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山传说2

                                            泰山的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县以其灿烂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典故与传说,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岳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泰山不让土壤等等,许许多多典故与传说,反映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挠,磊落光明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仇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典故与传说,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有着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

o        皇帝赐修天贶殿

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借调的主体建筑,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这富丽唐皇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北京的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每逢雨天,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里边还滴嗒,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道士甭提有多高兴,他的笑声和银元的响声一样清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发现后,像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啊!晚上,道士哪里还有心思吃饭,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说: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现在京城是皇姑得了重病,请了各地的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名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里庙处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进了京。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帝的女儿生了人面疮,说是谁能治好,要什么给什么。道士这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到了后宫,道士一看皇姑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龇牙咧嘴的怪吓人,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听那疮还吱吱地叫着讨饶。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上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皇上得知女儿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也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问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道士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人,哪里见过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孬,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矮三砖就矮三砖,道士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矮三砖而已。

o        元君绣鞋定山门

出岱庙北门不远,有一座石坊叫岱宗坊,和岱庙遥遥相对,登泰山就从这里开始。相传,碧霞元君坐了泰山之后老嫌管的地方太小,不够神气,就千方百计的扩大自己的地盘,东讹一点,西占一点。这样,泰山周围让她蚕食了不少。元君是太阳爷的公主,诸神对她一次两次的蚕食能忍了,时间长了谁受得了?各路神仙都纷纷跑到姜子牙那里告状,希望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太公替他们说话。姜太公得知,便带着封神榜来到泰山,明确指出,泰山周围五十里归碧霞元君管辖。元君本来想把自己的地盘扩大为南到汶河,北到黄河,这样有山有水,这样有山有水也好出来消遣。听说才给地方圆五十里,元君很不高兴,天天吵着和姜太公要地盘。姜太公没办法,不看僧面还得看佛面,得罪了元君,太阳爷那里不好交待,就对她说:我的姑奶奶,你千万不要生气,我们可以再商量吗!两人经过协商,订下君子协定:元君可以随便找件东西往山下扔,扔到哪里,元君就可以管到哪里。元君想凭我的法力,找快石头,少说还不扔个百八十里的,于是抄起一块石头就要往山下扔。姜太公急忙拦住,说石头遍遍地都是,扔到山下哪里找去?元君觉得这活有理,可找个什么特殊的标记呢?姜子牙献策道:元君,我看你这绣花鞋就挺好,扔到哪里一找就能找到。元君一想,鞋子更轻,扔得更远,再说,扔一只,我还有一只,别人也不好耍懒,便欣然同意了,只见元君脱下鞋子,运足气力拚命向下扔去。元君可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正因为鞋子很轻,一出手便飘飘悠悠地向山下落去,元君这才知道上了姜子牙的当,可事到如今也不好反口了,便无可奈何地随着众神仙到山下找鞋。刚走下山不远,就见那只鞋躺在草地里,鞋红草绿,十分醒目,他们一算,从山顶到这里,只不过二十来里,此时碧霞元君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来了,元君无可奈何,只好在这里修了一坐石坊,作为山门。因为泰山又叫岱山,为五岳之长,所以就取名岱宗坊

o        御史锅封白鹤泉

过岱宗坊不远有一石坊,上题白鹤泉,泉水突涌,滔滔不绝,味甘清冽,还有一条水渠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龙口流出,喷珠吐玉,不失为一大景观,四邻八乡的百姓饮水也不都取之于此,不过现在早已经泉竭渠闭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龙口流出,喷甘清冽,还有一条水渠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龙口流出,喷珠吐玉,不失为一大景观,四邻八乡的百姓饮水也不都取之于此,不过现在早已泉竭渠闭了,真是天大的憾事。说起这泉水如何枯竭,当然事出有因,人们每逢提及都愤愤不平。相传,清朝时候,泰安有个姓马的秀才,连做梦都想升官发财,可就是屡试不第,到如今年逾花甲,也不曾得半个进士。他曾发誓,人生一世,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正巧这年朝廷开科,皇帝见他两鬓染霜,胡子一大把,便留他做了太子的老师-太傅。不久圣上驾崩,太子登基,冯进士也顺风得势,加封为御史,有了皇帝作后台,冯进士觉得腰粗气壮,便呼风唤雨地作起恶来,他嫉贤妒能,诬陷忠良,文武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过了一段豪华的宫廷生活,冯进士又想回泰山观光,一为可以向人们炫耀他的威武,二来沿途还可以收得一大笔钱财,正是句利双收的好事。主意一定,便请圣上,带领一帮人马出了京城。沿途州县,哪个不知当朝御史的厉害,他可以使你飞黄腾达,也可以置你于死地,所以那些州官县令无不对他高接远迎,献媚讨好,临走还送些金银瑰宝,特产名吃,冯御史都无不笑纳。冯御史来到泰城,县官更是百般讨好,大开宴席,就连准备进贡的赤鳞鱼也摆下了,酒过三巡,县官忙恭维道:御史大人,你老人家发迹高升,也给泰山带来了福音,前不久山前出了个宝泉,请大人前往观赏。县官一番话,说得冯御史心里美滋滋的,听说有一个宝泉,便让县官带他前去观看。冯御史来到泉边,只见泉边绿草鹤展翅,声似丽鸟长鸣。冯御史正欣赏着这们间奇景,县官又言:有一天,下官前来游玩,一位白发老人对下官说:名山名泉第一流,辈辈人才出不休。正待下官细问,老人却飘然而去,。县官本想说得神乎其神,奉承奉承冯御史,谁知冯御史一听反而很不高兴,他想,倘若日后人才辈出,就显不出他的才气了,那时还有谁敬奉他?不成,一定要把泉子土堵死。于是,他回头对县官说不要听信妖道胡言,这泉上布满妖气,如不除掉,一定会大祸临头。县官惟命是从,就是冯御史说砂锅能捣蒜,他也会说捣不烂,于是赶紧派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运来山石灰土,可是泉水奔涌,十几条大汉忙了半天也没堵住,冯御史下令抬来七七四十九口大锅,套着盖在泉眼上,才把白鹤泉闷死了。周围的乡亲们早闻冯御史的大名听说现在又闷死白鹤泉,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都来找他算帐,要求重开此泉。人们把冯御史捆起来,揭去四十九口大锅,泉眼一露,飞出一只白鹤,只见白鹤绕泉飞旋一周,突然直奔冯御史而来,将他两只贼眼去,一声长鸣,朝泰山后面飞去。就这样白鹤泉失去了淙淙的泉水,黑虎泉等七十二大名泉。从此天下豪杰汇聚泉城。冯御史连惊带吓,又失去了双眼,不久就死了至今仍遭人们唾弃,不过,却也实现了他遗臭万年的宏愿。

o        吕祖戏点神虬飞(虬在湾)

虬在湾,也就是现在的虎山水库,这里风景清幽,秀丽迷人,碧水与青山、苍天一色,笑声共水声,鸟声齐鸣,垂柳戏水,水榭倒映,不亏有小蓬莱之称,置身其境,使人涤思洁虑,醉心自然。相传,在很久以前,小湾里有一条神虬,能兴风作雨,每逢天旱,便普降甘霖,为四邻八乡做了不少好事,人们都非常感激他。一天住在下边石洞里的吕洞宾,从外边回来,又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就拿来笔墨,在东边小山的石壁上龙飞凤舞地大书特书起来。神虬早知吕洞宾在此修炼,他见吕洞宾写的起劲,就变成一个小孩,偷偷在他后面一字一句地吟起来。吕洞宾回头一看,见一小孩摇头晃脑地吟他的诗,好像还颇知诗味,觉得这小孩挺有意思,就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他脸上轻轻一点,这一点不要紧,只见狂风骤起,天昏地暗,有一水柱从潭中腾空而起,那神虬乘风飞去。原来,神虬眼睛有些毛病,经已经修炼成仙的吕洞宾一点,正好点在神虬的眼上,神虬顿觉耳聪目明,便重返龙宫了。不久,风住浪止,潭中复又平静,吕洞宾此时才恍然大悟,那小孩就是潭中神虬所变。以后,人们便把水湾取名叫虬在湾,把水湾东边的小岭取名叫飞虬岭。有人为此题诗曰:澄澄注一湾,知其虬龙在。得遇题诗翁,相携去无碍。扰扰路旁人,昏昏云-虬去池空存,波光清于黛。

o        白氏郎怒收万仙

泰山周围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据说他们还生了个儿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不堪众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去住了。白氏郎长到八九岁,生得伶牙俐齿,十分计人喜欢,可就是没有个名正言顺的父亲,整天在外边被人打骂,受人欺负。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白牡丹让白氏郎跟村里的小伙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里弄些水酒淡菜,准备打发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下界一年的情况。白氏郎和伙伴们来到山上,领头的说要玩做皇帝的游戏,把几个草筐撂起当作宝座,谁要能爬上去谁就是皇帝,以后众人就都听他的,选他做头头,说完便把筐撂的高高的一个个轮着往上爬,筐子没有绳子拴牢,一爬一晃,结果没爬几下就都滚下来,最后轮到白氏郎,只见他稳抓草筐,轻迈双脚,颤颤悠悠真的爬上去了。本来他们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上去了,谁肯让他这个私生子做头头,便把他拖下来,打了一顿一哄而散了。白牡丹在家里正为买不起酒菜犯愁,见白氏郎又人外面哭着回来,鼻子都让人打破了,十分难过,顿时来了气,就抓起烧火棍,把怨气照着灶王爷出开了:灶王爷啊灶王爷,你都看见了吧,这还让我们怎么活?哼!我儿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杀尽斩绝不可,她越说越气,一边说,一边敲,几火棍下去,灶王爷早就鼻青脸肿了。灶王爷上天,不但没有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还挨了一顿棍棒,便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去了。说白牡丹发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里的人斩尽杀绝。玉皇大帝听了灶君的一面之词,便吩咐四员大将,到来年的龙节抽掉白氏郎的龙筋。白氏郎从那次挨打后,就独自上山,一天,他一个在山上打柴,迎面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你本是真龙天子,将来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说走了话,玉皇大帝要在来年的龙节抽你的筋,现在已经没办法补救了,只有到时候你能咬牙挺过,保住你的龙牙玉口,还能说什么成什么.”说完便飘然而去。转眼龙节已到,龙王派天兵在将便抽他的筋,可是白氏郎硬是挺过过来。从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爷恨透了所有的神仙,白氏郎用装水用的葫芦把灶王爷装进了葫芦。然后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见庙就进,见神就收,想收完后把他们压在泰山底下。来到泰山,见到了吕洞宾得知他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大吃一惊,将葫芦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众神仙都跑到一个大石洞去,吕洞宾数也数不过来,就把它取名为千佛洞。后人又在那里起楼造阁,顺吕祖之意取名万仙楼

o        唐僧泰山晒佛经

过斗母宫,跨溪有一小径斜向东北,夹岸桃李,流水潺潺,蔚然深秀,循小径拾级而上,有石坪数亩,上刻金刚经,字大如斗,笔锋纵横波澜,苍劲有力,被誉为榜中之宗,这便是享有盛名的经石峪。因石经遍布峪中,书艺精湛似非人力所为,所以人们就附会了唐僧西天回来晒佛经的故事。传说,当年唐僧孙悟空,猪八 沙和尚师四人一到西天取经,既无桥又无船,四周又空无人家,徒儿三人可以作法过河,可唐僧这个凡夫俗子怎么过?四人正在着急,只见河中一只大乌鬼飘飘游来,对唐僧说大慈大悲的师你,切莫着急,让我来背你过河。唐僧十分感激,忙问道你是何仙,何以能言语?乌龟说我本是玉皇大帝的一名元帅,因触犯天条,被逐出天庭到凡界托生为龟,求你到老佛爷面前多说好话,把我超度上天,我将感激不尽。乌龟言辞凄切,说话间已眼含热泪,唐僧答应它的要求。许多年以后,等唐僧西天取经回来,乌龟已经在这里等待多时了,唐僧一到,它便兴致勃勃地问,老佛爷答应了吗?却说唐僧最已经把此事忘记了,邮到乌龟,不禁汗颜,自愧有负于它连忙赔罪。乌龟此时心怀嫉恨,想乘机报复他一下,又叫唐僧上了背。到了河中,乌龟将唐僧掀到河中,等唐僧被救上时,经卷早已在水中泡透了,师徒四人只得把历尽千辛万苦取来的金刚经,一页页拆开,放在石坪上晒,结果折腾了大关天,等晒干去收时,才发现经文早已经入石三分,贴在石头上揭不下来了。以后,人们便把这条峪取名收经石峪,把唐僧师徒的石坪取名暴经石

o        天助元君铺云桥

走完快活三里,迎面是一座别致的小桥,名叫云步桥,全由青色的花冈岩砌成,此桥凌于绝壁之前,蔽于群松之下,瀑布挂前,云涌在后,松声云气,似虎啸山涧,湍流石隙,如龙吟大海。

云步桥,原名云木桥。相传碧霞元君与兄长争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让,于是商定谁先爬上山顶,泰山就是谁的。登山日期归定为三月十五日。元君自知三寸金莲爬山不是哥哥的对手,就提前走访调查,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登山之日一到,元君便按事先调查好的路线,翻山越岭,过沟爬坡,来到了快活三里,元君走得正是劲,忽见前面一道万丈深渊拦住了去路,只见周围都是悬崖绝壁,就是长翅膀也飞不过去,这下可把元君给难住了。元君急得火烧火燎,眼里噙着泪水。元君正在犯愁,就听咔嚓一声,一棵几搂粗的松树从山上滚下来,不偏不斜,正好横亘山涧,成为一座小桥。元君绝处逢生,转悲为喜,不禁叹道:天助我也!”说着就要举步上桥。可是独木桥难行,元君又是小脚,再说桥下一眼望不到底,看一眼都令人头晕目眩,元君只好又把脚缩了回来。元君这时寒心绝望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荒无一人,远处尚有鬼哭狼嚎,不禁叹道:天啊,你为何这样捉弄我?元君泪流不止,忽见一片白云从山顶飘然而下,浮在桥底铺平了山涧,再也见不到无底的深渊了。于是元君稳稳当当过了桥,捷足先登,坐了泰山。元君的史长按着归定的路线往上爬。围着泰山转来转去,转到响午才爬上山顶,那时,元君早在山顶等候多时了。他枉费了一顿辛苦,也没捞着坐泰山。事后,人们便把三月十五元君登山的这一天,作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许多人给她进香祝寿。那座松树架起的小桥,人们给它取名云木桥。以后几经修复,改成了石桥,名字也改成了更富有诗意的云步桥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县以其灿烂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典故与传说,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岳为首,泰山可依,泰山梁木泰山不让土壤等等,许许多多典故与传说,反映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挠,磊落光明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仇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典故与传说,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有着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
所有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

o        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斜依拦住山,背靠五松亭,在这里可遥望十八盘,南天门,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云蒸霞蔚,迷离耳目衣袂之间,松涛阵阵,传千谷万壑不绝。在这里还可以下望云步桥,只见水流潺潺,陡然入涧,瀑水悬流,溅花泻珠,风响水鸣,万籁俱寂,风景之秀丽之清幽以言表。

据说,秦始皇做皇帝时,发现东南有天子气,唯恐别人夺了他的皇帝宝座,就带了大队人马,从京都咸阳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泰山封禅,一是想借此报天地之功,更重要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风,以便慑服天下。登山的这一天,正值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始皇爬到半山腰,虽骑马乘轿,却也早已累得汗流满面。忽然,天气骤变,乌云从山头滚下,顿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一齐袭来。始皇措手不及,见前面有一棵松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树冠如棚,风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树下避雨,随行人员早乱了套,钻洞的钻洞,爬崖的爬崖。不一会儿,风飘云散,雨过天晴,始皇因在树下,未遭风雨侵袭,为赏松树遮雨之功,始皇当即封它为五大夫。圣旨刚下,就听到树上有人言曰:天下一统,你不以社稷为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大增赋税,乱派徭役,无德无仁无礼,妄受帝命,凭什么乱封左右始皇闻听此言,又想起刚才忽遇大雨,感到实在晦气,很不高兴,封禅弄了个不了了之。始皇圣旨已下,把大树封为五大夫,以后人们便将此树称之为五大夫松,再后来错传成了五棵松树。据说,在万历三十年,由于泰山蛟龙腾起,山洪瀑发,秦松被水冲走,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时补载的。

o        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还有一棵袅袅亭亭的松树,一枝长长的树干斜向下伸展着,好像殷殷热情的泰山在企盼着海内外宾朋的到来,许多年轻的情侣,更是将她作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在树下留影,因为她向上凝聚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阳洞附近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亲相爱,乐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采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复了健康。花匠为了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拿出许多奇花异草的种子相赠,说是撒在山间,来年泰山将会漫山花香,分外妖娆。他们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丽,又一次,一位石匠来他们家避雨,他们倾其所有,热情款待,石匠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一夜之间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盘道,引来了大批的游人,使他们夫妻大开眼界,后来,丈夫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丽,决心出到外面学习技艺。然而丈夫走了一年,两年,三年,却迟迟不闻归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轻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着,执蓍地期待着,漫天的大雪掩没了她的身体,来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轻的妻子却不见了,在她站过的地方长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树,像那少妇首望远方,企盼着丈夫的归来。有一天,她的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妻子变成了一棵松树,悲痛异常,于是在树下筑了一间石屋,日夜守护着他的妻子,把对妻子满腔的爱,都献给了泰山,为妆扮泰山,建设泰山,为来泰山的游玩的客人,做了许多的好事。 

o        飞来石

在御帐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摇摇欲倾,上刻飞来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相传,宋真宗带领千人万马来泰山封禅,行至云步桥上,只见重重山叠翠,白云压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飞泻,犹如银河倒悬,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霁之清秀,置身涧底,捕捉玉珠琼花,令人忘情:飞身崖上,静观高山流水之清韵,使人心醉。宋真宗看到有这样一个绝胜佳处,便下令停轿,在崖上石坪凿石立柱,设帐铺床,在此休息。真宗坐在床上,上有松涛阵阵,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后依万古青山,好不消遥自在。文武大臣们跑这跑那,忙得不亦乐乎。正巧,这时泰山神黄飞虎巡游从此经过,看到真宗如此享受,不禁大怒:这个无能的昏君,名为到泰山封禅,实则是游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诚,赶快轰他下山。于是山神作法,将身边一块巨石朝真宗滚来。真宗这时正赏乐观景,忽听有声如雷贯耳,回头一看,见一块大石压顶而来,吓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哟,我的妈,赶快救驾此刻哪里还有人应声,文武大臣早都逃命去了,只有封禅使王钦若吓得浑身打颤,钻到床下,王钦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树下不动了,顿时来了劲,忙喊:万岁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来接驾的。真宗闻言,果见大石耸立,像在对自己施礼,遂又回到床上,招乎文武百官,一本正经地说奴才,一块碎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我乃真龙天子,是元君派来接迎的,我怎能会横遭此祸?话虽这样说,此时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赶快起驾上山了。王钦若为了讨好真宗,便将此石取名为接驾石,把真宗憩过的石坪取名为御帐坪 

o        望夫山

望夫山在碧霞祠的东南、瞻鲁台的西侧。它的得名,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东岳庙会,有一对新婚夫妇来泰山进香,企盼婚后能丰衣足食,来年生个大胖小子。两个人沉醉在新婚的欢乐之中,一路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来到了对松山附近的盘道。正当他们兴冲冲地攀登十八盘的时候,只见有伙人前簇后拥地用轿子抬着一个公子哥儿来到他们身边,那公子见新媳妇水灵秀气,长得十分标致,便生了贪婪之心,想据为已有。只见他使了个眼色,随从的差役便心领神会,上前来调戏她。新郎官见有人调戏自己的妻子,便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保护自己的妻子。身单力薄的新郎官,哪里是那些彪悍差役们的对手?几个差役一起动手,一阵拳打脚踢,就连推带拥地把新郎官推到山沟下摔死了。那差役回头对新娘子喜皮笑脸地说我们公子看上你,是你的福分,今后定有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说着就连拉带扯地把她一块带上了山顶。那公子游山玩水,又得了美人,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他兴致勃勃地来到山顶,对差役们说:这泰山是历代皇帝老儿祭天祭地的地方,我与娘子在这里拜天地,结为夫妻是再好不过了。说着就要与那娘子成亲。那娘子此时已悲痛至极,欲哭无泪。只见她不卑不亢地说要成亲也可以,只是刚才慌乱之中,我连句话都末来得及对夫君说,他就葬身山谷了,请让我再望他一眼,作最后一别。那公子听她如此说,倒以为那娘子同意与他成亲,就答应了她。只见那娘子从容地整理了一下头上的乱发,不慌不忙地走上山头,凝视着她丈夫葬身的地方,趁身连的差役不注意,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夫君,等一等,我随你来了说着便纵身跳下悬崖,以身殉情。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忠贞节烈的女子,便把也眺望丈夫的那个山头取名叫望夫山

o        仙人桥

在碧霞祠东南,有两崖陡立,相隔丈许,涧深数丈,非正午不见日月,两崖之间三石相连,悬于半空,风吹欲倾,纯属造化之奇巧,非神仙不能过,故名仙人桥。不过,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攀上攀下,留影于此,已不再是非飞仙不能度了

相传,吕洞宾因三戏白牡丹触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时三刻就要斩首,吕洞滨整天消遥自在,这样了此一生,他怎能善罢甘休?便想尽千方百计躲过这一关。吕洞宾想来想去,想到了梁灏身上,梁灏是文曲星上凡,考场上屡试不第,今年八十二还不曾中得半个秀才,他那尺把粗的笔管,从来不被人注意,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于是,吕洞宾便急急忙忙奔梁灏。吕洞宾找到梁灏,说明来意,向梁灏说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场高中。梁灏见是散仙吕洞宾,便开口问道:如何相救吕洞宾说倒也不难,到了那天,不管是风狂雷紧,还是鬼哭狼嚎,你只管把紧笔管不停地写,千万不要松手。否则,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相见了。梁灏听说不过如此,,便欣然应诺。是日,和风丽日,哪里有什么风呀雷的,梁灏以为吕洞宾又耍什么鬼把戏骗人,谁知不一会,天空滚云翻墨,狂风大作,地动山,电闪雷鸣,仿佛就要天崩地裂,梁灏谨记吕洞滨之言,紧握笔管大书特书。午时三刻已过,梁灏还在大收不止,只听背后有人言曰,谢梁兄救命之恩,容当后报。梁灏抬头,才发现窗外已风住雷止,丽日当空了,吕洞宾见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忙道:凭梁兄这般才华,明年我保你中头名状元。说完便飘然而去。第二年,梁灏半信半疑地进京赶考,果然中了头名状元。皇帝见他年事已高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让他衣锦还乡了。梁灏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头名状元,就给碧霞元君亲自挂抱进香。这天梁灏在山顶还完愿,听到远处好像有人叫忙上前施礼,问道先师为何端坐在此。吕洞宾道我已在此等你多时了,你已功成名就,想携你离开这里,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我乃凡夫俗子,怎能随你前往?”“只要你跟我从桥上走过就行了。梁灏若大一把年纪,怎能爬得上这悬崖峭壁,再说就是爬上去,还不摔到谷底碎户万段,便婉言辞谢了。无奈,吕洞宾只好一人从桥上飞走了。

o        探海石

探海石,又叫拱北石,是泰山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气宇轩昂地伫立在泰山之巅,道以待,为世人迎来辉煌的黎明。关于探海石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原来,中天门有座二虎庙,二虎庙供奉着黑虎神,虎为百兽之王,它奉碧霞元君之命整天在山上山下巡视,哪里有猛兽作浪,妖孽兴风,它就在哪里去惩治,保卫着泰山的安宁。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东海龙宫有个守门的海妖见自家门前冷冷清清,门可落雀,而泰山顶上却热闹非凡,便生了嫉妒之心,偷偷地到泰山顶上施放妖气,刹那间,山顶那如诗如画的云海,缭绕而至仙雾,即刻变得乌烟瘴气,山上顿时大乱。海妖见后,却在一帝幸灾乐祸地放声大笑。黑虎神正在山下巡视,见乌云笼罩着山顶,便知定有妖孽作怪,便提上元君赐给它的镇山之宝-擎天神棍真奔山顶,它见那妖孽还在山顶作法,便气不打一处来,狠狠持一棍打去,那海妖只听身后一阵冷风袭来,知道大事不好,急忙化作一缕青烟夺路而逃,山顶复又出现一派仙山琼阁的美景,但是,黑虎神由于用力过猛,那擎天神棍打在石上,一片火光散后,神棍断为两截,那断掉的一截顿时化作一块巨石,直指东海,怒目而视。从此,那东海妖孽远远看见擎天神棍立在山顶,便再也不敢到泰山作孽了。

o        丈人峰

玉皇顶西北不远,有巨石陡立,如刀削斧劈,状似老叟,这便是泰山丈人峰。那么为何将此石尊为丈人呢?

据说,唐明皇来泰山封神,派张说为封禅使,前来做些准备工作,以迎圣上驾到,泰山封禅,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张说奉旨前往,而他自己却另有打算,认为封禅动用黄金万两,无据无数,吃喝玩乐,大有油水可捞,再说事后还可以因功受赏,便乘机把女婿郑镒也拉上一齐赴岱。唐明皇到泰山封禅,千军万怪,车如流水如龙,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事后按惯例,除太慰,司秆,司空三公以外,凡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并不赦天下,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由于他老丈人的作用,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趾高气扬,威威武武,好不显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唐明皇的耳朵里,皇帝马上召张说进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说默不作语。这时,有个叫黄幡卓的人在帝边一语双关地为他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此事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话。以后,人们便把祭坛旁边的那个高耸入云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遂把丈人称作泰山,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又把丈人叫作岳父沿袭至今。

 

 充满奇异的想象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泰山神话传说,朴实生动地反映了泰山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自强不息的人生理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泰山人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操、宽厚广阔的精神境界。

o        仙泉

相传,碧霞元君一辈子膝下无儿,只生了二九一十八个闺女,个个都长得聪明伶俐,文静善良,十分讨人喜爱。元君这十八个女儿,每人都身怀绝技,倘若哪儿有灾有难,元君就派一个去灭灾降福,因此,深得人们的敬爱。仙泉是元君最小的女儿,也是姐妹们当中最漂亮的一个,她那双眼睛,恰似两潭汪汪的秋水,清澈照人;嘴角上,一天到晚终挂着微笑,更可爱的是她那永远抹不掉的一对小酒窝,惹得姐妹们既有几分嫉妒,又有几分喜欢,因为她毕竟是自己的亲妹妹。仙泉人虽小,嘴却物别甜。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仿佛能洞察一切,元君的心事,都逃不出仙泉的眼睛。若是元君愁眉不展,她便去为母亲宽心,排忧解难;若是元君高兴,她更是撤娇撒痴,缠着不放,因此,深得元君的宠爱,天天将她揽在怀里。有一年天闹大旱,一连几个月滴雨末下,结果地里的庆稼一颗也没收,百姓们打不出粮食,没有东西可吃,便跑到山里找野果,挖野菜。不过,人多菜少,山上的野菜几天就吃完了没办法,只好再吃树叶青草,吃光了树叶青草,就漫山遍野地扒树皮吃,最后树皮也吃光了,只得以树根充饥。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竟把若大一个泰山吃得光秃秃的。此事因元君得罪了东海龙王,龙王便下令泰山附近三年不下雨。元君的心事仙泉早已看在眼里,便问元君,元君告知并派仙泉下山。从此仙泉不知疲倦地苦干,日夜山前山后地奔波,一个多月过去,泰山又重现了生机,布满了绿色。仙泉回到元君身旁,元君得知仙泉并没给乡亲们留下水源的时候,她担心人死山秃的局面不久又要重演,便忍痛割爱将自己最宠爱的女儿在身边化作山泉,至今流尚不绝。

o        姊妹松

从前,泰山山后的马家庄有个马员外,他勾通官府,霸占周围的名山大川,有钱有势,肆意欺压百姓,强占民女,坏事做绝,横行乡里,庄里的人都恨透了他。因为他姓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们都叫他大马蜂。大马蜂有个佃户马老大,马老大有一对黄花闺女,年方二十八,姊妹俩虽说生在穷家,自幼丧母,却长得浓眉大眼,如花似玉,庄里的人谁不夸马老大的这两只金凤凰。大马蜂虽年过花甲,但他对马家姊妹却早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将他们抢过来。这一天,大马蜂把马老大叫到堂下说老大,你家两闺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找个婆家了,这门亲戚我早就给你看好了,那人的长相和我一样,家产万贯,她们嫁过去有吃不尽的鸡鸭鱼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老大,你看如何呢?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怀鬼胎,就连忙说谢谢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闺女许给人家了。大马蜂一听就来了气,向马老大吼道说穿了吧,你这两闺女我要定了,不给也得给,除非是今晚她们一命归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亲。马老大回到家里,像是没了魂,大马蜂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老大急得火烧火燎,只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把此事告诉了女儿,三人抱头痛哭,姊妹俩非要以死相对,马老大说,你们死了,扔下我一个人,也无人照顾,最后三人决定到后石坞青云庵出家了。此事,庵主早就和大马蜂私通,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当夜便派人报告了大马蜂,大马蜂抬着花轿带着马老大来到青云庵,想在青云庵与两姊妹成亲,大马蜂和庵主正做好梦,只见一个小尼姑跑来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马老大痛不欲生,一头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萨面前。后来,在她们跳下去的地方,并排长出两棵松树,枝枝连理,叶叶交通,好像手换着手一样,人们便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o        一品大夫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相传为六朝所建,是山前最早的佛教寺院,它背依泰山,前临小溪,清幽静谧,鸟声不绝。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两丛梅花,翠竹亭亭,整个寺院荫蔽在青松翠松之中,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冷暖宜人,确是一处胜地。人们大都慕名而来,瞻六朝古松,望老树筛月,别具情趣。不过,西院的一品大夫,说来也令人增加兴致。一品大夫松,原名师弟松,是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父共植。当时,寺院清静,游人稀少,理修天天以松为伴,在树下习文读经,天长日久,便对松树产生了依恋之情。一天,他坐在树下吟道僧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吟成,理修马上把此诗告知师父,师父听后,不禁拍手叫绝,遂把松树取名为师弟松。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楚仕何焕章游至普照寺,为寺里的景色所折服,赞叹不已。当时,寺里的住持和尚庆山师父陪他到西院,听到赞誉,自然欣喜无限,便邀何焕章题字,何焕章站在师弟松下,见此松袅袅婷婷,位于西院中央,树冠如棚,状如华盖,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乘华盖之舆,便提笔疾书一品大夫四字,刻于石上。此名沿用至今。

o        白龙池

西溪建岱桥上,有碧水一潭,清澈见底,只见清泉流于石上,苍林倒映水中,鸟飞水温文尔雅 ,鱼游林中,溪声山色,妙不可言,叫人陶醉,这水潭名叫白龙池,以前每遇天旱,求雨者往来不断,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也曾到此乞雨,小小弹妨之地,如何能引来如此旺盛的香火呢?

相传,很久以前,潭边住着一户田姓人家,老两口年过六旬,膝下无子,只养得一个女儿,田氏夫妇老来得女,女儿又长得容貌出众,聪颖过人,贤惠温顺,便给她取名惠姐夫妇两个把蕙姐视为掌上明珠,十分宠爱,惠姐却并不侍宠。十分体贴二老,田里耕耘收获,家里针线饮食,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对父母照顾得也十分周到。姑娘大了,婚事便成了父母心头大事,惠姐自己也早有主意,为了照顾好二老,她决心招个上门女婿,尽管有人介绍了几个,惠姐都不中意,这事也就暂时放下了。这年春天适逢大旱,碰巧父亲又染重病,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蕙姐既要耕下种,浇地施肥,又要侍候父亲,里里外外,忙得她脚不着地,几天功夫就消瘦了许多。一天,蕙姐安顿好父亲,便去潭边挑水浇地,几天来,由于吃不好睡不好,她感到浑身无力,她挑着两桶从涧底艰难地向上爬着,突然,连人带桶滚下沟底。正巧,有个砍柴的小伙子在路边休息,见她跌倒,急忙前往救起她,用自己的衣衫为她擦洗包扎。惠姐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不认为的小伙子怀里,脸上飞起一道红霞,那小伙子也会意,忙把惠姐放在一块平滑的石上。之后,小伙子帮惠姐挑水浇地,惠姐心里有些喜欢,回到家里惠姐向父母一说,两位老人都十分感激,并看出了女儿的心事,便有意向年轻人一说,他们都欣然同意,田翁邀来四邻八舍,灯窗花烛,当晚就让他们入房成亲。田翁心里一高兴,病不几天就好了,一爱人生活的和和美美,小夫妻两恩恩爱爱,相敬如宾。春夏之交,大旱不减,而且旱情昌益回重,地里的庄稼都快烤干了,唯有田家的地里湿淋淋的,每天早晨都降四指露水,乡亲求惠姐帮忙,惠姐告诉丈夫问他有没有办法,她犹豫了一下说:好吧,我试试看。第二天天降大雨,她不禁叹道谢天谢地,总算救了庄稼人的性命。但丈夫疲备不堪地从外面回来了,他不好再隐瞒了,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惠姐了,我是龙王的九子,父王有令,今年泰山南北不下滴雨,我看你心事重重,不思茶饭,求我降雨,我实在不忍心难为你,昨夜便违令行雨。可现在触恕了父王,不久,父王就会派人来抓我的。以后你多多保重。两人正紧紧依着说几个月来的柔情,只见乌云复至,狂风骤起,一个炸雷响过,小白龙不见。人们都非常同情惠姐,都来帮她收拾田地,照顾老人,小白龙怀念着惠姐,也很感激乡亲们,还时常偷偷到山前降雨。

o        赤鳞鱼的传说

吴知县回到县衙,把鱼放在水里玩够了,又让厨子给他做来吃,鱼刚进锅,吴知县就闻得香味扑鼻,口水早流了一大碗,一端上来,吴知县三下五除二,几口就吃光了。第二天一大早,吴知县就差人把刘翁叫来,对他说:'刘头,从今以后,你什么也甭干,每天钓鱼给我吃,刘翁哪里肯依,求大老爷可怜我一家老小,另请高手吧。知县却没脸没皮地说:今后你只堵我这一张嘴,就免得再为一家几张嘴奔波操劳了,多轻省,不过,如若一天钓不到鱼,我要重打八十大板。没办法,刘翁只好拿着钓杆上黑龙潭。刘翁一天心绪烦乱,结果到了傍黑也没钓到一条,只好愁眉苦脸,准备回去吃那八十大板。刘翁正欲收杆,忽觉得大鱼咬饵,原来是一条大赤鳞鱼,刘翁忙将鱼在手里,只见那鱼眼泪珠滚滚,忽然开口说道:刘公公,我是赤鳞鱼王,家中有一大群儿女,我卢出来找些小生灵给它们吃,不想误咬到你的鱼饵,如果你吃掉我,它们就没法活了,再说,从今以后,你也钓不到鱼了。刘翁十分同情,便把它又放回到水中,可刘翁想到自己的心事,也不禁泪流。鱼王见刘翁难过,便游出水面对刘翁说,刘公公你的身世我知道,我这里有宝珠一颗,带上它饿了可止饥,干了可止渴。如遇难事再来找我,说完便游回水底。刘翁揣着宝珠来到县衙,没想到珠子让知县发现,为表清白,刘翁只好说了实情,知县便生诡计:说道只要你能让鱼王证明这珠子是她送你的,我就把它还给你,否则,你就别想要这条老命。那宝珠原来是鱼王的耳目,刘翁的情况她早就听到了。鱼王见刘翁到此,便打开水晶宫的大门,龙潭水分两路,一条大道直通水晶宫,只见水晶宫珠光宝气,鱼王派两员大将把刘翁接进宫,以歌舞酒宴相待。吴知县在岸上看得发呆,忽见潭水合拢,顿时潭水暴涨,将脏官吴知县和众衙卷进潭中喂了鱼。不久,潭水复平,鱼王亲自把刘翁送到岸上,把宝珠又还给刘翁,刘翁非常感激,从此再也不去龙潭钓鱼了。有时还做些好吃的撒到潭中,所以至今赤鳞鱼繁衍不断。

o        长寿桥

泰山黑龙潭上,有一桥飞架东西,似龙潭横生一道浓眉,与游人传情,如山涧跃出一条彩虹,为龙潭增姿加色,桥身朱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鸟瞰龙潭胜景,纵观西溪豁达之秀郄,确是美不胜收,这便是引人注目的长寿桥。长寿桥,是1924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张培荣所建,不过不是为了方便百姓。据说张培荣怕婆子怕得出了名,尽管在士兵面前威风凛凛,在老婆面前却是俯首贴耳,百依百顺。张夫人驾驭着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便挥霍无度,肆意玩乐,一天她听说泰山风景优美,许多人都在那里修炼,她也心血来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于是就让丈夫到泰山来片地造庙。张培荣来到泰山看到青山四围,绿树成荫,翠竹亭亭,上有傲徕,芙蓉两峰拔地通天之雄伟,下有龙潭飞瀑,细流淙淙之清幽,于是决定在些建庙,尊其夫人为无极真人所修之庙便取名无极庙。无极庙修成,张夫人便身穿道装,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中,张培荣率领所属各县的大小官绅和附近的百姓,对无极真人叩首作揖,并刊印无极真经,散布各县,并将自己歌功颂德的石碑立于无极庙门外。庙的溪西,出入下山都要过河涉涧,实在不方便,张培荣又在百丈崖上修了一座长桥,为了取悦张夫人,让她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便将此桥取名长寿桥。再说无极真人,十天半月坐在莲花宝座上还觉得新鲜,时间长了那莲花宝座也感到不怎么好坐,实在受不了寺庙生活的清苦,便不声不响地引退了。

o        竹林寺的传说

在黑龙潭的上边,原来有一座圭,叫竹林寺,寺的周围翠竹青青,松柏苍郁,溪水潺潺,曲径通幽,风景十分秀美。相传,寺里有两上和尚,一老一小,那小和尚姓秦,名叫秦力,老的和尚粗野蛮横,好吃懒做。所有寺里的活都是小和尚的事,这样老和尚还常常不满意,动不动抬手就打,张口就骂,有一天烈日当头,老和尚让小和尚云锄地,而自己却在树下喝茶,也不知过了几个时辰,小和尚锄完一垄,来到地头上擦汗的时候,无意中看见离自己不远的树下,坐着一位年方二八长得细皮嫩肉,穿着一身红衣服的妙龄少女,正在目不转睛的看着自己,那少女在树下坐着,也不与小和尚搭言,一直看着他,等到小和尚干完活走了,她便转身不见了,一连四五天都是如此。一天小和尚干完一天的活,躺在床上,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在梦里,只见那位穿红衣服的少女飘飘而来,对他说:可怜的小师父,你的命实在太苦了,从小没了父母,一个人来到寺里,小小的年纪,却在这里像牛马一样地干活,你那心狠手毒的师父不把你累死,是不会放过你的,我要帮你逃出这若海,你记住,明天到地里干活的时候,在我坐过的石头底下,有一个像胡萝卜一样的东西,你挖出来以后,千万不要告诉你的师父,晚上等他睡下以后,你偷偷地把它煮了,连汤带水地喝下,以后就可以逃离这里,再也不会受苦了。小和尚醒来,知道是做了一个梦,他回忆着刚才少女的话,一一记在心里。第二天天不亮,小和尚就下地了,中午收工时,他按小女说的,挖了那个东西就揣进腰里回到寺里。回到寺里,老和尚让小和尚干这干那,小和尚竟把腰里的那个宝贝给忘了,他无意中用汗衫擦汗的时候,不小心把那宝贝给搂出来了,坐在一旁喝茶的老和尚见从小和尚身上掉下个怪模怪样的东西,拿来一看,原来是一颗人参,忙问小和尚是哪里来的。忠厚老实的小和尚从来不会说慌,便把如何在地头上见到少女,少女如何在梦里交待,一五一十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看着手里的人参,想到吃了以后就能成为神仙,那高兴劲就甭提了,老和尚在做升仙梦。老和尚让小和尚煮上端来,快煮好的时候,正好泰安知县来拜访老和尚,那老和尚怕知县得知此事以后,自己捞不着吃,就把他领到一间僻静的房舍里闲话。小和尚煮好后倒到碗里等师父来,可是一等二等没有来,就听那少女的声音对小和尚说:小师父,你太老实了,这东西本来就是你的,你怎么会让给那人呢?你快把它吃掉吧,不然就来不及了。小和尚听着少女的话,拿起那参娃子,三口两口就吃下去了,小和尚不吃则已,一吃下去就觉得浑身发热,而且有一种飘飘似仙的感觉。小和尚一不做二不休,端起碗来就喝。老和尚送走知县,跑到屋里正看见小和尚端着碗喝,就知道大事不好了,也来不及发火了,去抢小和尚的碗,小和尚见师父回来,吓得他汤没喝完,端着碗就跑,老和尚就在后面追上了,小和尚跑时寺里,只见整个寺院突然左摇右晃。飘悠悠的升上了天,老和尚在地下对小向尚说:千万要带上我小向尚看到老和尚不标放声大笑起来,那笑声把门槛震了下一,就听咚的一声那门槛掉在地上,把老尚砸成了个肉饽饽,死了。就这样,竹林寺连同那个勤劳善良的小和尚驾着祥云升了天,只有那门槛还留在无极庙附近。

o        汶河倒流

自古至今,凡是大江小河都昨向东滚滚流去,这是一般的自然现象,不过在泰山这阳却有汶河倒流的奇观。登上巍峨峻拔的泰山,放眼南望,汶河像一条银白的带子,随风轻轻的抖动,熠熠发光,古老的汶河,有过痛苦,也有过欢乐,它流淌着歌,流淌着火,还流尚着一个不朽的传说。


据传,背朝东海的汶河,西向王母,河水流入西天王母池内,专供王母俗用,东海龙王得知此事,非常生气,他想,就连长江,黄河都要乖乖地向我流来,你一条小小的汶河,怎能偷偷地云讨好王母,龙王便把管辖汶河的小青龙召来,狠狠地训了一通,责令他马上将汶河的改道东流,当时的小青龙就是心中有一百个不痛快,龙王面前也不敢说半个不字,只好轻声应诺。龙王见小青龙郁郁而回,怕他拒不从命,便随后派自己的三女儿前去督察。三姑娘来到汶河之滨,见河水依旧浩浩荡荡地向西流去,质问小青龙为何不执行父王的旨令。小青龙面带愁色地回道禀报三姑娘,汶河两岸,全是肥沃之地,多少黎民百姓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倘若汶河改道,河水泛滥,卷走这一片沃野,百姓岂不无家可归,岂不有好多的人死于非命。经小青龙这一说,三姑娘才知事出有因,心中的气也就烟消云散了,她对青龙说道:原来如此,我错怪你了,三姑娘沉思片刻,又急切地对小青龙说不成我回去跟父王说情。龙王刚愎自用,哪里听得进女儿的劝告,再说让汶河改道的事,早已张扬出去,倘若就此罢休,岂不让王母耻笑,他勒令女儿:三天之内,若不把汶河改道东流,我也要拿你问罪。说完,把三姑娘赶出了龙宫。三姑娘回到汶河之后,把父王的命令置于脑后,日夜与小青龙奔走于汶河两岸,下雨降露,天上三日,便是下界三年。这三的间汶河两风调雨顺,黎民百姓无不感激三姑娘的厚恩,便在汶河下游修了座精巧的小庙,取名三娘庙,现在肥城的三娘庙村就缘此得名。以后,三姑娘就常年镇守在此,尽管龙王多次发水,想让汶河改道都没能得逞。据说,尽管三娘庙修在河滩边上,每次洪水却都没能过它的门槛。

o        镇妖避邪石敢当

相传,石敢当是后晋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家境贫寒,靠打柴为生,石敢自幼喜欢舞松弄棒,练得一手好枪法。这年六月,大雨连下了三天,把个汶河灌得八方横溢,洪水泛滥,河水冲上岸来,连人带畜,卷走了整个村庄,只有石敢一人附在一颗大树上,才免于一死,此后,石敢便不得不寄居在岱岳镇姥姥家,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帮姥姥做些家务,深得姥姥疼爱。一次东岳庙会,石敢到会上卖柴,见一伙无赖之徒,在大庭广众面前竟敢调戏民女,他气愤不过,抡起扁担就打,起初,那伙无赖还嘴强耍刁,石敢三下五除二,一阵扁担,直把他们打得跪地求饶才住下手。就这样,石敢凭着一身本领,一腔豪气,常常为百姓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好多连官府都管不了的无赖,都被他降服了,此后,凡人们路遇坏人,只要说石敢来了,坏人便会闻风丧胆,夺路而逃。人们钦佩他见义勇为,便把石敢尊称为石敢当一年冬天,镇上赵员外的女儿被妖精缠上,终日疯疯颠颠,多方就医未见好转,把赵家弄得乌烟瘅气,一家人六神不安,赵家贴出告示,说谁能降住妖精,赵家愿与他平分家产,若是末婚男子,甘愿将女儿以身相许,多少人为了捞到赵家的半分家业,被妖精弄得皮毛不见,多少人羡慕赵小姐的姿色,做了妖精的美味佳肴。从此再也无人敢登门降妖。赵员外见女儿日益憔悴,神魂颠倒,更是心急如焚。石敢闻讯,急忙赶到赵家,他问清了妖精的出入时间,夜晚,他把赵小姐那入别室,自己换上赵小姐的衣裳,手持铜手炉在牙床上等候,三更时分,一阵旋风过后,妖精破门而入刚要掀帐子,石敢猛地将铜炉扣在妖精头上,只听哎哟一声,妖精化作一股青烟逃走了。人们得知此事,更是把石敢传得神乎其神,说石敢会什么咒通什么法,石敢的名字越传越远了。不久,江南杭州来人请石敢,说有一民女被妖精迷住,不得解脱,妖精曾扬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石敢当的火龙爪。石敢听后,欣然应允,千里迢迢赶到杭州,妖精听说石敢已到,不等石敢下手,就先悄悄地溜了。从此,石敢更是闻名遐迩,每天从天南地北来求救的络绎不绝,石敢应接不暇,便请石匠在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交给求救的人,刚开始,人们还不信这石头能避邪,等回家立在大门里边,果然妖精见立有此碑,便不再进前,于是石敢当的碑碣在民间广为流传。

o        泰山女儿茶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着一对姓单的夫妻,他们的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两人相依为命,靠种山上几亩薄地维持生活,日子虽过得清苦,却也算安稳。人老了,七病八灾的就来了,有一年,单老汉的妻子得了一场重病,经过千方百计地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欠下了山下米财主的五两银子。那一年到头,老天几乎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颗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财主派人来催债,单老汉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还债。单老汉来到米财主家,把他的难处向米财主说了一遍。米财主说如果明年还的话,连本加利要还二十两,单老汉顿时感觉喘不过气来。单老汉来到黑龙潭附近,突然听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见一个年轻女子,边哭边往黑龙潭里去。单老汉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对她说:姑娘,有什么事想不开,年纪轻轻的可不要寻此短见。姑娘哭泣着告诉了单老汉她的遭遇,单老汉可怜姑娘,就说,你要确实没有去处,不怕受苦的话,就跟着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老太太,生活虽然清苦,却还不至于饿死。天上掉下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单老汉心里乐开了花,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他领着女儿回家,见过妻子,一家人过起了平静的生活。可是,每当单老汉想起米财主那还不清的阎王债时,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为爹爹分忧,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涧里的青桐叶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制成茶叶,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当天就去采来一筐青桐叶,试着制成茶叶,单老汉一尝,还真有个茶叶味,清香甘甜,绵软爽口。单老汉说,我看咱这茶叶来自泰山,又是你制出来的,干脆就叫泰山女儿茶吧。姑娘创制了女儿茶以后,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叶姑娘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谁知,米财主听说单老汉做火了茶叶生意,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就来到单老汉家,对老汉说听说你卖茶叶发了财,怎么,借我的银子也不还,想赖帐吗?老汉说:攒够了你数,我一早准给你送去。米财主又说你要是真没银子,我也不难为你,我看你闺女长得还算标致,就给我做五姨太吧。单老汉早就知道米财主的德性,抓起扁担就要拼命,但被米财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叶姑娘沉着镇定地说,你不是要人吗,我答应你,既然我们要结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码也要抬花轿来聘。如果你同意的话,三天以后可以成亲,不然你就等着吧。三天后,米财主带了一帮人,吹吹打打地来娶亲,姑娘一上轿,天上一阵风起刮来一片乌云,不一会大雨便下了起来,山洪一泻而下,冲毁了小桥,把米财主那帮人冲进了黑龙潭喂了鱼。此时有人看见姑娘坐在云头上,朝着扇子崖乘风而去。从此以后,单老汉便以制茶为生,老两口过起了平静的生活。据说,单老汉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么汶河南岸吴家庄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来扬善惩恶,帮助单老汉的。

o        黄帝泰山得良策(黄帝战蚩尤)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据说宫室,舟车、历法、算术等都是他的发明,有成命百物之称,而蚩尤则是与黄帝同时代的一位暴君。


传说,在黄帝没有掌握朝政以前,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以沙石为食,造有锋利的刀枪剑戟,骁勇善战,威震天下,但是,他时常作乱,滥杀无辜,不仁不慈,人们都想把他除掉。这一历史的重任自然就落顾德高望重的黄帝身上。于是黄帝征召诸候,兵合一处,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两军对垒,勇猛善战的蚩尤异常嚣张,不把黄帝放在眼里。黄帝虽为仁厚之君,却也武艺高强。结果,两人交手,大战九次而不分胜负。经过交战以后,黄帝深知,如果长期交战拼杀,自己确实不是蚩尤的对手,要想尽快战胜蚩尤,只能智取,不能硬拼。于是黄帝急归泰山,向上天求助。三天三夜以后,山中出现大雾,只见一位人面兽身的妇人,腾云驾雾来到黄帝面前。黄帝见有神人来助,赶快叩首再拜,伏在地上不敢正眼以对,只听到那妇人说吾是九天玄女,你有什么难处,请尽管说。黄帝回道:'我替天行道,欲为民除掉残暴的蚩尤,可是九战不胜,欲求上天赐我百战百胜的良策。于是玄女将秘法战书授予黄帝。黄帝与蚩尤再战,蚩尤作法,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以玄女所授之术,请来旱魃制服他,终于战胜蚩尤,为民除了害,使人民安居乐业。

o        秦代李斯小篆碑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刻于公元前209年的秦代李斯小篆碑,此碑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举世瞩目,堪称瑰宝。据说,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始皇之命所刻,立于岱顶玉女池上,为其歌功颂德。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结果把碧霞祠烧了个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许多人都为之惋惜。到了嘉庆二十年,喜欢舞文弄墨的泰安新知县汪汝弼到任伊始,就四处张贴告示,悬赏寻碑。不久,一位90余岁的赵氏老翁,由家人搀扶来到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在下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是大人所寻之物。赵氏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一一告知,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探查。汪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出望外,也不怕山高路险,便邀请前任知县蒋因培一同上山,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等字历历在目,确实是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大加庆贺,在山顶造房兴宫,于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放之日,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一十七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中塌倒,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就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光绪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若珍宝,想必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即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大索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岱庙。现在李斯碑存于岱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一饱眼福,目睹秦代书法艺术精品,的确是三生有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山传说故事(二)
泰山道教活动场所基本情况
清朝奇案:两道士与两和尚,一同死于枯井,作案动机蹊跷成谜
泰山竹林寺,千年古刹禅意悠悠
【唐】顏真卿《清遠道士詩》
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