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玉科|山村记忆

张玉科|山村记忆

歌曲:山村之夜

张玉科|山村记忆

      生活在山村,整日与山岭、梯田、山路、小桥、溪流、庄稼、春花、秋草、牛羊、松树、房屋、太阳、月光、炊烟等等相伴,这些山村里熟悉而亲切的景物,散发出一种特有纯正缠绵的自然和文化光泽,时常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在对往日时光的记忆中,我悠闲地咀嚼着满口的幸福,时常在不经意间感受着婉约清纯、恬静舒适的意境,体会那温暖人心的魅力和灵光。

坐落在皖南山区的那个小山村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此长于斯,那片山村长期以来一直是我的情感归属之地。山村掩映在群山之中,百来户人家的小村落,人们筑屋聚集而居。数百年来自然形成穿村而过的石板小街,一百来米长,由东至西延伸着。小街的南北向分别延展出四、五条支巷,排列着具有徽州特色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民居一栋挨着一栋。山村周围有许多高大的枫杨树、苦楝树,还有成片的竹林和菜园地。一条小溪从村前流过,山上的泉水汇聚在溪流中,沿着向山外潺潺流动的溪水,把我少年的梦想带向远方。   

在小街的中段几条支巷的交汇处,有一块不大的空场地,叫“三门厅”,青石板铺地,因为位置比较适中,这里成了村民经常聚集交流的地方。北侧是许家祠堂,是村中大姓许姓宗族三房的祠堂,称其为“三门厅”。祠堂分为前进门厅、中厅享堂和后进寝殿三进,有前后两个天井,是当年村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我的一位同学玉美在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祠堂门厅开办了山村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小杂货店,前来购物闲逛的人更多了。山村人有事没事都聚集在此,三门厅成为山村人交流沟通信息、商讨政策时事的中心。一日三餐,村民们端着硕大的蓝边碗,碗中盛着米饭或稀粥,上边堆着青菜、萝卜、红烧肉等,人们或蹲、或站,一边吃饭,一边闲聊说笑,交流着各种信息,也相互交换着碗中的饭菜。一碗吃完后,回到家盛一碗再来,饭毕,大家各自上山下地去干活,三门厅归于安静。如今,玉美家的杂货店早已搬到公路边新建的房子里了,祠堂倒塌大半,只剩下后进寝殿,一幅残垣断壁的模样,三门厅的风光热闹只能停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我喜欢山村的夜色。山村的夜是蓝色的,当皓月当空时,月光温柔似水,无数的星星布满天空,与皎洁的月光相伴,世界是那样的透明和清爽;山村的夜又是黑色的,当阴雨天气来临,真正是伸手不见五指,睁大眼睛仍是漆黑一片,昏黄的灯光从窗户透出,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山村的夜还是安静的,一个小小的咳嗽声或狗吠声都会传遍全村,安静得似乎要掏空一个人的心思,让灵魂腾空升天。

思念山村,不仅因为我出生在这里,我的父母和家人都生活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山村给了我充实欢乐的童年,给了我在劳动中成长并充满梦想的少年。每当想起那个曾经骑在牛背、满身泥巴和草屑,在田地间摸爬滚打,学会坚韧面对风雨的我,我的胸口便涌动着一种难言的幸福与感动,有苦涩,更有甜蜜。大自然和山村恩赐我很多,我却把山村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多年前在田地中劳作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记忆中闪烁。我深知,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任何描述都是无力的。田地是万物之母,田地必须被耕作。农民本是土地的主人,却被土地奴役着,只能永远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最典型的农民。犁耙、锄镢、镰刀,连同操作的方式和姿态,世代相袭,几千年不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代代农民最简单的生活写照。即使是采用落后而原始的生产方式,收获世界上最低的劳动回报,也不得不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这是山村农民无法逃避的。农忙季节,超负荷、超强度的抢种抢收,使每一个下地干活的人都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烈日之下、寒风之中的田间劳作,是与命运的抗争,留在心头的,是永远卸不掉的沉重。    

当挑着一百多斤稻谷的扁担压得肩膀生疼时,当烈日下弯腰插秧累得腰酸背痛时,当汗水不停往下淌,不等手上的污泥洗净,就赶快撩起被汗水浸透散发着汗臭味的衣角抹去脸上的汗珠时,当劳作的双手磨出血泡时,当自己的皮肤被太阳晒得发红,经年累月变得黝黑时,现实生活劳作的辛苦,让我难以陶醉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述的那种脱离尘俗的悠闲和意境中,而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有了更真切的感受。繁重的甚至是极限的生产劳动其实一点也不浪漫,当年我的双手在劳作中曾经长出了厚厚的老茧,变得很粗糙,这就是辛苦劳作的代价,因为生活需要用自己的身心去抗争。凝望山地和田野,领略绿油油的小麦,观赏金灿灿的稻穗,的确能感受到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农家生活所需要的每一颗稻谷和麦粒,每一份瓜豆和葱蒜,都必须靠自己辛勤栽种才能得来,经营这份美丽和收获需要艰辛的付出。    

山村是我灵魂永久的住所,站在楼顶平台,望着远处的群山和田野,望着身旁那些为炊烟所牵挂的人家,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旅途。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山村里生存、生活几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遗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然后归为尘土。田地与农民生死不离,庄稼一茬一茬地播种和收割,农民也在一茬一茬地轮回。许久以来,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田地,在不算肥沃的田地间,一辈一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典生活,执着而沉重。     

山村是我生命里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原始却自然真实,贫瘠却纯粹安谧。每天怎么想?到哪里去?干什么农活?这都是自己的事,这就是平凡安稳的生活。山村就像一卷藏在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就像被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不断地被亲情和愿望反复阅读和咀嚼。一缕清风,一朵云彩,一滴露珠,都闪动着灵光,蕴含着淡然的乡愁。宽厚和仁慈的山村,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依然坚韧博爱。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动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山村和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生活在城市,思绪却时常萦绕山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每当蓦然回首时,发现一棵树、一眼井、一座破庙、一座石桥、一栋老屋、一段石板路,包括一些逸闻趣事,原来都是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静心腑首这朴素原始的山村,往事犹在眼前,历历在目,耳际传来布谷鸟轻轻的鸣唱,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作者简介

张玉科,马鞍山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原主任。写过大量的散文、随笔,有《梦里田园》、《飘落的枫叶》等多部文集出版。

【图文编辑】老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废置的老农具
泉溪祠堂记
【兰溪祠堂】 虹霓山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树洞丨醒来时,我的眼泪像辛勤的农民那般劳作
这个小山村全是杨家将的后人,祠堂已经700多年
幸福这件小事——我在江南看祠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