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州古村落】江永小河边村:扶灵瑶文化的点点滴滴

江永小河边村:扶灵瑶文化的点点滴滴

陈瑜
       写过了江永“四大民瑶”中的清溪瑶、古调瑶、勾蓝瑶,也想追寻下“扶灵瑶”的踪迹。
   扶灵瑶主要集中在江永源口乡,境内崇山峻岭,群峰挺拔,山岗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谷母源、石道源、白沙源、俸源、大小溪流纵横交错,出凉亭坳,众水归一,谓之“源口”。源桃河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逶迤穿过山峦和村寨;三源湖千山一碧,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燕子山天仙草原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草原、云海与风车交相辉映,自成别样风景。


元朝至正初年,扶灵瑶13姓先祖相继从山东、浙江、广西、湖南道州等地迁入。择此众水归一之出口开基垦荒、始号扶灵,分五户建四坊:尚義坊(今上村)、理仁坊(今小河边村)、昇平坊(今八角亭村)、功曹坊(今公朝村),开基拓业距今八百余载。


小河边村的代表性建筑物就是首家大院。没有高大的门楼,幽深的巷道延伸着人的思绪。一个个门楼独居特色,有“居之安”、“星聚”、“补拙山房”、“ 允臧”,查询资料,“允臧” 是确实好、完善的意思。《诗·墉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孔 传:"允,信;臧,善也。" 晋 左思 《魏都赋》:"谋龟谋筮,亦既允臧。" 明 张居正 《大狩记》:"及后慈圣上仙,议将南祔,又以窀穸事重,必求允臧。"可见取其名者的学识。


每个小院各自独立,而又通过纵横交错的巷道户户相连,院内布局合理,均有天井、正堂和两侧的厢房,屋檐浮雕彩绘生动活泼,门窗上的雕刻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有一堵墙上还标注“首步瀛蟾造,光绪八年”,首步瀛是谁?蟾造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据查,首家大院,始建于明朝中期,重建于乾隆年间,再经咸丰、光绪年间扩建。现留存下的首家大院为咸丰、光绪年间建造,砖木结构,二层建筑。
古村里还有一个首家祠堂,供奉首氏家族先祖的地方,据江永县的家谱记载首姓由来为:先祖孟知祥建立后蜀(五代十国),育有四子,帝位传给三子孟昶,后孟昶降于宋朝沿长江坐船前往杭州,至洞庭湖时,另三子因惧怕逃亡,改变姓氏以逃避追捕,路遇盘查便低头伸手以示姓首,因手首谐音,首孟形近。


首光保迁移到江永下首家落业,故首光保是下首家首氏始祖。并载明了首光保是第一十四世首氏人,又名帅保,生于元至元年(约1294年),卒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配周氏,生四子。其后裔于洪武年(1371年)居二世派分二房。一房为敦厚堂堂号首家邨(今江永允山车田下首家村),二房营居洪熟村(今江华县白芝营镇洪熟村)。
始祖盛公,元初进士,由户部主事为衡州牧,见全州榄村山明水秀,遂家于此。至尊成公,元末徙居永明县黄柏岭村。越二代明洪武时光保公迁居本邑允山镇上首村。


关于“首姓从何而来”的问题,永州江永《首氏族谱》收录了一篇盛公亲自写的“旧序”,其中有段话颇耐人寻味,现抄录如下:   余郴阳人也,去永邑数百里许。平时披览舆图,颇知大概。究竟方土人物,得之于仿佛间。今皇上御极之二年,时余在京供职。恭膺简命,振铎斯土,于是扣舟而来。过洞庭,历星沙,越衡岳,逾月抵道州河畔,将次入境,见其山川秀雅过于寻常,信乎天地清淑之钟毓,必有世家大族卜庐其间。及莅任后,葱葱郁郁满宫墙,不禁喟然叹曰:噫欤休哉!近于兹四载矣,两监邑试,而拔前茅者,辄多同姓。初未计同宗然否,因忆大父之言曰:吾族自青齐来郴,转徙他处者,所在多有。或相值忽,以路人视之可耳。余拳拳志焉而不忘。一日,有处士怀升者,仪容端雅,不事边幅,旷达人也。挟宗谱而来,请曰:宗以族得民,先人由郴阳析族聚居其邑,念有五世,顾先生殊玉,以增光宠。原授而观,噫噫之非特同姓,抑且同宗,本源履历见乎传世,行次见乎文详。盛公何许人也?家谱介绍:盛公位登进士,由户部主事出仕三楚衡阳牧,经览全州金车揽村,爱其山清水秀,遂有志于斯而筑迹焉。后尊成公宋末进士,职授评事。
首家大院见证了扶灵瑶的发展史。洪武二十九年后,四瑶就是指清溪瑶、古调瑶,扶灵瑶,勾蓝瑶,四大民瑶是平地瑶的一部分。因四瑶聚居地曾有上千户之众,住在平地与民接近,故称“四大民瑶”, 朝招安下山的四支瑶民,招安后得到了朝廷的好处,愿为朝廷在隘口当差。他们最早走出深山老林,告别“刀耕火种”,最先接受汉儒文化,最早学习汉农耕技术,最先学会汉民手工作坊。在信仰上,不单纯信奉宗教盘王,神农,归服王化后,也信奉儒教,佛教,道教,佛教,这就是四大民瑶的一大进步,与过山瑶拉开了距离,主要原因是得助于朝廷优抚待遇,经过明朝的发展,他政治地位,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完全可与汉民媲美。
源口瑶族保存的《扶灵瑶统记》,详细记载了扶灵瑶山水图、地界、冲漯、村落、道路、河水、户籍、充役、把隘、辛劳、霸场、田粮则、县志粮、征粮册、田土名图、绘凭、批示、奉则、绘照、开试、庵观、阁庙、祠寺、社坛、津渡、桥亭、文生、贡监、职员、承充、事故、灾祥等内容。其中仅"批示"一栏,就收录了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官府批示计三十件,内容涉及保护瑶族山场田土、免役、办义学,处理盐运、停泊纠纷等,为今天研究封建制度下的民族政策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瑶族内部长期实行的瑶长自治制度,《统记》也有完整记录,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起至民国三十年(1941)止共287年间,历届瑶长、瑶目的任职名单一一详记。每三年换一届,按姓氏轮流,实行民主选举。如此完备的瑶族史资料,在国内瑶区尚属首例。《扶灵瑶统记》堪称是记录扶灵瑶社会550年的地方志,是一部极为珍贵的瑶族历史典籍。
历史上,扶灵河岸边的瑶族村寨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勤劳俭朴的扶灵瑶人耕耘拓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扶灵农耕文化,《扶灵瑶统纪》、禅山寺大型祭祖礼佛活动“千人会”、瑶族长鼓舞、耍春牛、放河灯等就是扶灵瑶民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它所表现的内容是抒发瑶族人民原始信仰的精神产物。 
写扶灵瑶文化,很是迷茫,思不成绪,只得参考和引用很多江永学者的理论和文章,供专家们批评指正,也算是对江永四大民瑶的一个总结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永四大民瑶称谓的来历
江永黄土坳村扶灵瑶寨
那些谷物有灵魂:“湖南物产别传”·江永香米
【永州古迹】江永千家峒: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古韵 . 永州
《永州传》连载29 江华瑶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