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单元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分析

(一)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统编本教材的各个单元依“双线组元”,即内容主题线与语文要素线并行,这一特点贯穿整套教材。七年级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文章,文体混编,文白混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默读,是在本册教材第三、第四单元侧重感知的完整性、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会做摘录、概括文章中心。本单元在训练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概括内容的能力。

1.内容主题

纵观七年级上册的六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风光”“亲情”“学习”“人生之舟”“生命之趣”“奇思妙想”。其中第三、四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人与自我相处,关注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第二单元则为人与亲人的相处的文章,关注的不仅仅是与身边亲近之人和谐相处,还有从中体验到的其他丰富内涵。第一、五单元则选取了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第六单元则是选取富有想象力文章,从联想、想象的角度去思考人对世界的真善美的追求。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之趣”。虽然本单元与第一单元都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第一单元则是选取人走入自然风光,感受四季美景,抒发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而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人与动物之间或和谐相处、或斗争对立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体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文关怀,展现了文章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五单元相较于第一单元,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侧重点不同,第一单元侧重自然风景描写,侧重领会人与自然景物的“情景交融”,或是“触景生情”之感,或是“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第五单元的选文侧重叙述人与动物发生的故事,侧重思考人与自然界的万物应如何相处,引导学生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意识。

2.文体辨析

本单元三篇课文虽都与动物有关,但体裁各异。《猫》是一篇现代叙事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动物笑谈》为科普文章,从科学家的视角记述动物的习性和科学实验的过程,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狼》则为清代短篇小说,所写内容与前两篇课文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截然不同——表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

本单元的文体不同,所以概括文章内容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教学时,不必强求对不同文体的认知,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在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文章中心。

3.阅读技能和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默读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本册教材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第三单元侧重默读感知的完整性,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第四单元默读的重点在于勾画出重要语句,把握文章思路。本单元的默读则侧重学会做摘录,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且在把握段落大意和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第三、四单元重点在培养学生全神贯注默读的习惯和默读的速度、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本单元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默读的技巧,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将注意力从字句逐渐过渡到句子的主干,再进一步抓住短路的中心句,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本单元内部文章及读写活动的关系

 1.关于三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分别是郑振铎的《猫》、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的《狼》。

这几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但都跟动物有关。三篇课文从内容方面看有一定的相关性,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揭示了人和动物的不同关系,表达了人对动物不同情感、态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了解,体会到“生命之趣”,进而反思人类对动物种种不理智的行为,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从语文能力训练方面看既聚焦一点又各有特色。借助这三篇课文巩固默读的技巧,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意蕴,同时又要依据内容,阅读时有所侧重。阅读《猫》时,可抓住“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阅读《动物笑谈》时,可体会作者诙谐风趣的语言所产生的幽默效果;阅读《狼》时,思考这个故事告诉读者的道理。

2. 关于“写作”

教材中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如何突出中心”。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整篇文章的材料取舍、结构层次、语言表达起着统率作用。在讲解课文《猫》《狼》时,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文章事件的情节、笔墨的主次、详略安排的意图,以及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卒章显志,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写作指导课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明确如何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选取材料,组织文字,突出中心。

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旨在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见闻中选择有感触的场景、人物、事件,或者触动过内心、引发过思考的物品等,想清楚自己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体悟或思考,然后围绕中心利益设计线索、组织材料、安排详略。

单元知识

(一)关于“默读”

1.概念

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2.怎样默读

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不发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读;边读边思考。开始学习默读时,有人常常伴有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这是借助读出的声音领会意思。这不要紧,不过要逐渐纠正。

默读时,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划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最后,我们在默读时,还要注意速度,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时要牢固熟练地掌握字词,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字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时还要注意减少眼睛停留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3.默读的价值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现实社会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的价值。

默读作为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都普遍采用的阅读方式。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默读习惯和默读能力关系着他们终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养成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

(二)关于“批注”

1. 概念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批注: 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

2. 批注的方法

批注符号的作用:

"~~~"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写感想式批注: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质疑式批注:"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联想式批注: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评价式批注: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学生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

补充式批注: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

(三)关于“立意”

1.概念

“立意”即“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2.立意的提炼方法

(1)题目: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

(2)文章的开头: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知作者的写作目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过渡句、段: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

(4)结尾: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

(5)语言表达: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6)抒情部分: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7)议论部分: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8)反复部分: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

(9)重点句、段: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单元设计方案

(一)单元设计思路

1. 单元构成的教材依据:本单元的设计,依托统编本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单元主题“生命之趣”。通过勾点圈画,理解单元内几篇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仔细研究、体会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思考人类应如何与动物共存的问题。

2. 单元设计的学情依据:本单元的文章所描写到的动物,大多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猫、鸭子、鹦鹉等动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易于激发阅读兴趣。可对比学生小学时写的描写动物的作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描写、叙述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时的行文布局。

3. 本单元教学涉及的文本:需要教读的课文:《猫》《狼》;自读课文《动物笑谈》。还要补充一些课外文章,如梁秋实的《鸟》、法布尔的《马》,还可以根据课后练习,补充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用自读、泛读的方式。蒲松龄的《狼》,可积累文言基础,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可按照一篇记叙文讲解教学。

4.本单元的学生活动:在第三、四单元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重点是在学习《猫》《动物笑谈》时,边读边做圈点勾画,学习做摘录的方法,并能归纳概括段落、全文的内容及中心。

5.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均为叙事性文章,结构与语言特点鲜明。为了“以读促写”,在写作教学中,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文章,理解作者根据中心立意安排行文布局的用意。使学生在提升默读能力的基础上,同时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二)单元目标

1.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2.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画出重要语句,学会做摘录。

3.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4.从读到写,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

5.借助课文,帮助学生认识立意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6. 积累大约44个词语,背诵若干句段。

(三)单元进程(共需要8课时)

16课《猫》 2课时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   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感情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7课《动物笑谈》 1课时

教学目标:

1. 快速默读文章,能用勾画重点语句方法厘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

2. 能对文章中精彩语段进行批注,自主质疑,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18课《狼》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2.背诵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单元总结及写作课 3课时

第1、2课时

1.回顾本单元的3篇文章,归纳三篇文中的中心思想。分析这三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体现的。梳理三篇文章的如何进行详略处理的:哪里详写?哪里略写?为何这样安排?

2.写作指导:小活动畅言“书包”:假设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以“我的书包”角度,视作客观事物,着眼于介绍、说明;以“我是书包”角度,作者化身书包,发挥想象;以“我和书包”角度,着眼于书包与主人的关系。)

3.完成作文: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第3课时

作文评价、展示与讲评:学生利用“作文中心突出量化表”,在学习小组内评价作文,展示组内优秀作文,学生讲评优劣之处,教师点评。

小号 正常 大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研课丨猫-写读创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心思想归纳,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课文
浅谈群文阅读中的教学策略
鲍海淞:统编教材动物散文类作品的教学价值及策略探究2
凌宗伟:像上“自读课”一样上《昆明的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