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流程、制度、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于一体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一)
userphoto

2022.06.18 山西

关注
一项职能的体系化策划与设计,需要反映出与之相关的直接、间接各方要素,而不是浮于感性认识的表面,才能具备有效性的基础。

01.前言

这几年,由于倡导内控、合规和风险管理,很多从业者不断从专业角度解读他们的理念和作用,不断提出如何融合的思路。思路是导向、是基础,但需要具体的方法去落地。
请注意本文的题目,不是落脚于内控、也不是落脚于合规、风险管理以及监督评价,而是“预算管理”。无论企业开展流程管理、制度管理、合规管理、内控管理还是风险管理,都不能“丢掉”企业存在的宗旨——经营与管理,把“本”丢了,再好的内控、合规、风险管理都是随风飘扬的“蒲公英”。
管理也是技术。在大型企业中,好的管理,有时候比企业拥有一个好的产品、好的技术要重要多。
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某企业巨型装备产品的批产能力,是长期存在的重大瓶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动用巨额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长期的以项目牵引能力建设模式,换来了一台台世界一流的设备,一套套以项目为导向的散布式实验室、中小型建筑,但批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
直至在高层管理者的领导下,痛下决心!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明确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清晰界定研发、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成果应用的支持与控制逻辑,改进新产品开发管理模式,规范产品化基础,按照业务布局大幅调整各类组织机构设置,改变唯技术创新成果为导向的技术人员激励政策,将项目为导向改变为以统筹能力规划为依据的能力布局建设┉┉。这一变革历时6年,经过多年的磨合、完善,瓶颈问题终于得到很大程度地解决。企业管理、科研、生产能力布局,以及现代企业形象等大为改观。对这个企业来讲,不能不说是里程碑式的变革。
好了,我们进入年度预算管理正题,本文会对必要的过程从不同专业的维度进行说明,中心思想是探讨如何用流程去承载各类管理要素和要求,使流程、制度、内控、合规、风控、监督评价实现集成、耦合的可行性和相互关系,为后续论述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流程控制建设提供认识基础。

02.全面预算管理与几个专业的关系

(1)理解全面预算管理
在一段时间里,经常听到一些中层管理者的调侃:计划执行越来越困难,申请的预算用不完,竟然也属于没有完成计划,还要进行总结说明。
说者无意,这句简单的对话,反映出企业中有些管理者并不一定理解预算管理,他们仅仅把预算认为是上年度申请的、可用以下年度支配的经费额度,这一认识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企业中,为了简化管理,把部门承担的项目专项预算进行合并,构成了该部门年度专项管理费用预算。比如,风险管理专项与审计专项预算,一起构成了审计与风险管理部门的年度专项预算包。
在很多企业中,审计、风险管理是部门的两项主要业务,但久而久之,两项专项预算包悄悄变成了审计专项,大量的外审替代了内审,而风险管理事项难以为进,逐步被边缘化。问题出在预算申请时两大业务牵引,但预算执行时,没有制定预算项目的阶段执行计划,简单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写份报告就可以的工作,实质是企业专项预算的执行失控。
在笔者看来,全面预算是支持企业战略解码,对量化的年度经营目标、管理目标提供资源支持、匹配目标与资源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控、反馈和评估,为各部门、下属单位和公司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回报提供支持和依据。
(2)从预算管理理解内控
很多内控工作者,把全面预算比喻为企业的内控活动或措施,这是从企业整体运营架构角度,根据全面预算的属性给出的认识,非常正确。但既然是内控活动,为什么企业在开展内控建设时,全面预算管理又是内控建设一项不可缺失的工作构成呢?仅仅是18项指引构成之一而为之吗?
内控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企业内控是立体多层的,可以划分为企业级、业务级、岗位级内控,从而匹配流程管理中的企业级跨部门流程、部门级跨岗位流程和岗位级作业流程。
在很多文章中,不少研究者把内控理解为不相容岗位之间的制衡,这是从流程角色角度给出的认识。现实中,内控的执行主体包括了常设机构、常设的非机构组织、项目型非常设机构,以及岗位。如何认识,需要站在具体的场景才能形成结论。所以,内控建设除了法规、规章规定的刚性的“普适性岗位制衡”,并不完全是简单的复制,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基础紧密相关。
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业务理解内控,同样可以划分为内控环境、流程控制。全面预算的内控环境,包括了其中的归口部门、相关部门、预算管理下属的各级单位、财务总监、总经理、董事长、财经委员会等不同属性的组织或岗位,以及不同场景下的授权体系。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场景、授权、职责是分不开的,规模不同、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不同、单位性质不同的企业会有很大的差异。
全面预算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也可以说管理逻辑、布局、性质、目标与要求基本相同的业务,但控制职责、控制力度和边界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企业建立全面预算内控,要视重视度、颗粒度、内控环境来确定,一个粗犷的逻辑型流程控制,通过简单的调整实现复制当然是可行的,但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原因是不足以支持各类角色的活动,不足以反映制度管理要求,这样的流程内控只能是“解决有无问题”,毫无借鉴和参考价值,更谈不上落地,这就是很多企业的内控手册只能束之高阁的原因。
(3)从预算管理理解合规
对企业来讲,理解合规,就要理解什么是违规?凡违反制度刚性规定的事项,都属于违规,前提是企业制度能够覆盖企业承担的外规义务,而制度的设计又是合理、可落地、可执行,同时又能兼顾一定的人性特征。
合规管理的基本逻辑是,识别出体现合规底线、红线的企业、机构、员工活动、行为结果,而这些行为结果有的对应外规义务,有的对应企业内部赋予的内制义务,有的对应的是纪律构成的限制性行为结果,一旦发生识别出的“合规行为结果”,将提高发生履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义务风险结果的风险概率。我把企业合规活动概括为5类:事务型、程序型、时间型、权限型、员工行为型合规。
从全面预算角度分析,涉及到的合规活动包括:决策程序合规、预算执行批准合规、预算执行体操作行为合规、预算项目计划与预算执行规定的比列限制范围合规(因企而差异)、预算涉及到的支付时间限制合规(因企而差异)、预算执行项目与预算费用匹配合规等等。
衡量合规活动的依据,就是制度。制度设计是否合理适用,关系着合规管理的先进性和现实性,也关系着监督与评价的合理性。正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一句话:很多制度往往从最初的有利到最后的有弊,乃是人事荒废、懈怠导致制度变形、走样、落不到实处的结果,而后又不能主动地去改变制度,以使制度最终限制了人事。
譬如:企业为加强“三重一大”事项管理,通过制定制度对大额资金使用进行了规定,规定超过500万资金的使用需要集体决策,但只认识到了“大额资金”的额度控制线,却疏忽了资金的性质。
在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中,一项任务的执行,可能带来预算内近亿元预算规模的支付,而在预算管理制度中规定,列入科研生产预算计划内的1千万元以下经费的支付,由企业主管领导审批。
很显然,两份制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位、抵触和矛盾,在外部监督检查中,一旦发现500万元以上、千万元以下的资金使用未履行集体决策的事项,必然会被视为“未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的重大违规事项进行整改,而不会按照预算管理制度进行衡量。原因有二:一是监督与评价就是揭示问题性质的工作;二是两份制度由不同部门起草发布,没有做好制度内容衔接,同时也体现出制度的符合性内控存在重大缺陷。这就是笔者一直强调的合规管理是一个专业,但离不开制度作为基础,合规管理要从制度中来到制度中去的观点来源,与合规管理中常见的合规风险清单并不矛盾,合规风险清单是重点的突出和体现。
(4)理解全面预算管理流程逻辑
对企业来讲,构建管理流程,需要处理好流程之间的接口关系,以下是企业的运营架构示意图,从而找到企业预算管理的位置。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吗?也是,也不是。预算管理是保障企业战略落地和执行的措施,通过企业的业务预算、财务预算,构成全面预算管理。
在参与过的企业项目中,预算管理职能也有在运营管理部门的现象,但逐步都会划转到财务部门,原因是财务部门掌握资金资源、掌握财务数据、拥有预算执行与实施风险有效控制的最直接条件,可以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强化预算执行分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支持和服务。我想,企业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运营管理体系”就出自于此,而且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地位会越来越高,典型的特征是管理会计的人数占比远大于核算会计。


我们结合企业全面预算全景图的逻辑进行分析,把全面预算管理划分为3个阶段: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与控制阶段、预算分析与调整阶段。绩效管理完善的企业,可以充分挖掘全面预算执行监控与分析的结果,为对下属单位、部门组织及关键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提供支持,这是第4阶段,但真正做到位的企业不多,需要精细化管理、数字化条件作为支持。
(5)理解预算管理流程与制度的关系
流程与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脱离流程谈制度和摆脱制度谈流程管理,都是偏颇,取决于企业实施管理的主要方式。我们既不能说没有流程的表现形式,但用制度作为主要管理方式的企业没有流程(制度中通过文字表达流程,或用附件体现操作流程),也不能说将流程管理作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就不需要制度。
流程成熟度处于初级阶段的大型企业,总是想方设法提高制度的结构、逻辑关系、内容上的合理性、可落地和可操作性,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制度固有的本质缺陷限制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一个孤立地以制度为主要管理方式的企业,很难实现精益绩效,原因是制度只能落实到组织或关键管理者岗位,很难落实到底层执行机构或岗位,即流程中的角色,常见问题是过程绩效管理能力不足
以流程管理作为主要方式的企业,会结合流程中关键活动的规范过程,明确权限、活动标准、产出要求,从而实现质量管理、效率管理、绩效管理的内嵌化。通过制度的设计,实现制度保障流程执行的机制,从而达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儿”的目的,这一阶段的制度定位,自然发生了“从质到量”的变化,也会降低通过制度架构进行制度的结构、逻辑、体例规则管理的难度。
从全面预算管理角度,如果能够结合预算管理的全景逻辑图,识别出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重复性场景和概率不高的个别现象,构建出全面预算流程管理全景布局图,逐层转化为作业流程、关键活动流程等,一个承载权限、内控、合规、风控的模式就产生了,流程控制的落地问题自然得到了全面解决。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通过完善的流程活动描述,解决了“有章可循”的问题,但解决不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制度仍然有其固有的“法定”地位(纯民营企业例外),需要通过必要的制度作为流程的“增值性补充”,保证流程得到执行,还可以为合规管理、监督评价提供现实的落地条件。
(6)理解基于预算管理流程的风险管理
笔者一直提倡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的交溶,即业务流程中的活动本身就体现风险评估的过程,而不是业务流程一条线、风险评估单独开展的“两张皮”,提倡在风险特征明显、风险程度较大的环节,通过表单的形式嵌入流程,结合策划过程完成风险的识别,但这仅是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方法之一,并不是通用的模式。
今天上午,参加中核下属单位召开的视频会议,他们最引以为豪的方法就是“工单”的引入对执行力的拉升。工单可以理解为表单,表单是最具规范化、固化、数据结构化、通过数据共享和引用降低重复操作产生数据差异风险的方法,也属于流程过程的另一种形式体现,所谓的“数字化”,难道不是以数据为基础?
现实中,如果说风险管控能力的高低,不用质疑核工业、航天工业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方法导入,他们都属于高风险行业,管控风险是所有工作的基础。难的是“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认知能力,风险管理一定要锦上添花,不能“添乱”,一个能够提升其运营效率、有助于绩效达成的风险管理方法,必然是受欢迎的。
流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流入也有产出,产出并不是“结束符”的体现,而是价值物的产出。譬如预算管理的编制阶段,从逻辑图中已经反映了“流入”,在预算编制与发布阶段,其产出是“合理的能够支持企业年度经营结果的预算”,包括:预算计划、年度现金流预测表、年度利润预测表、年度资产负债预测表。由此构成了财务部门实施预算执行控制、资金筹措、资金使用、预算分析与监督、预算调整的目标,构成了不同阶段控制、预警风险的目标导向。
预算管理中有哪些风险?我们简单归纳为以下表格,不再表述:

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识别“风险事项”,该表中很多风险都属于常见的常规现象,可以通过管理的完善、不同场景的流程规范、授权、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措施予以防范,本质就是构建内控环境的过程,通过机制设计确认能够得到控制的风险,即可关闭。风险关闭后的机制运行已经转化为“业务运作”,很少再体现出“风险管理特征”,难道不带有“风险管理”语言的活动就不是风险管理?
那是不是预算管理就不需要风险管理了?不是,需要在资金支出、资金票据、入账等环节转化为监督控制,在预算执行分析环节,识别、评估预算执行风险事项,对预算进度迟滞项目风险、资金的回收风险实施预警,对资金的使用效能进行监控,为预算的动态调整提供支持,为企业经营效能提供服务。
(7)理解面向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评价
所谓监督评价,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以实施过程为导向的业务型监督评价,一般由归口管理部门牵头负责;二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督,一般由专业的外部或内部审计、巡查巡视、具有某领域管控色彩的部、局等机构负责,区别在于监督客体、领域存在差异。
过程监督很多通过控制的方式或形式体现出来,评价是以防范风险为导向的过程监督,目的在于通过及时的纠正,规避、降低或化解“结果型监督评价风险”,这就是所有管理体系都包括监督、评价、改进的原因。
结果型监督的流程含5个阶段:准备阶段、度量标尺确认阶段、度量阶段、形成结论阶段、问题整改验收阶段。重点论述第二、三阶段。
度量标尺确认,与监督主体的外部、内部监督体而呈现差异,一般外部行政监督机构依据的是委托方的政策、制度,当发现问题时才会度量企业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符合性,从而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市场化第三方监督、企业内部监督会履行度量标尺确认的过程,但能够做好的并不多,否则企业制度就不会存在那么多设计问题?度量确认的过程是审视企业内部制度是否与外部赋予的义务相符,能不能承载外部义务的履行,如果满足义务条件,企业执行的内部制度将成为监督的尺度,否则,制度设计问题将成为第一个监督发现的问题,监督继续的标尺转化为外部尺度作为衡量标尺,这就是在外部监督中,很多企业反复解释结果现象的起因,原因是制度设计不能承载外部义务而出现很多处于“灰色地带”的问题。这就是企业开展合规管理的必要性之一。
拥有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企业,会把财务部门的控制、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纳入预算管理体系要素,结合预算流程,通过制度描述设定权限、程序,明确责任和活动规范,清晰地陈述各阶段的活动、行为底线和红线。底线、红线行为一般通过“不得、须、严禁”等无二重异议的“标志词”展现,这也是合规管理应该坚持的一个识别标准,合规管理只有“对、错”之分,没有“灰色过度”。
纳入预算体系的审计监督,承担对企业整体预算执行与监控情况进行审查的责任,承担对重大项目的调整提供合规符合性的支持责任,承担对预算管理体系设计有效性与执行质量进行评价的责任。

(后续:全面预算管理流程视图、内控环境与流程控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抓手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陕西:进一步加强采购单位政府采购内控管理
积极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提升医院财务内控管理效能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采购全流程审计思路探讨
内控体系建设五步骤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