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后世奉为金文书法圭臬的《大盂鼎》铭文

被后世奉为金文书法圭臬的《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铭文:隹(同唯,发语词)九月,王才(通在)宗周,令(通命,册命之命)盂。王若曰:“盂,不(通丕pī,训为大)显(训为明)玟王受天有(通佑,保佑)大令(命),在(载,过去)珷王嗣玟乍邦,【外门内辟】(通辟,除去)氒(通厥,代词,指代殷商)匿(通慝,训为恶),匍有四方,【田允】(通畯,长久)正(通政)氒(厥,指代四方)民,在【上雨下于】(通于)【午卩】(通御,训为用)事,【虘又cuó】(叹词),酉(通酒)无敢【左酉右上舌右下火】(通酖,乐酒之意),有【左弓中上此中下火右弓】(通祡,烧柴祭天之祀)【上米中豆下廾】(通蒸,天子冬祭)祀无敢【酉夒】(通扰),古(通故)天异(通翼,训为护)临(训为看)子,废(训为大)保先王,?(字铸坏,疑为匍)有四方。我闻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殷边侯田(通甸)【上雨下于】(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人民),巳(疑为叹词)。女(通汝)妹(通昧)辰(通晨)又(通有)大服(封官之意),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没有)克克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训为就)井(通型,效法)【上宀下面】于玟王正德,若玟王令(命)二三正。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通召,辅佐)【上炏下乂】(通荣,周王室内陆位很高的一个人),【上卄下勹】(通敬,认可、尊奉)【左隹右上夂右下吕】(通拥,训为护,维护)德(美德)巠(通经,准则),敏朝夕入讕(通谏),享奔走,畏天畏(通威)。”王曰:“【上二下巛】(此字不识,疑为叹词)!令(命)女(汝)盂井(型)乃嗣且(通祖)南公。”王曰:“盂,廼(召)夹死(通尸,训为主)(通司,管理)戎,敏誎(通勅,治理)罚讼,夙夕召我一人【上米下豆】(通烝)四方,【上雨下于】(通与)我其(将要)遹(巡狩)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赏赐)女(汝)鬯(chàng)一卣(yǒu),冂(通裳),衣,舄(xì),车马。易女(汝)且(祖)南公旂(一种旗子),用【辶单】(通战)。易女(汝)邦(司)四白(通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辶亟】(通毕)(通迁)自氒(厥)土。”王曰:“盂,若【上卄下勹】(敬)乃正(长官),勿废朕令(命)。”盂用对王休,用乍且(祖)南公宝鼎。隹(唯)王廿又三祀。


大盂鼎, 传清道光间(1821—1850)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沟岸中出土,初为岐山宋金鉴所得,继转归眉县知事周赓盛,后被宋氏赎回,售予袁宝恒,袁氏献于左宗棠,左氏赠予潘祖荫。1951年,由潘祖荫后人潘达于献给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由上海博物馆调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鼎出土时还有一件盂所作鼎,但该鼎于太平天国战乱中亡佚,器形、纹饰皆不尽知,仅存铭文拓本,铭文因锈蚀泐损,不能识读字颇多。为了区分二者,将本鼎称为“大盂鼎”,亡佚之鼎称作“小盂鼎”。


器形作敛口折沿,口沿上有二立耳,圆腹,较深,腹近底处略显倾垂,底部近平,下有三蹄足,较粗壮。颈部饰三组分体式折角饕餮纹,足根部饰外卷角饕餮纹,均以扉棱为鼻。器身、足部的饕餮纹整个躯体上皆饰勾云纹,以雷纹填地。


《小盂鼎》铭“用牲禘周王、武王、成王”之句,可知盂所在的时王为康王,《大盂鼎》所记之事发生在康王二十三年。内壁铸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在宗周对盂的一次册命。铭文内容首先追述文王受天命、武王灭商的功德,总结了殷商因酗酒亡国的历史教训,周康王强调自己要秉承先王懿德,并且追述盂深受周王的恩泽,早年在周王朝贵胄学校成长的经历,告诫盂也要效仿其祖父南公,辅佐上司荣氏,勤于奉公、恪尽职守;其次记载了天子任命盂继承祖父南公的官职,掌管军队、负责诉讼,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并赏赐给盂秬鬯、服舆、旗帜和车马,以及邦司及其人鬲、夷司王臣及其人鬲;最后盂盛赞王的美德,制作了这件祭祀祖父南公的宝鼎。


盂的祖父南公之南是“南宫”的省称,南宫氏始祖是周初的名臣南宫适。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的簋(M111:67)铭云:“(立犬)作烈考南公宝尊彝。”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曾侯与A组编钟(M1:1)铭曰:“伯适上哲,左右文武。彻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逝命南公,营宅沃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曾侯与B组编钟(M1:3)铭为:“曾侯与曰:余稷之玄孙。”从上述铭文可知,南氏与周王室同姓,皆为稷之后裔。伯适,学界普遍认为是南宫氏的始祖南宫适,即 簋和曾侯与钟铭中的南公,其辅佐文王、武王灭纣,成王之时受封于南土江汉地区。与齐、鲁等国分封情况相同,南公也是长子就封,为第一代姬姓的曾侯,次子南宫毛在朝袭爵,盂应为南宫毛之嗣,西周王畿中的南宫氏家族是南宫毛的后代。


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柞伯簋铭有“王命南宫率王多士”句,这里的南宫旧被认为是官名或周王子,南宫是单称氏人名,这种“单称氏人名”在文献和金文中比较常见,李学勤曾撰文有总结概述,故这位南宫是西周南宫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柞伯簋的器形为敞口,短颈内束,鼓腹,斜壁圈足,外底加铸喇叭形高座。从腹部的形制来看,鼓腹较突出是其特点,与之近似的有昭王时期的 簋、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攸簋(M53:8)、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乳钉云雷纹簋(M6131:23)等。琉璃河M53与曲村M6131出土的青铜器时代一般认为属于西周早期偏晚,即康王晚期至昭王时期。柞伯簋铭文字体略带波磔,与大盂鼎接近,将其定为康王时器是大体不误的,其时代下限可至昭王时期。另外宋代出土的著名“安州六器”之一中鼎铭曰:“唯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中觯铭曰:“王大省公族于庚,振旅,王锡中马,自 侯四 ,南宫贶。”“安州六器”现今学界多依唐兰所定时代为昭王时,那么上述器铭中的南宫出仕的时代应为康王晚期至昭王时期,从时代和身份上看,其有可能即是盂。


西周初年青铜器形制、纹饰、工艺及铭文字体与殷末差别不大,仍保持着很大程度上的延续性,这一时期铭文字体字形大小仍不均匀,象形性较强,气势较豪放,笔画浑厚凝重,首尾出尖,中间粗肥,捺笔皆有波磔。


西周早期后段(康王后期至昭王时期)铭文字体发生了变化,整体渐脱豪放书风,布局规整,结构拘谨,笔画均匀,个别笔画仍存粗笔肥笔。《大盂鼎》铭文是这一时期金文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铭文布局排列规矩整齐,横成排、竖成列,每个字大小基本相同。笔画均匀、拘谨,但略存波磔之势,个别笔画仍作中间粗两头尖形。


《大盂鼎》书风凝重瑰丽 、朴茂沉雄,线条圆润凝练,自然疏阔。“天”“王”“正”“才”等字肥笔参差错落、高古质朴,带有商末周初书风的孑遗。大盂鼎铭文是西周早期极具艺术性的书法典范,堪称金文书法冠绝,被后世奉为圭臬。


在金文书法方面,《大盂鼎》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被称为“四大国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金文欣赏《颂鼎铭文》,被后世称为临习金文书法的最理想范本之一!
《出土文献》丨蒋伟男:嬭加编钟器主身份补说
吴毅强:嬭加编钟铭文新释及相关问题考辨
毛氏彝铭档案之曾侯伏簋:此器主乃是南宫(南公)之子,第一代曾侯。黄凤春释作犺,乃誤。
西周金文欣赏《颂鼎铭文》拓本“《颂鼎铭文》是西周晚期金文大篆中成熟意味最明显的作品,被后世称为临习金文书法的最理想的范本之一【难得稀有】
《西周大盂鼎铭文》鉴赏: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