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晋小楷,无格子对齐法则完整详解,适合小楷初学者做参考。

本文将从无格子小楷对齐的意义说起,详细分析每一个字存在的合理性,从第一竖列的第一个字,讲到通篇完结。

选择的字帖范本是王羲之的小楷《佛遗教经》,辅助佐证有小楷字帖赵孟頫《道德经》、颜真卿《麻姑仙坛记》。选择颜真卿小楷的意义在于,无格子对齐法则同样适用于写唐楷。

一、无格子小楷对齐的意义

魏晋小楷风格迤逦,婉约脱俗,很多人喜欢写。若要写得好,前提是要达到两个“致”:字要写得精致,字的通篇分布要错落有致。

初学者在尝试魏晋小楷的时候,大多数已经颇有楷书功底,把字写得精致难度不大。但是如果不懂得基础对齐法则,凭感觉随意书写的话,势必会写得犬牙交错,杂乱无章,谈不上错落有致。

古人《临池心解》如是说:“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 总在精神团结, 神不外散。如论诗者,比之五言长城,四十贤人意也。”意思是,无论字数多少,都要有关联呼应地书写。

小楷作品的特点就是字多,如同成千上百的士兵。不按规范的队列对齐,都凭感觉乱糟糟站一起,就是乌合之众。遵循了对齐法则,就是精锐之师,结成完美的战阵。

对齐法则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懂得如何对齐,写出来的字通篇雅致,赏心悦目。反之,一堆字随便写,通篇文字会无情地呈现杂乱罗列,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下去,势必会影响到书写者的兴致。

本文致力于让初学者掌握魏晋小楷的基础对齐法则。在法则的指引下,胸有成竹,随时有一股创出佳作的跃跃欲试之感。

第二、对齐法则产生的依据

古人写无格子小楷,是从右边第一竖列开始自上往下写单字,然后向左按顺序逐步完成每个竖列的书写。

从右向左的书写顺序,使得从第二竖列开始的每个字,都可以从右边斜上和斜下两个方向找到已经写过字,目测做为参照字。每个新字,向右斜上、斜下的前辈目测看齐,这就是无格子小楷对齐的基础逻辑。

这个逻辑,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每个字都只能寻找已经写出来的字做对齐。

如下图,繁体“进”字,右斜上对齐的字是“知”“子”“度”,右斜下对齐的字是“皆”“行”“皆”。

第三、第一竖列的重要性及书写要点

那么最右边的第一竖列,没有右侧参照字,需要特别阐述其作用。盖房子需要打地基,并建造顶梁柱。无格子小楷的地基,在后面要阐述的“天地对齐”法则会说明。第一竖列就是顶梁柱,不可或缺。

做为通篇文字的脊梁骨、顶梁柱,如果单字写得松垮,没有严谨的关联,那么整篇小楷就先天残疾了。一个天生佝偻的残疾人,后天怎么滋养弥补也不可能健康英俊。

写第一竖列的时候,通篇气韵刚开始萌芽,每个单字应遵循道法自然。字体大小和间距的产生,来源于两两关联的“两仪法则”。

王羲之修道,太极生两仪。两仪法则应用在第一竖列,就是上下相邻的两个字,要看成一个太极来写。

打个比方,第二个字,要同时和第一、第三个字组成各自的太极,也就是形成新字。

我们选一页来具体分析:

以第一竖列“好”字为例,它跟“结”组成一个太极新字:

然后,“好”、“贵”也组成一个新的单字:

“贵”字,既跟“好”组成“好贵”,也跟下面的“人”,组成“贵人”:

看到这里,或许有书友按耐不住了:“王羲之未必是这么想的,勿对古人妄加猜测,强加于古人。”摩诘君在此要说的是:“在我的帖子里,王羲之就是这么想的。”

如此一来,第一竖列从第一个字“结”,到最后一个字“念”,都遵循了上下相邻的“两仪对齐”法则。

这么书写的逻辑在于,相邻的两个字尽管相隔有一定间距,笔意上必须都有关联,组成一个完整的新字。如此环环相扣,组成类似双螺旋基因链的结构,牢不可破,第一竖列才能堪当通篇的顶梁柱:

第四、第二竖列“三才对齐法则”

如果说,第一竖列是开天辟地,混沌初开,那么第二竖列是小荷初露尖角,依然承担了打基础的作用。

王羲之是修道者,八卦中每个交卦,都以三横存在,对应天、地、人三才,所以他将八卦三才运用到篇章构筑中。我读帖后,将它命名为“三才对齐法则”。具体方式是第二竖列的每个字,横向对应第一竖列的三个字。

不得不感叹,王羲之小楷的每个单字,放大后都是极美,不会变形。继续看一个三才对齐:

三才对齐存在的意义在于,传承第一竖列单字在两仪法则下天然形成的位置,为后续竖列的单字展开“三角对齐法则”打基础。

第五、第三竖列开始“三角对齐法则”

第一竖列两仪,第二竖列三才,十分有序。到第三竖列开始书写的时候,前面两个竖列,可谓一字不拉,全部一个萝卜一个坑,位置明确,不带走偏。这是遵循对齐法则的结果,为后续的通篇错落有致打下了扎实而精准的基础。

从第三竖列开始,每个字都是一个三角头。所谓“三角头”,是三角字阵队列的排头那个字。竖列越往后,三角头率领的三角队列单字数量越庞大。魏晋小楷无格子对齐法则的核心内容,正式呈现给书友们:

比如上图的“攝”字,就是三角头。目测朝右上和右下30到45度左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三角头,上下沿两道对齐,三个要素组成三角对齐法则。由于三才对齐已经将后续所有字的位置都预设好了,只需要按部就班书写即可。

三角字阵,是书写过程中的目测概念,由多个三才对齐组合发展形成。

有两个王羲之独特的密码,在三角对齐中可以发现。首先,三角边沿对齐,不是绝对的直线,只是大概对齐。

书圣一定不会写绝对的平整,而是略微有些波浪起伏的直线。这种灵动的对齐处理方式,在天地对齐中,也有不俗表现。

第二个密码,绝对是巧夺天工之举。王羲之把许多单字,写成了左高右宽的楔形结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充当三角头的尖角:

看“好”字左边写成尖头后,在文章里的位置:

左右结构交错,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里也有类似写法:

做为三角头的“耀”字,为了在三角头位置顺应上下沿的对齐,写法很明显做了左高右低的特殊处理。

王羲之小楷作品里,为了顺应三角头的形状,把单字写成尖头楔形,随处可见:

下面说一下三角对齐法则下,造成无格子小楷单字有大有小,间距有疏有密的审美现象。

有些人读帖,发现古人的无格子小楷,有的单字写得特别大,有的又特别小,通篇却和谐,错落有致,想当然地认为是古人功夫好,随心所欲的发挥造成的。于是自己书写的时候,也凭感觉想写大就写大,任意大小。写出来后,跟古人的帖子比起来,完全没那个格调,自己写得也太犬牙交错了。

原因在于,做为三角头的单字,就像建筑里的铆钉,都有其对应的三角序列字阵。从三才对齐萌芽,根据字阵罗列发散的趋势,决定了该字所处位置需要写多大。

而字阵发散的趋势,来源于第二竖列的三才对齐基座的萌芽。把书写出来的新字,根据三角对齐法则以合理的大小和间距加入字阵,逐步演变而成。

请看图例:

这个区域,“脱”、“灭”写得很大,“以”字明显写得小。不是因为“以”的笔画少,就写得小,而是因为“以”所对应三角头的位置,需要写一个较小规模的尺寸:

再看繁体“灭”字对应的字阵发散趋势,决定了它这个三角头需要写得比较大:

“脱”字也写得大,请看它对应字阵发散趋势的情况:

总结一下,无格子小楷的单字和间距大小,取决于三角头对齐字阵的发散趋势。有三角对齐法则遵循,并非可以任意写大写小。

请看赵孟頫《道德经》的一个局部:

蓝色标注的四个字,恰好两大两小错开“骄”“遗”显大,“自”“其”则很小。分析一下它们各自做为三角头对应的字列发散趋势,就一目了然,为何大又为何小:

许多写了很多年小楷的书法爱好者,在不懂的三角对齐法则的情况下,很容易在单字大小的选择上,做出不合理的书写。该写小的地方写大了,该大又写得小。只要一个地方写不合理,将会连锁反应,导致周边一堆区域的字,做不到错落有致的效果。

法则是严谨的,稍有纰漏,通篇气韵就没了。

第六、天地对齐法则

无格子小楷的布局,融入了古代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天地对齐,是文字罗列的基本规则。

天齐,很好达成,每个竖列的第一个字,横轴看齐,就做成了天齐。请看蓝色箭头图示,就是天齐:

那么,地齐是不是每个竖列最后一个字横向看齐呢?非也。

王羲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地齐”处理方式上的立体思维。他采用的方式是,动用到两行字做成“地齐”,摩诘君称之为:底两行波浪式地齐。

看一幅更长的地齐,是《兰亭序》的:

用两行字做地齐,犹如群山连绵,构筑在大地之上,托起通篇的文字,这就是高维度的书法审美。

这里需要填一下前面的坑。前文说过,写魏晋小楷通篇犹如盖房子要打地基,天地对齐的“地齐”构筑,就是在打地基。

第七、魏晋无格子小楷对齐法则总结

第一竖列“两仪法则”,上下相邻两个字在笔意上合并为一个字来写,两两关联。第二竖列“三才对齐法则”,构筑基础对齐单位。第三竖列开始“三角对齐法则”,根据字阵发散趋势,选择三角头合理的大小和间距。三角上下沿的对齐不一定是一条绝对平直的直线。地齐采用“底两行波浪式对齐法则”。一个萝卜一个坑,所有单字需要在对齐法则下书写。单字位置出一个纰漏,则会影响到通篇的气韵。

以上关于魏晋小楷无格子对齐法则,是写给小楷初学者参考之用,技术性较为粗浅,有高手路过请划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小楷,无格子对齐法则(技术帖)
文征明小楷《滕王阁序》,行书无格子对齐法则(技术帖)
小楷名品 | 一套可以相伴终生的经典法帖
终于找到了!王羲之《陋室铭》
王羲之《陋室铭》
“明朝王羲之”沈度小楷《赤壁赋》通篇行笔秀润,结体雍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