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言 论】技法和素养的双重缺失 ■路工





技法和素养的双重缺失


■路工


  这些年来,书法界提高文化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是一些书法作者只注重技法的训练,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高。而前几日和一个朋友在微信群中聊天,这位朋友坚持认为,学习书法不需要什么技法,只要“气息”好就行。他还举出了弘一法师作为例子。他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认为临帖不必临像,只要学个大概就行,应该“遗貌取神”。

  依我多年的观察,目前书法界存在着技法和素养的双重缺失。一方面,在书法的低层次,不少书法爱好者临帖粗枝大叶,传统技法还没有学到手就急于创新,以至于俗笔满纸,野气扑面,让人难以卒观;另一方面,在书法的中高层次,一些书法家甚至在全国大展上多次获奖的书法家,因文化素养欠缺,把恶俗当高雅,将胡来作创新,书法品位下降,连带用笔古法丢失,令人扼腕。

  前者之病,认为技法可有可无,原因一是缺乏好的老师指导,不知道怎样临帖,怎样才能学习到古人的技法;二是受某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的误导,对王僧虔“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说法误读,认为临帖只须学“神”,不必学“形”,美其名曰“遗貌取神”。似乎很玄妙,似乎高大上,殊不知“形”是皮,“神”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神”,包括上面说的“气息”,都是附着在一定的“形”上的,不同的“形”,会表现出不同的“神”或“气息”。有谁见过不存在于形的“神”?不学形,难以得神,亦难得“气息”,更无从得到古人珍贵的笔法和字法。

  古人早已认识到技法的重要性,甚至把笔法神秘化,看成如同“武功秘笈”一样的秘传。据说东汉末书法家钟繇为了得到蔡邕的笔法秘笈,不惜扒开韦诞的坟墓,得到后即书艺大进。可见技法在古人心中的分量,得不得“法”,区别是很大的。实际上技法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因为书法的传统技法是古代众多杰出书法家总结出来,经过千百年时间考验的精华,他们认为那样去写才不俗,才好看。看书法高手的作品,那种用笔或厚重或飘逸,既精妙又变化,本身就具有强烈美感,不必要刻意弄一个所谓“神”或“气息”出来,而一旦真正掌握了古人的优秀技法,所谓“神韵”和“气息”往往就在其中了。至于说弘一法师的字,实际上是这位朋友没有看到弘一法师已到“无法之法”的境界,那是技法达到非常高的阶段才能成就的啊!

  我并不是说技法可以代替一切。这就要谈到后者之病,即只注重技法,不注重素养的提高。当今一个著名书法家曾说:“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读书太多会制约你的感情和生命体验,同时也会约束你的创造。”这种说法是和艺术创作规律相违背的,在这种状态下的所谓“创造”也往往会走火入魔。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读书少,素养低,不仅作品难有书卷气和正大之气,还会影响书家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不能完全看懂优秀技法的高妙之处和古雅气息之所本,甚至良莠不分,以至于不仅创作的作品格调下降,而且技法水平也会退步。

  技法的高超和文化素养的深厚是书法家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老老实实地临帖,通过精准的临帖来掌握和提高技法,是书法爱好者跨入书法家门槛的必由之路;而多读书,以经典来滋养心灵,指导创作,则是书法家达到高境界的不二法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报》选读:书法和素养的双重缺失
书法-苏军-----林再成
初学书法,应怎样去临碑帖
当代唯一超过古人的书法家,其字有魏晋遗风,是真正的书坛泰斗!
董其昌的书法在明代的中晚期和清代早中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曾经一度形成过满朝学“董”的风潮
书法家现场演示书法技法中的笔法,中锋、侧锋和偏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