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陈智林:在川剧中寻找幸福的人

陈智林

在川剧中寻找幸福的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戏曲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叫好不叫座的艺术。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都改行进入影视表演和流行音乐行当。是戏曲艺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还是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发生了改变?这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至今尚没有结论。在当代戏曲舞台上,就有那么一个人,他不仅认准了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身体力行将川剧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变成了既叫好又叫座的艺术,而且他还利用智能网络,将川剧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他就是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身兼数职的陈智林,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作为一名演员,他在《巴山秀才》、《易胆大》、《尘埃落定》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孟登科、易胆大、麦其土司等深入人心的舞台艺术形象;作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为振兴川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而不懈努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不遗余力地为改善四川艺术家的生活条件、保护川剧的知识产权建言献策。其实在他心中自己的职务只有一个:“我就是一个为传统文化做点事情的人。”

川剧演员中的“二度梅”

陈智林

15岁开始学戏的陈智林可谓大器晚成,由于学艺之初年龄偏大,练起功来自然更加辛苦,但陈智林乐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我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更注重在练功时进行思考,所以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赋、勤奋和善于思考成就了陈智林。“我什么都唱过,什么行当都尝试过,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塑造艺术形象最需要的是感悟,多读书才能提高感悟力。”他说。

陈智林是以《托国入吴》出道成名的,剧中男主人公有一段长达50余句的核心唱段,抒发越王勾践作为一国之君的丧国之痛与誓雪国耻的悲壮激情,他的演唱一字一珠,如行云流水,声惊四座,荣获四川省青少年比赛演出青年主角表演一等奖,这一年,他22岁。

1989年,陈智林主演《花荣射雕》,进京为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同年,在《望娘滩》中他饰演中年聂郎,激昂慷慨的唱功加上变红脸、变黑脸、变金脸的表演特技,允文允武,精彩迭现,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成都分会场演出时,得到观众如潮掌声。在前往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中,载誉而归,经停北京时,在北京人民剧场汇报演出,不经意间夺取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3年,陈智林在新编历史剧《峨眉山月》中,成功地塑造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舞台形象,从青年演到晚年,从小生跨行老生,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地方戏交流演出(南方片)中,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

陈智林《巴山秀才》剧照

日渐走红的陈智林,所看重的仍旧是无比热爱的川剧艺术。2002年,为了重新塑造《巴山秀才》中瘦而高、迂而酸的孟登科,中年发福的陈智林,从投入排练到首演,仅仅50天时间,体重减掉了整整26斤。凭着这样的敬业精神,陈智林深入钻研角色,调动丰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形象。在2002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该剧亮相于上海大剧院,首演成功;继而在2003年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占尽风流;2004年陈智林再度荣获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开二度。

“二度梅”给陈智林的不仅是荣誉,更多的是对川剧事业的信心。陈智林坦言,自己现在不仅是演员,更是一个管理者,“二度梅”是一种激发,他希望以身作则激起全院演员的干劲,多出好剧、好演员。站在院长的角度,陈智林为自己定下的任务是多培养几个“梅花奖”、“二度梅”;站在演员的立场,陈智林还在拼,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目前全国获得“梅花大奖”的只有尚长荣、裴艳玲等人,而这正是陈智林拟定的下一个目标:“我要继续创作,用新的角色、新的剧目来冲刺‘梅花大奖’。”

提及川剧,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变脸和吐火,但陈智林表示,“变脸不能代表川剧,它只是川剧里的一个‘雕虫小技’。川剧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个凝聚传统和现代审美于一体的剧种。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过,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得从川剧入手。”

刘燕、陈智林《巴山秀才》剧照

川剧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县县有团、天天演戏、人人爱看”的鼎盛局面,但现在和很多剧种一样,川剧也面临着市场和观众方面的尴尬。对此,陈智林认为并不是川剧落伍了,而是现在的观众对传统文化存在误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独具巴蜀文化特色的川剧,是一朵艺苑奇葩,而陈智林如今已经成为21世纪川剧剧种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勤政廉洁,为振兴川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使该院跻身全国百家优秀文艺团体。他告诉记者,戏曲艺术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阳春白雪,而不是那些外来的交响乐、流行歌。

不遗余力振兴川剧艺术

陈智林

陈智林认为,传统戏曲是根置于民族土壤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人民性。它的兴衰荣辱,直接反映出社会发展进程。因此,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繁衍发展的纽带。而“新戏曲”思想的建立和戏曲艺术的时代化不等同于摒弃传统,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适当、适时的革新,这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时代的需要。

“川剧开花,墙里墙外都要香。”陈智林率队多次赴法国、瑞士、卢森堡等国进行巡演,外国观众非常喜爱川剧,场场爆满,这进一步增强了他和川剧同仁们的信心。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变化,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川剧的发展。”陈智林说,无论是从历史的传承,还是从文化的繁荣,抑或是现实的需求来看,振兴川剧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血脉,传承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情感记忆,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弘扬四川精神,展示川人风采,体现时代价值;就是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四川文化品牌,彰显巴蜀文化魅力,助推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就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惠民、乐民的重要作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

陈智林《卧虎令》剧照

“从事文化艺术的,一定要有淡定的文化心态。”有着深厚川剧艺术造诣的陈智林,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川剧振兴重在培育相应的文化“土壤”,出人、出戏、出观众、出效益。人才是振兴川剧的灵魂,剧目是振兴川剧的关键,出观众出效益是振兴川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最核心的是要赢得观众,没有执著的观众和良好的氛围,一切都是空谈。而川剧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观众,进一步加大对川剧名家名角领军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深化精品佳作的创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剧团改革、产品营销、市场开拓和产业衔接融合的研究、推进,最大限度放大川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出戏盛演30年,影响的是几代人。”陈智林说,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口号30年来,共推出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可谓硕果累累。如《易胆大》、《巴山秀才》、《变脸》等诸多名段,已盛演二三十年,至今依然活跃在川剧舞台上,魅力无穷。

陈智林认为,地方戏曲以其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成为中国戏剧的主体,而地方戏曲院团在此过程中的准确定位,是戏曲复兴的基础之一。“明星”是戏曲的形象大使,也是戏曲蓬勃发展的标志,地方戏曲就是要树“明星”、树“新人”,通过他们的成长和票房号召力,来完成戏曲的时代转型。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陈智林身体力行,狠抓剧目生产,特别是精品工程。《变脸》荣获“文华奖”之后,作为剧院艺术生产的重中之重,陈智林主张紧紧抓住该品牌剧目与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作曲、名舞美以及名剧院强强结合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原创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在演出实践和加工提高之中,精益求精,最终,该剧入选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成为“十大精品剧目”,开创了四川戏剧先河,不仅为川剧、更为四川文艺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谊、陈智林《易胆大》剧照

陈智林呼吁各大专院校文学院的教师结合古典戏曲进行教学,加强与戏曲表演团体的合作,引导青年大学生接触传统戏曲;同时表达四川省川剧院与各大专院校真诚合作的良好意愿与希望。“戏曲需要年轻观众,年轻观众也需要戏曲这样高雅的古典艺术陶冶身心。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亲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它并传播它,要让传统艺术和文化拥有青年传播者和热爱者。”

陈智林率领四川省川剧院,开展川剧走向大学校园演出活动,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演出川剧精品剧目《变脸》及《巴山秀才》。尽管学子们专业不同,籍贯不同,与传统戏曲“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后,不少人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加大川剧传播力度,陈智林去年将目光瞄准了网络视频,与绿色中国网络电视合作创立了南国戏剧频道,使全球的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点击观看精品川剧剧目。

“这些举措,只有一个目的:为振兴川剧培育‘土壤’、营造氛围。”陈智林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方面意识。他进而阐述,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文化作用的觉察、对文化规律的觉悟和对文化使命的觉醒。文化自觉的程度,既是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的环境条件,也是衡量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的文化自觉,就没有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就没有国家的文化自强。

陈智林《尘埃落定》剧照

他说:“我们讲繁荣文化,不能片面理解为繁荣流行的、时尚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繁荣高雅、严肃的传统文化。一个五音不全的歌手一夜之间被捧成‘新星’,这种现象令人担忧。”他认为,我们一方面要维护中国文化的纯净性、严肃性,像越剧、昆曲、川剧等中国传统戏剧艺术,要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精品。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好大众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消费品味,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星、捧星。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能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共鸣。传统艺术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能给人们带来高雅的艺术享受和怡情冶性的审美愉悦,这是快餐艺术无法达到的境界和效果。希望演员陈智林、院长陈智林、人大代表陈智林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幸福的方向,祝福他,祝福川剧。

本文原载于《绿色中国》2013年17期,图片均摘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以及图片的拍摄者与共享者!

End

轮值|虎豆哥3号-狒狒;主编|悦悦

咦?点亮这颗小心心试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戏曲: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东方美学
新春开学季:非遗祁剧首进校园 新改课本剧送“开学大礼”
国粹之一是京剧这合适吗
“弘扬天府绿道文化,科普走出公园”主题活动在文化公园举办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传播非遗戏曲经典
中国文化川剧变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