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鲧堵禹疏与黄河治理

带您领略黄河风貌


鲧禹治水影响深远,是黄河治理历史中“疏”与“堵”之辩的开始。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多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输送不平衡,具有“善淤、善徙、善决”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历代水利专家就到底是以“疏”还是以“堵”为主治理黄河,展开了不懈的探讨与实践。

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居无定所,洪水一来,“择丘陵而处之”。到了传说中的距今约50 0 0年前的神农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开始在两岸土质肥沃的平原上定居并发展农业。面对洪水,为了保护家园,人们开始由逃避转向防御,这是治水理念的一次较大飞跃。传说,当时共工氏采取“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在距河流两岸一定距离的低洼处修建简单的土石堤埂,以抵挡洪水。由于共工氏治水有方,后世水官一度被称为“共工”。

到了传说中的帝尧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黄河连续发生特大洪水,“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在部落联盟会议上,大家推举鲧主持治水。鲧沿用共工氏的方法,“作城”“障洪水”,历时多年,水势依然凶猛。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采用同样的方法,共工氏治水成功,而鲧却失败了。今日推测,可能由于鲧所处的时代,部落人口逐渐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与共工时相比,受灾范围更广,受灾程度更严重。

鲧治水失败后,部落首领推举鲧的儿子禹主持治水。禹吸取他父亲的教训,“疏川导滞”,疏通壅塞河道。他顺应西高东低地势,疏导洪水东流入海,后人称之为“疏导法”。 禹的治水实践,标志人类面对洪水开始从消极防御转向积极治理,这是治水理念的又一次飞跃。禹治水10余年后,洪水回归河道主槽,黄河不再漫溢,消除了水灾威胁,人们从高处搬回平地生产生活。

禹“疏九河”成功,受到人们爱戴,舜也将部落首领禅让于他。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即位,建立中国第一个专制王朝——夏朝,王位世袭制开始。

黄河入海口

禹“疏九河”千年无患,历代传说家喻户晓。后来,孟子极力推崇大禹的治水思想,认为是治国也应遵循的“水之道”。到了汉代,在“法先王”思想的指导下,禹被神化,禹所疏导的黄河下游河道被称为“大禹故道”。“疏导”之法由此被视为千古可行的黄河治理方略,指引后人探索与实践。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水流有清浊之分,开始初步探讨泥沙与水流的关系。《诗经》中道:“相彼泉源,载清载浊。”《管子·度地》则指出:“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系统修建黄河两岸堤防。西汉末年,黄河两岸堤防已使用3 0 0余年。河水虽不再肆意泛滥,河床却逐年淤高,两岸居民“犹筑垣而居水”。在这种情况下,关于黄河治理的各种方略开始涌现,如避让说、水力刷沙说、分疏说、滞洪说和改道说,等等。

其中西汉末年大司马张戎的水力刷沙说,首次从水流和泥沙的角度分析了黄河河患的成因,认识到了黄河下游的决溢主要源于黄河泥沙的淤积。河水本身可以冲刷河道,他建议保持河水较高的流速,靠河水自身的冲刷力排沙刷槽。其“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等观点,被后来的治水专家广泛引用。

而同时期贾让的《治河三策》,则是中国最早的有关黄河治理的文献。他在总结分析黄河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的理念,认识到黄河治理必须遵循河流的客观规律,留足泄洪断面和洪水容蓄场所。在他看来,仅靠加高培厚堤防来治河的方法不过是下策而已。20 0 0多年来,这份文献受到治水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至今仍备受推崇。

东汉年间,人们对于堤防在水流冲刷泥沙中的作用已有明确认识,且由汉明帝得出了“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的结论。

黄河下游原阳双井控导工程

到了北宋初年,针对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患,有人提出了修筑遥堤以防河患的“宽河缓流”方略。宋徽宗时,担任左正言的任伯雨明确提出“宽立堤防,约拦水势”的方略。其间,又有全河分流、局部减水、放任行流等主张。然而,这些主张与“宽河缓流”一样,都只着眼于水而忽视了黄河含沙量高的特点。

明代迁都北京后,为确保每年40 0万石漕粮自江南顺利运抵北京,重开会通河,使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并制定了“治河保漕”的原则。当时,京杭运河徐州至淮安段需要借助黄河河道。为了确保该段黄河运道的畅通,明代治河官员刘大夏提出“南疏北筑”的治河保运方略,即黄河南岸宜疏浚以杀河势,而北岸应筑堤以保护山东张秋段运河。此后,直至嘉靖后期,分流主张在黄河治理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分流主张与北宋时期的宽河缓流一样,忽视了黄河泥沙问题,其结果不仅没有缓解主槽淤积,反而使主槽和支流淤积加速,造成河道“此冲彼淤”、“靡有定向”的局面,使黄河灾害不断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合流”论开始出现,其代表分别是明代隆庆和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万恭和潘季驯。

“大禹治水图”玉山

万恭首先提出,想要黄河水流迅急,水由地中行,“舍堤无别策”。潘季驯则提出了“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治河方针,而“借水攻沙”的关键在于筑堤。潘季驯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实践,在徐州以下黄河两岸筑起系统堤防。黄河被固定在徐州、邳州、桃源和清口一线,经今淮安码头流入东海,虽然其间也有决口与漫溢,但是很快就被堵塞。此后,“借水攻沙”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至今仍是黄河治理的主要方略之一。

从上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历朝历代针对黄河的水沙特点提出的治黄方略和开展的治河实践,都深深地烙上了鲧、禹治水中“疏”与“堵”之辩的印迹。但无论是“疏”还是“堵”,都应因时因势而定,因地制宜、“疏”“堵”结合,才是黄河治理的真正上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知识丨​​李仲均 李卫:我国古代的治黄水利工程
黄河水利史
命运多舛:历史时期的黄河水灾
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黄河治理简史(2):思想流变及对现代洪水和河流治理的启示
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听说黄河发洪水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