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块残碑与《聊斋志异》

 
 
 
 

几年前,山东一位藏友转让我一块残碑,经考证该碑书丹者为张在辛。张在辛不仅诗书画俱精,还是清初齐鲁派篆刻的代表人物。更为奇特的是,他竟是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人物!《聊斋志异》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写神鬼妖魔的,亦称《鬼狐传》,其实也有一部分是写人的,比如这篇《张贡士》。原文如下:

张贡士

       安丘张贡士,寝疾,仰卧床头。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儒冠儒服,作俳优状。唱昆山曲,音调清澈,说白、自道名贯,一与己同;所唱节末,皆其生平所遭。四折既毕,吟诗而没。张犹记其梗概,为人述之。

      高西园云:“向读渔洋先生《池北偶谈》,见有记心头小人者,为安丘张某事。余素善安丘张卯君,意必其宗属也。一日晤间问及,始知即卯君事。询其本末,云:当病起时,所记昆山曲者,无一字遗,皆手录成册。后其嫂夫人以为不祥语,焚弃之。每从酒边茶余,犹能记其尾声,常举以诵客。今并识之,以广异闻。其词云:“诗云子曰都休讲,不过是‘都都平丈’(相传一村塾师训童子读论语,字多讹谬。其尤堪笑者,读‘郁郁乎文哉’为‘都都平丈我’)。全凭着佛留一百二十行(村塾中有训蒙要书,名《庄农杂字》。其开章云:“佛留一百二十行,惟有庄农打头强,最为鄙俚)。”玩其语意,似自道其生平寥落,晚为农家作塾师,主人慢之,而为是曲。意者:夙世老儒,其卯君前身乎?卯君名在辛,善汉隶篆印。

 

白话译文:

山东安邱张贡士害病,仰卧在床上。忽然看到有个五寸来长的小人儿从心头跑出来,他身穿儒生的衣冠,打扮成戏子的模样,口唱昆曲,声音很清亮明彻。说白时自我介绍的姓名籍贯一概和自己相同,所唱的情节都是生平的遭遇。四折戏演唱完了以后,再吟几句下场诗就不见了。张贡士还能记忆剧本的梗概,经常说给别人听。

高西园说:从前读过王渔洋先生的《池北偶谈》,看见其中记载着心头小人的事情,说的是安丘张某人的事。我向来和安丘张卯君很要好,猜想那张某一定是他的本家。有一天见面时问及这件事,才知道就是卯君自己的故事。我就进一步细问事情的全过程。他说:在病起之时,所记忆的昆山曲,连一个字也没有遗漏的,而且都亲手抄录成册。后来他夫人认为这是些不吉祥的话,把本子烧掉了。现在每逢茶余酒后,还能记得它的尾声,并且常常背给客人听。现在一并记载下来,给大家增加一点奇闻轶事。它的唱词是:"诗云子曰都休讲,不过是'都都平丈'(相传一个乡下私塾先生教小学生读《论语》,读出了很多错别字,最可笑的是,把'郁郁乎文哉'读为'都都平丈我'),全凭着佛留一百二十行(乡村私塾里有启蒙的重要读本,叫《庄农杂字》。书的开篇就是:'佛留一百二十行,惟有庄农打头强',特别鄙陋通俗)。"玩味曲子的语意,似乎是介绍自己生平寥落,晚年给农民作私塾先生,受了主人的怠慢,才写出这支曲子。想来那个前世的老儒生,大概是卯君的前身吧?卯君大名在辛,善书汉隶及篆刻。

 

《张贡士》里所称张卯君者即张在辛,前文提到的残碑就是由张在辛书丹的(王氏)祠堂记,字体为隶书。张在辛(1651年~1738年),字卯君,号柏庭,又号子舆。清初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安丘人。张贞长子。13岁学画,镌刻印章,后随父北到燕赵,南游吴越,结交天下名人,常与王渔洋、魏禧、王岱、曹贞吉、尤侗、朱彝尊论诗谈文,与高凤翰、金农等人研究绘画、篆刻。集名流所长,遂得“扬州八怪”之奇风。兼精刻印,画入逸品。家有墨宝楼,喜收藏书、画、古玩。1691年(康熙三十年),他徒步南京,拜郑簠为师,书法大进。郑簠隶书奔逸超纵、神采奕扬,是清代三百年隶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他的隶书因强调书写的气势而具有雄壮恣肆、矫健郁勃的审美感受。清初是汉碑崇拜的勃发期,而郑簠是最广泛、深入学**汉碑的书法家。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可资学**的范本,他投身于当时学者访碑的热潮之中,拓本收藏颇为可观,张在辛在《隶法琐言》中说:“先生生平专力于此,购求天下汉碑,不遗余力,见其家藏古碑,积有四橱,摹拟殆遍。”

张在辛篆刻、印法,始学张贞,后学周亮工,刀法来自秦汉,小印尤工,是清初齐鲁派篆刻的代表人物。有《渠亭印选》、《相印轩印谱》、《隐厚堂印谱》和《隶法琐言》、《篆印心法》传世,影响很大,有的被《清史稿·艺文志》收入。 他85岁高龄时写的一副“五花欲就龙为友,万里高飞鹄不群”的对联,反映了他桀骜不驯、刚直不阿的性格。其诗、书、画、篆刻方面的成就和同情百姓之举,得到了蒲松龄的赞赏。另著有《汉隶奇字》、《画石琐言》、《隐厚堂诗集》,还有《青州府志》、《安丘乡贤传》、《家礼仪节》等。

 

与张在辛存世的晚年隶书作品遒媚飘逸、神采奕扬的艺术风貌相比,这块残碑的隶书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清劲秀逸之气,多具《曹全碑》、《礼器碑》的神韵,应为其中年的作品,是研究张在辛书法发展轨迹珍贵的实物。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百余年间,历代文人墨客对其评论数不胜数,但真正鞭辟入里、能揭示其底蕴者,当数贵州黔南人但明伦。他对聊斋志异的点评,便是文学批评史上有名的“但批聊斋”。但明伦的点评见解独到,文笔犀利。    但批聊斋计16卷,从《考城隍》始,至《花神》(即他本《绛妃》)终,共429篇,有评语400篇。评语有印在文头上方的眉评1627条,有在文中间的旁评1416条,篇末有总评的144篇,全书共计3187条,少则二字,多者千言,近8万字,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以前的诸家所评。他的《聊斋志异新评》把蒲松龄不敢讲、其他人不敢传的话尖锐地讲了出来。    对这篇《张贡士》,但明伦评道:“人之一生,不过一场戏耳。只要问心:自己是何角色?生平是何节末?要作须眉毕现,毋为巾帼贻羞。要认本来面目,毋作粉脸逢迎。要求百世流芳,毋致当场出丑。能令人共看,方有好下场。”

      每每摩挲着这块残碑,欣赏着张在辛的书法的同时,脑海中幻化出儒冠儒服的俳优唱着昆曲,耳畔不时响起但老先生的告诫,这是一种穿越百年时空,振聋发聩的声音:“要认本来面目,毋作粉脸逢迎。要求百世流芳,毋致当场出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初齐鲁派宗师:张在辛|金石鉴赏,张在辛,篆刻|::e景苑::中国传统...
石砚的文人气质
聊斋志异《张贡士》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初山东张在辛家族印人与齐鲁印派关系考论
不该被遗忘的盛名清初篆刻流派 安丘印派
张迁碑隶书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