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羚羊】当涂城里的老地名

当涂城里的老地名

当涂姑孰城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年)。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繁华程度堪与首都金陵(今南京)有一比拼。自宋代设立太平州,元、明、清三代分别为太平路和太平府治所在地。古城曾经有许多街、巷、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渐渐消失,但是有一些老地名却被保留下来,如马军寨、孝廉巷、提署街、大成坊、天井街、米井巷、观音巷等,这些被传承下来的老地名,成了古城历史的见证。

民国初年的提督府衙门口

一、马军寨

提起马军寨,无论是老当涂人,还是新当涂人,大多都很熟悉。究起马军寨地名的来历,与历史上当涂的军事地位有关,可追溯至宋代开国初期。

当涂县城自东晋以来,称为姑孰城,其地势险要,“上有梁山极天门之险,下有采石扼横江之冲。”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在此设兵戍守,被视为军事重镇。东晋时期曾有王敦、桓温两员军事名将先后镇守姑孰。尤其桓温晚年手握重兵,驻守姑孰,遥控建康(今南京),其威势令天子畏忌。

公元937年(南唐升元元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昇将当涂县改为建平军,后又改为雄远军。“军”是从唐朝开始到后来的南唐及宋朝时期,朝廷在屯兵戍守的地方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南唐时“军”与“县”平级。97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宋朝军队攻陷金陵(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被迫投降被俘,南唐灭亡。大宋朝廷将南唐雄远军改为平南军。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又将平南军升级为太平州。原驻扎在当涂城里的军队全部更名为厢军。在北宋时期,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二等。禁军是北宋的中央军、正规军,主要用途是“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水浒传》中的林冲即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取“驻扎城厢'之意。厢军不要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杂差。地方政府有什么工程、杂活,都由他们去做。如修筑城池、制造武器、开路搭桥、开挖河道、运粮垦荒、官员警卫迎送等等。

厢军又分马军和步军两个军种,从事劳役的主要是厢军中的步军,马军主要作为地方军,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据民国《当涂县志》记载,驻扎在太平城内的厢军,经过训练,改为厢禁军,每天训练武技,在城内设有马军寨。当年驻扎宋军马兵的营地——“马军寨”的位置就在今马军寨菜场一带。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花云守太平(今当涂)时,他的骑兵也曾在此安营扎寨。到了清朝,马军寨已成为城内民居比较集中的地方,马军寨内小巷纵横交错,有范家巷、徐叶家巷、许家巷、王家巷、狗儿巷、裤子巷等。东通文昌宫(今姑溪初中),西通龙津门。

“马军寨”作为地名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今天的孝廉巷

二、孝廉巷

在当涂县城东街东边的花园巷里,紧挨着原城关医院东边墙根向南有一条小巷,通往南寺东路,巷子与马军寨路平行,名称孝廉巷。老城几经改造,巷子虽非昔日的模样,但走向没变。

据民国《当涂县志》和《当涂县地名录》记载,“孝廉巷”原名“孝感坊”、“孝莲坊”,为东街东边第七巷。巷内转北有孝莲池、养济院,通马军寨。“孝感坊”是最早使用的名称,根据元代杨德寀《孝莲坊记》记叙,其名称源自于元代官员张鐩为其母守孝三年,池中红莲变白,孝子名扬天下的事迹。张鐩,字文焕。今山东东平县人。元朝至元辛巳年(1281年)任太平路(今安徽当涂)总管府治中(治中:元代官职,正五品)。来姑孰后,把母亲接来一起居住,常常亲自侍奉,非常孝顺。任职期满后,在城东南买了房子,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挖池种莲,池上建亭。母亲与儿孙们住在一起,高高兴兴。母亲去逝后,张鐩住在草房子里,白天守丧读书,晚上睡在草席上,头枕石块,不喝酒不吃荤,每天丧服不离身,念念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守丧期还未满,鬓发已白,自己却毫无觉察,看似生病一样。他家庭院池中原先栽的是红莲,后来竟然全部开了白花,见到的人十分惊叹。守孝三年,红莲变白,白花象征孝子的人品高洁,张鐩孝子名,遂传遍天下。为教化百姓,官方将张鐩原来住的“慵庵”这个地方,改名为孝感坊,太平路总管董章,特为此手书“孝感坊”牌匾,悬挂于巷口。孝感坊在清康熙《当涂县志》中被称作为孝莲坊,1982年编纂的《当涂县地名录》中称孝廉巷。“莲”和“廉”同音,而“孝廉”则别有新意。

据民国《当涂县志》记载,东街东边往南,观音巷为第五巷,裴家巷(今花园巷)为第六巷,孤老院巷,原名孝莲坊,为第七巷,通马军寨。清康熙《当涂县志》记载,“孤老院巷,原名孝莲坊,为第七巷,通马军寨。内转北有孝莲池、养济院。”如此,上世纪80年代的江东巷和孝廉巷,在很久以前统称孝莲坊或孤老院巷。江东巷只是孝莲坊或孤老院巷的前一段。“江东巷”的名称应是民国以后才有的,因为查当涂旧志资料均没有发现有“江东巷”的记载。由江东巷折向北通往花园巷的一段,后来仍保留古时“孝莲坊”古意,而改称为孝廉巷。江东巷如今已被拓宽改造成南寺东路,而原孝廉巷虽经拓宽改造,但其走向基本没改变,现今钉在原城关医院老房子的东墙上的一块蓝底白字的“孝廉巷”牌子,应该是一块上个世纪老的路标,但还很醒目。

现存的孝廉巷老路标

三、天井街

当涂老城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其中上天井街和下天井街均在九大街之列。天井街古时为城外大街,在上南门(南津门)与下南门(湖熟门)之间,即今上门口到下门口。出南津门向西,临南城河为上天井街,靠近姑溪河为下天井街(原名竹木巷),两街之间有民居,上天井街有大巷通下天井街,下天井街由小巷通大河。

姑溪河原本没有大堤,1954年大水后,才开始修筑大埂,天井街大部分被埋在了大埂下面,1980年代前只剩下窄窄一条,人们还习惯称天井街。如今天井街早已杳无踪迹,可“天井街”这个老地名,却保留了下来,现在“天井街小区”的名称就由此而来。关于天井街名字的来历,在当涂县旧志未见有记载,但是明代当涂人曹履吉的《浚河记》中记述道:“古郡雉雄亘,跨溪河上。宋初残于兵徙,治缩三之二,始表河而城,复外甃太平、天井两坝,纳河入濠。”这段文字表明南宋初年,因战争破坏,姑孰城规模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南城墙移筑到姑溪河的北面,将姑溪河置于城外。同时又在城外筑太平、天井两坝,引姑溪河水入城河。到了元代改坝为闸,由天井闸、太平闸引外河水入市淮河,北至襄城闸,闸门按规定时间开启、关闭。元代徐抗翁《市淮河记》中有市淮河(即原西市河,今被改造成翠竹农贸市场。)“南至天井闸、太平闸,北至襄城闸,启闭以时,不愆于度。” 据以上所述,以“天井”二字命名的“天井坝”的出现是在南宋初年,元代时改坝为闸。

三条巷中的老水井(选自夏培禾素描)

当涂古城“九街十八巷”的格局应是在明末清初时才形成的。应是先有“天井坝”以及元代“天井闸”,后有“天井街”。至于“天井”二字由何而来,清康熙《当涂县志》上有这样一则记载——“天井泉,在下南门外天井街北,明永乐八年四月八日修浚。”据此可以推测“天井”二字的来历可能与“天井泉”有关,“井泉”的含义是水井,天井泉可理解非人工挖掘的天然泉水井。水井是古时城区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当涂古志记载,古城内有许多水井,如万寿井、文昌井、清源井、资字井、元和井、文渊井、文惠井等等。区别在于这些人工挖掘的水井名称均未见以“泉”字命名,明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八日修浚的天井泉,可能与别处不一样,是一处地下泉眼。明永乐八年也只是修浚,“修浚”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修理疏通”,而并非为当时人工挖掘,此地很可能在南宋以前就发现有天然泉水从地下流出,形成天然的水井,因为是泉水井,非人工开挖,古人认为是天助,所以称它为“天井泉”。这样的话,是先有“天井泉”名,才有“天井坝”、“天井闸”名。后来上、下南门外的两浮桥口一时非常繁忙,逐渐形成街市,街道也自然被命名“天井街”。

古代主要以水路运输为主,姑溪河上通江浙、皖南,下连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姑孰城内城外的货物、人员进出,大多由水码头集散,天街井临近姑溪河,是姑孰城的商业中心,上天井街的东边城门内有米巷、西边下门口有柴街(巷)、对面河南街有瓦巷,下天井街原名就叫竹木巷,这些街巷就是一个个专门贩卖交易米粮、柴草、砖瓦、竹木的集中交易市场。姑孰城曾流传过一副对联:“上浮桥、下浮桥,上下浮桥浮上下;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这副对仗工整、妙趣横生的对联就是当年天井街一带市场繁荣日盛的真实写照。

昔日的天井街现在已经埋在大堤下

四、大成坊

大成坊在当涂老城的东南,现今区域内有大成坊住宅小区。大成坊因古代此处有“大成”之殿和“大成”之坊而得名。明清时期这里是当涂的“大学城”——教育中心,有县学宫、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聚奎楼、文昌宫等教育设施,还有棂星门、大成坊。“大成”二字源于元朝成宗皇帝对孔子的封号,自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后,各地建学者为祭祀孔子都跟着用“大成”为殿坊取名,殿曰大成之殿,坊曰大成之坊。因此全国很多地都有大成殿、大成坊,其中山东曲府孔庙大成殿最有名。

明万历三年(1575年),当涂县学宫在城东南落成,二十四年(1596年)应县学诸生请求,新开辟龙津门,城门面对姑溪河,北面正对县学宫。驻足于龙津门前,姑溪河蜿蜒流淌,远处青山如黛,秀丽的东南山水美景尽收眼底。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县令朱汝鳌用诸生捐献创建聚奎楼剩余银两在龙津门外建造大成坊。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明王朝内外交困,关内李自成起义,关外清兵进犯。那一年,李自成攻陷承天(今湖北钟祥市),朝廷总兵左良玉害怕与李自成的起义军作战,率部顺江东窜,放纵兵士抢掠沿江各州县,当时姑孰城实行戒严,守城者认为大成坊逼近南城河,众人一致意见拆去大成坊。明朝灭亡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多方筹集银两,重建大成坊,然而没过几年,大成坊却毁于一场大火。乾隆癸亥年(1743年),再次重建大成坊,这一次是“易木以石”,即改木坊为石坊。重建后的石坊规模形制宏伟壮丽。仍为三楹,中为“大成坊”、左为“山川拱秀”坊、右为“奎壁腾辉”坊。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历经近180年,石坊“虽构造之坚,雕镂之美,几经风雨摧残,栋倾柱裂。”路过此地的人都害怕它倒塌伤人,于是众乡绅同人集议重修,历时三个月完成,学宫胜迹焕然一新!据说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成坊还巍然屹立,有老照片存世。

大成坊因古时有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大成牌坊等建筑,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也被人们称之为夫子庙。对于50、60后的这一辈当涂人,提起大成坊,印象最深的是人民电影院,还有五七新村、红卫小学(后改名大成坊小学),新县志记载人民电影院是1953年在大成殿基址上建造的。

昔日“挹东南山水之秀”的龙津门、大成坊,如今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大成坊”的古地名却传承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

作者简介

作者杨小明,网名羚羊。喜爱阅读,有《当涂老城的巷子》、《东街旧事》、《剃头过年》、《栀子花靠墙栽,雨不落花不开》、《当涂的李白》等散文、随笔见之于媒体。

【编辑】老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涂老城的巷子
雪后当涂 山水诗都
马鞍山当涂11个乡镇,只有这2个镇成功入选全国重点镇
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一一太平渡
陶渊明研究之九:道教福地——丁令威化鹤之灵墟山
在山中|被遗忘的煌煌巨制:萧云从《太平山水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