,犹须切记。


十一、本汤之兼治

(一治暑火炽盛而霍乱者)  王孟英云:霍乱证,粳米宜用陈仓米,又石膏为治暑良药。

(一治小儿伤暑,烦躁,身热,痰盛,头痛口燥,大渴者)  本汤为末,水煎,每服二钱。

(一治上消证)  夫上消者,渴而多饮也。由邪火在胃,血液大伤。血为阴,阴伤而引水以救者,阴与阴相亲也。白虎汤力能灭火以存阴,故治之而愈。

(一治心下一寸间发生疮疾,红肿痛甚者)  按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也。因邪热结于胃之上口间,故发生疮疾。白虎汤专清胃热,故治之而愈。

(一治牙龈红肿痛甚,饮冷者)  夫牙龈乃阳明所主,今胃火聚于上,故见红肿痛甚,又见饮冷,知其邪火伤阴。白虎汤力能清胃之热,故治之而愈(唐步祺常用此方加地骨皮、延胡索治之,效果更佳)。

(一治两乳红肿痛甚)  两乳乃阳明脉过之所,今见红肿痛甚,是胃中之邪热壅滞所致也。白虎汤专清胃热,热邪去而肿自消,故治之而愈(加蒲公英、延胡索,效果更佳)。

(一治谵语遗尿,口不仁而面垢,三阳并病)  谵语者,邪热入于阳明之府也;遗尿者,邪热合于太阳之腑也;口不仁而面垢者,邪热合于少阳之腑也。白虎汤力能清热,一热清而三病立解,故治之而愈。

【阐释】白虎汤《伤寒论》原文共三条,分见于太阳、阳明及厥阴三篇。其治疗目标是壮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无表证。因热甚伤津灼阴,故汗渴饮冷。但邪初入阳明,热而未实,急需灭火清热以救阴,故汗渴饮冷。但邪初入阳明,热而未实,急需灭火清热以救阴,故以本方治之。方中石膏、知母,寒凉性降,能清热解渴,止汗宁烦,粳米、甘草甘平,益气和中,合而收到清热益气,保胃生津之效,适用范围,亦较广泛。郑氏推广以治上消、胸疮、乳肿及三阳并病四症,以其皆由胃火旺极伤阴而治,故治之而愈。《伤寒论》三阳合病条已言及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诸证象,郑氏具体指明其邪热分别入于太阳、阳明、少阳之腑,白虎汤力能清热,热一清而病立解。未提到尚有背恶寒一证,亦用白虎汤,须辨而明之。查《伤寒论》原文有“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一条,此背微恶寒可能是体偏虚者,大汗出后的一种症象,而口渴心烦仍甚,与少阴病之背寒不同,故以白虎汤加人参助正益阴以治之。此外有白虎汤证而挟湿者,则加苍术;挟风者,则加桂枝,亦极有效验。唐步祺用本方治疗上热咳嗽、哮喘,取得满意效果。其症状为咽喉干痛,鼻孔出热气,口臭气粗,咳嗽而痰难出,色黄且稠,有时成块成坨,或带血腥臭,面赤身热,更兼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舌苔干黄,脉洪大有力。全系热甚之象,故以白虎汤治之而愈。又曾用此方治尿崩症,亦获良效。现在白虎汤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性热病,更有用于挟热之眼疾、痢疾亦获良效,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泛。


十二、本证疑似辨

徐洄溪曰:本方身重腹满,则似风湿,宜用术附。面垢谵语,则似胃实,宜用承气。此处一惑,生死立判,如何辨别全在参观脉证,使有证据,方不误投。


十三、本条寒字当作痰字解

杨素园云:此条“寒”字,诸家所辨未能妥帖。徐亚枝谓当作“痰”字解,于义较协,王孟英谓此解可称千古只眼。夫本论无“痰”字,如湿家胃中有寒之“寒”字亦作“痰”字解。

盖“痰”本作淡。会意二火搏火成痰也。彼湿家火微湿盛,虽渴而不能饮是为湿痰。

此暍病火盛烁液,脉即滑矣,主以白虎汤,则渴欲饮水可知,是为热痰。凡痰因火动,脉至滑实,而口渴欲饮者,即可以白虎汤治之,况暍病乎?


十四、本证自汗与桂枝证自汗辨

青龙白虎,以汗之有无及恶风恶寒为辨。然以有汗而论,白虎汤治阳明有汗,桂枝汤治太阳有汗,同是有汗也,何以知为太阳之汗而用桂枝?何由知为阳明之汗而用白虎?是则又须于有汗时,专在恶寒不恶寒上辨也。

桂枝证之汗既在太阳必恶寒,以恶寒为太阳主证也。

白虎证之汗既在阳明必不恶寒,以不恶寒为阳明主证也。

明其恶寒不恶寒,各为一经之主证,岂独桂枝、白虎之各治一经者,昭然若揭,即二经之分证,不亦尽可推乎(《世补斋》)。


十五、本证与大青龙证并用石膏先后缓急辨

伤寒论石膏一味,得姜、桂、麻黄而有青龙之号,得知、草、粳米而有白虎之名。二方并用石膏,一以泄阳邪,一以顾阴液也。

病有表热,有里热,表热宜散,即已兼有里热,必用青龙散之,早用白虎即为误遏。里热宜清,即或尚有表热,必用白虎情之,仍用青龙即为误发。其间先后缓急,丝毫不容假借。要之,二方之辨,且勿在同用石膏上看,先要在一用麻黄,一不用麻黄上看。论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盖仲景一涉无汗即用麻黄,一涉有汗即不用麻黄。是大青龙专为烦躁设,实专为不汗之烦躁设,故又曰:若脉微汗出者不可用。以是知用青龙必为无汗之病,而有汗即不可用。何也?以其方虽有石膏,而仍主麻黄故也。若白虎之不用麻黄,则其吃紧处正在有汗矣。是故青龙之治,以无汗为准,白虎之治,以有汗为准,此即先后缓急之次序不可紊也。


十六、本汤与承气汤同治阳明辨

正阳明腑病,是胃家实也,承气汤主之。仲景论之甚明。若白虎则治阳明经汗出烦渴之证,与腑病迥别,此最大关节,经文凿凿,误治必死。一为腑病,一为经病,辨别如此。

王氏注云: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


十七、本汤要点在里热未实表寒已解

黄坤载云:白虎证即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者也。又即从前之大青龙证,而表寒已解者也。表寒已解故不用麻桂,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换言之,里热未实即不可用大承气,表寒已解即不可用大青龙。


十八、本证之汗出与茵陈蒿汤之头汗出辨

白虎证与发黄证相似,但白虎证偏身汗出为热越,而茵陈蒿汤头面汗出颈以下都无汗,此其异也。


十九、验舌参证宜本汤者

(一)干白苔,黑心舌,刮不尽者

此伤寒邪已化热,传阳明胃腑。症常发热谵语,口干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出至颈而止者不等,宜白虎汤,不须急服。至黑苔渐退,周身出汗透彻,烧退即愈矣。但头汗出,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

(二)黑苔两轮布于白苔中者

此舌乃寒邪入里化火,热逼脾胃也,实热杂症多有之,宜白虎汤去粳米、甘草加大黄治之。

(三)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

吴鞠通:此以渴欲饮水,为温病的据,且必于舌验之。故温病脉现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宜辛凉重剂,主白虎汤。

(四)舌中黑,边极红而润者

张石顽云:有因中暑误人外感,而加温覆多致此证,宜白虎汤清之。嗜酒积热在胃,亦现此舌,用石膏神效。以石膏为阳明经药也。

(五)孕妇伤寒黄舌苔者

此邪已化火,已服白虎汤,若稍迟,恐即传三阴。


二十、类白虎证误用白虎必死辨

白虎证,生死在反掌之间,苟非重用石膏,必无挽回之理,然病情变幻,疑似有二:

(一)血虚象白虎证

其状肌热燥极,口渴引饮,其脉洪大,按之全无,此血虚发热之证,东垣以当归补血汤治之。

季云按:热渴引饮,同于白虎证,脉洪大,类似白虎证。惟重按全无,则独异于白虎证也。

《全生集》载:久病阴虚,发热恶寒,午后面颊颧赤,烦躁引饮,肌热燥热,至夜尤甚,脉洪大,按之无力,此皆血虚而烦躁也。用当归补血汤。

(二)气虚类白虎证

如丹溪治郑义门,秋间大热,口渴、妄言妄见,脉洪数而实。视其形肥,面赤带白,却喜露筋,脉本不实,凉药所致,与黄芪附子汤,冷饮之,三帖后困倦鼾睡,微汗而解,脉亦稍软。继以芪术汤调治而安。

季云按:丹溪所辨在形肥面带白色,故知为素禀阳虚之证,然脉洪数而实,则又类于白虎证也,辨之尤难。

以上二证,辨别最要之点在皆无汗,故知非白虎证。《伤寒论》云: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徐洄溪亦云:“无汗”二字最为白虎所忌,用方者不可不知。


二十一、本汤在《金匮》上加法

(一)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痛,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叶香岩云:幼稚之疟,气怯神昏,初病惊痫,厥逆为多。在夏秋之时,断不可认为惊痫状,必热多烦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汤二剂必愈。盖幼稚纯阳,暑为热气也。

(二)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

治湿温,脉沉细者。沉细属湿,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名湿温。其症胫冷腹满,头痛身痛,多汗,渴而谵语。


二十二、名医验案

曹颖甫医案缪姓女,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桂枝6克,芍药9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3枚。汗出,头痛瘥,寒热止。不料一日之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24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石膏60克,知母30克,生甘草15克,粳米2杯,并加鲜生地60克,花粉30克,大、小蓟各15克,丹皮15克。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曰: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240克,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唯大便不行,用麻仁丸6克,芒硝汤送下,1剂而瘥。

岳美中医案汪某,男,54岁。因感冒发热入院诊治,身热不退反升,2日后达38℃以上。曾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8天后仍持续发烧达38.8℃,10日后由中医治疗。诊察证候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大,舌苔薄黄。此温热已入阳明经,内外虽俱大热,但尚在气分,不宜投芩连苦寒之剂,因疏白虎汤加味以治。处方:生石膏60克,知母12克,粳米12克,炙甘草9克,鲜茅根30克(后下),鲜芦根30克,连翘12克,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下午及夜间连进两剂,热势下降到38℃。次日原方续进2剂,热即下降到37.4℃。后二日原方石膏量减至45克,日进1剂,体温复常,口不渴,舌苔退,唯汗出不止。以王孟英驾轻汤加减予之。随后进补气健脾剂,兼饮食调理,月余而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二章 麻黄汤类 第三节 大青龙汤
[每日学伤寒】桂枝二越婢一汤
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
伤寒论06:条辨二六至二九,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白虎加人参汤。
图表伤寒论12——太阳病到阳明病白虎汤的方证演变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