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奔腾、交汇,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对老子的评价。虽两人所持观点不同,但是文化同源,求同而存异,中华文化才能丰富多彩。


著名的历史典故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叙了其中的一次谈话。


孔子前往周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苟存性命。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挂在脸上的神采、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


孔子回去后三日不语,对弟子们这样形容老子:“见到老子,远超出我的想象,他就像变幻莫测的龙一样,无人能识其全貌。”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


但他们见面时还并未有儒道之分两位贤者见面之时,还未有儒道之分,百家也未鸣,更像是后辈向前辈的请教。


“孔子见老子”作为著名的历史典故,又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或“孔老相会”,形象再现了儒、道两位始祖,互敬互学,交流思想,切磋学问的历史画卷。



而画像石将两人见面的场景完美的呈现出来,使得千年后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孔子见老子”,建造于东汉时期,是中国汉代画像石的常见题材,也是经典题材。孔子、老子在我们国家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思想、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发现的。


这块画像石出土于山东嘉祥县五老洼。后由创建于1909年的山东金石保存所搜集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归山东省文管会,1954年移交至山东博物馆保存。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纵48厘米,横112厘米,厚21厘米,整体近长方形,凸面线刻,采用减地线刻技法,图像构图注重平面化表达,轮廓清晰,造型简洁,线条生动有力。它具有早期中国卷轴画的经典图式。


画像采用分层叙述的方式:


上层为孔子见老子图象。自左依次列14人,画面右边有二人躬身相对,左边一人榜题“孔子”,右边一人榜题“老子”,孔子与老子中间,有一小儿,一手推轮,一手指向孔子,当为项橐。



老子身后(右侧)立一人,孔子身后(左侧)有二人相对状,其左边一人戴雄鸡冠,张臂有力,应为孔子弟子子路。画面左边又刻有八人,左七人一列皆右向立,居前一人身材矮小,佩剑,其身后六人作依次随行之状,其面前一人作恭迎之状。


画面映证早在汉代孔子的故事就已广为流传了。下层刻有两列骑士的战争图像。



一块画像石,一段千年前的历史面貌。


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置于兆域之中,为的是铭记和传承。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中国都先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的智慧与人类相遇,构成了多元的世界,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奔腾、交汇,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他们的相遇,就是你与世界的相遇,也是你与自己的相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节 |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一口气看完老子,孔子偶像,道家始祖,春秋时期神一般的存在
中国古代3位最强大脑,鬼谷子第二,诸葛亮第三,第一没有争议!
孔子和老子的关系
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文物精品大展 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