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长斌|马鞍山市的“马鞍山”

施长斌马鞍山市的“马鞍山”

在中华大地上至少有20多个叫做马鞍山的地名,仅安徽省就有四处。在这众多叫马鞍山的地名当中,尤其以地处安徽省东部、与江苏省南京市邻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最为著名。该市因当地盛产铁矿,新中国在这里建立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鞍山钢铁公司而立市。1956年建市之初,该市系紧依一座滨江小山——马鞍山的弹丸矿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地跨长江两岸,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多万人的安徽省辖地级市,成为长三角中心区27座城市之一和皖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节点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也是“第四届全球外包大会”和“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大会”的主办城市。

这座“马鞍山”名称的由来,和其他诸多“马鞍山”的得名基本一致——因为山体形似“马鞍”而命名。然而,对于这座地处“江东”长江岸边的“马鞍山”,人们又赋予了她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今属马鞍山市)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便由此而得名。

关于“马鞍山”是乌骓马“马鞍”化身的的说法,只是当今人们赋予的神话传说而已,历史上并没有发现有这种说法的相关记载。但是,我们从这段古老的“横江”江面及江对面“乌江霸王祠”的存在,就不难看出:这座“马鞍山”周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鞍山市的“马鞍山”滨江而立,北与慈姥山隔“慈湖港”相望,南临“思贤港”与白壁山、宝积山、翠螺山相连绵。慈姥山,是南梁昭明太子修学、编写《昭明文选》的地方,山上生长着上乘的箫管之竹;白壁山,谢朓、李白都曾在山下留有诗篇;宝积山,曾是《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居住地;翠螺山就是采石矶所在,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马鞍山”山北、山南的两处水港,历史上都是有军队驻防的军事重地。

马鞍山北麓的慈湖港,又名和尚港。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中有“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的记载。据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记载:“和尚港在府城北四十里,一名慈湖水,昔楚僧真定见慈姥矶风涛盛险,时有覆舟之厄,遂发大愿,以锡杖挑土成河,分其水势,以便行舟,故名。”陆游在《江行记》中记载了自己“自建康溯江而上,过白土矶入慈湖夹”,经过“马鞍山”下江面及慈湖港的情况。

据民国《当涂县志·舆地志·水》“和尚港”条目下记载:“吴将笮融屯兵于此。晋咸和中,苏峻以历阳叛,庾亮使司马流将兵据慈湖以峻,峻遣其党韩晃袭杀流。咸康间初,以石虎南游分命诸将屯慈湖诸处。梁太清二年,侯景以寿阳叛,兵至慈湖,建康大恐。明初徐达等破陈友谅于此。”

以上历史记载说明,马鞍山北部山下的慈湖港自三国东吴、及晋至明,一直是兵家战略要地,有军屯把守。

“马鞍山”南麓江边有思贤港。据民国《当涂县志·舆地志·水》记载:思贤港“水源有二,一受采石镇东北诸山之水······一受家山(今佳山)、双岗山、窑山、乳山(今雨山)之水,汇为沙塍塘(今沙塘)······至大湖西村合流······至马鞍、白壁两山间之西闸,抵神农洲之新开河入江。”

思贤港原名“陵口”或“东陵口”,因谢朓、李白等古代文人在此游览赋诗,后人为纪念先贤而改称“思贤港”。《安徽通志》有载:“思贤港在府北三十五里,谢朓、李白、崔宗之先后游览赋诗,后人思之,故名。”另据《当涂县志》记载,思贤港“一名东陵口。”《方舆纪要》载:“陵口戍在府北三十里,或谓之东陵口。晋咸和中,苏峻自历阳济江登牛渚,军于陵口。”可见,马鞍山下的思贤港原本也是一处有驻军把守的重要水口。

马鞍山下的江边有一处“神农洲”,马鞍山上有“神祠”,这些名称的来历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因为其下游不远处的慈姥山北部有座烈山,据说是“烈山氏之故跡”——神农氏兴起的地方。“烈山氏”是炎帝的号称,也就是教人植百谷的“神农氏”,传说其部落就是在烈山这个地方兴起的。据宋代《路史》记载:“當塗南十里又有九井山,《伏滔記》:丹陽山南有九井,五乾四通大江。《寰宇記》:穰之九井與江寜三井皆汲一則餘俱震······而縣(江宁)復有烈山、烈洲臨江中流,上有神祠,《記》或以為烈山氏之故跡”。

马鞍山市的“马鞍山”虽然山不高大,但山上历史文化也很丰富。

据民国《当涂县志·舆地志·山》记载:“马鞍山,在慈姥山南,距县北四十里,周四里一百二十步,高八十五丈。《府志》载:马鞍山'在郡治西北近慈湖港口。旧有神祠,吴赤乌年建’”。明《太平府志》有载:“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旧有神祠,吴赤乌二年建。”不仅如此,光绪《太平府志·古迹》还载:“兴化院,在延福乡马鞍山东,梁大宝元年建”、“兴教院,在马鞍山”。明《太平府志·舆地志·两教志》又载:“大仁寺,在慈湖马鞍山,又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诚法师建。国朝(明朝)洪武七年,僧惠观重建。” 上述史料记载说明,至少在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马鞍山”上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用“神祠”,此后还相继在山上于南梁时代建了“兴化院”、五代十国后唐时期建了“大仁寺”,明代还有了“兴教院”等宗教寺院。清代光绪《太平府志·古迹》对“大仁寺”除了有着与明代《太平府志》有同样的内容记载外,还载:大仁寺,“宣德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舍藏经,一藏于寺内。”由此可以窥见,当年这座小山上香火旺盛,周边人气兴旺,“马鞍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由于“马鞍山”山南山北特殊的临江港口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在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脱颖而出。20世纪初,当涂县(今属马鞍山市)的凹山、平山、孤山(今姑山)等地的铁矿得以开采,越来越多的铁矿砂销售需要从长江外运,有识之士开始看中“马鞍山”周边的地理环境,在这里开设矿砂经营公司,将当涂北乡、东乡等地的铁矿开采后运往江边,对外出售。

为了运输方便,1919年底“当涂铁矿”的老板倪嗣冲派员赵文起与德国矿师毕象贤,偕同“李广记”、“杨福记”矿山的代表一道,勘探从向山到江边白壁山人头矶的三十里铁道工程。对此,当年12月21日的上海《申报》专门有过新闻报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民政府决定在这一带选址建设国营钢铁厂,最终选定厂址设在“马鞍山”。1932年6月15日《申报》以《国营钢铁厂厂址在马鞍山》为标题进行了专电报道:“国营钢铁厂厂址,经各专员视察结果,已决定在安徽之马鞍山。俟与德方签订合同后,即开始建筑。”

上海《申报》的两则报道显示: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的马鞍山铁矿运输铁路及“九一八”之后的马鞍山国营钢铁厂项目,都是在反对日本侵略、抵制日商、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背景下的民族工业项目。

当时,各地都成立了抗日救国会,马鞍山所在的慈湖镇也成立了“慈湖抗日救国会”,与南京的“首都抗日救国会”紧密合作,号召大家抵制日货、拒绝与日商做生意。但是慈湖镇马鞍山之“福利民”、“宝兴”等铁矿公司,迭收大量铁矿砂卖给日敌,日本人再用以制造枪炮侵略我中华。对此,慈湖抗日救国会派员在马鞍山及时发现,给予了查处。此后,马鞍山福利民铁矿公司,不听“首都”及慈湖抗日救国会之劝告,仍然继续在“马鞍山”下用 “东洋丸”日船将大批铁矿砂售给日本。“首都”抗日救国会对公司经理徐静仁及时采取了非常措施,让其就范。

由于马鞍山周边的经济发展,人员、企业集聚增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经济社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4年,国家在这里开始设立了当涂县辖的马鞍山镇——这是首次以“马鞍山”命名的地方行政建置;1955年8月,以马鞍山镇为基础扩大建立了县级马鞍山矿区,隶属于芜湖专区;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马鞍山矿区扩大为地级马鞍山市。

以钢立市的马鞍山市,因这座并不高峻的“马鞍山”而得名。小小的“马鞍山”,也由此闻名遐迩,扬名海内外。

作者简介

施长斌,字有礼,网名城子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本科学历。大学学经济,长期在经济发展综合部门工作。热衷于地方民俗、历史文化研究,参与多部地方文化书籍的策划与编辑,发表文章累计百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著《走出桃花源的江东诗人陶渊明》,编著了《李白游踪》(当涂卷)、《走进水乡大公圩》、《洞天福地灵墟山》等多部书籍,被央视国际频道、气象频道称为民俗专家,央视农业频道称为文化学者。

【图文编辑】老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喆:华东纪行 · 马鞍山
安徽马鞍山,怎么从小弟变大哥的?
安徽马鞍山
安徽省_马鞍山市_汽车维修站点
完整的环石臼湖之旅(1)——从北到西
马鞍山汽车修理厂 大总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