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挥公】 缅怀母亲

缅 怀 母 亲          


  
  我的母亲是含山县东关镇人,嫁给父亲以后,一辈子养育了五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人。
      老人是慈母,很坚强。父亲很早就离家出走参加了抗日队伍。母亲在老家,经受着战乱和贫困,一个人要陪伴外婆,还拉扯着大哥和二哥长大,非常不易。
  解放前,有一个词叫做“跑反。”指的是,当日本鬼子或者是国民党下乡时,居民纷纷离家跑。“快跑哦!”男人们“跑,”是怕抓壮丁,女人们“跑,”是怕受凌辱。跑的时候,如同森林里被虎狼驱赶着的弱小,心惊肉跳,慌不择路。
  母亲曾经给我讲过故事,老人的一个好友,在“跑反”时,被鬼子逼到了山头,是无处可逃的绝境,于是,她奋不顾身地跳下了悬崖,宁愿去死。
  在中华民族受尽凌辱的时代,这样的事例很多。母亲教育过我,中国人是要脸面的,宁愿去死,尊严也不能丢,这是做人的底线。
  坚强的母亲是个乐天派。老人热爱生活,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果然,盼来了解放后的好日子,全家生活安稳了。
  1952年,随着父亲皖南军校培训毕业后支援地方钢铁建设,举家搬迁马鞍山,一开始住在战争留给“老市里”的碉堡里。
  当时,马鞍山还没有建市,只是江边的一个小渔村——隶属于当涂县的金家庄。
  定居后,母亲为了响应建设祖国的号召,也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
  我的外公是老家知名的私塾先生,受重男轻女的思想,母亲没文化,但还是被组织安排了,负责一家旅馆的工作,接待来往,认真负责,倍受赞扬。
  后来,因为父亲工作太忙,我出生后又带来了拖累,在父亲的一再劝说下,母亲含泪辞去公职,转换角色,无怨无悔的变成了一个干部家属,一心一意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让父亲好好工作,无后顾之忧。
  母亲是贤妻良母,对家务的操劳,渗透出对生活亲人的挚爱。过去穷,没有办法讲究吃喝 ,只能在针线活上缝缝补补,这是过去女人热爱生活亲人的主要内容。母亲会做一手好的针线活,特别是纳“千层鞋底。”
  想当年,中国妇女支援解放战争所做的几百万双军鞋,就是那样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手艺,失传了。
  现在市面上有老人布鞋,但没有穿起来真舒服的千层鞋底。
  回忆工艺:先是将破旧(越旧越好)布衣服集中起来,撕成布条,用浆糊一层一层粘贴,晾干后,粗棉(麻)线一针一线手工“纳”制后,缝上鞋帮,合脚,舒服。  

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时候,我特别爱看母亲在灯下做鞋的样子,妈妈好美,皮肤好,白净,乌黑的头发,挽了一个漂亮的发髻,瘦小的身体,虽然穿的是满打补丁旧衣裳,但总把自己收拾的整洁,爽亮,精神矍铄。
  母亲做“千层鞋”,与别人方法不同。往往添加几粒花椒,或几片萝卜在浆糊里,会让穿鞋人,更能感觉到柔软,暖和。“浆粘”的鞋底层面也多,层层迭迭,更厚实,细针扎不透,往往先是用细锥子扎透鞋底,勾出线,或用顶针顶过细针,捏出,一拽一拉,会发出嘶嘶的音乐声,称之为“纳”。
  妈妈做活,针脚密,漂亮的手中指上永远套一只铁毂,当细针扎不透布料时,“顶针”便成为了老人的好闺蜜。我曾经玩过,将顶针套在手指上,像一枚戒指,上面坑坑洼洼,我试着用它顶针穿布,一歪,细细的针鼻儿变成针尖扎得我手鲜血淋漓,再也不去玩了。
  “顶针,“现在成为文物了。
  妈妈肚子里有很多故事,会在这个时候讲给我听,至今还记着傻子娶媳妇的故事。
  说,一个傻子长大了,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却不会说话。有一天,他要去相亲,临走时妈妈教他,说三句话,拉着媳妇就回来。傻子记在心里,上路了。遇到了一座桥,迎面过来了担柴人,傻子立在桥边伺候,大声说,“竹材扁儿钩儿拴,担在身上总压肩。晃晃悠悠不计较,挺直腰板心里甘。”担柴人听了,扔下担子,往回跑,喊,“不得了,秀才来啦!”傻子过桥了。到了相亲人的集镇上,遇到一群人围看两人打架,他走过去说,“人生就是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识相见不容易,是否应该来珍惜?”话刚说完,看热闹的人,也喊“不得了了,秀才来啦!”一哄而散。傻子到了相亲人的家,大门开,屋里有人,傻子迈过门槛,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眼看中了是媳妇,一把拉着,就回家了。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了好久,终于想明白,傻子敢于一把拉走媳妇,一是因为他傻,但心里不傻。二是因为媳妇家人被一传十,十传百的传说给唬住了,让傻子占了大便宜。
  当心,傻子不傻,聪明反被聪明误。
  母亲的幸福,是写在儿子们脸上的。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跟随母亲后面出门的情景,儿子只要被人夸,母亲就开心。我长大了,陪母亲出门,特别是有人要给我介绍女朋友时,母亲的幸福,会从内心里洋溢出来,笑容可掬,不敢忘记。
  1978年,因为一次意外事故,母亲的体质下降,年底,患了食道癌,确诊后,为了省钱,不愿住院。年底,老人拖着有病的身体,为大家准备年夜饭,饭后又忙着炒年货,一捧捧的瓜子,一粒粒的花生在母亲干枯的手中翻动下,由生变熟,由熟变香,香味四溢,不敢忘记。
  老人站着炒年货累,我会搬一个凳子让座,陪坐在炉边,老人倔强,一直继续炒到她认为亲人够吃为止。
  年后,妈妈吃饭喝水吞咽已经不行了,只好入住马钢医院肿瘤科,父亲一改古板严厉,倾其所爱,救护母亲生命,我作为老人最小儿子,陪院护理,床头尽孝,长达半年,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坚强,父亲的呵护。
  老人们相亲相爱,为一辈子的幸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合葬一墓。
  由于新冠病毒,不能前往为亲人扫墓,吟诗一首,寄托哀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子孙晚辈已断魂。

                  借问娘亲何处有,天堂安息慰心尘。

       

【作者简介】





作者:张求全 ,网名挥公,爱好文学,喜欢在文字中寻找自己,已在网络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诗歌曾在“散文在线”获得三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布鞋【散文】
写在中秋到来之前
周日专栏(第101期) | 聆听 | 崔加荣 | 母亲和鞋
一枚顶针
母亲的布鞋
爱是需要努力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