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張如元|“用刀如筆”——林劍丹篆刻作品展覽前言


“用刀如筆”——林劍丹篆刻作品展覽

前言/文 張如元


琢磨鉨印樂無窮,腕底通融三代風。時有老妻來細問,今天捉了幾條蟲?

 

這首七絶是林劍丹先生所刻古鉨『捉蟲』的邊款。五十多歲後,他把書法和篆刻創作興趣更多傾注於戰國三晉古鉨文字。古鉨文字不太多,爲創作需要,往往還須參照商周文字,『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如果没有經過嚴謹的古文字學術砥礪是很難融會貫通的。舊時没有農藥和噴灑技術,附著在農作物上的小蟲只能用手一條一條清除,於是温州民間俗語就把不厭細屑從事於某種操作比喻做『捉蟲』。這首詩的最後一句『今天捉了幾條蟲』固然是他們夫妻間日常打趣話,但作者以詩人的敏感,抓住文學創作理論中所講的『典型環境裏的典型性格』和『細節的感人魅力』,把人們通常講的『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賢惠的女人』這麼硬邦邦的話,用藝術創作的手法,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出來,呈現的不僅是一位嚴謹而又富於才華的老藝術家形象,而且他們幾十年和諧默契又不乏幽默的夫妻之情,經第三句裏『細』字這一點睛之筆,顯得更加生動感人。讀了這首詩,是否覺得它同唐人『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有同工異曲之妙?


講林劍丹的篆刻藝術却先講他的詩,是否離題了?不。劍丹之所以成爲當代傑出書畫篆刻藝術家,不僅僅是他在這方面具有非凡的才華和幾十年如一日所下的苦功,更有著書畫篆刻之外而又滋養於書畫篆刻的深厚文化修養。上面這首七絶,只是他長期詩歌創作的一例而已。下面再舉幾首以見風采:

 

名稱:知白守黑

尺寸:26x26x60cm

創作年代:2017

邊款釋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道家主無為言處世對是非黑白雖白當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可以全生免禍為天下法式  老子廿八章句 劍丹


曾到岷崗拂俗塵,披圖重見物華新。

閒雲自捲青山外,高樹遥連蜃水濱。

萬里遨遊天下士,十年耕讀畫中人。

此間便是仙家路,莫向桃源更問津。

(《如元持樹光所製岷崗耕讀圖囑題》)


燕雀安知鴻鵠志,英雄懷抱自深沉。

輟耕壟上當時語,已有狐鳴大澤心。

(《題振甌所繪壟上輟耕圖》)


獨坐巖扃夜,碧潭冷欲凝。

蟲聲喧萬壑,月影淡孤燈。

古壁羅前哲,低吟憶舊朋。

曉來洞門外,誰拄一枝藤。

(《八月十九日夜闌起坐北斗洞監守壁間展覽書畫有作》)


岳王高廟西湖上,信國崇祠孤嶼中。

正氣乾坤留萬世,先生健筆挾英風。


撥鐙折釵無點塵,莊嚴雅淡見天真。

史游索靖遺風在,那得寰區第二人。


舊日登堂在憶中,殷勤垂誨德音隆。

龍蛇猶著吾家壁,句是當年司馬公。

(《王遽常教授屬篆通德門私淑諸人七字用完白山人法爲之並媵三絶於後即乞兩正》)


兜率蓬萊兩渺茫,山人筆底發奇光。

寒風料峭還疏曠,藝苑長留一瓣香。


仙才重看舊王孫,剩喜風流片羽存。

雅集千年今照眼,群賢猶似在西園。

(《題八大山人所書米襄陽西園雅集圖記後》)


世稱草聖,妙筆參禪。曾詔三絶,南華繼篇。

酒酣意得,飄忽望天。狂呼疾走,體迅飛仙。

鏘鏘鳴玉,落紙雲煙。風回電掣,氣象萬千。

縱怪奇幻,規矩儼然。郎官石記,法度嚴焉。

伯英之後,獨推張顛。(《張長史像贊》)


醉墨濡毫别有天,長懷淮左板橋仙。

廣文而後傳三絶,獨領風騷數百年。


嶙峋傲骨似陶公,任爾東西南北風。

囊橐蕭蕭寒兩袖,歸田依舊氣如虹。


瘞鶴傳神間八分,縱横馳驟見三真。

藏錐瘦硬騰波磔,孤柏蒼松挺出塵。


凌雲高節拂長空,一段瀟湘曲未終。

芳草四時舒冷翠,幽貞還繫所南翁。

(《紀念鄭板橋誕辰三百週年》)


萬里山川處處奇,自然意造是吾師。

推求歷代丹青手,最羨雲林與大癡。


村樹微茫連絶壁,雲開雨霽水潺潺。

披圖長對情無極,宛似平生看過山。

(《題自畫山水二首》)


移入新居景亦殊,高樓放眼盡良圖。

因思不可居無竹,快展吴綾補幾株。


門前多是野人家,八載樓居傍水涯。

今日逢辰懷楚客,臨軒聽雨寫蘭花。


一片雲根何足拜,幽篁師出湖州派。

入妙全憑造化功,胸中自有清涼界。

(《題自畫蘭竹石》)


匆匆七載未須嗟,依舊漁村傍岸斜。

浪打斷崖雪千尺,天圍巨浸碧無涯。

殊方離索心猶契,佳節登臨意自加。

何日扁舟同散髮,半屏山色照黄花。

(《九日寄懷七年前同遊洞頭郭朱葛諸君》)

 

名稱:濯纓還作武陵人

尺寸:80x40x65cm

創作年代:2018

邊款釋文:桃花流水本無塵一落人間幾度春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纓還作武陵人此北宋杭州營妓龍靚送周韻落藉詩也見東坡天際烏雲賦帖詩言周本良家女不幸流落风塵今以詩示官長而落藉復得純潔自由之身二十八字中運典遣詞清新雅潔渾然一體且寓自身感嘆嚮往之情于言外故東坡激賞之稱固知杭人多慧也并形諸筆端其傳之千秋豈偶然哉  戊戌清和 林劍丹刻


詩和書畫的密切關係,現代書畫家也都明瞭,但能實踐的却不容樂觀。傳統書畫特别强調『神』和『韻』,把『應物象形』放在『六法』的第三位,把畫得像看作『媚俗』,提倡要畫得『似與不似之間』,要舍形求神。如果没有深層把握中國文化精神,畫家不懂詩不會寫詩,即使他對詩歌意境有某些體悟,充其量也不會比懂詩會寫詩的畫家來得深。連詩情畫意尚且難於表達,對過於虚幻的『神』和抽象的『韻』,他們所呈現的可能不是『神出鬼没』而是『鬼出神没』,不是神韻而是惡相。檢測一位畫家文化素養的最簡單而有效方法,是看他在畫上有否詩文題跋和題跋做得怎樣;同樣道理,檢測書家的是看他所寫的内容除了前人詩文外,是否偶爾也有自己這方面的作品,即使僅三言兩語也罷。否則,畫得再好寫得再好也只能是畫工抄手,印刻得再好也不過是刻字匠。儘管工匠是值得我們尊重的勞動人民,他們偶爾也能製作水準不低的作品,但這和雄鷹有時會飛得比雞低,但雞是永遠不可能飛得比鷹高的情況一樣,他們與掌握高層次文化的藝術家之間畢竟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我看來,劍丹之所以取得高層次文化成就,主要原因在:


名稱:山水有靈亦驚知己  

尺寸:40x25x75cm

創作年代:2015

邊款釋文:此如元兄所囑刻也屬思有年今始成之古人謂十年磨一劍兩句三年得夫一藝之成豈易易乎并乞正之  乙末夏 弟劍丹


一、對書畫篆刻藝術審美和創作的特點、要點、難點,他有著異常敏感的認知理解、識别判斷能力,非凡的掌握和再現、創造能力。具有這樣明鋭的藝術眼光,同時又有聰慧的造型雙手,那他能有流俗粗惡之虞和眼高手低之恨嗎?能不心手雙暢嗎?這並不是説劍丹在藝術品位審美與造型技法的掌握方面,可以很少甚至不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是説在通常情況下,他一般只須用較短時間就可以掌握很多人花上好多時間都難以解決的問題。人各有才,有才要自愛;人各有志,立志要堅韌不拔。劍丹青年時酷愛書畫篆刻,冥冥中發覺老天居然賜予自己這方面禀賦,於是發願不負上蒼所賜,不顧家境的貧寒和個人的困窘,以一生之力付諸實踐。他成爲傑出書畫篆刻家,是青年時代選對了業,立對了志,用對了力;天生我材必有用,百折不撓,終於用上了才。


名稱:古鉨文蘭亭集序

尺寸:350×290cm

創作年代:2007


二、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無論如青年時代之於篆刻,中青年時轉向行書,六十來歲傾情於戰國文字,其追求之强烈而又執著,用朝思暮想、廢寢忘食、夢寐以求之類詞語來形容是一點也不爲過的。如果没有青年時代爲得到藝術興趣愛好的滿足而異乎尋常地在基本功方面狠下苦功,因苦功而激發才華,因苦功加才華而得到文化升華,會有現在的成就嗎?稍微同他有所接觸的人一般都知道他如果要做的事情未能做,或未完工,或未做得滿意,他常常是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深的。這一特點,他自青年至今始終不渝,而且還有老而彌篤之勢。他長期失眠和近年講話未免嘮嘮叨叨,其實都是幾十年執著於藝術追求的副産品。


名稱:金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尺寸:366x145cm

創作年代:2018


三、除了自身條件,劍丹一生還有幸遇到了幾位良師。首先是篆刻方面,他親炙於方介堪先生。介堪先生是二十世紀繼吴昌碩之後蒼頭突起,與吴昌碩風格迥異而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篆刻大師。他青年任上海美專教授時,就旗幟鮮明地提倡白文以漢印爲宗、朱文取法鄧頑伯吴讓之,這一近百年來經衆多大家藝術實踐和闡述所確立的不二法門。他言傳身教,把刀法、章法的要點傳授給學生,强調掌握篆書的要領一在熟悉《説文解字》,二在摹習秦漢有關遺物。他曾再三告誡學生入古未深千萬不要在『創新』方面輕舉妄動,以免欺世盜名,自誤誤人。現在篆刻界推崇介堪先生,往往把着眼點主要放在他的鳥蟲書作品上,其實這是天大誤會。鳥蟲書篆刻作品在介堪先生的全部作品裏僅占很小很小的比例,他生前還反對我們學生刻鳥蟲書印章,認爲在没有深入把握漢代鳥蟲書要領的情況下,很容易把它扭曲爲不倫不類的嘩衆取寵的低俗之物。


劍丹十七八歲時莫名其妙地愛上篆刻,由於年齡地位的差距,他當時很難靠近介堪先生。一次,被介堪先生臨時聘請來温州博物館工作的張揚先生囑劍丹刻一方『張宋廎假觀記』。張先生是瑞安學者,字宋廎,很受介堪先生的尊重。他現在傳世之作可能只有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所纂的《仙巖山志》八卷。劍丹遵囑刻好後,張先生大爲讚賞,私下讓介堪先生過目,並極力推薦這樣的後生如引導一下将來一定有成就。那年劍丹十八九歲,從此開始受到方先生的青睞。現在将這方擬吴讓之朱文風格的『張宋廎假觀記』作爲作品集第一顆印章,不僅因爲這是林劍丹現存的最早作品,同時也是他爲了表達對這位伯樂的追念。它後面的『蒼冥』『拂雲』兩方朱文,則是一九六四年作品,可見他一經名師指點,一二年間突飛猛進,篆法刀法章法已深得鄧派三昧,而且書畫並進,品位之清逸,才氣之飛揚,頭角之崢嶸,深得介堪先生激賞,稱他『工書畫篆刻,行書具有明人風度,篆隸清雋可觀,畫花卉師法陳白陽,篆刻漸入兩漢堂奧』,爲自己晚年能得如此『後起之秀』感到欣慰自豪。


林劍丹的篆刻,白文得漢印的端莊古雅,朱文擅鄧派的飛動凝重,首先得益於介堪先生的教誨,但又有某些區别於介堪先生之處,那是師生才華有别,各擅其長所致。不鼓勵學生勝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立志超越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方先生那個時候,古鉨資料不多而且分散,文字研究還剛起步,遠遠比不上劍丹所處時代擁有《古璽彙編》《古鉨通論》《戰國文字編》等大型專著的優越條件。劍丹後來能成功投入古鉨文字的書法和篆刻創作,既得時代所賜,又出於個人應時而作的敏鋭思想。他刻古鉨,先下大功夫於古鉨文字的研讀和書寫,熟習消化貫通,要求『一筆一畫有來歷』,有時爲求一字之安帖,不厭其煩訪求學者通人,嚴謹擇篆作篆,然後以藝術手法予以再現。所以他的篆刻作品絶無當下把古文字當做設計對象,任意東挪西移以追求古怪駭俗的習氣,刻意伸頭延脚忸怩輕佻的俗氣。更由書法和刀法之精工,斷絶了那些以工謹細密爲名實則無異於工藝品的匠氣,以粗獷豪放爲名而行粗製濫造之實的惡氣。


名稱:小篆風月詩書聯

尺寸:179x42cm

創作年代:2017


四、指導劍丹學習詩文的是温州詩人王敬身先生。王先生中年即以詩鳴,抗戰時期入蜀投拜於馬一浮門下,所以馬氏詩集裏有好幾首詩相贈。劍丹三十歲前在背誦經典詩文方面没有少下苦功。所謂苦功就是死記硬背,這是人人反對的,可是誰又曾告知或教會我們在學習之初可以行之有效的活記活背的辦法呢?一起學詩的先後約二十來人,但没有幾個人能像劍丹那樣不避風雨寒暑堅持七八年。王先生稱道他對詩歌的主旨情感意境和立意謀篇造句摛詞都有敏感的體悟,學生中他最有靈氣,也學得最成功。上文已引述他的詩,下面容再舉幾對楹聯爲例。


宋末平陽愛國詩人林景熙字霽山,曾冒險收拾宋帝遺骨,並有『年年杜宇泣冬青』等詩句以寓悲憤,忠義薄天,名光史册。三十年前,當地爲他建『仰霽亭』,劍丹是他同鄉同姓後輩,應邀寫一楹聯。於是他自撰一聯云:『南渡振騷壇,共仰孤忠昭信史;高亭留正氣,如聞杜宇泣冬青』。


瑞安晚清著名學者孫詒讓,在古文字方面,他的《古籀拾遺》《古籀餘論》被推爲清代金文研究的終結,《契文舉例》則爲甲骨學開山之作。玉海樓是他讀書著述之所,也是清末浙江四大藏書樓。一九八八年温州師範學院爲他舉辦大型紀念活動,我是倡議者並具體負責學術討論會事務,徵得裘錫圭、李學勤、沈文倬等大學者的論文。劍丹爲此特撰一聯:『古籀契文,名重千秋驚宇内;索丘墳典,樓藏萬卷究天人。』


永嘉楠溪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區,芙蓉村坐落其中心,宋元建築,格局古樸。他曾爲撰聯云:『老屋三間,能避塵囂能避俗;古村四季,也宜風雨也宜晴。』


以上三聯在作品集有關印章邊款裏可以讀到,加上前後跋語,還能領略一下劍丹文筆的雅潔。


一九九八年他應某單位紀念香港回歸一週年和改革開放二十週年書畫活動,撰書一聯:『回歸莫道東西制;捕鼠不分黑白貓。』


雁蕩山靈峰觀音洞下亭子裏有潘天壽撰書的一副對聯:『四壁巖花開太古,一行雁字寫初秋。』不僅對仗工穩,還暗寓雁蕩山『以鳥名山,以花名村』掌故,可謂大手筆爲名山增光。一次我們同遊品讀該聯時,劍丹説:『北雁南飛不限於初秋時節,雁又飛得高,聯裏的「初秋」如改爲「高秋」,則可更見遣詞推敲之精,氣象也開闊許多。』此説精闢,潘公若泉下有知,亦當欣然允納。


名稱:古鉨文題江心寺聯

尺寸:177x25cm

創作年代:2012


五、水珠的晶瑩是燦爛陽光的反射。温州不是大都市,然而深山大澤實藏龍蛇,這裏是我國山水詩、南戲、永嘉學派、四靈詩派、甲骨學發祥地,清末國學大師兼近代文化啟蒙者孫詒讓、一代詞宗夏承燾、篆刻大師方介堪、現代考古學奠基者夏鼐、以蘇步青為代表的衆多數學家等,莫不受益於它的深厚積累和純淨養分。幾十年前它因地域及交通的限制,同外界的交流非常困難,這是它的短板,但也恰恰因此造就它少受或不受外界干擾甚至污染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果當下温州文化還有某些光彩照人之處,我們不應忘記一個事實:當年温州不少老一輩文化精英爲家鄉留下文化種子,在極左思潮肆虐横行的困難環境下,爲發現、培育、呵護青年一代付出了巨大心血。劍丹經他們的長期薰陶,不僅在文化方面廣收博取,在個人品操方面也深受陶鑄,從來不恃才,不喧囂,不炒作,爲人處事守得住底綫上得了高度,關愛師友如性命,扶助弱勢,傳道授業,獎掖青年後進等方面都有口皆碑。


林劍丹成名四十年,很多人難以相信他從未辦過個展出過大型作品集。這次他終於不負衆望,動心動手了。本圖册收録的一百二十多方篆刻作品,以他近三五年間的作品爲主,六十歲前後的爲輔,還有幾方是五十多年前初露頭角時的作品。把這些早年、中年、晚年的作品彙集一起,爲瞭解探討林劍丹先生近六十年的篆刻藝術歷程和成就,提供了一個既簡明又完整的文本,而它藴含文字學和文學含量的文化品位,對浮薄躁動的當代書法篆刻的啟迪,則可能是多方面的。承他不棄,囑我爲此寫篇前言。我們少年同門,同氣相求道義相砥五十五年如一日,執筆臨文自然有許多話要説,但他叮囑天熱年邁,盡量簡短。恭敬不如從命,來日方長,姑且就此剎住吧。

 

         張如元 / 戊戌夏月於中澹閣


名稱:象耳尊

尺寸:40×24cm 

創作年代:2014


名稱:四方鼎式盆

尺寸:14×15×15cm 

創作年代:2012



展览预告



用刀如笔——林剑丹篆刻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温州市人民政府  浙江美术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支持单位:温州书画院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

学术支持:西泠印社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8日——10月14日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 5、6号展厅

开幕时间:2018年9月28日下午14:00


《用刀如笔——林剑丹篆刻展》共展出林剑丹先生精品佳作 120 余件,其中篆刻作品90 件,篆书作品 11 件,其他艺术品 14 件。


林剑丹先生1942年出生,浙江平阳(今属苍南)人,青年时师承方介堪先生。诗书画印皆擅,在书法篆刻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四体皆精,苍劲清雅;篆刻上溯战国,下及秦汉,并旁涉明清诸家。特别对中国古玺及古玺文字的研究及创作具有开创性成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玺印文字体系,是中国当代书坛印坛的杰出代表人物。


林剑丹先生也是中国当代书坛文化复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他的篆刻就参加西泠印社展览。80年代初书法已享誉全国。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兼评审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及温州书协主席等。他为浙江书法走在全国前列和带领温州书法走向全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书法人才。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2013 年温州创设“林剑丹温州书法专业学子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资助考上高校书法专业的温州学子。他是一位德艺双馨、受人尊敬的书法篆刻艺术家。


近年来,为了打造浙江文化大省、美术强省,浙江美术馆推出系列活动。“用刀如笔-林剑丹篆刻作品展”就是浙江美术馆宣传、弘扬浙江艺术大家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项目之一。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温州市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艺术家  林剑丹



林剑丹,1942 年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今属苍南县),师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曾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温州书画院院长,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现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院客座教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长期从事书画、篆刻创作及研究, 二十余年担任中国书协“国展”评委。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界最高成就奖“兰亭书法奖·艺术奖”。书法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展览,并被专业机构收藏。


前言作者  张如元

张如元,又名张弢,别署勤屩庐,中澹阁。1946年6月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客座教授、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美术系主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瓯印社社长等。擅长书画篆刻、特别擅大篆和行草,是诗词、古文字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对诗词、古文字学等有较深的研究。


主要著述:《汉字形音义演变大词典》、《玺印文综》、《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丛札》、《〈汉书人名索引〉疏误考辨》、《〈水经注〉标点错误举例》、《王十朋〈宠示室铭帖〉真迹考实》等;近几年主要从事温州地方文化的研究,出版有《瓯海轶闻校笺》、《东瓯诗存校补》、《永嘉鹤阳谢氏家集考实》等专著。


作者:張如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州家户欲晓的名家:林剑丹古玺文字书法对联
9月到浙江美术馆一叙|两位温州籍书家展览前后接档
林剑丹:搞艺术的人,心不能乱
《中国篆刻》第27期 本期人物——林剑丹
捉 虫——林剑丹篆刻的故事丨私享·传承
金辉 | 走近林剑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