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力—哈佛大学对学习能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前言

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具有了高人一筹的学习力,这正是一所好的大学应该给予学生的东西

历时半个月,算是断断续续的把书给看完了,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是半个月,但是过程中其实没有把控好每天的计划,导致后面有点在赶进度。

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也是自己目前身处的行业—教育,在身处这个行业近一年后,对于教育这件事情上存在了越来越多的疑惑,所谓了解越深入就陷得越深入,好像给我开了一道大门,但是里面确实凌乱无比的房间,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整理。

学习力的概念其实算是比较先进,跟目前国内倡导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对应关系,我们都知道不能分数论,不能仅仅通过分数去判断一个学生,但是目前从就业环境到教学环境以及大量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很现实的问题来说,应试教育以及分数论都是最简单,最方便考核的一种判断方式。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机会。

哈佛,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学校,从哈佛出来了太多太多的各行各业的精英,而能够培养出精英除了哈佛的选人标准,也有本身的教育方法在里面。

对于哈佛人来说,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使他们掌握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力上,教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以及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持续发展以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等等许多方面,使他们能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终身都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所以哈佛早早就清楚,不能让孩子用当下或者过去的只是去面对未来的世界,而是学会基本的技能,并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终生都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开启学习之路

哈佛并未教给学生些什么,只是创造了一个让他们学习的环境,来启发他们的危机意识、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广泛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拥有惊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欲望,即使在离开哈佛以后,他们也会自主地去学习使自己不断增值的新知识。

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

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将来的生活状况如何,都取决于学习。如果你能意识到学习是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最紧要的事,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学习目标确立之后,你可以发挥想像,描述出目标实现后所形成结果的样子。这里说的是制定学习目标之后,就会有对目标达成之后的画面感,也就是从感情上获得短期利益,而在真正达成目标后获得更大的快感。

学习动力

而没有学习动力,你就永远也不会具备学习力,而学习动力的来源,就是一个人的想象力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当一个人的想像如果不能超越他现时的能力,他就会停止学习,他的生活就会变成简单的求生。

而每个人都要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习的动力来源,并为自己的动力确定具体的含义,切勿让自己过着“跳蚤人生”:几经奋斗, 几经失败, 他们不是在不停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够,于是就一次次降低自己的目标,最终因害怕挫折而一辈子过着平庸的生活。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跳蚤能立即轻松地跳出来。而它所跳的高度,一般是身体高度的 400 倍。如果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跳蚤就会一次次撞在玻璃上,不过,很快它就变得聪明起来,开始调整所跳的高度,只在玻璃下跳动,再也不会撞到玻璃上了。一天以后,实验者拿开玻璃,跳蚤仍然在原有高度跳动。一周以后,它虽然还是不停的跳动,但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难道跳蚤真的无法跳出来了吗?不是!只不过它已经确信,那个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力量,你只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求知欲望,才能最终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

我并不注重你在学校的学习成绩,那是靠不住的,关键是你一定要在学生时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努力去发展它。因为,在你学习的时候,强烈的兴趣会使你全身心地投入。

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激发出你身上的全部潜能,最终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功,孩子,这就是我希望你做到的。

这段是我想给我孩子的话,我就是一个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失败品,别人问及你有什么兴趣时,抱歉,我真的回答不出来,我在最能够发展兴趣的阶段花在了背诵和考试上面,我逃避学习,但每每总得面对现实,至此我都觉得学习是痛苦的。我的孩子,我希望你能够有机会尝试更多的东西,我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我将力所能及的支持你。

而究竟什么是兴趣?

兴趣有可能不是显性的,往往都是隐性的,兴趣往往在你经历过无数次挫败后突然顿悟而来。从我的理解角度,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有兴趣至少要获得短期快感,比如获得别人的认可,利用所学获得所得等等。当获得短期快感时,人才会持续的投入,持续的投入的时候,一个事情才有可能转化成为兴趣。

兴趣的本质是什么?

就像有的孩子学习游泳,一开始怀着对水的恐惧不敢下水,但是随之慢慢接触,感受到了浮力开始逐渐的喜欢玩水。但是对于游泳这件事事情,如果任由孩子发展孩子会有两种结果:

1、有点掌握了游泳技巧,

2、不断的呛水没有学会游泳。

第一种孩子会持续的对游泳有兴趣,但是第二种还是应该是很快对游泳失去兴趣,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出在了初学过程。

当孩子从第一次接触一件事到入门初步掌握这件事,这个过程的体验好坏决定了对此事的兴趣多少。

也就是说,如果任何一件事情,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就可以逐渐的掌握一些技巧,体验到一些成就感,那么就会逐渐对这件事产生兴趣。

那么有天生的兴趣吗?

表面看起来有些人第一次接触摇滚乐就喜欢,有些就不喜欢。但是这是天生的吗?

而分析喜欢的人的过往的蛛丝马迹可以发现,喜欢摇滚乐的孩子小时候可能喜欢敲敲打打,喜欢闹腾,这都是初学的过程。所以说可能并没与所谓的天生的兴趣,所有的兴趣都是由很多细微的东西演化而成,但是这些演化你无法控制,可能敲打对这个孩子有效,但是对另外一个孩子就无效了,人的大脑是复杂的。

但是回到现实,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学科时,这很现实,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逃避的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时,只能通过一些手段培养兴趣。

(1) 新鲜的刺激比重复的刺激更容易使人兴奋

孩童的学习过程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最初的模仿会让人觉得新鲜有趣,但是模仿性学习持续太久,那么兴趣就会衰减。所以除了模仿,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新的角度让自己找到新的兴奋点。

(2) 生动形象的东西比平淡、抽象的有趣

需要更生动的形象帮助学习,当把枯燥的学习内容与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相结合,则有可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我的理解其实就是把原本枯燥的着落点移动到有趣的行为上,弱化知识本身而强调过程,让学生沉浸过程而逐渐的获得新知。其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使用玩具学习数学,使用ipad学习英语等等,都是弱化知识本身,而打造沉浸的过程,让知识的获取变得静默化。

(3)节奏感强的东西比单调的东西有趣

节奏感强的东西相比单调的东西更加有趣,特别是需要记忆的内容,节奏的确会有帮助记忆和提高参与过程。

(4)真实的东西比虚假、遥远的东西有趣

真实的东西比虚假遥远的东西有趣,的确,AR,VR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把原先图像或者老师仅仅通过文字描述的东西转化为可以交互的内容,大大的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让知识更容易理解,其实也就加大了兴趣的可能。核心就是让知识变得更加“逼真”。

(5)学习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

学习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且需要了解自己当下最需要什么知识。当去执行自己当下最需要的知识的时候,比较容易培养兴趣。

一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近在咫尺,注意力容易集中:目标明确且强烈。

二是因为它见效快,当看到自己已经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每个学习者都会兴趣倍增:短期利益

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感兴趣,在人类的婴儿阶段,好奇心是极强的,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的好奇心便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为什么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会逐渐减退甚至消失?其实人类与生俱来有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儿童的探索过程可能会为家庭或者自己带来一些麻烦,而家庭为了减少这种麻烦只能减少儿童的探索。另外随着我们的长大,见识到的信息和现象越来越多,我们对新事物也渐麻木,也就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但是核心还是在对小孩好奇心探索的教育上。

有成就的人同平庸者的区别除了少数在儿童时代就具有超常的好奇心外,最主要的,是他们能及时将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而且能够顶住别人的非议,因而,他们的好奇心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升华了,甚至直到晚年。而能够将童年的好奇心坚持下来,这不但需要自身的坚持,也要靠身边的教育环境的鼓励,如何让孩子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尽可能的探索自我,这个很重要。另外,提到了能够顶住别人非议,这个更多是在童年的时候的一些举动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而不是被父母打击而产生羞愧感,自卑感。

善于发掘自身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我们与成功的人在大脑结构本身并没有任何差别,而真正造成差异的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我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而想要缩短甚至跨越这种我们与成功者的距离,教育者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的革新。

传统的学习是传授知识的任务者,现代教育则是唤醒智能的启发者。传统观念是权威者,现代教育是设计者,辅导者,观察者和协助者。而教育的能力也随现代教育的需求,必须具备更多元的能力和扮演更多元的角色。

哈佛的课堂:

哈佛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更加侧重于课堂的发言表现,占了成绩评定的一半。只考虑重视发言本身,而且极少的书面作业,其实会形成一个较好的良性循环,学生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战斗(发言)反而会更加主动的进行课堂之前的预习准备,课后也会反思自己本堂课的情况,目标是争取下次做得更好,这里其实引入了竞争的机制,但是这种竞争的机制可能真的要哈佛这种学校才能够handle。一般的学校可能已经乱了套或者被投诉。

陪伴一生的学习

“只注重学校的学习, 那就是人生失败的开始。 ”对学习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偶然短时的爆发, 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流星,而是一种滴水穿石的持久运动。所以,不要以为学习只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他应该陪伴你的一生。

学习态度:

在学习中,结果决定于行为,而行为决定于态度。那为什么勤奋的态度与否对将来的成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首先学习是一种探知对你而言相对未知领域的艰苦劳动,本身是库的,除了需要正确的学习目标外,还需要勤奋和刻苦。勤奋可以克服人脑技能的某种局限性,只有勤奋才能使你将知识牢记,并掌握在自己手上一个人的学习被环境影响,环境并一定是理想的,只有勤奋才能克服不理想的环境。

专注的学习:

专注是学习力中最具有凝聚效力、整合效力的品质。千万不要去幻想学习中的捷径,你所要做的,就是将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你入迷了,就距成功不远了。

所以对于我们目前的对学生专注度的衡量标准来说,简单的监控学生对老师指令的响应情况是否符合专注本身?比方说学生正沉浸教课堂知识中,专注的进行思考而忽略了老师的下一步行为,这种我们能说他不专注吗?所以说我们之前认为所谓的专注不过是对老师的指令进行配合的衡量,是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专注。

坚持的学习

坚持是学习力中最执著、最顽强的品质,就像是对参天大树的砍伐,每一击都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累积起来,巨树终会倒下。

那些不能在学习中坚持下来的人,绝大部分是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不会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就是没有获得短期利益,反观很多教学产品的设计,都是在不断的告诉用户获得了教学上的短期利益,比如今天完成了多少个单词,今天完成了多少道习题等等。不断的将学习拆解成每一天或者每一次的成就,促使学习者不断的使用和学习。所以说坚持除了主观能动性之外还有外界力量的借助。

养成学习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是不断提高学习力的保证。

哈佛对课前预习的习惯很重视。我们都知道,听课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则有助于对所要听的课程的理解。一个在预习上肯下工夫的人,会预先对课本内容作一番思考,并将有关资料查明,在不清楚的地方先做个记号,那么,他在听课之前就已对所学的内容有了50% 的了解。经过了认真的听课之后,就会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如再有计划地利用零散时间及周末假日复习所学,差不多就能完全掌握这些学习内容。反之,若一个人没有经过预习就直接听课,在课堂上就需要对课堂知识进行全新认知,变得很难掌握属于自己的听课节奏,对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一定会大打折扣。

哈佛人=学会学习的人

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在快乐中学习,我们才能学得更聪明。哈佛衡量一个人的学习力的高低,并不是看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他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而学习之所以令一些人望而生畏,感到厌烦,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学习的技术和方法,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学。不掌握要领,盲目地驾驶,就会出事故。学习也一样,不掌握技术和方法,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在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这就是学习苦闷的核心痛点,教师只是不断的在灌输知识,却没有站在希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角度,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21世纪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它是学习力中最讲科学含量、最讲技术操作的品质,方法的优劣决定着一个人学习的成败。在学习中,重要的不是你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虽然学习的过程,谁都无法省略,但方法可以使你的学习过程变得更简单、更快捷、更有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单纯的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因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景并不只局限于课堂,在生活中学生也不断的在自我学习新的知识,而掌握了学习方法,那么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更加正确的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的方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

并没有说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效率最高,因为其实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有趣的学习方法。

可贵又可爱的婴儿原则

是“一团火” ,也要摸一下,触一下,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温热” 、“灼烤” 、 “炽烈” ,婴儿处理未知的事物就是这样勇于实践!这就是学习中的婴儿原则。

婴儿原则,这个的确有很深刻的感悟,因为我陪伴了我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她总是怀着好奇心去面对所有新的事物,对新的事物的探索方式总是摸一下,拿在手里把玩,听一听声音,其实就是在不断的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探索。而这里强调的学习里的“婴儿原则”我理解也就是学习需要具体的实践的道理,让自己转变成婴儿那种大脑一片空白的境界,对一切事物变得感兴趣,通过亲身经历或者模拟的感知环境,让知识更加好的吸收以及掌握。

感知能力

对应目前的教育环境,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没有亲历各种知识的发生,生硬的了解字面上的内容,永远都不及一次亲身体验强。学生无法对知识有感知感,对知识的理解永远都是趋于表面,效果当然不会令人满意。

这种感受式的学习方法,需要你将自己彻底地融入到学习中。你如果能扮演所要学习的角色,将能更深刻体会所学习的事物。比如,学历史时,将自己融入历史的背景中。以古罗马角斗士为例,想想,如果自己参加角斗,需要与哪些动物或勇士进行搏杀,获胜后有哪些荣誉,是否可以获得自由等等,就可以更深入了解角斗士制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阻碍。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反映。但两者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因此,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1、感觉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某一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某一事物的整体(不同的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知觉调用了人的更多感觉器官)。

2、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现象的合称。通过感知,能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是一切认识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取得各方面的知识,正是始于感知。

3、而感知这是感觉和知觉两者的合称,我们了解任何事物都是通过感觉和知觉的组合。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然后整体的对事物进行认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所以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具相同,有的人认为世界是明亮的,而有的人认为世界是灰暗的。

永远没有确定的答案

要在众多答案中谋求最佳方法,只有让思维求异、发散,因此必须采用集体争辩、讨论等能让智力激荡的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与否无人问津,在课堂上是否注意听讲无法考证,除非学生在打瞌睡,否则,只要人坐在课堂里,即便是在遐想,也拿他没办法。的确,除了考试会让学生有压力,课堂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压力,而且传统课堂也无法考证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久而久之,灌输式教学其实培养了学生懒于学习和思考的惰性!

所以在国内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无论是内在想法还是外在灌输下都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和为了名次。而教师的行为也是一切为了分数为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想而知学生可以在传统课堂上获得有效知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哈佛的案例教学法(PBL),通过真实或者模拟案例,让学生能够围绕案例展开学习。案例分析有更加活生生的画面,更加具象。具象的东西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可以迫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哈佛在案例课堂上会评判学生如下信息:案例的破解能力和速度,毅力,案例辩论技巧,发言次数,提纯原理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过程等因素。其中对课堂发言打分分为四等,占成绩的25%-50%。

案例教学更加重视过程,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的答案。而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注意听和记,容易使得学生掉进不去分析而死记硬背的泥坑里。案例教学的教师更加是以引导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启动和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辩论和推理过程。这个其实更像是分组教学。所以套进分组教学,案例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是否更加要求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过程中,而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分组教学的产品设计中,讨论的过程是否能够获得数据并且形成指标,这是这块业务数据严重缺漏的部分,我们只重视结果的展示。

案例课的本质还是在激发同学的参与。能够盘活学生课堂的活跃和参与才是核心的关键。而对于教学方案上面,教师提出开放性并且可被讨论和可获得的有价值结论的问题也是核心。而相互讨论之所以能大幅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其实并不在于参加者个人智力的简单叠加,而在在于参加者之间的智力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所导致的对新问题的认识常常是带有质变性质,这一点,也正是你一个人再怎么苦苦思索也很难达到的境界。

吸取以及总结错误的能力

要正视过程中的错误,除了正式面对,对于错误需要有更加系统的处理方式。

1、总结错误,并吸取错误中获得的教训;

2、将教训总结成自我的经验;

3、反思错误的原因;

4、最终继续努力。

成绩属于过去,它能证明的只是你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没有掌握的东西便是那些出错的地方。而要想提高自己,就必须将这些出错的知识搞清楚。

从错误的东西就是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的意义上来说,自己犯错的地方就是自己不懂的地方,而不懂的地方就是需要加强的地方,面向错误而努力,可以让自己的效率变得更加的高(因为正确的内容自己已经懂了)。这个其实就是现在一些做题app的思路,就学生出现错误的题目不断的推送类似题目,专攻这类问题,避免漫无目的的题海战术。

这里总结了几个错误的原因和如何面对这些错误

1、疏忽大意导致的错误,就要在集中注意方面多下功夫。

2、基础知识不牢固而犯错,就要进一步补习基础知识。

3、思路不够开阔导致错误,就要加强训练自己的思维。

总的来说,曾经犯过的错误都有自身的价值,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让错误变成自己的经验。相比成功的经验更加宝贵。

做一个高效的学习者

在哈佛, 你必须学会做高效能的学习者,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从各种资源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

时间管理能力

善于利用在学习中的时间,你不仅要懂得珍惜时间,更要学会运筹时间,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在一次性学习时代结束、终身学习的热潮掀起之际,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便成为了提升学习力的关键。

计划能力—优先级识别

合理分配精力,在学习中,你必须分清主次,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从而使自己在繁重的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有限的精力来帮助自己取得尽可能高的学习效率。

这种优化事序的方法,其实质就在于明白学习或工作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实不是一回事。紧急的事不一定重要,重要的事不一定紧急,当我们面前摆着一大堆事的时候, 要冷静地想一想: 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然后把它挑出来,做最优先的处理。自己挑选当天最重要的五件事,按照顺序逐个执行,而且执行一项未完成的时候,永不执行第二项,那么即便无法完成全部的内容,至少每完成的一项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在学习中,又如何准确判断哪些才是最重要的事呢?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程度, 我们可以将所有的事情分为 4类,它们分别是:

第一类:重要且紧迫的事。例如,各门学科的终考、中考和测验。

第二类:重要但不紧迫的事。例如,自我认知能力、自学能力、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第三类:不重要但紧迫的事。例如,朋友的突然来访、接电话、回邮件等。

第四类: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例如,阅读无聊小说、收看毫无价值的电视节目等。

自然消失策略:

如果你发现,连着好几个星期,你总是把同一件低优先顺序的事情抛在一边,那么,你应该暂时停下来,重新决定那是不是一件你必须去做的事。这是一种让工作或问题“自然消失”的策略。在企业界,有的经理人故意不去面对一些问题,就是在等着看那些问题会不会在这种良性的忽略下自行解决。这种方法在商业上有效,在学习中也是如此。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学习,首先要学会遗忘。就像狼的猎捕促进鹿群的质量一样。嬴弱的、瘸腿的、老迈的和掉队的鹿,最容易被狼所捕到。所以,我们要尽快忘掉那些不重要的知识、老化的和没有用的知识,并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矛盾。

大多数人的思考模式就是不思考。

多数人的思考模式就是不思考,的确,现有国内的教育模式就是追求一个答案的应试教育,那么答案如果只有一个,那么还需要思考吗?无论是在模式上还是引导上,学生都形成了标准答案只有一个的定势思考。而如果形成了定势思考方式,久而久之就会极大的抑制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对待事物的想法逐渐固化,一旦固话,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所以,为了面对未来一切新的问题,我们就要掌握如下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学习力中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品质。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适应生活、适应世界,而不是适应大学。培养创新思维,需要你具有宽厚的知识结构、热情求异的欲望,具有揭示事物本质和固有规律的浓厚兴趣和敢于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不被传统的经验和权威的诊断所迷惑,所以能够从不起眼的现象中找到创新的种子。

发散性思维:相信结论的多样性,不满足与一个答案,发散性的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够帮你摆脱思维定势,将思路改变到与原来相反的方向的一种思维。用俗话说就是“倒过来想一想,反过来想一想”。这里举了一个简答的例子,爱迪生通过声音产生震动反推震动还原声音,从而发明了留声机。

想象力:新的想法不是由推论得出的,而是由能使人做出非同一般联系的创新想像产生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想像力能涵盖整个世界,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造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如果一个人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哈佛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人, 他们有能力在全国和全球过着奉献性的生活。

“所谓创造,就是自己提出问题,并由自己想办法来解决的全部过程。 ”

领导与教育国际中心主任威拉特·达吉特曾经将学习分为三重目的:

1. 学会学习——你如何能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 学会思考——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知识承受者;

3. 学会创造——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能使你做到任何事情。

所以说,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你不能成为学习的奴隶,而应该把所学到的知识作为自己去创造、去发现的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哈佛、耶鲁校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让他掌握这3种能力
教师招考心理学知识简答题40道,多看多收益!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儿童素质培养“三五秘笈”(04)
谭学锋 充分运用游戏导学法加强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孩子一生养不出这几个好习惯,真的很难出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