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国前身
商代有奠(diàn)国,也叫鄭国,而“鄭”是“郑”的繁体,故奠国也叫郑国。提起郑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春秋郑国(今河南新郑),还出了个小霸郑庄公。其实这个是姬姓郑国,姬姓郑国的始封地不在河南新郑,而在陕西的华县。郑国第一代国君郑桓公眼看着西周将衰,于是向当时的周幽王打了份报告,在东都成周附近的虢、郐之间批了一块地,于是举国东迁,史称“桓公寄孥”,这才有了后来的春秋郑国。这里所说的陕西华县,商代时原是奠国,姬姓郑国是在商代奠国的基础上重建的,但是商代奠国在华县也不是它的始封地。奠国出自子姓殷商王族,甲骨卜辞中有记载,国君被称奠侯。据说奠国是商武丁儿子的封国,最早被封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一带,具体位置不明,卜辞中经常将京、奠并提,可见与内黄县境内的京国(见京国篇)比邻,商王去京地必要路经奠国。
“奠”是现在“郑”字的前身,两字读音各异,至于古代以哪个发音为准已不可考。“奠”的甲骨文其实就是个“酒坛子”,下面加“一”横,代表地面,指盛满酒的酒坛子放在地面上,这是上古时期族人们祭奉天神或先祖时洒酒祭祀的一副场景。后来金文下面多了“两点”,实际上多了个“架子”,用来摆放作祭祀用的酒,故《说文解字》说:“奠,置祭也,下其丌(qí 底座)也。”“奠”来源于祭祀,“祭奠”一词即由此而来;后来也泛指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从而引申为“奠基”一说,就是施工前的一种动工仪式,意为建筑物奠定基础。远古奠地是个非常重视酒祭的部落,后筑城为邑,发展成国。
奠的金文
奠国和附近的京国都是商武丁时期的封国,之前在京国篇中讲到,根据卜辞的记录,京地作为商王室日常用需的物质储备之国,为王室常年提供物质需要,王室时常派人出入京地。而根据“……在京、奠,六月。”一则卜辞记录,王室成员去往京国之时,顺便也会去往奠国。卜辞记载:“癸卯卜分贞,郭兹在京、奠。”郭,即加筑外城,商王在京、奠两地扩建城池。京国和奠国同属商王东畿之地,是王室东部的一对羽翼,在这里加固城池加强防御以维护商朝政治中心的安全完全说得过去。
进入商朝中晚期,可能为了加强对关中的统治,或者为了防御和监视西部周国的兴起,商王将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奠国西迁到了今陕西华县境内,很显然是出于一种地缘政治的需要。随着商王室的衰弱,周部族的强势逆袭,身在西部的奠国自然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史料的缺乏,这段历史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武王克商后,奠国也随之覆灭。奠国被灭后,武王采用一贯的将殷商遗民分散、迁居加以监视的手法,奠地遗民也同样得到了安置,并给他们一个地方世代定居下来。在此期间,奠国故地的归属问题不得而知。
直到西周末年,奠国故地被封给了周宣王的儿子姬友,建立郑国,同时将原有的奠国遗民一起并入郑地。《左传·昭公十六年》中借子产的话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huò),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意思是昔日我们的先祖郑桓公和殷商遗民都是作为周朝的子民,共同合作开荒拓地,打造家园,一起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和睦相处,世代都有盟誓,彼此信赖。这里提到的“商人”,即为奠国遗民。说明在郑桓公的治理下,奠国遗民和周人世代融合,彼此信赖,互相支持,形同一家。后来郑国东迁,郑国子民连同奠国遗民一起被得到了安置。奠国和郑国都形成了郑姓,只是姬姓郑国的光芒盖过了殷商的奠国,故现在郑姓族人皆以姬姓郑国为郑姓源头。
文/堰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代古国——索国,族人擅长搓绳,卜辞中有索方,与商关系密切
殷商古国——京国,这个国家“摩天大楼”多得是,京都的由来
殷商古国——马国,甲骨卜辞记载着商灭马方的全过程
殷商古国——盾国,商王朝东部羽翼,替王室镇守边疆
​鲜卑就是山戎,戎姓与周王室同宗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