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底活动多,压力大,致辞怎么写?六大诀窍教给你
供大家参考!

年末岁尾,笔杆子进入写作的“旺季”,各类稿子像冬天的雪花一般,漫天飞来,让人应接不暇。

普遍的做法是,单位要开一系列会议,办一系列活动,对一年工作进行总结。不管是会议,还是活动,都离不开领导出席讲话,代表单位表示欢迎、慰问、感谢,或加油鼓劲、展望未来、联络情感。活动很密集,有的领导上午总结会、慰问会,下午汇报会、茶话会,晚上还有团拜会,一天七、八场,忙得不可开交。

说实话,领导忙,笔杆子也不轻松啊!因为如此高频率的活动安排,领导自然没时间亲自写,只得靠笔杆子代为起草。于是,这个冬季,就成了笔杆子最忙的季节。

问题是,在笔杆子大显身手的“光鲜”背后,却是挥之不去的压力和“暗无天日”的伏案疾书,一盏残灯,加班加点不说,就怕写不完,写不好,届时领导不满意,听众也吐槽,那就麻烦了。所以,这段时间,很多朋友在高强度压力面前,常常陷入焦虑、迷茫,乃至绝望之中。

以前读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开头有两句:“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感觉,引到这里,特别能表达大家的矛盾心情。可以说,这个季节,既是笔杆子的“高光时刻”,也是“至暗时刻”。

挺住,或认怂,that is the question。

我是“过来人”,非常理解这种“窘境”,于是就特别希望做点什么,以便帮大家减轻一点(哪怕就一点点)焦虑,把“黑暗的季节”变成“光明的季节”,把“绝望之冬”变成“希望之春”。反复思考,决定总结几条经验出来。这些经验在《我的总结发言: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 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一文里有谈过,现在专门把它拎出来,总结成五个特点、六大诀窍

首先,说说这类稿的特点。

前不久,我读毛主席的文章,让我再次感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1941年,他在西北局干部大会上讲:“我们革命的目的,是要打到我们的敌人,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但敌人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还不知道,不知道敌人是什么样子,敌人就打不倒。……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这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先得认识问题,搞清“敌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对问题作出清晰界定,分而析之,才能找到破解的办法。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想写好文稿,首先要把这个“敌人”搞清楚,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写好它。

在公文的家族里,致辞,又叫致词,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现一般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

致辞是一种应景性讲话,这类稿子有很多值得关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五方面:

一是篇幅相对较短。这类稿子,短的一到两页,比如茶话会致辞,大多表达感谢、祝福等意思,几分钟就讲完了。长的也就三、四页,如果遇到专项活动,如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可能长一点,需要把动的过程回顾一下,把成果总结总结,甚至连今后的打算、目标都附带讲一讲。不管如何,相对而言,篇幅“短”的特点是很鲜明的。

二是便于口头表达。这种场合的致辞,就是即兴演讲,所以,在本质上就是对着一群人讲话。正因为这种“讲话的本质”,那些口才好、情况熟悉的领导,有时干脆就不要讲稿,直接登台就讲了。既然要写了,就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让人舒服的稿子,在语言上,一定是口语化、通俗化的,让读的人“口感”好,让听的人“耳感”好。

三是有特定应用情境。这类稿子往往有特定的应用场景,一般是某种活动,有特定的背景、对象和主题,还有比较具体的环境,比如项目签约、开工、开业的现场,一支队伍要出征、凯旋,一次晚会、比赛开幕……现场有特别的气氛,或喜庆,或激动,不像日常工作会议那样严肃。这种情况下,讲话者需要寓情于景,与现场互动、共情、共鸣,这就需要融入一些情感因素,可以不那么“公文”。

四是容易写出文采。我的感受,在所有公文中,这类文稿最能写出采,写出个性来。这就是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地方领导的招商引资推介词写得文采飞扬,像散文的根本原因。因为,文采所起的作用就是渲染氛围,就是通过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刺激情绪,激动人心、捕获人心,这正是语言表达的初心和本源。

五是写法相对灵活。语言本来是没有规则的,语言的目的就在于让人明白自己的意思,理解自己的情感。所以,自古以来,语言就是很灵活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及表达习惯,只要大家都能懂,那就是好的表达。应景讲话不像法定公文那样有明显的结构体例,它非常灵活,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在所有公文中,恐怕是最“文无定法”的一种了。

掌握了文稿的特点,写作的诀窍又在哪里呢

我感觉,一篇娓娓道来、津津有味,让人念念不忘的讲话,诀窍有六点:

1.结构尽量简单

我的观点是,越简单越好记,因为这样有利于降低听的难度。

什么结构最简单易懂?

实践证明:并列结构最简单易懂。这种结构不分先后,一个观点讲完后,听众已然get到了你的表达逻辑,几乎能预测你下句会怎么讲,当你抛出第二个、第三个时,读者会感到熟悉,因为他们适应了你的范式。

所以,写作时要有用户思维,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尽量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越是简单,听众越喜欢。

正如我在浙大学习期间的总结发言,全文讲了七句话,并列铺排出来,标题结构为:“浙”七天,××的××很×。句式对仗,好记,各条没有顺序,哪条在先,哪条在后,都无所谓。

2.嵌套说“NO”
老实说,这点是上条的延伸,本质上也是结构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强调提纲层次的复杂程度。
我的观点是,不要嵌套,像开“中药铺”,让人头晕眼花。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讲话往往简单,能把一个问题分解为几点表达出来,就已经很厉害了,很少有人像写论文一样,一层包含着一层,写得很复杂。
写应景讲话稿,很忌讳像写论文一样叠床架屋、层层嵌套,具体说来,我觉得一个层次就行了。千万不要在“一”下面还来个搞“(一)”“(二)”,更不能搞到“1”“2”这个层次。如果写成这样,光凭耳朵听,是很难理解的,如此复杂的致辞,谁也受不了呢?
人毕竟不是电脑,不喜欢复杂。你看,现实中一些领导即兴讲话,结构都很简单。比如,今天,我就讲三句话(三个字),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讲完就完了。
这种讲法,非常人性化,让人听得懂、记得住、忘不掉,不吃力。
3.有观点,有味道
听人讲话和阅读文章是一样的体验,都希望有见地、有味道。
这是人类演化几十万年所形成的记忆,不管是吃东西,还是读文章,概莫能外。想想,让你喝一千杯白开水,体会是怎样的呢?恐怕是索然无味,无所怀念,但如果给你喝上一杯香味四溢的茉莉花茶,恐怕你会记忆尤深,回味无穷了。
所以,写文章还得有生活的基本体验,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是不人性的,乃至反人性的。一篇应景讲稿,必须有观点、有味道,只有讲出点“道道”来,才能吸引受众。
问题是,怎么提味?
我的方法是,在标题上作文章,因为在一篇文章里,标题是最高光的部位,最吸引眼球的地方。有种说法:“读报先读题,看书先看皮”,底层逻辑就在这里。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有个观点:“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就是写文章要在关键、最紧要的地方安排最精辟的话,成为文章的警句,以传达作者表达的内容主旨。显然,标题就是一篇文章“最关键、最紧要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观点和味道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你要做的,就是从众多信息中把精华“萃取”出来,开门见山抛观点。
就比如,我在浙大培训的总结发言那篇文章,将“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作为全文的“芯和魂”,并用七句话来概论观点,一级标题还用了谐音手法,将“这一周”写成“浙一周”,就是想让观点更耐人寻味一些。
4.“口感”要好
前面说了,应景讲稿的本质就是即兴讲话,属于口头表达,所以还得讲究“口感”,读起来“爽口”。
什么是稿子的“口感”?
一言以蔽之,文章的“口感”就是读起来舒服,往细了说,就是讲的朗朗上口,听的娓娓动听、津津有味、念念不忘。
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
方法就是,讲“人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表达,要从公文语言的窠臼里跳出来,多讲接地气的大白话,必要时还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接地气的网络热词、俗语、谚语,甚至“生造”一些词汇,千万别整专业术语和生僻词。在句法上,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语法要简单明了。
5.打感情牌
西方有为哲人说过:发自内心,方能打动人心。我国古人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有道理,那就得讲理啊。
前面也分析过,讲话稿的本质就是讲话,而讲话,就得有情感才有感染力。谁也不喜欢听言不由衷的话。
高明的演讲者,最善于煽情,打感情牌,他们先发现听众情感的“痒处”,既而用文字为抓手,为读者“挠痒痒”,反复地挠。
哪些属于听众的“痒处”,发现了又怎么挠?我的理解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经历的、认同的就是“痒处”,你去回顾它、讲述它、渲染它,就相当于触碰了它,当你带着自己的观点、洞察和感受复盘的时候,客观上就等于给受众“挠痒痒”了。
正如我在总结发言里回顾了学习中的几个小插曲,目的就是用故事来复盘情感,从而拨动情感的那根弦,自然而然地抓住受众的心,让他们舒舒服服地进入语言的彀中。
6.应景
说一千,道一万。应景讲话就要应景,如果不应景,就失去了自身特色。这就像我们经常说,学生没有学生的模样。没有该有的样子,是不行的,因为即兴讲话的灵魂就在“应景”二字。
为何要应景?
很简单,因为只有应景才能让人觉得真实可感,产生代入感。一篇文章倘若没有代入感,就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共情,进而产生不了吸引力、感染力。所以,写好这类稿子,就应回到工作的“场景”去思考,有时为了写得细腻,可以用对话、描写等手法,把细节描摹出来。
如何应景呢?
要做到应景,首先得心中有景。这就靠写作者的观察能力了,只有在前期观察、记录,准确“存储”了真实的景,讲话时才有“应”得可能。比如,我在那篇总结发言中,引用老师的观点,回顾学习中的“故事”,点点滴滴,靠的就是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若做不到这一点,是很难“再现”那些情景的。
都说“马靠四条腿,人靠一张嘴”。什么是高明的讲话?笔者以为,那种娓娓道来、津津有味,让人念念不忘的讲话,就是最高明的讲话。
以上是我对应景性文稿写作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当然,具体写作中,需要大家解开思想缰绳,让思维的野马自由驰骋起来。只要是普受欢迎的,让人感到舒服的,就是好的,都可以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位省 委“笔杆子”的“十悟”,道出文字写作的“真经”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的写作之道
初学写作者尽快“上路”的途径——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一)
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自白:文字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功夫在哪、有何意义| 精选
花肉职经②:莫为写稿愁白头
007|“笔杆子”的“自然”进化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