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覃明忠:省 柴 灶

覃明忠,网名焰火,土家族,1968年生,建始县官店镇八垭寨村人。热爱文学,诗歌,楹联,摄影。信奉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

省 柴 灶

          文/覃明忠

父亲又拿起那根竹鞭铜烟袋吸着自制的土烟,烟雾飘散处,见他手里拿着一本历图子(农历本)。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买一本的。何时清明何时谷雨,以此确定播种之期;哪天寒露那天霜降,以便安排种麦事宜。历图子只有巴掌大小,红色的封面,画着老寿星或招财童子,后面多余的页子上,印着生活小常识或古今趣闻。

父亲忽然兴奋起来,因为他看到一篇“英山省柴灶”的介绍和一幅草图。 “我也来瓦(砌)一口省柴灶”。他激动地说。我随声附和,但立即又犯愁了,瓦省柴灶要沙和水泥,可这两样都没有。

“我们到河里去背沙”,父亲自有主意。

“天,这么远背沙,光上坡呢”。

“又不天天背,一人背一回就够了”。父亲毫不在意地说。他的说法有道理,我便同意了。

再说我也对那省柴灶很向往。虽然我们隔柴山近,可这土灶象瓦窑一般费柴,背一回柴管不了两天就烧完了,加上火坑也要烧柴,我的肩膀都背痛了。

母亲听说瓦省柴灶,很是欢喜。她一年有一半时间在灶台边转悠,受尽了烟熏火燎之苦。尤其到了过年,要熬糖,打豆腐。整夜整夜的熬糖煎糖,烟子熏得她象“火眼金睛”一般。

当她听说要花钱买水泥和瓷砖之类,立马又不高兴了。那时候的水泥,是景阳河高燎生产的“325”水泥,用麻纸宝贝似地包装着,密封的极严实,当然价格也不菲,一包要十多元。母亲的意思,不花一分钱,把烟子搞出去,是大好特好了。然而这是办不到的。她犹豫了三天,终于答应了。

头天下了一场雨,第二天天放晴了,碧空如洗,雄凤山山腰处飘着缕缕白云。我和父亲背着满强、背叉、筛子和塑料袋下河去淘沙背沙。

下河的路径是小麦田绵延到河里的独一无二的山岭,也是到金鸡口必经之捷径,约五里路。山岭的两边都是绝壁,透过树木的缝隙,百余丈的白岩隐约可见,山路陡峭,路窄难行,虽无华山之险,却也是步步惊心。 

我们来到河边,经河中的垫脚石走到对岸,找到一处细沙多的地方,我和父亲将筛子浸在浅水中筛起沙来(沙是湿的,不在水中是筛不过的)。蓝天白云下,我和父亲像淘金的工人,专注而仔细,那些指头大的红色,黄色,绿色的石头被我们隔离出来,象一堆次品的宝石弃在那里。

终于筛出了一堆细沙,沥干后,父亲背一大口袋,约一百四五十斤,我背一小口袋,最多七八十斤。两回沙背回家,夕阳已经西下了。

父亲又花了几天时间从刘家垉背回来两包水泥以及空心砖等材料。

一切就绪,接下来就是请阴阳先生择个修厨灶的日子,正式动工了。

动工瓦灶之日,适逢学校放几天假,父亲是设计师和工程师,我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由于水泥和沙有限,砌灶都是用的三合泥。

新灶距离土灶一米多远开始划线了。灶屋里响起了父亲用錾子錾石头的叮当声,我调三合泥的嚓嚓声。

不时有人来看父亲瓦省柴灶。

“祖祖辈辈都是烧的这样的土灶,也蛮好的嘛,没听说从灶洞里不出来烟子的,如果不出来烟子,那当真是出了巧事哒喽。”就有人打背赞(私下议论)说。

听到有人打背赞,母亲的心理开始动摇了。

“一花那么多钱和工,晓得有没有用。”母亲一边咕哝着,一边不时地用眼睛瞟一下新灶的进展。

新灶已初具雏形,状若两朵盛开的梅花。而土灶还像城堡一样矗立着,母亲是不让动的,还保持着它应有的尊严。

父亲对于这些议论是不在乎的,他沉浸在瓦省柴灶的兴奋中。其实那省柴灶的草图不过一寸见方,并不是怎么详细,要想把它变成实物且实用,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经过父亲不懈的努力,第四天下午,瓷砖贴制和粉刷已快完工,父亲派我到后山去挖金刚泥做拦火圈。金刚泥别名观音土(一种白色的黏性土),它曾经给乡亲们救过荒,而今,它又被作为温饱的附件泥上了肚膛。

拦火圈一泥好,我就有跃跃欲试的想法,父亲说烧早了金刚泥会产生裂纹,需阴干一夜才行,我只好耐心等待了,他却忙到很晚才睡。

第二天早上,习惯睡早床的我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这是八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着自然界的春风一同吹遍了大江南北,农村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母亲起来了,妹妹起来了,父亲不知何时已站在新灶的旁边。点火开始,母亲从土灶中撮出火石放在新灶里,接着在上面放上枞树毛杉树刺和枯枝,这是她嘎(烧)灶火的习惯程序。

灶屋里充满着某种科学实验的味道,兴奋,激动,紧张的心情写在我和父亲的脸上。

母亲拿着吹火筒吹了一口,一股浓烟从灶洞囗喷了出来,呛的她眼泪水都出来了。

“还没有我那个土灶好呢。”母亲清脆的声音在这寂静的清晨分外响亮。

然而母亲的话刚落音,奇妙的事情随之发生了,只听灶膛里“砰”的一声响,如放了一个沉闷的爆竹,再出来的烟子像走错了道路,忽地掉头回到了灶膛,灶膛里顿时亮堂起来。

“烟子出去了!”我和妹妹大声欢呼起来。

我们从灶屋里跑出来看,从烟囱里出来的一缕白烟随风飘动,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我们再跑回灶屋,灶屋里清爽无比,只听见灶膛里柴禾燃烧的“呼呼”声,再跑出去看那白烟,如此数番。

早饭就是在新灶上弄的,母亲很是高兴,特意多炒了几个菜,不大喝酒的父亲也倒了一杯酒来,似庆祝新灶的落成,又似解乏疲惫的身躯。

饭吃完没多久,姑爷来了,一进门就说“我是来看看二舅洼的省柴灶瓦的哪门过了的(怎么样了)。”他爽朗的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

姑爷就住在本队,他说话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据说是因为小时候跟随其父在四川呆久了之故(其父曾在四川工作)。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极感兴趣。他围着新灶台转了一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连声称赞“不错,不错!”

父亲见姑爷来了,连忙放下手里的工具,陪他煽起经来(聊天),火坑里顿时谈笑风生,火旺茶浓,其乐融融。

父亲开始吹嘘起省柴灶的种种好处来,姑爷于是要接父亲也给他们瓦一口,以解决幺姑的烟熏之苦,父亲连声答应:“要的,要的。”从此父亲多出一门事来,他成了瓦省柴灶的师傅了。

事实证明那次背沙的意义是重大的,不光解决了自家灶屋的排烟问题,当别人家看见这省柴灶的种种好处时,都效仿起来了。

第二年,打沙机进村了,村里也有了凿岩机,那带烟囱的省柴灶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然而火坑的排烟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若干年后,地下降氟炉问世,农村的灶屋火坑彻底进入到了文明时代!

—— END ——

原创作品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温暖的土灶
土灶台和回烟道的原理是什么?
在岳阳,儿时烧柴火土灶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农村省柴土灶的建造过程
节能省柴土灶,无烟柴火灶砖砌制作,农村回风灶建造方法教学
为何有的师傅砌的“土灶台”更省柴?啥原理?看看是怎么砌的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