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判断走步违例[3] 临场尺度

本系列篇幅较长,之前的章节在:第一部分:中枢脚第二部分:跳步。完整版本请参阅公众号[篮球规则]-[走步分析]菜单。

第二部分我们已经给出了一个观点:如果我们认为这个跳步是第二部分提及的情况4.1,在空中持球,那么这是合法动作。如果认为是4.2,单脚在地面时持球,那么落地后不能旋转,是非法动作。那么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他何时从运球进入持球(Catches a live ball)状态。

Catch(抓住)的一般语义显然不同于另一个规则常见术语Touch(触及),虽然对Catch状态FIBA官方没有进一步说明,但由于运球和走步是不能并存的状态,因此从运球结束的定义[1]:双手同时触及球或允许球在一手或双手中停留(rest in one or both hands,不一定要双手)来看进入Catch状态并进行中枢脚的判定至少应该在运球结束之后。又因为双手指尖触球未必就能实现一个语义上的Catch,那么从运球进入持球状态的点也有可能比运球结束更晚一些。大致如此。

那么有同学就说了,我现在知道持球就可以认定中枢脚了。现在科学昌明,影像资料汗牛充栋。我把这个人做动作的GIF扒下来逐帧分析,看他在哪一帧接住球,然后看脚下的中枢脚,然后不就可以万无一失的判定有没有走步了?

似乎是个好主意。之前其实我在举例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例如

6.1 FIBA教学视频的上篮走步(第一部分提过):

持球时确立右脚为中枢脚,中枢脚再次落地前球未出手,所以这球走步了。这么判断并无不妥。

然而为了让大家理解所谓“尺度”。我们再来看几个GIF:

6.2 央视篮球教程中用来做演示的一个标准的上篮:

嗯,非常普通的一个运球上篮。似乎没什么可讲的。

6.3 国内体育院校排名第一的北体大教师示范的上篮:

看上去也是一个标准的接球上篮。

然后让我们用逐帧分析来确定中枢脚:

图6.2:

性质和6.1完全一样,假如确立左脚为中枢脚,中枢脚再次落地前球未出手,这球难道走步?

再看图6.3:

性质和图6.1还是完全一样,假如确立左脚为中枢脚,中枢脚再次落地前球未出手,这球也是走步?

然而再返回上文看看常速的GIF,的的确确是两个无比常见的上篮。抛开北体大和央视的专业性不提,现实中估计也没有多少裁判敢把这两个球吹掉吧。

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谈的临场尺度问题了。这里我要对逐帧分析GIF的同学说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7.1 的确有很多人在问我判断持球(Catch)的点在哪里。但是我个人认为,Catch在实践上必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就例如单手翻腕形成持球,是手掌翻到水平面30度开始判定,还是45度?双手接球形成持球,是从2个手指触及的那一刻起,还是5个手指?这些是很难量化的。

7.2 裁判也是人。临场的时候他要先判断一个Catch,然后看脚下,这个过程是需要反应时间的。图6.1和图6.2、图6.3的差别在哪里?尽管单从截图看上去三个图一模一样,但是图6.1中,他脚在地面的状态至少持续了8帧约0.5秒;而图6.2中央视教程的截图虽然性质相同,但是仅仅持续了2帧约0.2秒;而图6.3北体大教师的静态截图,0.06秒每帧的截图也仅能找到这么一帧,也就是说,截图中的状态持续了不到0.1秒!考据学上说孤证不立,那么用这孤立的一帧去代表Catch的过程进而认定这个老师做了一个其实是走步违例的上篮教学视频,是否合适呢?

7.3 用视频回放逐帧分析带球走,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例如第二部分跳步规则中提到的“双脚同时落地”的状态:再如何同时的落地,在慢镜头下也是有先后的。须知技术的进步早已超乎人类的极限,高速摄影机可以在一秒钟之内拍摄多少帧?答案是1000亿。

7.4 再回到现实中,除开FIBA官方不允许采用辅助回放设备判定带球走违例[2],关于带球走违例临场的判罚尺度,2010年CBA也做了官方判罚指导。里面明确提及了“不要吹毛求疵,不要吹只有你自己才能看清的带球走违例。”[3]

所以关于尺度的问题,我还是推荐之前我们引用过的FIBA官方的裁判教学视频(FIBA Guidelines for Referee Education)[4],大家可以把带球走这一节都看一遍,对于中枢脚的认定时机,就会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但是同时要指出的是:FIBA在这个视频中本身就提到,对于持球时机临场判断的尺度不一致是当前一个严重的问题。

例如比赛中你吹掉了北体大老师这个上篮,你觉得GIF的某一帧证明了他持球的时候单脚在地面,所以这是一个好哨,OK,到这里为止完全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你能一整场保持这个鹰眼般的尺度么?或者更严厉的一个问题是:你自己上篮的时候,会用这个尺度要求自己么?如果你做得到尺度一致,你的确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下面从我个人的尺度出发来判断神图的持球状态。有这么3帧。第5帧开始疑似持球,第7帧双脚离地。

这里有一个问题,5、6两帧右手始终在球的侧面,左手在球的另一侧,未翻腕形成携带,直到他跳起到空中为止,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他是否真正的双手去Catch到了球。

为了解释方便,这里暂且就委屈一下胖哥,来个莫须有,就当他持球了。那么单脚在地面疑似持球的这个状态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呢?我把GIF调整到常速。

答案是:

不到0.1秒。

算了吧。走步违例是用肉眼宣判的,不是高速摄影机。FIBA也不允许录像改判带球走。

感谢各位一直看到这里。在此我便用我的尺度阐明我的观点:这个球认定在空中持球是合适的。接下来双脚落地,旋转,抬起中枢脚投篮,合法动作。事实上,临场的裁判也没有判罚走步——他做了犯规停表的手势。

最后我们再来看几个GIF,看看情况4.1空中持球双脚落地接旋转的跳步,作为一个持球状态判断尺度的参考。

BetterBasketball的空中持球双脚跳步教程。这里再强调一次BB的权威性。且不提有这么多NBA球星参加了教程的摄制,08年虎扑网友科普视频主讲人Rick Torbett的时候,用的是2007 NCAA Men's Final 4 Coach's 大会上Rick对场下的500名教练发表演说的照片。

第二部分示范跳步教程里的另一个动作。

上面是教学视频的尺度,再看看NBA更为豪放的规则判定(接下来我也会分析NBA规则在这个点上的差异),比如内线中比较喜欢用这个脚步的阿尔-杰弗森。

这里我就不一一截持球的图了,大家可以结合上面我所说的,自己分析和体会。

最后回到我反复强调的一点:原则问题和尺度问题的区别。同样是下一个走步违例的结论,如果说的是什么投篮抬起中枢脚是走步啊,跳步后再迈一步必然是违例啊,中枢脚换了是走步啊,这种属于完全没有看过规则,或者对规则理解不够,原则不对,自然不能认同。

但是如果是尺度问题,比如有人坚持觉得胖哥脚在地面的时候就持球了,然后跳起中枢脚双脚落地,虽然与我的观点相左(老实讲,我觉得没有人会用如此严苛的尺度来要求自己),但我无意反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尺度,我们求同存异。

但是话说回来,尺度这个东西也不能无限制的延伸。比如下面这个球:

某个公众号在判定中枢脚的时候,对“停止运球”的认识如下图所示。如果裁判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吹比赛,球员不要说变向,就连正常运球推进恐怕都会很为难吧。


那么这类案例是否走步的讨论到这里就结束了。这里为安卓用户送上一个小小的彩蛋:我很久之前做的一个判断走步违例的APP。点击文末[原文链接]可以下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考虑本文篇幅,第三部分先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会再分别讨论走步案例频繁出现争议的原因,NBA规则在走步方面的规则差异,以及带球走规则中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细节。

参考文献:
[1]FIBA, 2014 Official Basketball Rules 24.1.2[EB/OL],http://cbagm.com/Rules/FIBARules2014.html?page=29, 2014.10.1
[2]FIBA, 2014 Official Basketball Rules 46.12[EB/OL],http://cbagm.com/Rules/FIBARules2014.html?page=53, 2014.10.1
[3]中国篮协, 2010-2011赛季CBA、WCBA执裁工作要求和尺度的统一[EB/OL],http://sports.sina.com.cn/cba/2010-12-07/15345355093.shtml, 2010.12.7
[4]FIBA, Guidelines for Referee Education[EB/OL],http://www.fiba.com/pages/eng/fc/expe/refe/p/openNodeIDs/1059/selNodeID/1059/guidelines_volume1.html, 2010.7.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荐:关于篮球规则中走步规则的一些看法分析
四步上篮不再违规|FIBA篮球新规
如何更好的三步上篮?
实战利器之学会骚马步,踏马飞燕防不住
跳步既实用又风骚,为什么野球场上却很少见?
NBA赛场最常见的4种走步,詹姆斯林书豪曾上演6步上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